《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九·兒科、瘡科 (2)
卷十九·兒科、瘡科 (2)
1. 兒科
方用赤小豆、淡豆豉、天南星、白蘞各一錢為末,搗芭蕉自然汁調敷臍四傍,小便下即愈。
凡口噤不開,用天南星為末,加冰片少許,以薑汁和之,擦開齦,立開。○又、豬乳汁與兒吞之,善開口噤。○又、不乳,或喉中有痰如豆,葛藤燒灰和乳汁服。○不乳屬臍風者,必唇青口撮。若無此症,或不乳,或吐乳,有屬胎寒腹痛者,用木香、木瓜、乳香、沒藥各少詳為細末,以當歸、蘇葉煎湯調喂。如無上症,必母之乳汁多而傷也,宜少節之,自愈。
急驚者,陽症也。蓋小兒之真陰未足,故肝邪易動。木生火,火生風,風熱相合,則血虛而筋急,而為眩掉反脹。由是木邪侮土則脾病,而為痰壅吐瀉,木盛金衰則肺病,而為喘促短氣;木火上炎則心病,而為煩熱驚叫;木火傷陰則腎病,而為血燥乾渴、汗閉、搐痓等症。此非外來之風可以散也,惟以清熱豁痰為急,但當分微甚而治之。
清熱平肝湯(新),治急驚一切實症。
龍膽草,膽南墾(用牛膽套九次者佳),海石,法半夏,鉤藤鉤(揀盡鉤用。此味後入,過煎無力。各一錢)白芥子(炒研),淮木通(各八分),
水煎就,用殭蠶五分,全蠍(去足微炒)五枚,片、麝各二釐,共研末,調藥服。如火之甚者,加黃連、黃柏、大黃之屬。如火之微者,加元參、知母、黃芩、梔子之屬。痰之甚者,倍膽南星,加天竺黃、牛黃之屬。痰之微者,加前胡、陳皮(去白)、貝母、花粉之屬。此外加硃砂能入心鎮驚,雄黃能破結開滯,琥珀、青黛亦清利之佐助,冰片、麝香乃開竅之要藥。至於殭蠶,佐痰藥善能開痰,去肝脾之邪,則肝平而風自息也。
全蠍色青入肝,善走厥陰,味鹹降痰,故能治風。較之殭蠶,此其次矣。蟬脫,不過取其輕脫之義,不足恃也。凡驚風之實邪,以痰火為重,而風則次之,不得徒用剪風之藥也。○或驚風有兼外感者,必脈息浮緊、寒熱頭痛、無汗等症。如防風、羌活、荊芥、乾葛、紫蘇、獨活、細辛之類,可以暫用。
無外邪者,皆所切忌。又不可過用片麝,恐陽虧陰盛,而成慢驚。彼防風辛熱、誤用殺人,更宜慎用。○如月內驚風,用丹砂末塗五心,以色赤人心,安神除熱也。若客忤卒死,用蜜調服。如驚忤無聲,血入心竅,豬心血調服。如發搐之甚,同南星、全蠍調服。
備揀古來治急驚諸方,以便取用。
導赤散,治心火上炎,舌黃尿赤,口渴身熱,急驚實症。
生地,木通,甘草,麥冬(各二錢),淡竹葉(十皮)
水煎,熱服。
瀉青丸,治小兒肝膽火,急驚發搐,眼赤上視等症。
羌活,防風,當歸,川芎,山梔仁,膽草,大黃(酒浸,紙包煨透。等分),
白話文:
[兒科]
用赤小豆、淡豆豉、天南星、白蘞各一錢磨成粉末,用搗爛的芭蕉自然汁調和,敷在肚臍周圍,小便通暢後就會痊癒。
如果小兒口緊閉無法張開,用天南星磨成粉末,加入少許冰片,用薑汁調和塗抹在牙齦上,立刻就能張開。另外,用豬乳汁給小兒吞服,也能有效打開緊閉的口。還有,如果小兒不吃奶,或是喉嚨裡有像豆子一樣的痰,可以用葛藤燒成灰,和乳汁調和給小兒服用。如果小兒不吃奶是因為臍風引起的,一定會嘴唇發青、嘴巴撮起。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只是不吃奶或吐奶,有可能是因為胎寒引起的腹痛,可以用木香、木瓜、乳香、沒藥各取少量,磨成細末,用當歸、蘇葉煎湯調和後餵食。如果沒有上述症狀,很可能是因為母親乳汁過多導致,應該稍微減少餵奶量,自然就會痊癒。
