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九·兒科、瘡科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兒科、瘡科 (1)

1. 兒科

小兒生下不啼,或因產難,或因冒寒,急以綿絮裹抱懷中,頻以熱水浸胞衣,要用油紙作條點燃,於臍帶往來燎之,熱氣由臍入腹便啼,然後洗浴,方可斷帶。

小兒生下,先斷臍,後洗浴,濕從濟入,或變濟風,且多死不治。即啼者,亦宜洗後斷臍。留四五寸,於濟帶近肚處,緊緊扎住,勿引風進肚為妙。斷後,用艾葉揉軟如棉,綢包護臍,永不肚痛。

小兒生下,以益母草煎湯洗之,一世無瘡疥。○又方:用桃、李、梅葉煎湯浴之,亦妙。無葉時用根。浴訖,以輕粉少許摩身,不畏風,又解諸毒。

白話文:

對於剛出生的小兒,若未啼哭,可能的原因有生產困難或是受寒。應當迅速用棉絮包裹在懷中,並頻繁以熱水浸潤胎衣。使用油紙捲成條狀點燃,對著臍帶往來燎烤,熱氣由臍帶進入腹部,小兒便會開始啼哭。然後進行沐浴,方可剪斷臍帶。

正確的做法是先剪臍帶,再沐浴,若沐浴後才剪臍帶,可能會導致濕氣侵入,轉而成為風寒,並且容易導致死亡無法治療。即使小兒已啼哭,也應該在沐浴後再剪臍帶。保留四到五寸長的臍帶,緊緊地繫在腹部附近,以防風寒進入。

剪完臍帶後,可用艾葉揉軟,如同棉絮般,綢緞包裹保護臍帶,這樣可以避免日後腹部疼痛。

對於新生兒,可以用益母草煎湯清洗,一生中不會發生皮膚病變。另外一個方子是使用桃、李、梅的葉子煎湯浸泡,效果也很不錯。如果沒有葉子,可以使用根部。浸泡後,用少量輕粉按摩全身,不怕風寒,還能解各種毒物。

小兒洗三周,用豬膽汁三個,入水七八碗,煎至五六碗,待水溫和,勿下生水,洗之時,切莫濕臍,恐濕邪入肚,變生濟風。不如洗九周,待濟帶落,洗之更穩。

小兒臍濕,用發灰、綿灰、氈帽灰,皆可敷之。但防外風襲入,不可久露。

小兒夜啼,有向光而止者,有起坐而止者,可知抱兒者,平常宜背光。或初啼,勿輕起坐,否則慣而難止。治法不一,錄之以備取用。

黑牽牛末一錢,水調敷臍上。○五倍子末二錢,津(涎也。)調敷臍上。○又……○又、蟬蛻用後半截三個研末,敷乳上令吮之。或用鉤藤湯調服,或用薄荷湯調服。○又……○又……○又、燈花三四顆,塗乳頭上,令兒吮之。即燈草燒灰,加辰砂少許,亦妙。○又……○又、木香磨水,調乳香、浚藥末少許,煎數沸服。○又……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古代醫學對於嬰兒洗浴、臍帶護理以及夜啼的看法和處理方法。文中強調了洗浴時要避免弄濕臍帶,並提供了一些用藥和食療的方法來治療嬰兒夜啼。

需要提醒的是,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現代醫學觀點。任何治療方法都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凡初生小兒,不乳而哭,速看兒口中上齶牙藏等處,必有白泡或黃泡,俗名姜牙,急用銀挖耳刮破之,隨用絮抹乾,勿使咽之,一刻即愈。或於刮破處以好墨塗之,或以桑樹白汁塗之更妙。

凡小兒臍風,可以預免,於斷臍時,勿使入風入水,詳上斷臍法內。至於有病,撮口不乳,治法不一,錄之以便取用:

白姜蠶二枚炒研,蜜調服。○又、鉤藤鉤、甘草煎服。○又、將死危症,搗蒜安臍,以熟艾灸蒜上,要至口中有蒜氣方止。仍以蒜汁滴鼻中。○又、用全蠍,酒炙為末,少加麝,以金銀煎水,調半字服之。○又、艾燒灰,厚敷臍上,以綢絹裹之。○又、附子、肉桂等分為末,以生薑自然汁調作餅,二分厚,安臍上,紙蓋之,用熨斗以微火久熨。母服五苓散,加當歸、吳茱萸、木香、乳香、沒藥、鉤藤各一錢。

白話文:

新生兒如果喝不到奶就一直哭,要趕快檢查他的上顎牙齦,如果發現有白色或黃色的泡泡,俗稱「姜牙」,要立刻用銀製的挖耳勺把它刮破,用棉花擦乾,不要讓寶寶吞進去,這樣馬上就會好。也可以在刮破的地方塗上好的墨汁,或者塗上桑樹的白色汁液效果更好。

寶寶的臍風可以預防,在剪臍帶時,要注意不要讓風吹到或碰到水,詳情可以參考上面關於剪臍帶的方法。如果寶寶已經得了臍風,表現為嘴巴緊閉不喝奶,治療方法很多,以下列舉一些方便參考:

  1. 將白姜蠶兩枚炒研磨成粉,用蜂蜜調和服用。
  2. 用鉤藤煎水服用。
  3. 如果情況危急,將大蒜搗碎敷在肚臍上,用艾草灸烤大蒜,直到寶寶嘴巴里聞到大蒜味才停。同時,將大蒜汁滴入寶寶鼻孔中。
  4. 用全蠍,用酒炙烤後研磨成粉,加入少許麝香,用金銀煎的水調和,每次服用半錢。
  5. 將艾草燒成灰,厚厚地敷在肚臍上,用綢布包裹。
  6. 將附子、肉桂等量研磨成粉,用生薑汁調成餅狀,厚約兩分,敷在肚臍上,用紙蓋住,用熨斗以微火長時間熨烤。媽媽可以服用五苓散,再加入當歸、吳茱萸、木香、乳香、沒藥、鉤藤各一錢。

或兒同服更妙。○若臍旁青腫,手拳口噤,啼不吮乳者凶。或用全蠍一二枚,酒灸為末,加麝少詳,以金銀煎湯調服之。

小兒臍帶,或有所犯而落,故根未斂,潰腫而成瘡者,宜白龍骨、黃柏、枯礬為末敷之。○又、蝦蟆燒末敷之。○臍腫,荊芥煎湯洗後,煨蔥貼之。但須常看抱裙,勿有尿濕也。○臍突,其狀如吹起者,以臍下為氣海,兒多哭,則氣動於中,自臍突於外。須設法使之不哭,方可養也。

方用赤小豆、淡豆豉、天南星、白蘞各一錢為末,搗芭蕉自然汁調敷臍四傍,小便下即愈。

白話文:

嬰兒若臍帶未癒合,而出現潰瘍或腫脹,可用白龍骨、黃柏、枯礬研磨成粉末敷於患處。另外,也可以將蟾蜍燒成灰敷於患處。若臍部腫脹,可用荊芥煎湯清洗後,將煨好的蔥敷於患處,但要注意常查看嬰兒的衣服,避免尿液浸濕。若臍部突出,形狀像吹氣般,這是因為嬰兒哭鬧導致氣血上涌,從而導致臍部突出。必須想辦法讓嬰兒停止哭鬧,才能幫助其恢復。

