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九·雜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雜證 (3)

1. 二十五、論腫脹

(有風、熱、水、濕、氣、血、虛、積八種。)

腫脹之病,皆由中而形於外者,有氣與水之分也。使見之不確,必治之有誤。氣脹者,其色蒼,其內堅,或連胸腹而無界限,隨按隨起,氣速易平,如鼓皮焉。或倏而浮腫者,陽性自速也;或自上而始者,陽本乎上也;或通身盡腫者,氣無不至也。然有寒、熱、虛、實之辨。

大都陽證多熱,屬實;陰證多寒,屬虛。先脹於內,而後及於外者多實;先脹於外,而後及於內,或外脹而內不甚脹者多虛。脈滑有力者多實;浮弦微細者多虛。兼察乎形色、老少,與夫二便氣力,自昭然矣。夫氣何以病也?其病在肺,其源在脾,其賊在肝。木若安位,不至剋土,則脾司運化,能使心肺之陽下降,肝腎之陰上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為平人。

白話文:

中醫學認為,腫脹的病因大致可以歸納為風、熱、水、濕、氣、血、虛、積等八種。腫脹的形成是因為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其中主要涉及到氣和水的影響。

如果不能正確診斷腫脹的原因,那麼治療就可能會產生錯誤。氣腫的情況下,腫脹部位的顏色會呈現蒼白色,內部堅硬,可能連接著胸腹部分,並且不會有明確的邊界,按壓後會迅速恢復,這種情況下腫脹比較容易平復,類似於鼓皮。偶爾出現的突然浮腫,通常是因為陽性因素導致的快速反應;從上部開始的腫脹,是因為陽性因素原本就在上部;全身都腫脹的情況,說明氣無處不在。但無論如何,都要區分腫脹的寒熱虛實之別。

通常來說,陽性症狀多伴隨熱性,屬實質性疾病;陰性症狀多伴隨寒冷,屬虛弱性疾病。腫脹最初發生在內部,然後擴散到外部的情況,多屬實質性疾病;腫脹首先在外部發生,然後影響到內部,或者外部腫脹但內部腫脹程度較輕的情況,多屬虛弱性疾病。脈搏滑動有力的,多屬實質性疾病;脈搏浮現且弦細的,多屬虛弱性疾病。再結合形態、顏色、年齡、二便和體力等因素,就能夠清晰地判斷出病情。

為什麼氣會導致疾病呢?氣病主要在於肺部,氣的來源在於脾臟,氣的破壞因素在於肝臟。如果木(肝)能夠穩定在正確的位置,就不會對土(脾)造成侵襲,那麼脾臟就能進行正常的運化功能,使心肺的陽氣下降,肝腎的陰氣上升,達到天地之間的平和,這就是健康人的表現。

然又有七情內傷,六淫外感,飲食失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運化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清濁相混,鬱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本無形之氣為病,難作有形之症以治。醫者,宜補其脾,又須制火養肺,金旺制木,使脾無賊邪之害,則運化行,而水穀消矣。

又看所挾而兼用藥:挾氣則散氣,挾血則破血,挾寒則溫寒,挾熱則清熱,挾水則利水,挾風則祛風,自無不愈。水腫者,其色明潤,其皮光薄,其腫不速,腫有分界。陰本乎下,其浸漬自下漸上,陰中無陽也。按之窅而不起,以水在肉中,如糟如泥,按而散之,猝不能聚也。

白話文:

第一段

然而,人體也會因為七情內傷(喜怒憂思悲恐驚),六淫外感(風寒暑濕燥火),飲食失節(飲食不規律),房勞致虛(房事過度)等原因,導致脾土的陰氣受傷,運化功能失調。雖然胃部能接收食物,卻無法將其消化吸收,導致清濁混雜,鬱積成熱,熱氣停滯又會產生濕氣,濕熱相互滋生,最終造成腹脹滿。這種病症源於無形的氣,很難用有形的藥物治療。醫生應該著重補脾,同時還要制火養肺,金旺制木,這樣才能保護脾不受邪氣侵害,使其恢復運化功能,讓水谷得以消化吸收。

第二段

此外,還需要根據病症的兼夾情況選擇藥物:如果兼夾氣滯,就用散氣藥;兼夾血瘀,就用破血藥;兼夾寒邪,就用溫寒藥;兼夾熱邪,就用清熱藥;兼夾水濕,就用利水藥;兼夾風邪,就用祛風藥。只要對症下藥,就能藥到病除。

