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二十·痘科 (9)
卷二十·痘科 (9)
1. 痘科
人參,歸身,黃耆(蜜炙。各錢半),白芍(酒炒),大川芎(各六分),肉桂,炙草,山楂肉(各五分),南木香,防風,白芷,厚朴(姜炒。各三分),
生薑引,龍眼肉三個同煎,入好酒和服。
清毒撥翳湯,治痘後目赤腫痛不能開者,或翳膜遮蔽不能視者,此宜從容調治,不可用寒涼以傷元氣也。
當歸,花粉(酒蒸),牛蒡子,草決明,桔梗,甘草,刺蒺藜(各五分),菊花,密蒙花,穀精草,川木賊,乾葛,川芎,羌活,柴胡,防風,薄荷,生地,山梔(酒炒。各三分),
生薑一片引。如目赤甚者,加黃連(酒炒)四分。如大便秘燥,加大黃(酒炒)錢半。得大便通,仍去之。此治毒輕者,不得十劑而愈;毒重者,必須多劑,乃獲全效。若峻攻其里而疏利其下,勢求連效,自必喪明。並忌涼藥點洗。
十神解毒湯,治痘二三日間,已出未出,煩躁不安,口渴尿赤等證。
歸尾,生地,紅花(俱酒浸),丹皮,桔梗,赤芍,伏毛(洗淨,薑汁拌曬),木通,連翹(去心),小川芎(各七分),
水煎服。此方以涼血、行血為主,初服穩協。
荊防解毒湯,治痘夾斑、夾麻、夾丹者,俱可通用。
防風,荊芥穗,升麻(各四分),黃芩(酒炒),黃柏(酒炒),元參,牛蒡子(炒研。各六分),
水煎服。
牛蒡子湯,治痘密身熱,連日不退。
牛蒡子(炒研),歸身,炙草,柴胡,連翹,黃芩(酒炒),黃耆(生用),地骨皮(各八分),
水煎服。
凡孕婦出痘,總以安胎為主。其初發熱,則用參蘇飲以發之。痘既出後,則多服安胎之藥,詳載婦科胎孕門,可以參閱。泄者,用黃芩湯合四君子湯,內加訶子。血虛者,用四物湯加托藥。色灰白而起發遲者,用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凡條芩、白朮、艾葉、砂仁之類,與候相宜者,採而用之,切不可用丁桂燥熱之品。
更有出痘時而正產者,勢必氣血兩虛,亦以十全大補湯為主。虛寒者,少加附子。若寒戰咬牙,腹脹不渴,而身熱足冷者,此乃脾胃內虛,外作假熱也,宜參耆、歸、附、木香之類,禁用寒涼。亦有口渴飲水,大便燥,小便赤而短,脈息洪滑者,此內熱也,宜用五苓散加黃芩、白芍之類。至於崩漏、血氣痛、血暈等證,俱載婦科生產門,可以參用,不必復贅。
凡痘以觀形察色為主。然不診脈,何以決臟腑虛實寒熱之真情,而治療之無誤也?蓋以左手脈之大小,以分血之盛衰;右手脈之大小,以分氣之盛衰。七歲以上,五至為平;七歲以下,六至為平。過則為數,邪氣實也;不及為遲,正氣虛也。人迎緊,外感也;氣口數,內傷也。
浮而數,表熱也;浮而遲,陽氣衰也。沉而緊,裡熱也;沉而細,元氣脫也。然痘疹為陽病,故脈浮沉俱宜略帶洪實。若弱而無力,則為陽病而見陰脈,必凶之兆。至於浮而無根,細而欲散,遲而欲絕,沉而時一至者,皆死脈也。夫痘瘡自發熱以至起脹,毒從內出,陽之候也,其脈尤宜浮大而數,不宜沉細而遲。
白話文:
痘科
基本方
人參、當歸身、蜜炙黃耆(各約7.5克)、酒炒白芍、川芎(各約3.6克)、肉桂、炙甘草、山楂肉(各約3克)、南木香、防風、白芷、薑炒厚朴(各約1.8克),加上生薑引導藥效,再加入三個龍眼肉一同煎煮,最後加入少許好酒調和後服用。
清毒撥翳湯