若嬰兒出現臍周青腫、手握拳、嘴巴緊閉、不願吸吮乳汁等症狀,則預後不佳。可以將全蠍一到兩枚用酒炙烤成粉末,加入少量麝香,用金銀煎湯調服。

若嬰兒臍部周圍出現腫脹,可以將赤小豆、淡豆豉、天南星、白蘞各一錢研磨成粉末,用芭蕉汁調勻敷於臍部周圍,若排尿順暢,則可痊癒。

凡口噤不開,用天南星為末,加冰片少許,以薑汁和之,擦開齦,立開。○又、豬乳汁與兒吞之,善開口噤。○又、不乳,或喉中有痰如豆,葛藤燒灰和乳汁服。○不乳屬臍風者,必冰片口撮。若無此症,或不乳,或吐乳,有屬胎寒腹痛者,用木香、木瓜、乳香、沒藥各少詳為細末,以當歸、蘇葉煎湯調喂。如無上症,必母之乳汁多而傷也,宜少節之,自愈。

急驚者,陽症也。蓋小兒之真陰未足,故肝邪易動。木生火,火生風,風熱相合,則血虛而筋急,而為眩掉反脹。由是木邪侮土則脾病,而為痰壅吐瀉,木盛金衰則肺病,而為喘促短氣;木火上炎則心病,而為煩熱驚叫;木火傷陰則腎病,而為血燥乾渴、汗閉、搐痓等症。此非外來之風可以散也,惟以清熱豁痰為急,但當分微甚而治之。

白話文:

對於嘴巴緊閉無法張開的情況,可以使用天南星研磨成粉末,加入少量的冰片,然後用薑汁調和後擦在牙齦上,這樣就能馬上讓嘴巴打開。另外,也可以使用豬奶汁讓小孩喝下,這樣也能夠打開嘴巴。如果小孩沒有喝奶,或者喉嚨中有像豆子一樣的痰,可以使用葛藤燒成灰後,加入奶汁讓小孩服用。若是因為沒有喝奶所導致的問題,或者是吐奶的情況,有可能是胎寒腹痛所引起,這種情況下可以用木香、木瓜、乳香、沒藥等各取少量研磨成細粉,然後用當歸、蘇葉煎好的湯來調和餵食。如果沒有上述的症狀,可能只是母親的奶水過多導致的問題,應該適度地控制飲食,自然就會痊癒。

急驚風是一種熱性的症狀,因為小孩子的真正陰氣還不足,所以肝部的邪氣容易動盪。木生火,火生風,風熱相合,會造成血液不足而筋骨緊繃,出現頭暈、顫抖、腹部脹滿等症狀。從這可以知道,木邪侵犯到脾臟,會導致痰多、嘔吐、腹瀉等症狀;木邪過盛,金(肺)部衰弱,會導致喘息、呼吸困難;木火上炎,會影響心臟,造成煩躁、驚叫;木火傷害陰液,會影響腎臟,導致血液乾燥、口渴、出汗、抽搐等症狀。這種情況並不是外在風邪可以散去的,而是必須迅速清熱豁痰,但需要根據病情輕重來進行治療。

清熱平肝湯(新),治急驚一切實症。

龍膽草,膽南墾(用牛膽套九次者佳),海石,法半夏,鉤藤鉤(揀盡鉤用。此味後入,過煎無力。各一錢)白芥子(炒研),淮木通(各八分),

水煎就,用殭蠶五分,全蠍(去足微炒)五枚,片、麝各二釐,共研末,調藥服。如火之甚者,加黃連、黃柏、大黃之屬。如火之微者,加元參、知母、黃芩、梔子之屬。痰之甚者,倍膽星,加天竺黃、牛黃之屬。痰之微者,加前胡、陳皮(去白)、貝母、花粉之屬。此外加硃砂能入心鎮驚,雄黃能破結開滯,琥珀、青黛亦清利之佐助,冰片、麝香乃開竅之要藥。至於殭蠶,佐痰藥善能開痰,去肝脾之邪,則肝平而風自息也。

白話文:

清熱平肝湯(新方)

此方專治急驚及一切實證。

藥材:

  • 龍膽草(以牛膽套九次者為佳)
  • 膽南墾
  • 海石
  • 半夏(法半夏,需揀盡鉤,後入藥,過煎則藥力減弱,各一錢)
  • 白芥子(炒研)
  • 淮木通(各八分)

煎煮方法:

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

服法:

煎好後,加入以下藥材研末調服:

  • 僵蠶(五分)
  • 全蠍(去足微炒,五枚)
  • 片腦(二釐)
  • 麝香(二釐)

加減法:

  • 火熱症狀明顯者,可加黃連、黃柏、大黃等清熱瀉火藥。
  • 火熱症狀輕微者,可加元參、知母、黃芩、梔子等清熱涼血藥。
  • 痰濕明顯者,可倍加膽星,並加天竺黃、牛黃等化痰藥。
  • 痰濕輕微者,可加前胡、陳皮(去白)、貝母、花粉等化痰藥。

其他藥材:

  • 硃砂:入心鎮驚。
  • 雄黃:破結開滯。
  • 琥珀、青黛:清利之佐藥。
  • 冰片、麝香:開竅之要藥。

僵蠶功效:

僵蠶佐以化痰藥,善於開痰,去除肝脾之邪氣,使肝臟平靜,風邪自然消退。

全蠍色青入肝,善走厥陰,味鹹降痰,故能治風。較之殭蠶,此其次矣。蟬脫,不過取其輕脫之義,不足恃也。凡驚風之實邪,以痰火為重,而風則次之,不得徒用剪風之藥也。○或驚風有兼外感者,必脈息浮緊、寒熱頭痛、無汗等症。如防風、羌活、荊芥、乾葛、紫蘇、獨活、細辛之類,可以暫用。

無外邪者,皆所切忌。又不可過用片麝,恐陽虧陰盛,而成慢驚。彼防風辛熱、誤用殺人,更宜慎用。○如月內驚風,用丹砂末塗五心,以色赤人心,安神除熱也。若客忤卒死,用蜜調服。如驚忤無聲,血入心竅,豬心血調服。如發搐之甚,同南星、全蠍調服。

白話文:

全蠍性寒入肝,能走厥陰經,味鹹能化痰,因此能治風病。但比起殭蠶,全蠍的效果要弱一些。蟬蛻只是取其輕脫之義,實際效果有限。驚風病的實邪,以痰火為重,風邪次之,不能單純用祛風藥。如果驚風兼有外感,會有脈浮緊、寒熱頭痛、無汗等症狀,可以暫時服用防風、羌活、荊芥、乾葛、紫蘇、獨活、細辛等藥物。

但如果沒有外感,就不要使用這些藥物。也不要過度使用麝香,以免陰盛陽虛,導致慢驚。防風辛熱,誤用會致命,更要慎用。如果孩子在月內發生驚風,可以用丹砂末塗抹五心,因為紅色能安神除熱。如果孩子突然猝死,可以用蜜調服丹砂。如果驚風沒有聲音,可能是血入心竅,可以用豬心血調服。如果抽搐嚴重,可以與南星、全蠍一起服用。

