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六·本草(上) (26)

回本書目錄

卷十六·本草(上) (26)

1. 九十九、白鮮皮

(味苦寒,性燥,入脾、胃、小腸、膀胱四經。)解熱(苦寒)。除濕。(利小水也。)治諸黃,(熱黃、酒黃、急黃、谷黃皆屬濕熱。)療筋攣死肌,(受地濕氣之害。)善理一切瘡瘍、眉發忽落、女人陰中腫痛、(濕熱乘虛客腎與膀胱所致。)小兒風熱驚癇、時行大熱、飲水狂燥。(苦寒之效。)按下部虛寒者,雖有濕證,勿用。

白話文:

[九十九、白鮮皮]

(它的味道苦且性質偏寒,具有燥性,主要影響脾、胃、小腸及膀胱這四個器官。)

能解除身體的熱氣(因為其味苦且性寒)。

能去除濕氣。(有助於促進小便。)

可用來治療各種黃疸病,(如熱黃、酒黃、急黃、谷黃等,這些都是由濕熱引起的。)

能治療因受到地濕氣影響而導致的肌肉緊縮和皮膚失去彈性。

對於各類皮膚病、眉毛和頭髮突然脫落、女性下體腫痛(這些症狀通常是因濕熱乘虛侵入腎臟和膀胱所導致的)、兒童因風熱引起的驚癇、季節性疾病引發的高熱、以及喝水後變得狂躁的症狀,都有良好的療效。(這都是苦寒性的功效。)

然而,如果下身虛弱且寒涼的人,即使有濕氣的症狀,也不建議使用。

2. 一○○、益母草

(味辛甘,微寒微溫,入心包、肝二經。)補而能行,辛而能潤,總調胎產諸病。去死胎,安生胎,(活血行血。)治血風、血運、血淋、胎漏、崩中帶下,(白帶屬氣虛,用補中益氣而兼補脾燥濕;赤帶屬血虛,用滋陰養血而兼調氣。)調經,(瘀血去則經調。)化乳癰,(散瘀解毒。

)退浮腫,下水氣,通二便。(取其滑利。)按性辛散,惟血熱、血滯及胎產艱澀者當用。若氣血素虛,寒而下陷者不宜,不得謂婦人所必用也。瞳子散大者,亦忌服。子名茺蔚,主治略同,但子味甘稍溫,故能涼血補血,(根莖花葉專於行,子則行中有補。)令人有子,(有補陰之功。

)明目。(血滯病目者宜之。)忌鐵。微炒用。

白話文:

【益母草】

(味道有點辛辣與甘甜,性質微寒微溫,主要影響心包和肝兩個臟腑。)

益母草既能補身又能促進血液循環,辛香且能滋潤身體,全面調理各種懷孕相關疾病。它能去除死胎,使活胎穩定,(促進血液循環,活化血液。)治療血風、血運、血淋、胎漏、崩中以及白帶和赤帶等症狀,(白帶多是因為氣虛,應使用補中益氣的藥物,並兼顧補脾祛濕;赤帶多因血虛,應使用滋陰養血的藥物,並兼顧調節氣機。)調節月經,(排除瘀血,月經就能正常。)化解乳腺炎,(散瘀解毒。)

消除浮腫,排出體內多餘水分,促進大小便。(利用其滑利的特性。)

根據其性質,辛香而散發,只適合血熱、血滯以及產後困難的人使用。如果平時就有氣血兩虛,寒涼且有下陷傾向的人就不適宜使用,不能認為所有女性都必須使用。瞳孔過大的人,也要避免服用。其種子名為茺蔚,主要療效大致相同,但種子味道甘甜且略帶溫熱,所以能涼血補血,(根莖花葉專門促進血液循環,種子在促進血液循環的同時也有補身效果。)使人容易懷孕,(具有補陰的功效。)明目。(適合因血液瘀滯導致的眼疾患者。)忌與鐵器接觸。使用前可輕微炒製。

3. 一○一、薄荷

(味辛,微苦微涼,入肺經。)辛能散,涼能清,消散風熱。治傷寒頭痛寒熱、(升浮能發汗解表。)舌苔語澀,(含漱或和蜜擦之。)療頭風、腦痛、中風失音、皮膚癮疹、咽喉、眼目、口齒諸病,(辛能通竅,涼能散風清熱。)除脹滿、霍亂、宿食,(辛香開氣。)療血痢、(血痢屬凝滯,辛能散,涼能清。

)小兒風涎驚癇。(凡治驚藥,宜用薄荷湯調。)按薄荷辛香伐氣,虛弱者勿服。

白話文:

【對於薄荷】

(它的味道辛辣,略帶苦澀且性微涼,主要影響肺部。)辛辣的特性有助於散熱,涼性則能清熱,能夠消除風熱。用來治療感冒引起的頭痛及寒熱現象,(同時因為其上升與飄散的特性,可以促進發汗,達到解表的效果。)對於舌苔厚重及說話不順的情況,(可以用薄荷水漱口或和蜂蜜一起使用。)也能治療頭痛、偏頭痛、中風導致的聲音嘶啞、皮膚病、咽喉炎、眼睛疾病、口腔問題等多種病症,(辛辣的特性可以通暢孔竅,涼性則能散風清熱。)另外,對於腹脹、霍亂、消化不良,(辛辣的香味可以幫助開胃。)以及血痢(血痢是血液凝滯所致,辛辣可散血,涼性可清熱。)

以及小孩因風邪引發的口水多、驚嚇及癲癇。(在治療驚嚇的藥物中,薄荷湯是常見的調配方式。)然而,薄荷的辛辣香氣會消耗體力,體質虛弱的人應避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