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十·雜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雜證 (1)

1. 二十九、論真中風似中風

夫中風之證,有真似二者:真中風者,外感之表證也;似中風者,內傷之裡證也。二者不明,未免誤人。其外感者,經曰:「風為百病之長,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勿之能害」,否則天有八風乘虛感襲,自有表證可以疏散,但有中經、中臟、寒熱、虛實之分。中經者,邪在三陽,其病尚淺;中臟者,邪入三陰,其病則深。

在經不治,則漸入臟,由淺而深也。因寒者,則拘急攣痛,而脈浮緊;因熱者,則弛緩不收,而脈浮洪。又若正勝邪者,乃可直攻其邪;正不勝邪者,則必先顧其本,或攻補交施,此虛實之謂也。其內傷者,不由外感,而亦謂之風。如《病機篇》所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是皆屬風,而非外中之風也。夫肝為東方之木,其臟血,其主風,肝血病而筋失所養,筋病則掉弦強直,以及神魂昏憒,口眼歪斜,牙緊語澀,吐沫遺尿,痰壅癱瘓之類,無所不至。此皆屬於肝,皆屬於風,即木邪也。正《內經》所謂厥逆內奪之屬,何得概以為風!設以風藥而散厥逆,所散者非元氣乎!真陰愈傷,真氣愈失,是速其死矣。

治此者,以補氣血為主,元氣復,則諸證自愈;但須分寒熱、氣血陰陽、孰輕孰重,權變用藥,方得中綮。若拘方書,以某經用某方,恐膠柱鼓瑟,未必適中也。經曰:「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不收」,然不可拘。寒盛則血凝而滯塞,故多拘急;熱亦拘急者,以火盛則血燥,血燥則筋枯也。

熱盛則筋軟而不收,故多弛縱;寒亦弛縱者,以塞盛則氣虛,氣虛則不攝也。且寒熱有證有脈可驗,當因而治之;若無寒熱,則宜專治氣血無疑矣。至於偏枯痿弱之類,本由血虛,然氣血不相離,補血者,當知血以氣而行;補氣者,當知氣非血不化。二者各有所重,但不得偏廢耳。

夫人生於陽而根於陰,根本衰敗,而人危矣。所謂根本者,即真陰也。然陰虛有二:有陰中之水虛者,則多熱而燥,宜六味地黃丸主之;彼參,朮、薑、桂辛溫之類,不宜輕用。有陰中之火虛者,則多寒而滯,宜八味地黃丸(古方桂附各一兩,宜各加二、三兩不等。)主之;彼生地、麥冬、石斛清涼之類,皆非所宜。

若氣虛猝倒,或汗出尿遺,口開涎流,癱軟不言,此氣脫危候也。倘無痰火等證,必須大劑參、附、耆、術,或可挽回元氣;隨以歸、地、枸杞補真陰,以培其本,蓋精即氣之根也。經曰:「精化為氣」,即此之謂。而或者妄言中風,投以剪風化痰之藥以散其氣,何能救乎!余因此證不明久矣,庸醫固莫知,即河間用汗下,亦以實證治也。東垣、丹溪所論,間有所得,而觀其用方,則以小續命湯。

此治外感則可。又以大秦艽湯為養血,而寒散之藥,居其大半。若羌活愈風湯,更覺不可。後之醫者,勿域古方則得矣。

白話文:

[二十九、論真正的中風與看似中風的情況]

關於中風病症,存在真和似兩種情況:真實的中風,是由於外部感染引起的表面病症;看似中風,則是由內部損傷導致的深層病症。如果不分辨清楚這兩種情況,可能會導致誤診。對於外部感染的情況,《黃帝內經》指出:“風是百病的始作俑者,當人體處於靜止狀態時,皮膚毛孔會緊閉,即使遇到強烈的風寒,也無法造成傷害。”然而,當自然界中的八種風邪趁虛而入,侵襲人體時,就會產生表面病症,可以通過發散的方法來治療。但是,中風又分爲中經、中髒、寒熱、虛實等多種類型。當中風影響到經絡時,邪氣存在於三陽經絡,病情相對淺顯;當中風深入臟腑時,邪氣進入三陰經絡,病情則更爲嚴重。