對於水腫患者,其症狀表現為:面色光潤,皮膚光滑且薄,腫脹速度緩慢,腫脹部位有明顯界限。由於陰氣本源在下,水腫會從下向上蔓延,而陰中缺乏陽氣。按壓水腫部位,凹陷後不易恢復,就像將水浸泡在肉中,變得鬆軟如糟如泥,按壓後散開,不易聚攏。

注釋

  • 七情內傷:指七種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而導致的內傷。
  • 六淫外感:指六種外邪(風寒暑濕燥火)侵襲人體而導致的疾病。
  • 脾土:中醫認為脾臟屬土,主運化水穀精微。
  • 陰氣:中醫認為陰氣是人體的基本物質,與陽氣相對。
  • 運化:中醫指脾臟將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
  • 金旺制木:中醫五行學說,金克木,指肺金旺盛可以抑制肝木。
  • 賊邪:中醫指侵襲人體的邪氣。
  • 水穀:指食物。
  • 挾:中醫指疾病兼夾其他症狀。
  • 水腫:指身體組織內積水而導致的腫脹。
  • 窅:指凹陷。

其病為脾、肺、腎三臟相干之症。蓋水為至陰,其本在腎;水化於氣,其標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故傳於脾而肌肉浮腫,傳於肺則氣息喘急。雖三臟備有所幹,而其本則在腎。

《內經》曰:「腎為胃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夫關門何以不利?以陰中無火,是無陽也,故氣不化,水道不通,溢而為腫。治者惟補命門之火,使下焦之真氣得行,始能傳化;滋腎中之水,使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分清。故惟薛立齋金匿腎氣湯,無有出其右者矣。

白話文:

這病是脾、肺、腎三臟相互影響的症狀。因為水是至陰,根源在腎;水氣化為精氣,表現則在肺;水害怕土,被脾所制。現在肺虛弱,氣無法化為精氣反而化為水,脾虛弱,土無法制約水,反而反過來克制腎,腎虛弱,水沒有地方主宰,就亂跑,水不歸經就會逆流上泛。所以傳到脾就會肌肉浮腫,傳到肺就會呼吸急促。雖然三臟都有關係,但根本原因在腎。

《內經》說:「腎是胃的關口。」關口不利,所以水就聚集起來,順著性質流動。關口為什麼不利?因為陰中沒有火,就沒有陽氣,所以氣無法化,水道不通,就會溢出來導致腫脹。治療方法就是補腎命門之火,讓下焦的真氣流通,才能運化;滋養腎中的水,讓下焦的真水歸位,才能分清濁。所以薛立齋的腎氣湯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腎為先天生氣之源,峻補命門,則元氣復,而後天胃氣,生之有本,土旺能生金,且水安火息,肺氣舒矣。是方實三經悉顧者也。後人用之,必須重劑,始能注下。或湯藥不順,為丸服之,但桂、附須重,勿拘古方分量,相體而裁之,乃為善用。

白話文:

腎臟是先天精氣的源頭,用峻猛的藥物補益命門,則元氣得以恢復,而後天飲食所化的胃氣,也才能有根本。脾土旺盛就能生金,而且水氣安定,火氣熄滅,肺氣自然舒暢。這個方子實際上是顧及了三條經脈。後人使用這個方子,必須用較重的藥量才能使藥力往下傳達。如果湯藥不順暢,可以製成丸劑服用,但桂枝、附子等藥材的份量要加重,不要拘泥於古方的劑量,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藥量,這樣才是善於使用這個方子的方法。

2. 脈候

大堅以澀,(邪盛則大,邪實則堅。澀者,血氣虛也。大者,陰氣必衰。堅者,胃氣必損,兼之澀,所以病脹。)盛而緊,遲而滑,皆力氣脹;浮而遲,沉而滑,弦而緊,皆為水腫。二病之脈,實大者可治,虛微者難治。

白話文:

當一個人的大便變得又硬又乾時,表示他的身體裡有太多的邪氣。如果大便是硬的而且很固結,那可能代表著血液和氣息都已經變得很弱了。如果大便太軟或太大,那麼這個人的陰氣可能會衰退。如果大便太硬且伴隨著其他症狀如腹瀉、嘔吐等,那就可能是因為胃部受到了傷害。

