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六·雜證 (15)
卷之六·雜證 (15)
1. 六、論口病
(口苦是肝膽熱,干是脾熱,酸是濕熱,澀是風熱,辛是燥熱,淡是胃熱,麻是血熱,生苔是脾熱閉,咸是脾濕熱兼腎虛,口糜爛是膀胱移熱於小腸。)
口者,五臟六腑所貫通也。臟腑有偏勝之疾,則口有偏勝之症。《病原》以口苦屬心火,然亦有思慮、勞怠、色欲過度者,多有苦燥無味之症。此心脾虛則肝膽邪溢而為苦;肝腎虛則真陰不足而為燥。又以口淡屬胃火,不知大病、大勞、大瀉、大汗之後,皆口淡無味,豈胃火耶!總之,無火症、火脈,則不宜以勞傷作內熱,而妄用寒涼也。
凡口渴喜冷水,脈實便結者,是火盛於上,宜清肺、胃也。若有口雖渴,喜熱湯,而便溏,且有不欲飲茶湯者,是干而非渴,系陰虛,宜補脾腎。並有陽虛而陰無以生者,又當水火併濟,如八味地黃湯之類是也。
凡口臭,有胃火;亦有脾弱不能化食,而作餿腐之氣者,宜調補心脾。若專用涼藥,反生他病。
口唇屬胃,足陽明之脈,挾口環唇,故脾、胃受邪則唇病。風則動,寒則緊,燥則干,熱則裂,氣鬱則生瘡,血少則無色。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生瘡,蟲食其肛。若人中平滿者,為唇反,肉先死也。
白話文:
[六、討論口腔疾病]
(口腔的苦味是由肝膽過熱引起,乾燥是由脾臟過熱引起,酸味是由濕熱引起,澀味是由風熱引起,辛辣感是由燥熱引起,無味是由胃熱引起,麻木感是由血熱引起,舌頭上產生舌苔是由脾熱導致的封閉,鹹味是由脾濕熱和腎虛共同引起的,口腔糜爛是由膀胱熱轉移到小腸引起的。)
口腔是人體五臟六腑的通路。如果臟腑有某種疾病的傾向,口腔也會有相應的症狀。根據《病源》,口腔的苦味歸因於心火,但也有因為過度思考、勞累、性生活過度的人,他們常會出現苦澀和無味的症狀。這是因為心脾虛弱,導致肝膽的邪氣泛濫,產生苦澀;肝腎虛弱,導致真陰不足,產生乾燥。另外,口淡被認為是胃火,但不知道在大病、重勞、大瀉、大汗之後,口淡無味是很常見的,這能是胃火嗎?總而言之,如果沒有火症或火脈,就不應該把勞累和傷害誤認為是體內的熱,隨意使用寒涼的藥物。
如果感到口渴,喜歡喝冷水,脈搏強實,排便困難,這是上部火旺,應該清肺、清胃。但如果口渴,卻喜歡喝熱水,而且排便稀軟,並且不願喝茶湯,這是口乾而不是口渴,屬於陰虛,應該補脾腎。對於陽虛導致陰無法生成的情況,應該同時補水和火,例如使用八味地黃湯之類的藥方。
所有的口臭,可能是由胃火引起的;也可能是脾虛不能消化食物,產生餿腐的氣味,應該調理和補充心脾。如果單純使用冷藥,反而可能引發其他疾病。
嘴脣屬於胃,腳陽明經脈繞過口部環繞脣邊,因此,脾、胃受到邪氣影響,嘴脣就會生病。風邪會讓嘴脣活動,寒邪會讓嘴脣緊繃,燥邪會讓嘴脣乾燥,熱邪會讓嘴脣裂開,氣鬱會讓嘴脣長瘡,血少會讓嘴脣失去顏色。上脣長瘡,表示身體內有寄生蟲;下脣長瘡,表示肛門有寄生蟲。如果人中部位平滿,表示嘴脣反轉,肉體已經開始死亡。)