備揀古來治急驚諸方,以便取用。

導赤散,治心火上炎,舌黃尿赤,口渴身熱,急驚實症。

生地,木通,甘草,麥冬(各二錢),竹葉(十皮)

水煎,熱服。

瀉青丸,治小兒肝膽火,急驚發搐,眼赤上視等症。

羌活,防風,當歸,川芎,山梔仁,膽草,大黃(酒浸,紙包煨透。等分),

共研細末,蜜丸。每用竹葉煎湯,少加沙糖化下。○急驚風者,肝風甚,而心火從之,為實邪也。實則瀉之,宜用瀉青丸以瀉肝之風,導赤散以瀉心之火。如大便秘,用蜜導法:蜂蜜三兩,入鐵器內,以火熬干,捻成挺子,寸半長,從穀道插入。若用下藥,恐脾胃受傷。

白話文:

這篇文章是收集整理了古時候治療急驚的藥方,方便後人使用。

導赤散 是用來治療心火上炎,表現為舌頭發黃、小便赤色、口渴、身體發熱的急驚實證。

瀉青丸 是用來治療小兒肝膽火旺,導致的急驚發作抽搐、眼睛發紅往上看等症狀。

急驚風主要是肝風盛,而心火隨之而起,屬於實證,所以要瀉火。瀉青丸用來瀉肝風,導赤散 用來瀉心火。如果患者便秘,可以用蜂蜜做成棒狀,從肛門插入潤腸通便,避免使用瀉藥傷脾胃。

備註

  • 中醫古籍中常用的計量單位“錢”,約等於 3.73 克。
  • 中醫辨證論治,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症狀,選擇合適的藥方和治療方法。

吐痰方,治兒壯實,痰在喉間壅塞、藥食不得入者,則宜吐。

殭蠶,牙皂(炙焦,等分。)

研末,以土牛膝根少加水搗汁,調少許灌之,即吐。吐後服下痰藥。

辰砂膏,治小兒痰壅氣滯,服之痰自化下。

辰砂(飛過,三錢),硼砂,馬牙硝(各錢半),元明粉(二錢),全蠍(去毒),珍珠(各一錢),麝(一分),

共研末,每用一二分。治諸驚,薄荷湯下。治胎驚,乳汁合棗湯下。或用礞石滾痰丸亦妙。

白話文:

吐痰方

治療小兒壯實,痰在喉間阻塞,無法進食藥物者,宜用此方吐痰。

藥材:

  • 殭蠶
  • 牙皂(炙焦,等量)

製法:

  1. 將殭蠶和牙皂研磨成粉末。
  2. 以土牛膝根少許加水搗汁,調入少許粉末灌入患兒口中,即可促使痰液吐出。
  3. 吐痰後,服用下痰藥。

辰砂膏

治療小兒痰壅氣滯,服此膏藥可使痰液自行化解排出。

藥材:

  • 辰砂(飛過,三錢)
  • 硼砂(半錢)
  • 馬牙硝(半錢)
  • 元明粉(二錢)
  • 全蠍(去毒,一錢)
  • 珍珠(一錢)
  • 麝香(一分)

製法:

  1.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
  2. 每用一二分藥粉,以薄荷湯送服,可治各種驚厥。
  3. 若治療胎驚,則可將藥粉加入乳汁和棗湯中送服。
  4. 也可用礞石滾痰丸治療,效果亦佳。

至聖保命丹,治一切小兒急驚、胎驚,勢迫時用之。風平,須照證調治。此應忙之劫方也,不得過服。

膽星(牛膽九套者佳),殭蠶(糯米泔浸,焙乾,去嘴甲),白附子(各一錢),全蠍(去足焙,十四枚),天麻,防風(各一錢),辰砂(水飛,錢半),珍珠(五分,另細研),麝(一分),琥珀(三分),金箔(二十片)

共研末,粟米煮糊為丸,分為二十五粒,金箔為衣,每一粒用薄荷煎湯磨服。或只用白附子、姜蠶、全蠍等分為末,酒調一錢服,甚效。○又方:白牽牛半生半炒,黑牽牛半生半炒,大黃(煨熟)、檳榔各一錢共研末,用五分,蜜湯調下。痰甚,加輕粉一分,得微利一二次,痰熱自退,不必過下。

白話文:

至聖保命丹,專治各種小兒急驚、胎驚,情況危急時立即使用。若病情平穩,需根據症狀進行調整治療。此方為緊急應急之方,不可過量服用。

方中包含牛膽汁(以九套牛膽為佳)、殭蠶(用糯米泔浸泡後烘乾,去掉嘴和甲)、白附子、全蠍(去掉足部烘乾,十四枚)、天麻、防風、辰砂(水飛,半錢)、珍珠(五分,研磨成細粉)、麝香(一分)、琥珀(三分)、金箔(二十片)。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粟米煮成的糊做成丸子,分為二十五粒,用金箔包起來,每次用薄荷煎湯磨服一粒。也可以只用白附子、殭蠶、全蠍等分研磨成粉末,用酒調和一錢服用,效果很好。

此外,還有一個方子:白牽牛半生半炒,黑牽牛半生半炒,大黃(煨熟)、檳榔各一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用蜜湯調服。痰多者,加輕粉一分,瀉肚子一到兩次,痰熱自然消退,不必過度服用。

痰熱退則驚風自除。切不可用辛燥驅風等藥,反動心火而為害也。當其搐搦大作時,但可扶持,不可把捉。恐風痰流入經絡,或至手足拘攣也。又不可輒用艾火燈火,此陽證不宜火攻。又不可峻用攻擊,如巴豆之類,以取速效。只服清涼之劑,自可平安。諺云:「急驚風,慢慢治。

」此邇言之切當者也。

慢驚者,虛症也。有因吐瀉後脾胃虛弱而致者;有因急驚過服寒涼,及傷寒過下而致者;有因脾胃素弱,或受風寒而致者。其症:昏睡露睛,痰鳴氣促,驚跳搐搦,或乍發乍靜,或身熱身冷,或肢厥、唇青、面白、口鼻氣冷、昏迷不食、自汗泄瀉、其脈遲緩細數等症,為脾虛生風,無陽症也。此際宜速培元氣,大補脾土。

白話文:

熱痰消散後,抽搐的驚風自然會消失。絕對不能使用辛燥的藥物來驅風,否則會導致心火上炎而對身體造成損害。當抽搐嚴重時,只能提供支援,不能強行抓住。防止風痰進入經絡,或是導致四肢收縮。也不可隨便使用艾火或燈火進行治療,這是對於陽性病症不適合使用熱療的方法。同樣的,也不能使用峻烈的藥物,例如巴豆等,來追求快速的效果。只需要服用清涼的藥物,就能使病情得到平復。俗語說:「急驚風,慢慢治。」這句話非常貼切。

緩慢的驚風,是因為體質虛弱所引起的。有可能是因為吐瀉後脾胃虛弱,導致的;也有可能是因為急性的驚風過度服用寒涼藥物,或者傷寒病過度使用下法導致的;還有可能是因為脾胃本來就虛弱,或是受到風寒的影響。其症狀包括昏睡、眼睛露白、有痰的聲音和呼吸困難、突然的抽搐和驚跳,或者是時發時止,或者出現高熱與低熱交替,或者四肢冰冷、嘴脣發青、臉色蒼白、口鼻冷氣、昏迷不醒、自己出汗、腹瀉等症狀。這些都是脾虛生風的表現,沒有陽性的徵象。這個時候應該迅速補充元氣,大量滋補脾臟。