如果在經絡階段未能得到治療,邪氣會逐漸侵入臟腑,病情由淺入深。因爲寒冷引發的中風,會導致肌肉緊張、痙攣和疼痛,脈象表現爲浮緊;因爲熱邪引發的中風,則會使肌肉鬆弛無力,脈象表現爲浮洪。如果正氣勝過邪氣,可以直接攻擊邪氣;但如果正氣無法勝過邪氣,就必須先穩固身體的基礎,有時需要同時進行攻邪和補正,這就是虛實的概念。至於內部損傷引發的中風,雖然並非由外部感染引起,但也被稱爲“中風”。如《病機篇》所說:“各種突然的強直症狀,都屬於風邪所致”;“各種風邪引發的顫抖和眩暈,都屬於肝臟問題”。

這些症狀都與風邪有關,但並非由外部風邪直接引起。肝臟位於人體東方,掌管血液,主宰風邪。當肝臟血液出現問題,無法滋養筋骨,筋骨受損後會出現顫抖、緊張和強直等症狀,以及精神恍惚、口眼歪斜、牙齒緊閉、語言不清、唾液流出、遺尿、痰多癱瘓等一系列症狀,無所不包。這些症狀都與肝臟相關,都屬於風邪範疇,也就是木邪。正如《內經》所說的厥逆內奪之類,不能簡單地歸結爲風邪!如果使用風藥來驅散厥逆,那麼被驅散的不正是人體的元氣嗎?真陰會進一步受損,真氣也會流失,這隻會加速死亡的到來。

治療此類疾病,應以補充氣血爲主,元氣恢復後,各種症狀自然會消退。但在治療過程中,必須區分寒熱、氣血陰陽的輕重,靈活運用藥物,才能達到精準的效果。如果一味遵循古書上的方劑,比如某經絡使用某種方劑,可能就像膠柱鼓瑟,未必能夠恰到好處。《黃帝內經》說:“寒邪會使肌肉收縮緊張,熱邪則會使肌肉鬆弛無力”,但也不能過於拘泥於這種說法。在寒邪嚴重的情況下,血液凝固,血液循環受阻,因此肌肉容易出現緊張;在熱邪同樣導致肌肉緊張的情況下,是因爲火邪旺盛,血液變得乾燥,乾燥的血液使筋骨幹涸。

在熱邪嚴重的情況下,肌肉變得柔軟無力,因此容易出現鬆弛;在寒邪同樣導致肌肉鬆弛的情況下,是因爲堵塞嚴重,導致氣血虛弱,氣血虛弱則無法控制身體。此外,寒熱的症狀和脈象是可以驗證的,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治療;如果沒有明顯的寒熱症狀,就應該專注於調理氣血,這一點毋庸置疑。至於偏癱、肢體萎縮無力等症狀,其根本原因在於血虛,但氣血相輔相成,補充血液時,要知道血液的運行依賴於氣;補充氣時,要知道氣的生成離不開血。兩者各有側重,但不能偏廢任何一方。

人的生命始於陽而根植於陰,當根本衰敗時,人的生命就會陷入危險。這裏所說的根本,就是真陰。然而,陰虛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陰中之水虛,表現爲多熱而乾燥,適合使用六味地黃丸作爲主要治療方法;人參、白朮、生薑、肉桂等辛溫類藥物不宜輕易使用。另一種是陰中之火虛,表現爲多寒而滯澀,適合使用八味地黃丸作爲主要治療方法;生地、麥冬、石斛等清涼類藥物並不適宜。

如果出現氣虛突然倒地,或出汗、尿失禁、口角流涎、癱軟無聲等症狀,這是氣脫的危急徵兆。如果沒有痰火等其他症狀,必須使用大量的人參、附子、黃芪、白朮等藥物,纔有可能挽回元氣;隨後使用當歸、熟地、枸杞等藥物來補充真陰,以鞏固根本,因爲精氣是氣的根本。《黃帝內經》說:“精化爲氣”,就是這個意思。然而,有些人錯誤地認爲這是中風,使用祛風化痰的藥物來散發體內的氣,這樣怎麼能救人呢!我對這種病症的認識已經很久了,即使是普通醫生也未必瞭解,即使像河間那樣使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也只是針對實證進行治療。李東垣和朱丹溪的論述,偶爾有些獨到之處,但從他們使用的方劑來看,如小續命湯,

這用於治療外部感染是可以的。又如大秦艽湯,雖然號稱養血,但其中寒性發散的藥物佔了大部分。至於羌活愈風湯,更是不妥。後來的醫生,不要拘泥於古方,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