如果脈搏跳動得很快但卻感覺到有些僵硬,或者脈搏跳動緩慢但是流暢,這些都是力量不足所造成的腹部脅痛。如果脈搏在皮膚表面跳動得較快,但是在深處跳動得比較慢,並且還會出現一些滑動的情況,那就是因為水分過多導致的水腫。

對於以上所述的兩種疾病來說,如果是真的存在於人體內的話是可以治療的,但是如果只是假象或是輕微的病症就不太容易被治好。

3. 死證

腹脹身熱者死。腹脹寒熱如瘧者死。腹大脹,四肢清脫者為逆。腹脹便血,脈時絕者死。(以上氣脹。)唇黑或腫,肝傷;缺盆平,心傷;臍突,脾傷;足心平,腎傷;背平,肺傷;五傷者死。陰囊及莖腫腐者死。瀉後腹脹,而有青筋者死。大便滑泄,水腫不消者死。水腫先起於腹,而後散於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肢,而後歸於腹者死。

以下治氣脹方:

廓清飲,治氣滯脹滿,在年壯氣實者可用。

枳殼(二錢),厚朴(錢半),大腹皮(錢半),白芥子(一錢),茯苓(連皮,二三錢),蘿蔔子(生搗,一錢。如中不甚脹,能食者,不必用),澤瀉(錢半),陳皮(一錢),

白話文:

肚子脹痛發熱的人會死。肚子脹痛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的人也會死。肚子很大而且脹,四肢冰冷無力的人屬於逆症。肚子脹痛且便血,脈搏時有時無的人會死。(以上都是氣脹的症狀)嘴唇發黑或腫脹,是肝受傷;鎖骨平坦,是心受傷;肚臍突出,是脾受傷;腳心平坦,是腎受傷;後背平坦,是肺受傷;五臟皆受傷者必死。陰囊和陰莖腫脹腐爛的人會死。腹瀉後肚子脹痛,且出現青筋的人會死。大便稀薄滑泄,水腫消不下去的人會死。水腫先從肚子開始,然後蔓延到四肢的人可以治療;先從四肢開始,然後集中到肚子的人就會死。

以下治療氣脹的方子:

廓清飲,用於治療氣滯脹滿,適合年輕體壯氣血旺盛的人。

枳殼(二錢)、厚朴(錢半)、大腹皮(錢半)、白芥子(一錢)、茯苓(連皮,二三錢)、蘿蔔子(生搗,一錢。如果肚子不很脹,能吃飯的人,不必用)、澤瀉(錢半)、陳皮(一錢)。

水煎服。如內熱小便赤者,加梔子、木通各錢半。如身黃,小水不利者,加梔子、茵陳各錢半。如小腹脹,大便堅實不通者,加生大黃三五錢。如肝滯脅痛,加青皮。氣滯胸腹痛,加烏藥、香附。食積者,加山楂、麥芽。身體沉重屬濕者,加蒼朮。如再不下,用大黃、枳實、芒硝。

白話文:

水煎服。

若有內熱、小便赤者,加梔子、木通各半錢。

若身黃,小便不利者,加梔子、茵陳各半錢。

若小腹脹,大便堅實不通者,加生大黃三至五錢。

若肝滯脅痛,加青皮。

若氣滯胸腹痛,加烏藥、香附。

若食積者,加山楂、麥芽。

若身體沉重屬濕者,加蒼朮。

若以上方法仍無效,則用大黃、枳實、芒硝。

此必脈實年壯,素無虛損,而暴見脹滿者,方可峻攻。此下則脹已之一法也,否則只宜緩治。

破氣消滯,治氣實於中,而表裡俱脹者,用大蒜,以滾水煮微熟,留性,少蘸鹽醋以佐食,大能消脹,亦佳法也。

四苓散,治氣脹,小水不利。

茯苓,白朮,豬苓(各一兩),澤瀉(一兩四錢),

共為末,以半熟大蒜搗膏為丸服,極妙。

四磨飲,治氣脹而喘。

白話文:

四苓散,專治氣機鬱結導致腹脹,以及小便不利的情況。

茯苓、白朮、豬苓 (各一兩)、澤瀉(一兩四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再用半熟的大蒜搗成膏狀,製成丸劑服用,療效極佳。

