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二·雜證 (3)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雜證 (3)

1. 附:論邪祟

《內經》十八卷,未嘗論及邪祟,其言邪氣盛則實者,指六淫之邪耳,非世俗所謂神鬼妖怪也。丹溪云:「虛病、痰病,有似邪祟。蓋氣血兩虧,痰客中焦,以致視聽言動,皆為虛妄,以邪治之,其人必死。」由是觀之,何邪之有!……然必因虛而入,蓋正氣虛,則陽明之氣不足以勝其幽潛,更必因心而客。

蓋邪心起,則淫亂之怪,適足以招其類聚,乃致面黃肌瘦,或奇夢驚心,或昏倦嗜臥,或飲食久絕而神色不變,或妄言禍福而明徵不謬,或脈乍疏乍數,乍大乍小。凡遇此證,以補虛安神為主。有痰者吐之、消之,有積者下之、攻之。用灸法以治其外,正言以醒其心,未有不愈者。

若張皇無主,純用攻擊,不惟病不去,而命亦危矣。

備揀古來治癲狂邪祟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丹溪曰:「治癲狂大法,以行痰為主,如黃連、南星、栝蔞、半夏,尋火尋痰,分多少而治。若痰盛者,必用吐法,吐後用硃砂安神丸及平肝之藥青黛、柴胡、川芎之類。」○邪狂橫暴,用苦參為末,蜜丸,茶清下,上方也。

○又法:將兩手兩足大拇指,以二指並縛一處,用艾灸爪甲旁七壯,須於甲肉之半,令四處著火,此名鬼俞穴……○邪附而癲,燒蠶蛻紙灰,酒調服,或於手拇指甲下針之血出,即止。○心虛癲風,用鬱金七兩,(須四川蟬肚者為真。)生明礬三兩,共研末為丸,湯水任下六十丸,治痰裹心竅者最妙。

○陽狂橫暴,用大黃五錢,芒硝三錢,去胃中實熱;當歸五錢,補血和陰;甘草二錢,緩中瀉火;加薑棗者,引入胃也,以大利邪去為度。經謂:「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此之謂也。○癲風邪祟,用硃砂一兩,細研水飛,青靛淨花二錢,以豬心血糊為丸,每用茶下二十丸,甚者不過三服。○猝癇,用鉤藤、甘草煎服。

○風癲,用南星九蒸九曬,薑汁糊丸服。○鬼附啼泣,或中惡腹痛,用升麻煎服。○中五屍鬼祟,用忍冬藤(即俗名金銀藤。)煮汁服,或煎膏酒化服。○邪祟,用大蒜搗溶,同香墨磨汁,醬汁合服。又方:同雄黃、杏仁研末服。又方:用安息香燒之,能去鬼祟,並治婦人夜夢鬼交。

如丹參、白鮮皮、白蒺藜,俱可治邪。

白話文:

【附錄:討論關於邪祟的理論】

在《內經》十八卷中,並未提及邪祟的概念,其中所說的「邪氣盛則實」,指的是六種外感病邪(風、寒、濕、暑、燥、火),而非一般人所認為的神鬼妖怪。丹溪先生曾說:「虛弱的疾病以及痰疾,其症狀往往與邪祟相似。這是因為氣血雙雙虧損,痰滯留中焦,導致視覺、聽覺、言語和行動都變得虛幻不實,如果用驅邪的方法治療,病人可能會因此喪命。」由此觀之,哪來什麼邪祟呢!然而,邪祟的入侵必定是趁著身體虛弱之際,因為正氣不足,陽明之氣便無法抑制那些隱藏的邪氣,再加上心靈上的因素,才會讓邪祟得以寄居。

一旦心靈被邪念侵蝕,就會引來各種淫亂的怪異現象,這會讓人面容憔悴,肌膚枯黃,或是做些奇怪的夢,心驚膽跳;或是昏昏欲睡,精神萎靡;或是長時間不吃不喝,但神色卻沒有改變;或是胡言亂語,預言禍福,卻意外地準確;或是脈搏時而緩慢,時而急促,時而強大,時而微弱。遇到這些症狀,主要應以補虛和安神為主,如果有痰疾就該催吐或消除痰疾,如果體內有積滯物質,就要進行排泄或攻逐。外用灸療,內用正言以喚醒心靈,很少有人不會康復的。

如果過度恐慌,盲目地使用攻擊性療法,不僅病情不會好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以下是歷史上治療癲狂和邪祟的最簡單且穩定的神效配方,方便使用。

丹溪先生說:「治療癲狂的原則,主要以消除痰疾為主,例如黃連、天南星、栝樓、半夏等,根據痰火的輕重來調整用量。如果痰疾嚴重,必須使用催吐的方法,催吐後再使用硃砂安神丸以及平肝藥物,如青黛、柴胡、川芎等。」對於邪狂暴躁的情況,可以使用苦參製成粉末,蜂蜜製成藥丸,用茶水服用,這是最上乘的療法。