2. 附:論舌病
(腫脹,是心脾火毒。瘡裂,是上焦熱。木強,是風痰濕熱。短縮,是風熱。舌出數寸,有傷寒、產後、中毒、大驚數種。)
經曰:」舌乃心之苗」,又曰:」心脈系舌本,脾脈絡舌旁,系舌下」。故發為病者,皆二經之所致也。然肝脈亦絡舌本,故風寒所中,則捲縮而不言。七情所郁,及心經壅熱,則舌腫,心熱則裂而瘡,肝熱則木而硬,脾熱則澀而苔,肺熱則強,熱甚則乾燥如鋸。無故白痹者,由心血不足,虛火爍耳,用四物合理中治之。若舌卷、囊縮者不治,厥陰絕也。
元參散,治三焦火甚,口舌生瘡。
元參,黃芩,黃柏,大黃,前胡,獨活,犀角屑,炙甘草,麥冬,升麻,梔子(等分),
水煎服。
甘露飲,治胃熱口瘡,火之微者,大有神效。
熟地,生地,天冬,麥冬,黃芩,石斛,枇杷葉(去毛),枳殼,甘草,犀角屑(等分),
水煎,食後服。
竹葉石膏湯,治胃火,口舌生瘡,口渴便結。
石膏(煅,三錢),淡竹葉,薄荷葉,桔梗,木通,甘草(各錢三分),
水煎服。
龍膽瀉肝湯,治心肝火邪上攻,口舌瘡痛,及舌木而硬。
膽草(酒炒),天冬,麥冬,甘草,黃連(炒),山梔子,知母(各七分),黃芩,柴胡(各一錢),五味(三分),
內有人參五分,少之亦可。
二陰煎,治勞傷,心脾火發上炎,口舌生瘡。
生地(三錢),麥冬,棗仁(各二錢),甘草(一錢),元參(錢半),木通,茯苓(各錢半),黃連(一錢),淡竹葉(二錢),
水煎服。
理中湯,治口瘡脈虛,用涼藥不效者,必系無根虛火。
人參(一錢,無者用淮山藥四錢炒黃代之),白朮(二錢),乾薑(炒,一錢),甘草(炙,一錢),
煎出,冰冷服。或加熟地四錢、當歸二錢,以治陰陽兩虛。再用涼劑則危。外用蜜炙附子,含而咽之。或用肉桂亦可。
細辛黃柏散,治一切口舌瘡痛。
黃柏,細辛(等分),
為末敷之,涎吐再敷。加黃連亦妙。
陰陽散,治一切口瘡。
黃連(一兩),乾薑(炒黑,三錢),
為末敷之,涎出即愈。
金光煎,治舌上出血,名為舌衄,此心火上溢也,先用黃連三五錢濃煎,徐徐服之;不效,速用此方。
黃柏(二兩),黃連(二錢五分),梔子(十五枚)
水煎,頓服。
應手散,治舌出不收。
用上冰片五分或一錢為末,搽舌即愈。
綠雲散,治口瘡爛臭。
黃柏(蜜炙),青黛(等分),
臥時摻舌上,咽津妙。
黃蓮朴硝散,治口瘡。
黃連,朴硝,白礬(各五錢),薄荷葉(一兩),
共研細末,臘月將末入黃牛膽內,風前掛兩月,取下,遇口瘡,再研敷之,去其熱涎,即愈。
口臭,用香薷濃煎,含漱咽之。又方:用北細辛煎汁,熱漱,冷即吐之。
白話文:
附:論舌病
舌頭腫脹,是心脾火毒造成的;舌頭生瘡裂口,是上焦(心肺)熱邪所致;舌頭強硬如木,是風痰濕熱導致的;舌頭短縮,是風熱引起的;舌頭伸出數寸長,則可能是傷寒、產後、中毒或受到巨大驚嚇等情況造成。