第四段

四磨飲,治氣脹而喘。

四磨飲,專治氣機鬱結導致腹脹,並伴有氣喘的症狀。

沉香,烏藥,枳實,檳榔

四味,用開水磨服。或加木香。

加味理中湯(新),治脾胃虛寒,氣脹便泄,惡食惡寒等證。

人參,白朮(二錢,或五、六錢),扁豆(炒研,二錢),陳皮(一錢),乾薑(炒,一、二錢),甘草(炙,一錢),當歸(一、二錢。滑泄者土炒),木香(四分),白豆蔻(去殼炒,一錢),茯苓(一、二錢),白芥子(炒研,八分)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加味理中湯,是理中湯的改良版,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出現腹脹、拉肚子、食慾不振、怕冷等症狀。方子裡包含了沉香、烏藥、枳實、檳榔等藥材,可以一起磨碎用開水服用,也可以加入木香。具體藥材的用量是:人參、白朮、扁豆、陳皮、乾薑、甘草、當歸、木香、白豆蔻、茯苓、白芥子,每種藥材的用量都不同,請參考上面的詳細說明。

水煎,溫服。

有鼓脹者,外堅內空。又或氣血結聚,久而生蟲為蠱脹者。且肢體無恙,脹惟在腹,又名單腹脹者,此脾虛不能運化,正氣不行,清濁莫分,乃成此證。治者,察其病由中焦,則以脾胃為主,參、耆、白朮、乾薑、甘草之屬主之。或病由下焦,則當以命門母氣為主,熟地、當歸、山藥、附子、肉桂之屬主之。

如氣滯者,少佐辛香,如陳皮、厚朴、砂仁、香附、丁香、白芥子之屬。如兼有濕,而小水不利者,宜佐以豬苓、澤瀉之屬。以上諸法,大略如此。惟病成單鼓者,終非吉兆。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

對於腹部脹滿的情況,外表堅硬但內部空虛。也可能因氣血凝結聚積,長時間後生蟲導致腸脹。此外,即使四肢沒有異常,脹滿只發生在腹部,這種情況又稱為單腹脹。這通常是由於脾虛不能運化食物,使得身體的正氣無法正常運行,清濁不分,形成這種病症。治療時,如果病因來自中焦(胃和脾),主要以脾胃為重點進行調理,使用如黨參、黃耆、白朮、幹薑、甘草等藥物。若病因來自下焦(腎和膀胱),則應以命門母氣為主,使用熟地、當歸、山藥、附子、肉桂等藥物。

對於氣滯的情況,可以輔以少量的辛香藥物,如陳皮、厚朴、砂仁、香附、丁香、白芥子等。如果有濕氣並且小便不暢的情況,則應加入豬苓、澤瀉等藥物進行調理。這些方法大致如此。然而,如果病情表現為單一的腹部脹滿,最終可能並不是好徵兆。

凡病氣脹者,若察其病,系食停、氣滯、血逆、濕熱等證,即因證而治之。或升降其氣,或消導其邪,此皆治實之法也。但恐實者少,而虛者多。若在中年之後,及素多勞傷,或脈弱便泄,或身倦色悴,是皆虛損之證,當以培補為急。若脾肺虛者,宜四君子湯、歸脾湯。脾虛兼寒者,理中湯。

脾虛兼痰者,六君子湯。腎虛而火不足,金匱腎氣湯。設以虛證而妄行消伐,百不活一矣。

白話文:

凡是患有氣脹的病症,若要仔細診察病情,需判斷其病因是食積停滯、氣機阻滯、氣血逆流、濕熱內蘊等。依據病因對症下藥,或升降氣機,或消導邪氣,這些都是治療實證的方法。但是,實證的患者可能不多,虛證的患者反而居多。

若病患年過中年,或平素勞累過度,或脈象虛弱,經常便溏,或身體倦怠,面色憔悴,這些都是虛損的表現,應以補益為先。如果脾肺虛弱,宜用四君子湯、歸脾湯。脾虛兼有寒證,宜用理中湯。脾虛兼有痰濕者,宜用六君子湯。腎虛而陽氣不足,宜用金匱腎氣湯。

若誤把虛證當成實證,胡亂使用消伐之法,百人之中恐怕只有一人能活。

以下治水腫方:

金匱腎氣丸,此治水腫之聖方。水虧則浮泛,六味以補腎。土虛不能治水,桂附補火以益脾土。金虛自氣不化,脾旺足以養肺。水足則火息,可以保肺。水腫原系脾、肺、腎三經之病,此方兼治最妙。

大懷慶地黃(八兩。用元砂仁四錢微炒,研末,同酒九蒸九曬,忌鐵),白茯苓(六兩,留皮),山茱萸(四兩,去核酒蒸),淮山藥(四兩),牛膝(二兩五錢,酒炒),車前子(二兩,去殼微炒),粉丹皮(二兩,酒浸曬),建澤瀉(二兩,淡鹽水浸曬),上肉桂(三兩,去粗皮),附子(制,三兩)

白話文:

以下是治療水腫的方劑:

金匱腎氣丸,此為治療水腫的聖方。水氣不足就會浮泛,六味地黃丸用來補腎。脾土虛弱則無法制水,桂枝和附子補火以滋養脾土。肺金虛弱則氣無法化,脾臟旺盛足以滋養肺金。水氣充足則火氣就會減弱,可以保護肺金。水腫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肺、腎三經的病變,此方兼顧治療,十分妙用。

藥材:

  • 大懷慶地黃(八兩,用元砂仁四錢微炒研末,與酒一同九蒸九曬,忌鐵器)
  • 白茯苓(六兩,保留外皮)
  • 山茱萸(四兩,去核後用酒蒸)
  • 淮山藥(四兩)
  • 牛膝(二兩五錢,用酒炒)
  • 車前子(二兩,去殼後微炒)
  • 粉丹皮(二兩,用酒浸泡後曬乾)
  • 建澤瀉(二兩,用淡鹽水浸泡後曬乾)
  • 上肉桂(三兩,去粗皮)
  • 附子(炮製,三兩)

上為末。先將地黃、棗皮杵化,後加藥末,煉蜜搗勻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開水下。忌鐵與三白。若病急,改丸為湯,須重劑方可。

利水滲濕湯(新),治水腫從腳而上,六脈細而遲,小便短少,腳膝疼痛。

蒼朮(二錢),黃柏(錢半),川牛膝(二錢),赤茯苓,淮木通,建澤瀉,漢防己(各一錢二分),車前子(去殼,一錢),豬苓(錢半),

白話文:

先把地黃和棗皮搗碎,再加入藥粉,用蜂蜜攪拌均勻製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用白開水送服。忌食鐵器和白酒、白米、白糖。如果病情緊急,可以將丸藥改成湯劑服用,但藥量需要加重。

利水滲濕湯適用於水腫從腳部開始蔓延向上,脈象細弱而緩慢,小便量少,膝蓋疼痛的患者。

藥方組成:蒼朮二錢,黃柏錢半,川牛膝二錢,赤茯苓、淮木通、建澤瀉、漢防己各一錢二分,車前子(去殼)一錢,豬苓錢半。

水煎服。余友水腫皮破,用此一服,夜間小便遂多,以宿水從小便出也,來日腫消一半,再服四劑全愈。如服此而小便不清不長,是濕滯膀胱入水之路,加萆薢五錢自效。

有素稟陽旺,三焦多火而水腫者,必脈實便燥、煩渴喜冷、目赤喘嗽等證,宜六味地黃湯。不宜熟地者,改用生地,加麥冬、牛膝、車前之類,大劑與之。氣滯者,佐以陳皮、白芥子之類。必須多服,方可有效。

凡水腫宜補脾腎,有不能受補者,大危之候,必百計以救根本。或溫補於前,分消於後;或以補為主,而佐以分消。且溫補所以化氣,病愈而不反也。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服用。我的朋友有浮腫的症狀,膚膚破裂,服用這方藥物後,夜晚小便頻繁,這是因為身體內積聚的水分隨著小便排出。第二天,腫脹減少了半,再服用了四副藥後完全康復。如果服用此方藥後小便沒有增多,那麼可能是由於濕氣阻滯在膀胱,影響了水分的排出,可以加用萆薢五錢來改善。