即有風痰之類,皆非實邪,不得妄用剪風化痰之藥再為消散,以傷陽氣,乃為善治。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寒,以致痰凝氣滯、自汗泄瀉、慢驚等症。

人參(少者,以山藥四錢炒黃代之),白朮(三錢),茯苓(錢半),炙草(一錢),陳皮(去白,一錢),半夏(錢半),

薑棗水煎,頻服。如中寒泄瀉,身冷痰滯,加附子二錢。(附子溫中回陽,為慢驚之聖藥也,如元氣將脫,急炮用之。)若肝邪旺,侮脾土者,加肉桂一二錢,平肝以息風也。瀉甚者,加肉豆蔻一二錢,麵包煨,去油用。或補骨脂亦可。滑脫不禁者,加烏梅二個,或北五味子二十粒。

白話文:

如果出現風痰等症狀,這些都是虛邪,不能胡亂使用辛辣化痰的藥物來消散,這樣會損傷陽氣,反而不利於治療。六君子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導致痰凝氣滯、自汗泄瀉、慢驚等症狀。方劑包括人參(若體虛,可以用山藥四錢炒黃代替),白朮三錢,茯苓錢半,炙草一錢,陳皮(去白)一錢,半夏錢半,用薑棗水煎服,頻頻服用。如果出現中寒泄瀉、身冷痰滯,可以加附子二錢(附子溫中回陽,是治療慢驚的良藥,如果元氣將要耗盡,可以急炮用附子)。如果肝邪旺盛,侵犯脾土,可以加肉桂一二錢,平肝息風。如果腹瀉嚴重,可以加肉豆蔻一二錢,麵包煨熟,去油使用。也可以用補骨脂。如果滑脫不止,可以加烏梅兩個,或北五味子二十粒。

如氣虛下陷,昏倦無神,加黃耆蜜炙三錢,即身熱亦服,所謂甘溫能退大熱也。若膈熱拒之,冰冷與服。或血虛不能養肝,加當歸、白芍,以血足風自滅也。

理陰煎,治脾腎陰陽俱虛、慢脾等症。

熟地(五七錢),當歸(二三錢),乾薑(炒,二錢),甘草(炙,錢半),

水煎服。如腎虧水泛為痰,或嘔或脹者,加茯苓錢半,或加白芥子五分。如陰寒厥逆,加附子二錢。或泄瀉不止,去當歸,加山藥、扁豆、補骨脂、肉豆蔻、附子之屬。如腹脹滯疼痛,加木香、陳皮、砂仁之屬。或肝邪旺,木動風搖,加肉桂二錢。如兼外感,頭痛寒熱咳嗽,脈浮緊者,加麻黃五七分。

白話文:

如果氣虛下陷,昏倦無神,可以加黃耆蜜炙三錢,即使身體發熱也可以服用,因為甘溫的藥性可以退去大熱。如果胸口發熱拒藥,可以服用冰冷的藥物。如果血虛不能滋養肝臟,可以加當歸、白芍,讓血氣充盈,風邪自然消退。

理陰煎主要治療脾腎陰陽俱虛、脾胃虛弱等症狀。

方劑包括熟地(五到七錢)、當歸(二到三錢)、乾薑(炒,二錢)、甘草(炙,錢半)。

水煎服用。如果腎虛水氣上泛成痰,或嘔吐或腹脹,可以加茯苓錢半,或加白芥子五分。如果陰寒厥逆,可以加附子二錢。如果腹瀉不止,可以去掉當歸,加山藥、扁豆、補骨脂、肉豆蔻、附子等。如果腹脹滯痛,可以加木香、陳皮、砂仁等。如果肝氣旺盛,肝風發作,可以加肉桂二錢。如果同時伴有外感,頭痛、發熱、咳嗽,脈象浮緊,可以加麻黃五到七分。

加味異功散,治脾胃虛弱,肝木所勝,外虛熱而內真寒,慢驚風證。

人參,白朮(二錢),茯苓(錢半),甘草(炙,一錢),當歸(二錢),陳皮(去白,一錢),鉤藤鉤(錢半,此味後入,過煎無力)

如不應,加半夏錢半,炮姜一錢,白蔻八分,木香四分,或再加附子錢半。要知木虛則搐而無力,火虛則身寒口中氣冶,土虛則吐瀉,睡而露睛。此際宜補脾胃為急。

秘旨安神丸,治小兒乍受驚嚇,神氣失散,以致潰亂不堪,睡中驚悸,宜以收復神氣為主,若作驚風治,誤矣!

白話文:

加味異功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肝木過盛導致的外在虛熱與內在真寒,以及慢驚風的症狀。

  • 人參:補益氣血,強壯體質。
  • 白朮(二錢):健脾燥濕,調和中焦。
  • 茯苓(錢半):利水滲溼,健脾止滯。
  • 甘草(炙,一錢):調和諸藥,補中益氣。
  • 當歸(二錢):活血調經,養血潤燥。
  • 陳皮(去白,一錢):理氣化痰,和胃消食。
  • 鉤藤鉤(錢半,此味後入,過煎無力):平肝熄風,鎮靜安神。

如果藥效不顯著,可以加入:

  • 半夏(錢半):降逆止嘔,和胃止瀉。
  • 炮姜(一錢):溫中散寒,止痛。
  • 白蔻(八分):行氣化濕,消食。
  • 木香(四分):行氣止痛,調和腸胃。
  • 或者再加入附子(錢半):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這時應該以補充脾胃功能為首要之務。

祕旨安神丸,用於治療小孩突然受到驚嚇,導致神氣散亂、心神不安,出現睡中驚悸的狀況。治療應以收復神氣為主,若誤以為是驚風,則會造成錯誤的診斷和治療。

人參,棗仁,茯神,半夏(各一錢),當歸,白芍(酒炒),橘紅(各七分),五味子(五粒),甘草(炙,三分),

共研末,薑汁糊丸。每用生薑湯磨服二丸。如硃砂、琥珀之類,不過取其鎮重之意,惟此方乃為救本之法。此證必驚哭多淚,忽啼忽止者是也。若啼叫無淚,聲長不揚者,是腹痛,當細辨之。

搐,抽搐也,是即驚風之屬。但暴而甚者,謂之驚風;微而緩者,謂之發搐。發搐不治,則漸成驚矣。宜察形證之寒熱、臟腑之虛實治之。其治法詳具急驚、慢驚二證,可參閱用之。

白話文:

人參、棗仁、茯神、半夏各一錢,當歸、白芍(酒炒)、橘紅各七分,五味子五粒,甘草(炙)三分,共研成粉末,用薑汁做成丸子。每次用生薑湯磨服兩丸。雖然硃砂、琥珀之類藥材也有鎮重作用,但這方子才是真正救治根本的方法。這種病症的患者通常會驚哭流淚,哭聲忽高忽低。如果啼哭沒有眼淚,聲音低沉不響亮,那就可能是腹痛,需要仔細辨別。

搐,就是抽搐,屬於驚風一類。突然發作且嚴重的,稱為驚風;輕微緩慢的,稱為發搐。發搐不治,就會逐漸變成驚風。治療時要根據患者的寒熱虛實,以及臟腑的虛實情况進行調整。具體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急驚和慢驚的治療方法。

有所謂慢脾風者,即慢驚失治而甚者耳。其實難大分別,亦不必別立治法。急驚屬實熱,宜用清涼;慢驚屬虛寒,宜用溫補。二病不同,治法亦異。而諸書多用一藥以治二病,何其謬也!錢氏戒之,而諸家著書立方,又明犯之,其被夭枉者多矣!