經書上說:「舌頭是心的苗芽」,又說:「心脈連繫著舌根,脾脈則與舌兩側相連,並連接到舌下。」所以舌頭生病,大多是心脾二經的問題。然而,肝脈也與舌根相連,所以受風寒侵襲,舌頭就會捲縮,說不出話。七情鬱結,以及心經熱盛阻塞,都會導致舌頭腫脹;心火過旺則舌頭會裂開生瘡;肝火過旺則舌頭會強硬如木;脾火過旺則舌頭會粗糙,並伴有舌苔;肺熱則舌頭會強硬;熱邪過甚則舌頭乾燥如鋸齒狀。舌頭無故發白麻木,是心血不足,虛火灼傷所致,可用四物湯加上理中湯來治療。如果舌頭捲縮、萎縮,則病情危急,預後不良。
元參散:治療三焦火盛,口舌生瘡。藥物包括:元參、黃芩、黃柏、大黃、前胡、獨活、犀角屑、炙甘草、麥冬、升麻、梔子(等分),水煎服。
甘露飲:治療胃熱口瘡,火邪較輕的,療效極佳。藥物包括:熟地、生地、天冬、麥冬、黃芩、石斛、枇杷葉(去毛)、枳殼、甘草、犀角屑(等分),水煎服,飯後服用。
竹葉石膏湯:治療胃火,口舌生瘡,口渴便秘。藥物包括:石膏(煅,三錢)、淡竹葉、薄荷葉、桔梗、木通、甘草(各錢三分),水煎服。
龍膽瀉肝湯:治療心肝火邪上攻,口舌生瘡疼痛,以及舌頭強硬如木。藥物包括:龍膽草(酒炒)、天冬、麥冬、甘草、黃連(炒)、山梔子、知母(各七分)、黃芩、柴胡(各一錢)、五味子(三分),另加人參五分(可酌減)。
二陰煎:治療勞傷,心脾火邪上炎,口舌生瘡。藥物包括:生地(三錢)、麥冬、棗仁(各二錢)、甘草(一錢)、元參(錢半)、木通、茯苓(各錢半)、黃連(一錢)、淡竹葉(二錢),水煎服。
理中湯:治療口瘡伴脈虛,服用涼藥無效者,多為虛火內生。藥物包括:人參(一錢,無則用淮山藥四錢炒黃代替)、白朮(二錢)、乾薑(炒,一錢)、甘草(炙,一錢),煎好後放涼服用。也可加熟地四錢、當歸二錢,治療陰陽兩虛。切勿再用涼藥,以免加重病情。外用蜜炙附子含服,或用肉桂亦可。
細辛黃柏散:治療一切口舌生瘡疼痛。藥物包括:黃柏、細辛(等分),研末外敷,唾液流出後再敷一次。加黃連效果更好。
陰陽散:治療一切口瘡。藥物包括:黃連(一兩)、乾薑(炒黑,三錢),研末外敷,唾液流出即可痊癒。
金光煎:治療舌頭出血(舌衄),為心火上溢所致。先用黃連三到五錢濃煎,慢慢服用;無效則速用此方。藥物包括:黃柏(二兩)、黃連(二錢五分)、梔子(十五枚),水煎,一次服下。
應手散:治療舌頭伸出不能縮回。藥物包括:冰片五分或一錢,研末,塗抹舌頭即可痊癒。
綠雲散:治療口瘡潰爛且有臭味。藥物包括:黃柏(蜜炙)、青黛(等分),睡覺前塗抹舌頭,嚥下唾液效果更好。
黃蓮朴硝散:治療口瘡。藥物包括:黃連、朴硝、白礬(各五錢)、薄荷葉(一兩),研成細末,臘月時將藥末放入黃牛膽中,風乾兩個月,取出使用。遇到口瘡,再研磨外敷,去除熱邪和唾液,即可痊癒。
口臭:用香薷濃煎,含漱並嚥下。另一方:用北細辛煎汁,熱漱,冷後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