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九·雜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雜證 (2)

1. 二十四、論喘、促、哮三證

三證相似,而實不同,須清析方可調治。喘者,氣急聲高,張口抬肩,搖身擷肚,惟呼出一息為快,此肺經邪氣實也。蓋肺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風寒犯之,則氣道壅滯而為喘;治宜散之、破之。促者,即經之所謂短氣者也,呼吸雖急,而不能接續,似喘而無聲,亦不抬肩,勞動則甚,此腎經元氣虛也。

蓋腎為氣之根,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陰虧損,則精不化氣,下不上交而為促;治宜補之、溫之。哮者,其病似喘,但不如喘出氣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開,呀者口閉,俱有聲音,甚則隔壁亦聞,以痰結喉間,與氣相擊,故出入有聲。此由痰火鬱於內,風寒束於外。

斯時用涼劑,恐外寒難解;用熱劑,恐痰火易升;推有散寒開痰,理氣疏風,尤以保扶元氣為主,勿忘本根為善治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喘、促、哮這三種症狀,雖然它們看起來很像,但其實各有差別,必須清楚分辨才能對症下藥。

喘的特徵是呼吸急促,聲音大,張口抬肩,腹部隨呼吸起伏,只覺得呼氣比較舒暢,這代表肺部可能有實邪。因為肺部主管皮毛,位於身體上半部,所以當受到風寒侵襲,就會導致呼吸道阻塞,進而產生喘的症狀。治療上應該要疏散和破除這種實邪。

促,就是經典裡所說的短氣,雖然呼吸急促,但無法順利連接,像喘但沒有聲音,也不會抬肩,勞累後會更嚴重,這表示腎臟的元氣已經虛弱。腎臟是氣的根本,主管精血,位在身體下半部,如果真陰不足,精血無法轉化為氣,上下不相通,就會出現促的症狀。治療上應該要補充和溫養。

哮,病情類似喘,但不像喘那樣呼氣量大,反而會有特殊的呀、呷聲,呷聲是張嘴,呀聲是閉嘴,都有聲音,嚴重時隔壁都能聽見,這是因為喉嚨有痰,和氣互相碰撞,所以呼吸時會有聲音。這是因為體內有痰火鬱積,外面又有風寒束縛。

此時使用冷性藥物,可能難以解決外面的寒氣;使用熱性藥物,又怕痰火上升。所以,應該選擇能散寒、化痰、理氣、疏風的藥物,尤其重要的是保護和扶持體內的元氣,不要忘了根本,這樣纔是好的治療方法。

2. 脈論

喘脈宜浮遲,不宜急疾。右寸沉實而緊,為肺感寒邪。亦有六部俱伏者,宜發散而熱退,喘自止。上氣喘息,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上氣面浮腫,脈浮大者危。喘逆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者凶。喘作於大病後者危,兼泄瀉者死。

以下治氣喘:

加味二陳湯(新),治肺感風寒,痰稠喘急,脈浮緊者。

陳皮(去白,一錢),半夏(錢半),茯苓(二錢),甘草(一錢),桔梗,枳殼(各錢半),麻黃(去節,八分),杏仁(二十粒,去皮尖),桂枝(一錢),

生薑汁合服。

華蓋散,治肺風氣急上衝,痰喘抬肩,脈浮緩者。

麻黃(去節),蘇子,杏仁(去皮尖,炒),桑白皮(炒),赤茯苓(去皮),橘紅(各一錢),甘草(五分),

生薑五分,熱服。

大青龍湯,治陽明火甚,而寒包熱,痰濃氣喘,宜涼而兼散。

麻黃,桂枝,生薑(各一錢),杏仁(十枚),甘草(五分),石膏(七、八錢,生,搗碎)