急驚風屬於陽症。因為小兒的真陰不足,所以肝邪容易發動。肝屬木,木生火,火生風,風熱相結合,就會導致血虛,筋脈拘急,出現眩暈、抽搐、身體反張等症狀。因此,木邪侵犯脾胃,就會導致脾胃生病,出現痰多、嘔吐、腹瀉等症狀;木盛克金,就會導致肺部生病,出現喘促、呼吸短促等症狀;木火上炎,就會導致心臟生病,出現煩躁、發熱、驚叫等症狀;木火損傷陰液,就會導致腎臟生病,出現血燥、口渴、不出汗、抽搐等症狀。這些都不是外來的風邪可以解決的,最緊急的是要清熱化痰,但要根據病情輕重來治療。
清熱平肝湯(新方),治療急驚風一切實證。
龍膽草、膽南星(用牛膽套制九次的最佳)、海石、法半夏、鉤藤(挑選有鉤子的部分,此味後下,過早煎煮會失效,各一錢)、炒白芥子、淮木通(各八分)。
用水煎好,加入殭蠶五分,全蠍(去掉足部稍微炒過)五枚,片腦、麝香各二釐,一起磨成粉末,調在藥湯中服用。如果火氣很旺盛,可以加入黃連、黃柏、大黃等藥物;如果火氣比較弱,可以加入元參、知母、黃芩、梔子等藥物;如果痰很多,可以加倍膽南星,加入天竺黃、牛黃等藥物;如果痰比較少,可以加入前胡、陳皮(去白)、貝母、花粉等藥物。此外,加入硃砂可以入心鎮驚,雄黃可以破除凝結、疏通阻塞,琥珀、青黛也可以輔助清熱利濕,冰片、麝香是開竅的要藥。至於殭蠶,可以輔助化痰藥,有效開痰,去除肝脾的邪氣,這樣肝氣就能平穩,風邪自然平息。
全蠍顏色青黑,可以入肝經,善於走動厥陰經,味道鹹,可以降痰,所以能治療風證。比起殭蠶,它的作用稍差。蟬蛻,不過是取其輕靈脫殼之意,不能太過依賴它。凡是驚風的實邪,痰火最為重要,風邪次之,不能只用驅風的藥物。如果驚風同時伴有外感,一定會有脈象浮緊、發冷發熱、頭痛、不出汗等症狀,可以暫時用防風、羌活、荊芥、葛根、紫蘇、獨活、細辛之類的藥物。
如果沒有外邪,都應當避免使用上述藥物。另外,也不可以過量使用片腦、麝香,恐怕陽氣虧虛、陰氣旺盛,反而形成慢驚風。那些辛熱的防風藥物,誤用會導致死亡,更要謹慎使用。如果剛滿月的小兒患上驚風,可以用丹砂末塗抹在手心、腳心、頭頂,用紅色來入心,達到安神除熱的作用。如果是突發的驚嚇導致死亡,可以用蜂蜜調和丹砂服用。如果驚嚇導致沒有聲音,血進入心竅,可以用豬心血調和丹砂服用。如果抽搐很嚴重,可以用丹砂與南星、全蠍調和後服用。
這裡收集了古代治療急驚風的各種方子,方便取用。
導赤散,治療心火上炎,舌苔發黃、小便發紅、口渴、身體發熱等急驚風實證。
生地、木通、甘草、麥冬(各二錢)、淡竹葉(十片)。
用水煎好,溫熱服用。
瀉青丸,治療小兒肝膽火旺,急驚風發作抽搐、眼睛發紅、向上翻視等症狀。
羌活、防風、當歸、川芎、山梔仁、龍膽草、大黃(用酒浸泡後,用紙包好煨透,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