另一種方法是,將雙手雙腳的大拇指用兩根手指綁在一起,然後在指甲旁邊用艾灸七次,位置需在指甲和肉的交界處,讓四處都有火苗,這個位置稱為鬼俞穴。

如果邪祟附身導致癲狂,可以將蠶繭燒成灰,用酒調和後服用,或者在手指甲下刺出血來,就能立即止住。對於心虛導致的癲風,可以使用七兩的鬱金(必須是來自四川的真品),三兩的生明礬,一起研磨成粉,製成藥丸,每次用湯水送服六十粒,對於痰疾包裹心臟的情況非常有效。

對於陽狂暴躁的情況,可以使用五錢的大黃,三錢的芒硝,以清除胃中的實熱;使用五錢的當歸,以補血調和陰氣;使用二錢的甘草,以緩解中焦之火;加入薑棗,可以幫助藥物進入胃部,以達到排出邪氣的效果。經典中提到:「輕微的病症要逆其而行,嚴重的病症要順其而為」,這就是這種情況的寫照。對於癲風和邪祟,可以使用一兩的硃砂,細磨後用水飛法處理,加上二錢的青靛淨花,以豬心血製成藥丸,每次用茶水送服二十粒,即使病情嚴重,也不過需要服用三次。對於突然的癲癇,可以使用鉤藤和甘草煎煮後服用。

對於風癲,可以使用經過九次蒸煮和九次曝曬的天南星,用薑汁製成藥丸後服用。對於鬼附身引起的哭泣,或是中惡腹痛,可以使用升麻煎煮後服用。對於被五屍鬼祟纏繞的情況,可以使用忍冬藤(俗稱金銀藤)煮汁後服用,或者煎成膏狀,用酒溶解後服用。對於邪祟,可以將大蒜搗碎溶於水中,與香墨混合,再加入醬汁後服用。另一個方法是,將大蒜、雄黃和杏仁研磨成粉後服用。還有一個方法是,燃燒安息香,可以驅除鬼祟,同時治療婦女夜間夢見與鬼魂交合的情況。

如丹參、白鮮皮、白蒺藜等藥材,都能用來對抗邪祟。

2. 四十三、論三消

(上消、中消、下消。)

上消者,渴證也,隨飲隨渴,上焦之津液枯涸,其病在肺,而心脾陽明之火,皆能熏蒸而然,故又謂之膈消。中消者,中焦脾胃病也,多食善飢,而身日瘦,又謂之消中。下消者,下焦腎經病也,小便黃赤,或為淋濁,或如膏脂,面黑體瘦,又謂之腎消。此三消者,屬火證也。

然有實火者,以邪熱之有餘也;有虛火者,以真陰之不足也。若不辨虛實治之,則未有不誤者矣。

白虎湯,治上焦、中焦實熱,脈證悉實,身熱舌黃,溺赤口渴。

生石膏(二兩),知母(三錢),甘草(錢半),糯米(一撮)

溫服。如渴多飢少,汗甚,右寸脈虛者,加人參一錢。中焦火證善飢者,亦用白虎湯。

玉女煎,治水虧火甚,六脈浮洪滑大,煩熱乾渴。若溏泄者忌用。

生石膏(三、五錢),熟地(五錢,或七、八錢),麥冬(二錢),知母,牛膝(各錢半),

溫服,或冷服。如火盛者,加梔子、地骨皮之屬。如多汗者,加北五味十四粒。如小水不利,或火不能降者,加澤瀉錢半,茯苓一錢。

六一甘霹散,治陽明內熱,口渴班黃,及熱痰喘嗽,二便閉結。

石膏(六兩,生用),甘草(一兩),

研細末,用涼水或用溫水,每調服三錢。

凡中消善飢,古以調胃承氣湯下之。既已善飢,自無停積,何堪攻擊!如有閉結,或可暫用,否則用上三方清火可也。或各加升麻四、五分,引清氣上升,而渴自止。亦妙法也。

大補陰丸,治腎水虧敗,小便淋濁如膏,陰火上炎,左尺空虛。

黃柏,知母(各用鹽酒炒,俱四兩),熟地,龜板(酥炙,或酒炙。各六兩),

上為細末,地黃搗膏,用豬脊髓同蒸熟,加煉蜜為丸,鹽湯遂下五、六錢。即滋腎丸亦可。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更妙。

滋腎丸,治證同前。

黃柏,知母(鹽炒。各二兩),肉桂(二錢),

蜜丸。方中用肉桂為引者,借辛熱引入腎中之虛熱處,俾知柏以成功也。

以上諸方,悉屬陰寒,中病即止。或於病減一半時,宜中時間服補脾之藥,如四君、歸脾之屬,或加麥冬、五味,補土生金,消金生水,庶無後患。

八味地黃丸,治火衰不能化氣,氣虛不能生液,而水涸消渴者。

真懷慶大地(八兩,用砂仁四錢微炒,研末,同米酒蒸曬),淮山藥(四兩),棗皮(四兩,酒蒸),白茯苓(四兩,人乳拌蒸更妙),粉丹皮(酒浸曬乾,二兩),建澤瀉(一兩五錢,淡鹽水浸,曬乾),樳桂面(揀肉厚甜多辣少者,三兩。忌火),附子(四兩,製法載本草)