或加半夏、枳殼,棗一枚,水煎服。如內熱微者,去石膏,加黃芩。

清金湯,治肺熱喘急,右寸脈洪者。

天冬,麥冬(各錢半),杏仁(十一粒,去皮夾),桑白皮(蜜炙),甘草,山梔(各一錢),桔梗(二錢),

溫服如痰滯,加半夏錢半,栝蔞仁(去油)一錢。或加葶藶一錢,白芥子八分。

加味白虎湯,治實熱痰喘,脈洪滑者。

石膏(五錢,生研),知母(二錢),甘草(一錢),糯米(一撮),栝蔞仁(去油,一錢),枳殼(錢半),黃芩(一二錢),

越婢加半夏湯,治肺脹痰喘,眼目脹出,鼻息鼓扇,右寸脈浮而洪滑者。

麻黃(去節,一錢),生石膏(三、五錢),生薑(五分),甘草(七分),半夏(錢半),

大棗二枚,溫服。

直指神秘方,治喘不得臥。以腎主水臟,水不能化,臥則逆行,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氣滯不得流通,故喘也。

人參(一錢,無者以沙參三錢代之),陳皮,桔梗,半夏,紫蘇,檳榔,桑白皮(各一錢),甘草(炙,五分),五味子(十五粒)

姜三片,食遠服。此治水因氣滯者可也;若水因氣虛者,當補水中之火而水乃化,須用下方:

金匱腎氣丸,治脾肺陽虛,右尺脈弱,不能行水,小便短澀,以致水停心下而喘。

熟地(四五錢,再用砂仁末濃煎水於瓷器內,炒乾),茯苓(二錢半),淮藥,棗皮(各錢半),丹皮,澤瀉,牛膝(酒蒸),車前(去殼,微炒。各一錢),附子(制,錢半),肉桂(二錢),

溫服。如喘屬水,而腹與腳微腫者,當於腫脹門尋法治之,腫退而喘自止矣。

以下治氣促:

大補真陰湯(新),治左尺脈弱,肝腎真陰虧損,氣自小腹衝上,呼吸似喘而不能接續。此宜滋陰救根,以接真氣可也。或病久之後,及體弱腎虧,婦人產後,亡血過多,則榮氣暴竭,孤陽無依而為促者,此剝極之候,若誤用消痰散氣之劑,危矣!

當歸(二、三錢。血虛有寒者宜多用,血虛有熱者宜少用),熟地(四、五錢,或再重用),甘草(炙,一、二錢),山藥,杜仲,枸杞,女貞子(各二錢),牛膝(酒炒,一錢),棗皮(錢半),

空心多服。(若非大劑不得到腎。),如虛火上炎,宜用純陰之品,本方去枸杞,加龜板膠(用蛤粉炒成珠)二錢,麥冬錢半。如火爍肺金兼咳者,加百合二錢。如夜熱骨蒸,加地骨皮錢半。如臟平無火,加骨脂(鹽炒)一錢。此方治內傷,陰虛火燥者,亦效。

補陰益陽湯(新),治右尺脈弱,命門真陽虧損,以致腎不化氣,上衝似喘,宜於水中補火,則火歸源,而肺亦寧,氣自調矣。

熟地(四錢),山藥(炒,二錢),棗皮(錢半),枸杞(二錢),肉桂(錢半),附子(制,錢半),沉香(一錢),

空心服。如火衰不能生土,嘔噦泄瀉者,加炮乾薑一錢,或加肉豆蔻一錢。

六君子湯,治脾肺脈虛,不能運痰,以致氣促似喘。

人參(無者,山藥炒黃三、四錢代之),白朮(二錢),茯苓(錢半),甘草(炙,一錢),陳皮(去白,一錢),半夏(二錢),

生薑五分,紅棗二枚,溫服。如肺熱兼咳者,加麥冬一錢。如痰易來,滿口吐者,是火不能生土也,加炮乾薑一錢,或再加附子、肉桂。

以上二證,喘實而促虛也。喘之實者,以邪在肺,非風寒,則火邪耳。治風寒,宜溫散;治火邪,宜清涼。而脈必滑數有力,以氣盛而有邪也。若氣虛無邪之脈,必微弱無神,或有外見浮洪,而稍按即無者,此無根之脈也;或有往來弦數,全無和緩者,此胃氣之敗也,俱為大虛之候。但脈之微弱者,其真虛易見;而脈之浮空、弦搏者,其假實難辨。