對於天生陽氣旺盛,三焦有火而導致浮腫的情況,必定會有脈搏緊實、大便乾燥、口渴喜歡冷飲、眼睛紅腫、喘息咳嗽等症狀,適合使用六味地黃湯。如果不能使用熟地,可以更換為生地,並加入麥冬、牛膝、車前草等藥材,大量服用。對於氣血阻滯的情況,可以配合陳皮、白芥子等藥材。

必須要長期服用,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對於浮腫的治療,應當補益脾腎,若有人無法承受補益的藥物,則是危急的徵兆,必須想盡辦法來輓救根本。可以先進行溫補,再分開消解;或者以補為主,並輔以消解。溫補的作用是化氣,這樣病癥痊癒後就不會反覆發作。

大補陰湯(新),治腎中水火大虧,服腎氣丸不效者。以藥味雜,有非補者,不如用此純補之劑,可以挽回,而腫自消也。

熟地(一兩,或五錢),附子(三錢),肉桂(三錢),白朮(二錢半),當歸(三錢),茯苓(一錢),人參(二錢),乾薑(炒,一錢),甘草(炙,一錢),

大劑與之,必須多服,方得有效。若難辦參者,亦照方服,但力輕效緩。

五皮散,治身腫煩渴,小便赤,大便結。此屬陽水,脈必沉數。

大腹皮,陳皮,生薑皮,桑白皮,赤茯苓皮(等分),

白話文:

【大補陰湯(新)】,適用於腎中水火嚴重缺乏,服用腎氣丸無效的情況。由於藥物種類繁多,其中不乏非補益之物,因此不如使用這款純粹補益的藥方,可以幫助恢復身體,並且消除腫脹。

熟地(一兩或五錢)、附子(三錢)、肉桂(三錢)、白朮(二錢半)、當歸(三錢)、茯苓(一錢)、人參(二錢)、乾薑(炒後,一錢)、甘草(炙後,一錢)。

對於大劑量的藥物,必須大量服用才能獲得療效。如果患者對人參無法接受,也可以按照方子服用,只是效果可能會相對較慢且力量較弱。

【五皮散】,適用於身體浮腫、口渴、小便赤黃、大便硬結的情況。這類症狀屬於陽水,脈象會呈現沈而數的特徵。

大腹皮、陳皮、生薑皮、桑白皮、赤茯苓皮(各等分)。

水煎服。

實脾散,治身腫不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此屬陰水,脈必沉遲。大凡水腫之脈多沉,在數與遲分陽水、陰水也。

附子(制,錢半),乾薑(炮,一錢),厚朴(姜炒,一錢),木香(七分),大腹皮(二錢),草蔻仁,木瓜(各錢半),甘草(八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大凡水腫邪氣有餘,證實脈實,或者下之;若證虛脈虛,只宜補土為主,看所挾加之。若用去水之藥,大下之劑,則脾氣愈虛,去死不遠。病者、醫者宜知之。

備揀古來治腫脹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白話文:

這個古方叫做“實脾散”,主要用於治療一種水腫,患者會出現身體浮腫但不口渴、大便稀、小便少且顏色不正常的症狀。這個方子屬於補脾益氣、利水消腫的類型,適合脾虛濕盛導致的水腫。

藥方中包含附子、乾薑等溫陽利水藥物,以及厚朴、木香等健脾化濕藥物,還有木瓜、草蔻仁等消腫利水藥物。

醫生在使用這個方子的時候,要注意患者的體質和症狀。若患者體質強壯,邪氣較盛,可以考慮使用瀉下藥物。但若患者體質虛弱,則應以補脾為主,根據具體情況加藥。

最後,提醒患者和醫生都要注意,不可輕易使用利尿藥物,以免損傷脾氣,導致病情加重。

水腫,用鯉魚煮汁,或用烏魚亦妙,和冬瓜、蔥白作羹食之。○陰囊腫痛,用連根蔥白頭二十一根,不必水洗,川椒一兩,麥芽炒一兩,地膚子一兩,共煎湯淋洗,日三度。○氣虛水腫,用大蒜煮半熟,入蛤粉搗為丸,食前白湯下二十丸,小便下數桶而愈,隨服補脾藥。○水氣腫滿,用大蒜、田螺、車前子等分,熬膏,攤貼臍上,水從小便而下。

