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六·本草(上) (38)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本草(上) (38)

1. 一六七、山茨菇

(味甘辛寒,有小毒,入胃經。)散熱解毒。治癰疽、疔瘡、瘰癧、結核,(醋磨頻塗,內用酒煎服。)解諸毒、蛇蟲狂犬傷。(用酒調服。)根與茨菇、小蒜相類,去殼用。(出處州遂昌縣洪山,無毛,有毛者偽也。)

白話文:

【對於山茨菇的介紹】

(它的味道甘辛且性質偏寒,含微量毒素,主要影響胃部。)此藥能散除體內熱氣並解毒。適用於治療各種膿腫、疔瘡、淋巴結核以及一般的結節病變,(可將其磨碎後用醋調和頻繁塗抹於患處,內部服用則應以酒煎煮後飲用。)此外,它還能解各種毒素,包括蛇咬、昆蟲叮咬及狂犬傷害。(使用時應以酒調和後服用。)

山茨菇的根部與茨菇、小蒜等植物相似,使用前需去除外殼。(這種草藥產自出處州遂昌縣洪山,表面無毛,如果發現有毛的,則是假貨。)

2. 一六八、漏蘆

(味鹹苦,性寒,入肺、胃、大腸、小腸四經。)咸軟堅,苦下泄,寒勝熱。治一切風熱惡瘡、癰疽、痔瘻等毒,排膿生肌,(苦寒。)通經、下乳,療折傷,續筋骨,止遺溺、泄精,及預解時行痘疹毒。(以寒勝熱,又能入陽明也。)若孕婦與陰證瘡瘍平塌下陷者,禁用。(出閩中,莖如油麻、枯黑如漆者真。)

白話文:

(漏蘆的味道是鹹而苦,性質偏寒,能影響肺、胃、大腸、小腸這四個部位。)鹹味能軟化堅硬物質,苦味有助於排泄,寒性可以抑制熱性。它能治療各種因風熱引起的惡性瘡瘍、腫瘡、痔瘡等疾病,有排出膿液和促進新肉生長的作用,(因其苦寒的特性。)能通經絡、促進乳汁分泌,對骨折傷害有療效,能幫助接續斷裂的筋骨,同時也能止住尿牀、防止精液過度流失,並且可以預先解除流行性痘疹的毒性。(因為它能以寒性抑制熱性,同時又能作用在陽明經脈上。)但如果是孕婦或是有陰證瘡瘍、平塌下陷情況的人,則不適合使用。(漏蘆產自閩中,其莖部像油麻一樣,枯乾後呈黑色如漆的纔是真品。)

3. 一六九、劉寄奴草

(味苦辛溫,入血分。)苦能降,辛溫能行。主破血下脹,通經除癥。治產後余血、小便血淋、損傷瘀血。(行瘀迅速,用為散,或茶或酒調服。)搗敷金瘡出血不止,療湯火傷。(凡湯火傷,先以鹽末厚鋪,則護肉不壞,次以糯米漿調寄奴末,雞翎掃上,不痛且無痕,大效。)按氣血兩虛,脾胃虛泄者勿服。

白話文:

(這藥草的味道是苦和辛,性質溫和,主要影響血液系統。)苦味有助於降火,辛與溫的性質則有助於活血。主要功效在於幫助血液循環,消除脹氣,通暢經絡,去除血塊。可用於治療產後的殘餘血液問題,小便時的血尿,以及因外傷造成的瘀血。(此草藥促進瘀血消散的效果迅速,可製成粉末,用茶或酒調和後服用。)若外傷出血不止,可將其搗碎後敷於傷口。對於燒燙傷也有療效。(對於燒燙傷,首先應在傷口上厚鋪鹽末,可以保護肌肉組織不受進一步的傷害,然後再用糯米漿調和劉寄奴草的粉末,用雞毛刷塗抹在傷口上,不僅可以減輕疼痛,還可以避免留下疤痕,效果顯著。)然而,如果患者有氣血兩虛,或是脾胃虛弱導致的腹瀉等情況,就不適合服用此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