小兒之虛症,觀外可知。如心虛則驚惕不安。若啼聲不出者,心絕也。肺虛,則氣促多汗。若喘滿痰響者,肺絕也。脾虛,則吐瀉不食,痞滿倦臥,牙緊流涎,手足牽動。若昏迷不乳者,脾絕也。肝虛,則筋急斜視,抽搐勁強。若目不開者,肝絕也。腎虛,為肢厥津枯,火不歸元。

若二便不禁者,腎絕也。凡言實者,乃邪氣之實,非元氣之實也,治者亦不可傷元氣。若病久已虛,尤當專顧脾腎,則根本固而無虞矣。

白話文:

有這樣一種情況叫做「慢脾風」,其實就是原本的「慢驚風」病情惡化了,這種情況並不容易區分,所以也不必特別制定治療方法。急驚風屬於實熱,應使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慢驚風屬於虛寒,應使用溫補的藥物來治療。這兩種疾病不同,治療方法也應該不同。然而,許多醫書常常使用一種藥物來治療這兩種疾病,這是極大的錯誤!錢氏曾經警告過這種做法,但其他醫學著作和配方仍然明確違反了這個原則,因此遭受不幸的人很多!

小孩的虛弱症狀,從外部可以觀察到。例如,心虛會導致驚恐不安。如果哭聲不出來,那麼心臟已經衰竭。肺虛時,會出現呼吸急促、多汗的情況。如果喘息頻繁、痰聲響亮,那麼肺臟已經衰竭。脾虛時,會出現嘔吐、腹瀉、不想吃東西、腹部脹滿、疲倦愛睡、牙齒緊閉、口水流動、手腳抽動的情況。如果昏迷不飲奶,那麼脾臟已經衰竭。肝虛時,會出現筋骨緊繃、斜視、抽搐、肌肉緊張的情況。如果眼睛不能開合,那麼肝臟已經衰竭。腎虛時,會出現四肢冰冷、津液乾涸、火氣不能回歸本源的情況。

如果大小便失禁,那麼腎臟已經衰竭。凡是提到「實」,指的是邪氣的實,而不是本元氣的實,治療時也不可傷害本元氣。如果病程已久且已經虛弱,更應該專注於保護脾臟和腎臟,這樣根基穩定,就無需擔心了。

小兒熱證不一,有表裡虛實之異。而人動謂小兒純陽,概用寒涼,其說亦誤。蓋男子二八、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天癸者,陰氣也。陰氣未至,故曰純陽,原非謂陽氣之有餘也,牡稚陽耳。

稚陽之陽,其陽幾何?陽本非實,而誤用寒涼,則陰既不足,又伐其陽,多致陰陽兩敗,脾腎俱傷,又將何所依賴而望其生長耶!故貴審稟賦陰陽偏盛,及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等症,因人調治,斯無弊矣。

敗毒散,治四時感冒風寒,身熱無汗,喜人懷抱,口不渴便自調者,此熱在表也。

人參,茯苓,枳殼,甘草,川芎,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生薑(各五分),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討論了兒童發燒的治療原則。古代醫家認為兒童以陽氣為主,但不能一概而論地使用寒涼藥物。因為兒童的陰氣尚未成熟,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會導致陰陽失衡,反而有害。因此,要根據兒童的體質和病症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文中提到的_敗毒散_,就是針對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燒,熱在表面的症狀,使用一些溫和的藥物來解表散寒。

這段文字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即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治療,而不是一味地使用固定藥物。

補充说明

  • 这段文字使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如“天癸”、“稚阳”、“表证”、“里证”等等。在理解这些术语时,需要参考中醫书籍或向中医师咨询。
  • 藥方中各藥物的比例和用法,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使用。

水煎,熱服。溫取微汗,而熱自退。

黃芩湯,治臟腑積熱,喜露頭面,揭去衣被,口熱舌黃,小便赤,大便秘,日晡更熱,此裡熱也。

黃芩,梔仁,麥冬,生地,澤瀉,木通,甘草(等分),

或加黃連,入生薑三分,水煎,溫服。

竹葉湯,治病後溫熱,或兼潮熱,或渴不多飲,大小便如常,此虛熱也。

竹葉(十皮),石膏(燒研,二錢),半夏,人參,麥冬,炙草(各一錢),粳米(即硬米也,下一撮)

白話文:

黃芩湯

將藥材用水煎煮,熱熱服用。服用後溫暖身體,微微出汗,熱度便會自行退去。

黃芩湯用於治療臟腑積熱,症狀表現為喜愛露出頭面,掀開衣被,口乾舌燥、舌苔發黃,小便赤黃,大便乾燥,下午熱度加重,這些都是內熱的表現。

藥材:黃芩、梔子仁、麥冬、生地、澤瀉、木通、甘草(等量)

可根據情況添加黃連,並加入生薑三分,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竹葉湯

竹葉湯用於治療病後溫熱,或伴隨潮熱症狀,或口渴但不想喝水,大小便正常,這些都是虛熱的表現。

藥材:竹葉(十層皮)、石膏(燒成灰,研磨成粉,兩錢)、半夏、人參、麥冬、甘草(各一錢)、粳米(即硬米,少許)

先煎藥,後入米,再煎服。或體弱泄瀉,不食昏倦,其熱不止,須用下方甘溫,以補脾胃而熱自除。寒涼藥最為忌用。

加味四君子湯

人參,白朮(二錢),茯苓(錢半),炙草(一錢),乾薑(炮),白芍(酒炒。各錢半),當歸(二錢,泄者不用)

薑棗水煎。如氣倦,加蜜耆錢半。如氣脹,加木香三分。如中寒腹痛滑瀉,加吳茱萸、肉豆蔻、白豆蔻、補骨脂之屬。如胃寒嘔逆,加半夏、生薑,或加附子。如虛熱甚生風者,加肉桂、鉤藤鉤。(揀盡鉤錢半,宜後入,過煎無力。)或少人參,用山藥四錢炒黃代之。

白話文:

先把藥材煎煮,之後再加入米同煮,最後再煎煮成藥湯服用。如果身體虛弱、腹瀉、食慾不振、昏昏欲睡,且熱症不退,需要用溫熱的藥材來補益脾胃,熱症自然會消除。寒涼性的藥材最忌使用。

這個方子叫做加味四君子湯,裡面包含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乾薑、白芍、當歸,用薑棗水煎煮。如果氣虛乏力,可以加蜜耆。如果氣脹,可以加木香。如果寒性腹痛、腹瀉,可以加吳茱萸、肉豆蔻、白豆蔻、補骨脂。如果胃寒嘔吐,可以加半夏、生薑,或者加附子。如果虛熱嚴重導致風症,可以加肉桂、鉤藤。如果人參不足,可以用炒黃的山藥代替。