二便不利,下焦濕腫,用漢防己五錢,茯苓二錢煎服。○身腫尿短,用葶藶為末,棗肉丸服。○鼓脹喘急,用沙參、白朮、甘草、牽牛為末,水調服。○肺濕腫喘:馬兜鈴煎服。○水腫,用烏魚同白朮、茯苓、橘皮、姜皮煮食,大效。○蠱脹在上,升麻吐之;在腹,鬱金下之,合二物服之,不吐則下。

白話文:

【水腫症狀,可以使用鯉魚煮出的汁液,或者烏魚也非常有效,與冬瓜和蔥白一起煮成湯品食用。】

【陰囊腫痛,使用帶根的蔥白頭部21根,不用清洗,加入川椒一兩和麥芽炒製的一兩,地膚子一兩,共同煎湯後淋洗患處,每日三次。】

【氣虛導致的水腫,可以使用大蒜煮至半熟,加入蛤粉搗成丸子,於餐前以白湯服用20顆,小便排出數桶後病情即愈,同時服用補脾藥物。】

【水氣導致的腫滿,使用大蒜、田螺、車前子等量,熬成膏狀,敷貼在肚臍上,水從小便中排出。】

【二便不通,下焦濕腫,使用漢防己五錢、茯苓二錢煎服。】

【身體腫脹且尿量短少,使用葶藶研磨成粉,加入棗肉做成丸子服用。】

【鼓脹喘急,使用沙參、白朮、甘草、牽牛研磨成粉末,用水調服。】

【肺部濕氣引起的腫脹喘息,使用馬兜鈴煎服。】

【水腫症狀,使用烏魚與白朮、茯苓、橘皮、姜皮一同煮食,效果顯著。】

【蟲脹在上部時,使用升麻吐出;在腹部時,使用鬱金使其排出,並將兩種藥物混合服用,若不吐則以下法進行。】

○氣脹、氣蠱,用蘿蔔子以水研汁,浸砂仁一兩,炒乾,如是者七次,為末,每米湯下一錢。○水蠱脹滿,用黑、白牽牛末各二錢,麥面四兩,炒熟,作餅食。○水腫,用甘遂末二錢,以雄豬腰子一枚切作七片,入末,濕紙包煨令熟,每日食二片至五片,當覺腹鳴,小便利,是其效也。○水腫,以甘遂末一兩,水調,塗腹繞臍,內服甘草湯,其腫便消。

二物相反,而感應如神。○水腫腹脹,用赤商陸二兩、入麝三分,搗貼臍,水便利,則腫消。○又方:蒼朮一斤,黃酒面曲三兩,青礬八兩,醋拌,入缶,火煅為末,醋糊丸,酒下,名伐木丸。○陽水暴腫,面赤煩躁,喘急,尿短而澀,用甜葶藶炒二兩熬膏,漢防己末二兩,以綠頭鴨血同頭搗為丸,木通煎湯,下七十丸,日三服。或加豬苓一兩,其效如神。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主要介紹了中醫治療氣脹、氣蠱、水蠱脹滿和水腫等病症的幾個方劑。

  • 針對氣脹、氣蠱,使用蘿蔔子和砂仁,通過研磨、浸泡、炒乾等步驟制成藥粉,用米湯服用。
  • 針對水蠱脹滿,使用黑牽牛、白牽牛和麥面做成餅食用。
  • 針對水腫,分別提供了兩個方劑,一個是用甘遂和雄豬腰子,另一個是用甘遂塗抹腹部,內服甘草湯。
  • 最後還介紹了治療陽水暴腫的方劑,使用甜葶藶、漢防己和綠頭鴨血,以及加入豬苓的加強版。

這些方劑的組成成分多為中草藥,藥性各不相同,通過組合運用,可以達到不同的治療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藥的使用需要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凡腫屬脾,脹屬肝。腫則陽氣猶行;如單脹而不腫者,名蠱脹,為木橫剋土,難治。○腫脹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四肢而入心腹者凶。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皆難治。

白話文:

凡是出現腫脅的情況是與脾胃有關,如果只是腹部脣脳脷脛脹大不伴隨其他症狀,就叫做「鼓脹」,這是因為肝臟功能失調導致木克土,治療起來比較困難。「鼓脹」若是由於心、胃等內臟器官引起的,會向四肢擴散,這是一種好的徵兆;但如果是由四肢開始往心、胃等內臟器官發展,那就是一種危險的徵兆。男性患者通常從下半身開始發病,女性患者則相反,都是較難治療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