然而輕重之分,即此可察矣。蓋其微弱者,猶順而易治;浮空者,最險而多變。若弦強之甚,則真臟已見,不可為也。凡屬脈理,於此可悟。

以下治哮證:

黃芩半夏湯,治寒包熱而發為哮病,呼吸有聲,日夜不安者。

黃芩(酒炒),半夏(各二錢),桔梗,枳殼(各錢半),紫蘇,麻黃(去節),甘草(各一錢),杏仁(十五粒,去皮尖)

生薑、紅棗引。如天寒,加桂枝。

定喘湯,治肺有風痰而哮者。他皆不用。

白果(七粒,去殼,切碎炒黃),麻黃,半夏,款冬花(各一錢),桑白皮(蜜炙),蘇子(各七分),杏仁(去皮尖),甘草,黃芩(各八分),

徐徐服。

蘇陳九寶湯,治老幼素有哮病,遇寒即發,日夜不得臥者。

麻黃,紫蘇,薄荷,桂枝,桑白皮,大腹皮,陳皮,杏仁,甘草(各八分),

生薑五分,烏梅一個,煎服。

抑上補下方(新),治哮喘痰盛,兩尺獨大而軟,為上盛下虛。

用八味地黃丸一兩,以桔梗三錢,枳殼二錢,甘草一錢,半夏錢半,煎湯送下;數服自安。若左尺脈弱,只用六味地黃丸。

平治湯(新),治痰火內郁,風寒外束,氣急有聲,坐臥不寧。

枳殼(錢半),桔梗(二錢),防風,茯苓(各錢半),栝蔞仁(去油,一錢),紫蘇子(微炒研,八分,白者不效),甘草(一錢),杏仁(去皮尖,七分),半夏(錢半),

如冬月加麻黃,夏月加石膏,挾寒者多用生薑汁。

加味八味湯,治病後痘後,忽聲如拽鋸,寸脈強,兩尺無力者。

熟地(四錢),山藥,棗皮,茯苓(各錢半),丹皮(一錢),澤瀉(八分),附子,肉桂(各錢半),牛膝(一錢),五味子(十五粒)

早晚各一服。

凡哮證必有夙根,遇寒即發。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既發時,以攻邪氣為急。扶正氣者,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如六味、八味之類;陽虛者補其陽,如六君、補中之類。或早夜補陰,中時補陽,須多服為妙。攻邪者,宜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其寒,或清其痰火,治法載上,當揀而用之。

然數發者,氣無不虛,宜於消散中酌加溫補,不得攻之太過;必使元氣漸充,庶得全愈。

備採古來治喘促哮證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積年哮喘,體實者,用蘿蔔子一合,研碎,水煎服,神效。○痰喘難臥:半夏二錢,炙甘草、皂角(炙黃)各錢半,生薑一錢,水煎服。○感寒痰喘:麻黃(留節)、杏仁(連皮)、生甘草各錢半,生薑五分,煎服。○氣喘難臥,用皂角(炙研)蜜丸,每服一丸。若系風痰,同半夏煎服。

○寒痰氣喘,用青皮,夾巴豆一粒,燒研,薑汁酒調服,即止。○老人氣喘,用萊菔子,蜜丸服。若痰盛,同皂角(燒研)蜜丸服。○腎氣上衝,脅痛喘急,用小茴香研末,酒調服。○火鬱喘咳,用知母、杏仁、煎服。若肺熱喘急,用絲茅根煎服。○虛促氣急,用阿膠(炒珠)三錢,五味三分,煎服。

○虛寒喘咳,用胡桃、生薑,嚼服。○老人喘嗽,用胡桃、杏仁、生薑等分,蜜丸服。○風寒喘急,用麻黃。風濕喘逆,用羌活。散寒利肺,用紫蘇、橘皮。氣喘痰壅,用款冬花。○蘇子(用紫者效)消痰定喘。葶藶治肺滯氣喘。如天冬、麥冬、黃芩、沙參、前胡,俱治火鬱氣喘。

○水停喘急,小便不利,用甘遂、大戟,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