清涼湯,治小兒面赤舌燥,鼻乾飲冷,大小便秘,一切熱症。

黃芩(二錢),黃連(一錢),滑石(二錢),薄荷葉(八分),大黃(酒浸,煨熟,錢半)

姜引,熱服。如口渴,加花粉、乾葛。如大便秘結,用豬膽汁,少加皂角末,從穀道灌入,不得用芒硝、枳實以傷脾胃也。

小兒疳病,因病後脾胃虧損,或用藥過傷,不能傳化乳食,內亡津液,虛火妄動;或乳母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失宜,致兒為患。其證目腫腹脹,瀉痢清白,肢體瘦弱,鼻爛身瘡,虛熱往來。又有走馬疳者,牙齒蝕爛,口臭齒黑,甚則齦敗牙宣。前人治法,多用清涼,不知此症,真熱者固多,而元氣既敗,假熱者尤多也。

白話文:

清涼湯

方劑主治:

此方主要治療小兒面部發紅、舌頭乾燥、鼻腔乾燥、喜喝冷飲、大小便不順暢等一切熱症。

方劑組成:

  • 黃芩:二錢
  • 黃連:一錢
  • 滑石:二錢
  • 薄荷葉:八分
  • 大黃:酒浸、煨熟,錢半

服用方法:

用薑汁引導,趁熱服用。

臨床加減:

  • 若口渴,可加花粉、乾葛。
  • 若大便秘結,可用豬膽汁,少加皂角末,從肛門灌入。
  • 忌用芒硝、枳實,以免傷脾胃。

病症分析:

小兒疳病多因病後脾胃虧損,或用藥過度傷及脾胃,導致消化吸收功能減弱,體內津液虧損,虛火妄動而引起。

另外,乳母若感染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之邪,或飲食起居不當,也可導致孩子患上疳病。

臨床表現:

疳病患者常見症狀包括眼腫腹脹、清稀腹瀉、肢體瘦弱、鼻爛身瘡、虛熱往來等。

其中,走馬疳是一種特殊的疳病,表現為牙齒腐爛、口臭、牙齒變黑,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牙齦潰爛、牙齒脫落。

醫家論述:

前人治療疳病,多以清涼藥物為主。但實際上,疳病除了真熱症外,還存在很多元氣虧損的虛熱症。

所以,治療疳病時,既要考慮清熱,也要考慮補益元氣,不可一味清涼。

當陰虛脾虧之際,非溫補不可,宜臨證酌宜,仍以虛損治勞之法參用,庶得盡善。

蘆薈丸,治小兒肝脾疳積,發熱口渴體瘦,大便不調,或瘰癧、耳瘡、腮爛、目翳等症。

胡黃連,黃連,蘆薈,白蕪荑,白雷丸(破開,赤者不用),木香,膽草,鶴蝨草(微炒。各一兩),

上為末,蒸餅糊丸。每白湯下一錢。或腹脹,加枳實、青皮、山楂肉、麥芽。如有蟲,加使君子肉。如血虛,加當歸。如脾虧有痰,加茯苓。此方再加干蝦蟆一二隻(酒浸一宿,去腸炙用)更效。服此丸者,但須間服異功散,以扶脾胃為妙。○如有蟲,用黃連一兩、豬肚三兩,蒸熟搗為丸服。

白話文:

在陰虛和脾氣不足的情況下,必須使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並結合勞損的治療方法,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蘆薈丸」,適用於小兒肝脾因寄生蟲引起的疳積問題,表現為發熱、口渴、體形消瘦、大便不正常,或者出現瘰癧、耳瘡、腮腺腫痛、眼結膜炎等症狀。

成分包括:胡黃連、黃連、蘆薈、白蕪荑、白雷丸(切開後去掉紅色部分)、木香、膽草、鶴蝨草(微火炒後)。所有成分研磨成粉末,與蒸餾的麵粉和蜂蜜混合製成丸狀。每次服用時,用白開水送服一錢。如果出現腹脹的症狀,可以添加枳實、青皮、山楂肉、麥芽。如果發現寄生蟲,可以添加使君子肉。如果血虛,可以加入當歸。如果脾氣不足伴有痰濕,則可以加入茯苓。此方再加入乾燥的青蛙一到兩隻(用酒浸泡一夜後,去除內臟,烤熟後使用),效果更佳。服用此丸時,應間歇性地服用異功散,以強化脾胃功能為佳。

另外,如果發現有寄生蟲,可以使用一兩黃連和三兩豬肚,一起蒸煮熟後搗成丸狀服用。

○食土,用黃連、豬肚煮汁,拌土曬乾,食之。如骨蒸瀉痢,用胡黃連。潮熱,同柴胡煎服。肚脹,同五靈脂丸服。壯熱,同黃連、硃砂(細研水飛。)以豬膽汁拌濕蒸熱,入蘆薈、麝香丸服。如吃泥肚大,沙糖、輕粉丸服。○凡肚大有積,將成疳者,用參苓白朮散一料,加谷蟲五錢為末,米湯調服即愈,最穩最效。

蘭香散,治小兒鼻疳赤爛。

蘭香葉(燒灰,一錢),銅青,輕粉(各三分),

白話文:

如果吃土,可以用黃連和豬肚煮成湯,把土拌進去曬乾,再吃。如果出現骨蒸瀉痢,可以用胡黃連。如果出現潮熱,可以用柴胡煎湯服用。如果肚子脹,可以用五靈脂丸服用。如果出現壯熱,可以用黃連、硃砂(研磨成細粉,用清水漂洗)和豬膽汁拌在一起蒸熱,加入蘆薈和麝香丸服用。如果吃泥土導致肚子大,可以用沙糖和輕粉丸服用。如果肚子大且有積聚,快要變成疳積,可以用參苓白朮散一料,加入谷蟲五錢研磨成粉,用米湯調服即可治愈,效果非常穩定有效。

蘭香散可以治療小兒鼻疳赤爛。

用蘭香葉(燒成灰,一錢)、銅青、輕粉(各三分)

上為末,乾摻。

白粉散,治小兒諸般疳瘡。

海螵蛸(三分),白芨,輕粉(各一分),

上為末,先用溫水洗拭,干敷。

雄黃散,治牙齦生疳蝕爛。

雄黃(一錢),銅綠(二錢),

研末,乾摻之。

蟾蜍丸,治牙齦生疳臭爛,並治小兒頸項結核,面色痿黃,飲食不甘,腹大發熱,名曰無辜疳症。一服虛熱退,二服煩渴止,三服瀉痢愈,真妙方也。

白話文:

白粉散治小兒各種疳瘡,用海螵蛸三分、白芨、輕粉各一分,研磨成粉,先用溫水洗淨患處,再將藥粉敷在患處。雄黃散治牙齦生疳蝕爛,用雄黃一錢、銅綠二錢,研磨成粉,乾敷患處。蟾蜍丸治牙齦生疳臭爛,也治小兒頸項結核、面色萎黃、食慾不振、腹脹發熱,稱為無辜疳症。服用一劑可退虛熱,二劑可止煩渴,三劑可治癒瀉痢,真是妙方。