此方用於治療出痘後眼睛紅腫疼痛,無法張開,或有翳膜遮擋視線的情況。此時應慢慢調理治療,不可使用寒涼藥物損傷元氣。
藥方組成:當歸、酒蒸花粉、牛蒡子、草決明、桔梗、甘草、刺蒺藜(各約3克)、菊花、密蒙花、穀精草、川木賊、葛根、川芎、羌活、柴胡、防風、薄荷、生地、酒炒山梔(各約1.8克),加一片生薑引導藥效。若眼睛紅腫嚴重,可加酒炒黃連約2.4克。若大便乾燥,可加大黃(酒炒)約7.5克,待大便通暢後即停止使用。此方用於治療毒邪較輕的情況,通常十劑左右即可見效;若毒邪較重,則需多服幾劑才能完全痊癒。若過於猛烈地攻瀉,反而可能導致失明。治療期間也忌用涼性藥水洗眼睛。
十神解毒湯
此方用於治療出痘初期二三日,痘疹將出未出,出現煩躁不安、口渴、小便赤紅等症狀。
藥方組成:當歸尾、生地、酒浸紅花、丹皮、桔梗、赤芍、伏毛(洗淨後用薑汁拌勻曬乾)、木通、去心連翹、小川芎(各約4.2克)。用水煎煮後服用。此方以涼血、活血為主,初次服用效果較為溫和。
荊防解毒湯
此方可用於治療出痘同時夾雜斑疹、麻疹、丹毒等情況。
藥方組成:防風、荊芥穗、升麻(各約2.4克)、酒炒黃芩、酒炒黃柏、玄參、炒研牛蒡子(各約3.6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牛蒡子湯
此方用於治療出痘時持續高熱,多日不退的情況。
藥方組成:炒研牛蒡子、當歸身、炙甘草、柴胡、連翹、酒炒黃芩、生黃耆、地骨皮(各約4.8克)。用水煎煮後服用。
孕婦出痘
孕婦出痘時,應以安胎為主。剛開始發熱時,可使用參蘇飲幫助發散。痘疹出來後,應多服用安胎藥,相關詳細內容可參考婦科的胎孕篇。若出現腹瀉,可使用黃芩湯合四君子湯,並加入訶子。若出現血虛,可使用四物湯加入托毒的藥材。若痘疹顏色灰白且發出來的慢,可使用十全大補湯,但去掉肉桂。凡是條芩、白朮、艾葉、砂仁等適合病情的藥物,都可以選用,但切忌使用丁香、肉桂等燥熱的藥物。
若出痘時正好遇到生產,必定氣血兩虛,也應以十全大補湯為主。若身體虛寒,可少量加入附子。若出現寒顫咬牙、腹脹不口渴,但身體發熱手腳冰冷,這是脾胃虛弱導致的假熱現象,應使用人參、黃耆、當歸、附子、木香等藥物,禁用寒涼藥物。若出現口渴、飲水多、大便乾燥、小便赤短、脈象洪滑等情況,這是體內有熱,宜使用五苓散,並加入黃芩、白芍等藥物。至於崩漏、血氣痛、血暈等病症,相關詳細內容記載於婦科生產篇,可參考使用,這裡不再重複。
觀察痘疹與診脈
觀察痘疹的形態、顏色是判斷病情的主要依據,但若不診脈,如何判斷臟腑的虛實寒熱,又如何準確用藥呢?一般來說,左手脈的大小代表血的盛衰,右手脈的大小代表氣的盛衰。七歲以上的人脈搏一分鐘跳五次為正常,七歲以下的人脈搏一分鐘跳六次為正常。若脈搏過快,表示邪氣盛;若脈搏過慢,表示正氣虛。人迎脈緊,表示外感;氣口脈數,表示內傷。
浮而數的脈象,表示表熱;浮而遲的脈象,表示陽氣衰弱;沉而緊的脈象,表示裡熱;沉而細的脈象,表示元氣脫失。然而,痘疹屬於陽性疾病,所以脈象的浮沉都應略帶洪實之象。若脈象虛弱無力,則表示陽病而出現陰脈,這是凶險的徵兆。至於浮而無根、細而欲散、遲而欲絕、沉而時斷時續的脈象,都是死脈。痘瘡從發熱到起脹,是毒邪從體內向外發出的過程,屬於陽證,脈象應該浮大而數,不應沉細而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