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六·雜證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雜證 (16)

1. 附:論舌病

備揀古來治口舌諸病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口瘡,用五倍子為末摻之。又方:用黃柏蜜炒為末敷之。又方:用蚯蚓、吳茱萸研末,加面醋調,塗足心。○口角喎斜,用蓖麻子仁七粒,搗膏,左斜貼右,右斜貼左。又方:用鱔魚血,加麝香少許,左斜塗右,右斜塗左。○口腥,肺熱也,用桔梗、知母、黃芩、桑白皮煎服。

○口臭,用大黃略燒研末,揩牙。又方:用北細辛、白豆蔻煎水含之。○舌腫,及重舌,用蒲黃末頻摻之,以能涼血、活血,立效。加乾薑亦妙。○舌出血,海螵蛸、蒲黃為末敷之。○傷寒舌出,用紙包巴豆一粒納鼻中。○重舌,用皂角刺煎汁漱之。又方:用五靈脂醋煎含之。

○小兒重舌,用鹿角磨水塗之。(凡重舌,用針於舌下紅絡青絡開叉處刺出血,即愈。)○中風舌強,用雄黃、荊芥為末,酒服。○口咸,用知母、烏賊骨煎服。○凡口瘡用細辛,或生附子,或吳茱萸為末,並以醋調,敷足心。○婦人產後舌出,用硃砂末敷之;仍於耳後乘其不覺而大喊驚之,則收。

再用五倍末摻之。○舌忽腫滿,或硬於木石,但看舌下,或如臥蠶者,急於腫處重刺出血,用釜底煤細研,以水調,厚敷,脫去再敷;若遲,則閉悶而死。須內服清胃降火之劑。○口瘡,用薔微花根濃煎,先漱後服,神效。

白話文:

附:關於舌頭疾病的論述

這裡收集了一些古代治療口舌疾病的簡便、穩妥、有奇效的方子,方便大家取用。

口瘡(口腔潰瘍):

  • 用五倍子磨成粉末,直接撒在患處。
  • 或者用黃柏炒過後磨成粉末,再用蜂蜜調和後敷在患處。
  • 或者用蚯蚓和吳茱萸磨成粉末,加入麵粉和醋調和,塗在腳心。

口角歪斜(嘴角歪斜):

  • 用七粒蓖麻子仁搗成膏狀,如果是左邊歪斜就貼在右邊臉頰,反之亦然。
  • 或者用鱔魚血,加入少許麝香,如果是左邊歪斜就塗在右邊臉頰,反之亦然。

口腥(口裡有腥味):

  • 這是因為肺部有熱,可以用桔梗、知母、黃芩、桑白皮煎煮後服用。

口臭:

  • 用大黃稍微燒過後磨成粉末,擦拭牙齒。
  • 或者用北細辛、白豆蔻煎水含漱。

舌腫(舌頭腫大)及重舌(舌下腫脹):

  • 用蒲黃粉末頻繁地撒在患處,因為它能涼血、活血,效果很快。如果加入乾薑,效果會更好。

舌出血:

  • 用海螵蛸(烏賊骨)和蒲黃磨成粉末,敷在患處。

傷寒導致舌頭伸出:

  • 用紙包住一粒巴豆,塞入鼻孔。

重舌(舌下腫脹):

  • 用皂角刺煎煮汁液漱口。
  • 或者用五靈脂加醋煎煮後含漱。

小兒重舌(小兒舌下腫脹):

  • 用鹿角磨水塗在患處。(一般重舌,用針在舌下紅色的和青色的血管分支處刺出血,就會好轉。)

中風導致舌頭僵硬:

  • 用雄黃和荊芥磨成粉末,用酒送服。

口咸(口裡感覺鹹):

  • 用知母和烏賊骨煎煮後服用。

一般的口瘡(口腔潰瘍):

  • 可以用細辛、或者生附子、或者吳茱萸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後敷在腳心。

婦女產後舌頭伸出:

  • 用硃砂粉末敷在患處;然後在病人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在耳後大喊一聲驚嚇她,舌頭就會收回去。之後再用五倍子粉末敷在患處。

舌頭突然腫大,或者像木頭石頭一樣僵硬:

  • 如果看到舌下有像臥蠶一樣的腫塊,要立即在腫脹的地方刺出血,然後用鍋底的煤細細研磨,用水調和後厚厚地敷在患處,等它脫落後再敷;如果遲了,就會導致閉塞而死。同時,要服用清胃降火的藥劑。

口瘡(口腔潰瘍):

  • 用薔薇花根濃煎,先用來漱口,然後再服用,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