用蟾蜍一二個,夏月溝渠中取腹大不跳不鳴者是。身多儡者佳。跌死,投於桶中,浸之以尿,下糞蛆二杓食之,二晝夜,用布袋盛蛆,置流水中一宿,取出,瓦上焙於為末,入麝香二釐,米飯搗糊為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湯下,其效如神。

馬鳴散,治走馬疳牙床潰爛,甚而齒脫凶症。

人中白(即尿缸底白垢也。以物刮取,新瓦盛之,火煅如白鹽,乃佳。五錢),五倍子(生者一錢,另用一錢同白礬煅之),馬鳴退(即蠶蛻紙也。火燒過,二錢半),枯白礬(二錢即用五倍子同煅者在內)

白話文:

取蟾蜍兩隻,夏天在溝渠中找腹部大、不跳不鳴的,身體多瘤的最好。用跌死的蟾蜍,放進桶裡,用尿浸泡,再放入兩杓糞蛆,放置兩天一夜。用布袋盛裝蛆,放在流水中浸泡一夜,取出,放在瓦片上焙製成粉末,加入兩釐麝香,用米飯搗成糊狀,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用米湯送服,效果神奇。此方名為馬鳴散,用於治療走馬疳牙床潰爛,嚴重者甚至牙齒脫落,效果顯著。

取人中白(即尿缸底部的白色垢,用東西刮取,放在新瓦片上,用火煅燒至如白鹽狀,效果最佳,取五錢),生五倍子一錢,另取五倍子一錢與白礬一同煅燒,蠶蛻紙(即馬鳴退)用火燒過,取二錢半,枯白礬二錢(即與五倍子一同煅燒的)。

上為極細末,先以濃米泔浸洗,後以此敷之,真良方也。其吐瀉、腹痛、咳嗽等症,大小可以同治。參閱本門用之,不必復贅。

備採古來治小兒雜症簡易單方於後,以便取用。

小兒口瘡,細辛研末,醋調敷臍上。○初生時,以甘草煎汁滴口中,日後無毒,且稀麻痘。○發黃,用花粉搗汁,蜜引,溫服。○骨蒸減食,因睡濕床傷也,用秦艽、甘草(炙)等分煎服。○蛔多腹痛:使君子肉為末,每月初旬五更時米湯調服一錢。○丹瘤:木鱉子仁研末,醋調敷之。

○遺尿:補骨脂(鹽炒)研末,每夜開水調服四分。○狂燥、身熱、昏迷:梔仁、豆豉各四錢煎服,或吐或下,立效。○行遲:五加皮五錢,川牛膝、木瓜各二錢五分為末,每服五分,酒引。○頭面癢瘡,常流血水:蛇床子一錢,輕粉三分,為末,麻油調搽。○寸白蟲:雷丸(肉白者可)水浸去皮,每月初旬五更時食炙肉少許,以稀粥調服一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先用濃米湯浸泡洗淨,然後將藥粉敷在患處,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子。無論是嘔吐、腹瀉、腹痛還是咳嗽,大小兒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詳細的使用方法在本門書籍中已經記載,不再贅述。

以下列舉一些治療小兒雜症的簡易單方,方便您查閱使用:

小兒口瘡:細辛研末,用醋調和後敷在肚臍上。新生兒:用甘草煎水滴入口中,可以預防毒素,減輕麻疹的嚴重程度。黃疸:將花粉搗成汁液,用蜜糖調和,溫溫地服用。骨蒸減食:這是由於睡在潮濕的床上造成的,可用秦艽和甘草等量煎服。蛔蟲多導致腹痛:將使君子肉研磨成粉末,每月初旬五更時用米湯調服一錢。丹瘤:將木鱉子仁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

遺尿:將補骨脂用鹽炒熟後研磨成粉末,每晚用開水調服四分。狂燥、身熱、昏迷:用梔仁和豆豉各四錢煎服,可引發嘔吐或腹瀉,效果顯著。走路遲緩:將五加皮五錢、川牛膝和木瓜各二錢五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用酒送服。頭面部有癢瘡,經常流血水:用蛇床子一錢、輕粉三分研磨成粉末,用麻油調和後塗抹患處。寸白蟲:將雷丸(肉色潔白者可用)浸泡在水中,去除外皮,每月初旬五更時食用少許烤熟的雷丸肉,用稀粥調服一錢。

○疳積腹大黃瘦,用立秋後大蝦蟆,(若身有儡,腹大不跳不鳴者佳。)去首足腸肚,以麻油塗之,陰陽瓦焙熟食之,蟲積自下。連服五六枚,一月全愈。○初生數日,大小便血,乃心肺胎熱,不可服涼藥,只用生地加水,搗汁五六匙,加酒蜜各一匙服之,自愈。○不下尿,不吃乳:大蔥白切碎,以乳半盞,蒸片時服。

○……○癇症,用雞子黃和乳汁服三枚,愈。癲癇:蘆薈煎服。風癇善驚,用天麻煎服,或用青黛水調服。○胃寒吐乳:白豆蔻仁、砂仁、甘草煎服。○月內目不開,或腫澀,或出血,名慢肝風,用甘草(豬膽汁炙)研末,水調服。○陰縮:吳茱萸、大蒜、硫黃搗塗腹,仍用蛇床子燒煙燻之。

白話文:

孩子肚子大、身體瘦弱,可以用立秋後的大青蛙治療。去除青蛙的頭、腳、腸和肚子,用麻油塗抹後,以陰陽瓦焙熟食用,可以驅除積蟲。連續服用五六枚,一個月就能痊癒。新生兒出生幾天後,大小便出血,是心肺胎熱所致,不能服用涼藥,只可以用生地加水搗汁,加酒蜜各一匙服用,自然會好。嬰兒不排尿、不吃奶,可以用大蔥白切碎,加半盞乳汁蒸熟,分次服用。

……

癇症,可以用雞蛋黃和乳汁一起服用,連服三枚即可痊癒。癲癇,可以用蘆薈煎服。風癇容易驚嚇,可以用天麻煎服,或用青黛水調服。胃寒吐奶,可以用白豆蔻仁、砂仁、甘草煎服。新生兒一個月內眼睛睜不開,或者腫脹澀痛,或者出血,稱為慢肝風,可以用甘草(用豬膽汁炙烤)研磨成粉末,用水調服。陰縮,可以用吳茱萸、大蒜、硫磺搗碎塗抹腹部,並用蛇床子燒煙熏。

○病後天柱骨倒:蓖麻子、木鱉子仁搗貼足心。○口瘡:陀僧研末,醋調塗足心,瘡愈即去之。○疳瀉:赤石脂末,米湯調服五錢,立瘥。○睡中自汗:故蒲扇燒灰為末,酒下二錢。○諸風口噤不語:南星(略炮)五分,紫蘇、生薑引,煎就,入雄豬膽汁少許服。○撮口:甘草水煎服,令出痰涎,以豬乳滴入口中,自瘥。