除地黃、棗皮先搗成膏外,余藥研細末,加煉蜜為丸,每早用淡鹽水送七、八錢。

凡三焦之火,多有病本於腎,而無不由乎命門。夫命門為水火之腑,水虧者,固能為消為渴,此腎中之陰虛也,宜用六味。火甚加黃柏、知母,或再加麥冬、五味。壯水清金以制火,人固有知之者;謂陽虛無火,亦能為消、為渴,則人不信。不知水不得火,是無陽不化,有降無升,所以飲水直入膀胱,而飲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而枯涸為病者,是皆真陽不足,火虧於下之消證也。知用桂附於滋陰藥中,則水得火而溫,如釜底加薪,而氤氳上頂矣。

此生殺之微權,若不詳明,再用苦寒以伐生氣,則消者日甚,不能止矣。凡內傷勞病,有火虧不能歸源,泛遊於外,而為假熱證者,亦宜知此,而用之乃妙。閱者宜深思之,不得忽過。

保元湯(新),治腎虛無火而下焦滑遺者,以補陰固澀為主。

熟地(三五錢),棗皮(二錢),山藥(錢半),菟絲子(炒香搗碎,二、三錢),五味(三分),益智仁(酒炒,一錢),附子(錢半),肉桂(一、二錢),

水煎,空心服。如虛滑遺甚者,加金櫻子淨肉二錢,或加烏梅二個。如兼大便溏泄,加骨脂、吳茱萸之屬。

凡消渴能食,病久而小便數者,津液必竭,則經絡澀而榮衛不行,氣血凝滯,定成疽瘡。又有不能食而陰虛水泛,反來剋土,土虛不能滲濕而生熱,濕熱相搏,不能傳化,發於皮膚,身必腫脹。法載腫脹門,所當參用。○渴家不可發汗,雖有外邪,當從輕治,以津液之源竭也。

凡下消小便濁,而有脂液,治宜養陰以分清濁,切勿用滲濕之藥。腎消,小便甜者為重,是生氣泄,脾氣下陷於腎中,為土剋水也,治宜脾腎兩補,或中時用歸脾湯加升麻,早夜服六味、八味之類。

全真一氣湯,治脾腎兩虛,補土以生金,養金以滋陰。一氣相生,故中、下二消同治,凡脾腎兩經虛證,皆可用也。

熟地(三五錢,陰虛甚者加重),麥冬(去心,拌米炒黃,二錢,肺虛者用半),白朮(炒黃,不用土,三錢),淮牛膝(酒炒,一錢),北五味(五分,或多用),附子(由一錢加至二錢)

水煎服。

備揀古來治三消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天花粉,治消渴神藥也。○消渴,宜養肺、降火、生血為主。○三消者,多屬津液枯涸,補後天,以四物湯為主。上消者加五味、人參、麥冬、花粉煎成,入生藕汁、生地黃汁。酒病加生葛汁。中消者,本方加知母、石膏、滑石,以降胃火。下消者,本方加黃柏、知母、熟地、五味之類,以滋腎水。

○三消忌半夏。○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用四君子加花粉,或加乾葛。上中既平,不傳下消。○兼泄者,用白朮、白芍之類。○病後燥渴者,餘熱在肺也,用參、苓、甘草末少許,生薑汁調,冷服。○消渴亦有因蟲者,用苦楝根皮煎就,入麝少許,空心服,雖危亦救。

○止渴生津,用烏梅、豆豉煎服。又方:用五倍子研末,水調二錢,每日服三次。○消渴變水腫,用真蘇子、蘿蔔子等分,微炒,研末,桑白皮煎湯,調末三錢,每日服三次,水從小便出,渴止腫消。○消渴,用晚蠶砂焙研,冷水調二錢頻服。○傷寒變證,有百合病,欲臥不臥,欲食不食,口苦便赤,得藥則吐,病名百合,變成消渴。用牡蠣(煅)二兩,天花粉二兩,共研末,米湯調三錢,每日服三次。

○消渴,單用黃連煎服。○消渴喜水,用泥鰍十尾,焙乾,去頭尾,燒灰,乾荷葉等分為末,每用二錢,水調下,日二服妙。又方:浮石、蛤粉、蟬脫等分為末,鯽魚膽七個,調服三錢,神效。○大約此病系膏粱肥甘之變,酒色勞傷之過,富貴者多有之,而貧賤者鮮也。有此病者,宜減嗜欲,薄滋味,卻思慮,治或可瘳;若徒恃藥餌,則難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