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二·雜證 (4)
卷十二·雜證 (4)
1. 四十二、論癲狂
(附:論邪祟。)
經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又曰:「陽虛陰實則癲,陰虛陽實則狂。」而其證亦異。癲病之來,忽然僵仆,或歌或泣,如醉如癡,常昏多倦,多屬不足,此心血之虧也。狂病之來,一發猖暴,或詈罵,或憤怒,登高逾垣,不知畏忌,多屬有餘,此痰火之盛也。由此觀之,其陰陽寒熱,迥然不同,不得概謂癲狂悉屬熱也。
至於癇病,即癲病也。觀《內經》所言癲證甚詳,而癇則無言,即此可知。而後世有風癇、牛癇、豬癇之多種者,此不過因其聲之相似,遂立此名,徒滋惑亂,無足憑也。
痰氣俱安湯(新),治癲因氣逆痰滯,塞心竅,壅經絡,僵仆搐搦,強直香迷。至於火之有無,宜察其脈證而加減之。
陳皮(去白,二三錢),半夏(二錢),膽星(一、二錢),海石(二錢),白芥子(炒研,七分),澤瀉,木通(各一錢三分),
水煎,溫服。如大便閉結,而火不下者加大黃;不應,加芒硝。如痰盛火不降者,加童便。如舌黃,小水不利者,加梔子。如口渴喜冷者,加生石膏。如胸脹痛者,加青皮。如痰因風鼓,加鉤藤鉤、姜蠶。如經絡痰滯不活,加竹油薑汁。但所加者分量宜重。○凡昏迷,或一時,或半日乃蘇者,由氣之倏逆修順,不必驚惶也。
滾痰丸,治痰迷心竅,昏不知事,癲風百出。
礞石(煅,金色,一兩),大黃(酒蒸),黃芩(各半斤),沉香(五錢),
共研細末,滴水為丸。臨臥時,用熱水一口許送三、五十丸,過喉即仰臥,令藥徐徐而下,大半日勿飲食起坐,必使藥氣逐上焦滯痰,過膈入腹,然後動作,方能中病。或病甚者,須連進二、三次,或多至百丸,亦覺無妨。
吐痰方,治胸膈痰滯,時發癲病。
用白礬一兩,水煮一時,入蜜一合,更煮一刻,溫服即吐。如未吐,再飲熱水一盞,吐痰為效。
服蠻煎,治水不制火,心腎微虛而癲者。
生地,麥冬,白芍,菖蒲,石斛,丹皮,茯神(各二錢),陳皮(一錢),木通,知母(各錢半),
水煎服。如痰盛多郁者,加貝母二錢。如痰盛兼火者,加膽星錢半。如陽明火盛狂躁者,加生石膏二、三錢,或加大黃二錢。
硃砂安神丸,治心虛有火,癲癇香迷。
硃砂(三錢,細研,水飛,為衣),生地(二兩),當歸(兩半),甘草(五錢),黃連(一、二兩),
共研細末,湯浸蒸餅為丸,硃砂為衣,用溫水送下二、三十丸。
抱膽丸,治男婦一切癲癇風狂,或因驚恐所致,悉效。
水銀(二兩),黑鉛(兩半),硃砂(細研),乳香(細研。各一兩),
上將黑鉛入銚子內溶化,下水銀結成砂子,次下硃砂、乳香,乘熱研勻,為丸雞豆大。每服一丸,空心井花水吞下。病者得睡,切莫驚動,覺來即安。再一丸,可除根。
白話文:
四十二、論癲狂
《內經》說:「陽氣盛則為狂,陰氣盛則為癲。」又說:「陽虛陰實則癲,陰虛陽實則狂。」它們的症狀也各有不同。癲癇發作時,會突然倒地,或哭或笑,神志恍惚,像喝醉酒一樣,常常昏昏沉沉,疲倦不堪,大多屬於氣血不足,這是心血虧虛造成的。狂躁症發作時,則會突然暴怒,辱罵他人,或勃然大怒,甚至爬高越牆,不知危險,大多屬於氣血有餘,這是痰火盛造成的。由此可見,癲癇和狂躁的陰陽寒熱,截然不同,不能一概而論癲狂都屬於熱症。
至於癇病,就是癲癇病。觀察《內經》中對癲癇的描述非常詳細,而癇症則沒有明確的描述,由此可知。而後世出現風癇、牛癇、豬癇等各種名稱,這不過是因為它們聲音相似,所以才起了這些名字,徒增混亂,不足為憑。
痰氣俱安湯(新方),用於治療因氣逆痰滯,阻塞心竅,壅塞經絡,導致僵直抽搐,神志昏迷的癲癇。至於是否有火症,需根據脈象和症狀加減藥物。
藥物組成:陳皮(去白,2-3錢)、半夏(2錢)、膽星(1-2錢)、海石(2錢)、白芥子(炒研,0.7錢)、澤瀉、木通(各1.3錢),水煎服,溫服。如果大便不通,而火不下降,則加大黃;如果效果不佳,則加芒硝。如果痰盛火不下降,則加童尿。如果舌苔黃,小便不利,則加梔子。如果口渴喜冷飲,則加生石膏。如果胸悶脹痛,則加青皮。如果痰因風邪而加劇,則加鉤藤、薑蠶。如果經絡痰滯不通,則加竹油薑汁。但所加藥物的劑量應較大。凡是昏迷,或一時,或半日才醒的,是由於氣逆而後順暢,不必驚慌。
滾痰丸,用於治療痰迷心竅,神志不清,癲癇發作不斷。
藥物組成:礞石(煅,呈金色,1兩)、大黃(酒蒸)、黃芩(各半斤)、沉香(5錢),研磨成細末,加水製成丸藥。睡前用溫水送服30-50丸,服藥後立即仰臥,讓藥物慢慢下行,半天內不要飲食和活動,必須讓藥氣驅散上焦的痰濁,通過膈膜進入腹部,然後才能活動,才能治癒疾病。如果病情嚴重,需要連續服用2-3次,甚至多達百丸,也沒有問題。
吐痰方,用於治療胸膈痰滯,時常發作癲癇。
藥物組成:白礬1兩,水煮1小時,加入蜂蜜1合,再煮15分鐘,溫服即可催吐。如果沒有吐出,再喝一杯熱水,吐出痰液即可見效。
服蠻煎,用於治療水不制火,心腎略虛而引起的癲癇。
藥物組成:生地、麥冬、白芍、菖蒲、石斛、丹皮、茯神(各2錢)、陳皮(1錢)、木通、知母(各1.5錢),水煎服。如果痰盛鬱結,則加貝母2錢。如果痰盛兼有火症,則加膽星1.5錢。如果陽明火盛,狂躁不安,則加生石膏2-3錢,或加大黃2錢。
硃砂安神丸,用於治療心虛有火,癲癇昏迷。
藥物組成:硃砂(3錢,研磨細緻,水飛,作為丸藥外衣)、生地(2兩)、當歸(1.5兩)、甘草(5錢)、黃連(1-2兩),研磨成細末,用湯浸泡蒸餅製成丸藥,硃砂為外衣,用溫水送服20-30丸。
抱膽丸,用於治療男女各種癲癇、狂躁,或因驚恐所致,皆有效。
藥物組成:水銀(2兩)、黑鉛(1.5兩)、硃砂(研磨細緻)、乳香(研磨細緻,各1兩),將黑鉛放入銚子中熔化,加入水銀使其凝結成砂狀,再加入硃砂、乳香,趁熱研磨均勻,製成雞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1丸,空腹用井水送服。服藥後患者會睡著,切勿驚動,醒來後就痊癒了。再服用一丸,可以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