凡兒生初睡時,最難安置。欲安枕上,枕高不便,安於枕下,恐寒時被厚掩傷。(世亦有掩死者。)只得安於手肘上。不知鼻風多射兒頭,異日或有頭風腦痛之患,亦有枕偏兒頸者。況母手常在被外,多受風寒,日後多有手臂痛者。其法:將母平日之枕一概不用,母用衣服制一枕,約四五寸長,周圍以線扎之,恰便母睡。

白話文:

生病後頸椎骨歪斜,可以用蓖麻子、木鱉子仁搗碎貼在腳心。口瘡可以用陀僧研磨成粉,加醋調勻塗在腳心,瘡好了就停用。小兒疳瀉可以用赤石脂研磨成粉,用米湯調服五錢,馬上就會好。睡覺時出汗,可以用蒲扇燒成灰,用酒送服二錢。各種風症導致口不能言,可以用南星(稍微炮製)五分,紫蘇、生薑引導,煎好後加入少量雄豬膽汁服用。嘴巴張不開,可以用甘草水煎服,讓痰涎流出來,再用豬乳滴入口中,就會自然好。

新生兒剛出生時,最難安置。想要放在枕頭上,枕頭高了不方便,放在枕頭下,又怕孩子受寒被厚厚的被子捂傷(也有被捂死的案例)。只能放在手肘上,但不知不覺鼻風會吹到孩子頭上,將來可能會有頭風腦痛的毛病,也有因為枕頭偏了導致孩子脖子歪的。而且媽媽的手經常露在被子外面,容易受風寒,日後容易患手臂痛。最好的方法是:把媽媽平常用的枕頭都不要用,用衣服做一個枕頭,長約四五寸,周圍用線扎起來,正好適合媽媽睡覺。

其兒,用綠豆一二碗,略搗碎,裝入布袋內,睡時仰松打平,止要寸詳高,兒吃乳後,推於豆枕上,與母一樣齊睡。母子俱安,豈不妙哉。(綠豆能明目、去風、稀痘,並解一切瘡癤。)

凡浴時,探水冷熱得所,庶無水驚。冬久浴則傷風,夏久浴則傷熱。其浴時,當護兒背,以風寒自此而入,易成病患。且忌數數洗浴。

凡小兒平常無病,忌服藥餌,否則遇病無效。

凡抱持,忌生客,恐客忤發熱等症。忌入廟,恐心驚怖起風。

凡浣衣,不可露於星月之下,易惹邪祟。即至十歲亦忌。

凡在春天,勿護頂裹足,使陽氣舒長。即稍長,下體勿令過暖。得寒涼,則陰易長;過溫暖,則陰暗消。下體主陰,以童子陰常不足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主要講述了嬰兒的日常護理,包括睡覺、洗澡、用藥、抱持、洗衣服以及春天的注意事項。古人認為綠豆枕頭可以幫助嬰兒安睡,並且具有明目、祛風等功效。洗澡時要注意水溫,避免孩子受涼或過熱。平時不要隨便給孩子吃藥,避免影響藥效。抱孩子時要避免接觸陌生人,不要帶孩子去廟宇。洗衣服時要避開星月,避免招惹邪祟。春天要讓孩子舒展陽氣,不要過度包裹,也要注意不要讓下半身過於溫暖,因為這會影響陰氣的平衡。

總體來說,這段古文強調了嬰兒的體質嬌嫩,需要格外注意,才能健康成長。

凡初生十日內,宜煎淡豆豉汁喂之,下胎毒,助脾氣,化乳食。以豬乳哺兒,解痘毒,除驚癇,且無撮口濟風之患。

凡養兒要出見風日,耍著地氣。若常懷抱,則筋骨緩弱,數歲難行。

凡兒勿摸刀劍,勿見猿猴,勿令久坐,勿令久行,勿過飲食,勿衣重裘,勿哺美味肉食、酸冷姜蒜,夜莫停燈,日莫說鬼,睡莫當風,坐莫近水近火,勿使過笑,勿使過哭,笑哭之後,莫即與乳,乳後勿即與食,食後勿即與乳,食乳交進,便成積聚。雷鳴擊鼓,不必掩耳。乳兒不得過飽,飽則溢,溢則導虛胃氣。

凡宿乳須令捏去,當沃壁上,勿令蟲蟻食之。乳兒之時,先以手指按任,勿使乳來太急,急則難嚥,噎成哮病。兒肚宜暖,以熟艾鋪一抱肚,冷天圍之,熱天用夾布圍之,日夜勿解,以寒脾胃。以上護法,須當留神。

白話文:

剛出生的嬰兒頭十天,最好用淡豆豉汁餵食,可以去除胎毒,幫助脾胃消化吸收母乳。用豬乳餵養可以解痘毒、治驚癇,而且不會像牛乳那樣容易引起口腔潰瘍和風寒。

養育孩子要讓他們多接觸陽光和空氣,在地上玩耍。如果一直抱著孩子,會導致他們的筋骨軟弱,幾歲都難以行走。

孩子不能摸刀劍,不能看猿猴,不能久坐,不能長時間走路,不能過度飲食,不能穿厚重裘衣,不能吃美味的肉食、酸冷的食物、薑蒜,晚上不要開燈,白天不要說鬼故事,睡覺不要吹風,坐著不要靠近水火,不要讓孩子過度歡笑,也不要讓孩子過度哭泣,笑哭過後不要馬上餵奶,餵奶後不要馬上吃飯,吃飯後不要馬上餵奶,吃奶和吃飯之間不要間隔太短,否則容易積食。雷聲和鼓聲響起,不用捂住孩子的耳朵。乳兒不能吃太飽,吃飽了會溢出來,溢出來會損害脾胃的元氣。

每次餵完奶,要將剩下的乳汁捏出來,倒在牆壁上,不要讓蟲蟻吃掉。餵奶時,要先用手指按住乳房,不要讓乳汁流出得太快,流得太快孩子難以吞咽,容易噎住引起哮喘。孩子的肚子要保持溫暖,可以用熟艾草鋪在肚子上,冷天可以圍上布,熱天可以用夾布圍住,白天黑夜都不要解開,可以防止脾胃受寒。以上護養方法都要注意。

凡兒剃頭,宜避風處。……

凡小兒諸病,肝脾二經居多。肝只有余,有餘者,病氣也,似重而易治。脾只不足,不足者,元氣也,似輕而難治。故薛氏以補脾立論,誠格言也。

凡小兒虛、實、寒、熱,似乎難辨,觀外症可知:如足脛冷,腹虛脹,糞色青,吐乳食,眼珠青,面青白,脈沉微者,此內必虛寒,忌投涼藥。若足脛熱,兩腮紅,大便閉,小便赤,舌粗黃,眼珠赤,渴不止,上氣急,脈洪滑者,此內必實熱,忌投熱藥。

白話文:

嬰兒的虛、實、寒、熱症狀,看起來似乎難以辨別,但可以觀察外在症狀來判斷:

  • 如果足脛冰冷、肚子空虛脹滿、大便顏色青綠、吐奶或吐食物、眼珠青白、臉色青白、脈搏沉而微弱,這表示體內虛寒,忌諱服用寒涼藥物。
  • 如果足脛發熱、兩頰紅潤、便秘、小便發紅、舌頭粗厚發黃、眼珠發紅、口渴不止、呼吸急促、脈搏洪大滑利,這表示體內實熱,忌諱服用溫熱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