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九·雜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雜證 (3)

1. 二十五、論腫脹

(有風、熱、水、濕、氣、血、虛、積八種。)

腫脹之病,皆由中而形於外者,有氣與水之分也。使見之不確,必治之有誤。氣脹者,其色蒼,其內堅,或連胸腹而無界限,隨按隨起,氣速易平,如鼓皮焉。或倏而浮腫者,陽性自速也;或自上而始者,陽本乎上也;或通身盡腫者,氣無不至也。然有寒、熱、虛、實之辨。

大都陽證多熱,屬實;陰證多寒,屬虛。先脹於內,而後及於外者多實;先脹於外,而後及於內,或外脹而內不甚脹者多虛。脈滑有力者多實;浮弦微細者多虛。兼察乎形色、老少,與夫二便氣力,自昭然矣。夫氣何以病也?其病在肺,其源在脾,其賊在肝。木若安位,不至剋土,則脾司運化,能使心肺之陽下降,肝腎之陰上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為平人。

然又有七情內傷,六淫外感,飲食失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運化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清濁相混,鬱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本無形之氣為病,難作有形之症以治。醫者,宜補其脾,又須制火養肺,金旺制木,使脾無賊邪之害,則運化行,而水穀消矣。

又看所挾而兼用藥:挾氣則散氣,挾血則破血,挾寒則溫寒,挾熱則清熱,挾水則利水,挾風則祛風,自無不愈。水腫者,其色明潤,其皮光薄,其腫不速,腫有分界。陰本乎下,其浸漬自下漸上,陰中無陽也。按之窅而不起,以水在肉中,如糟如泥,按而散之,猝不能聚也。

其病為脾、肺、腎三臟相干之症。蓋水為至陰,其本在腎;水化於氣,其標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故傳於脾而肌肉浮腫,傳於肺則氣息喘急。雖三臟備有所幹,而其本則在腎。

《內經》曰:「腎為胃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夫關門何以不利?以陰中無火,是無陽也,故氣不化,水道不通,溢而為腫。治者惟補命門之火,使下焦之真氣得行,始能傳化;滋腎中之水,使下焦之真水得位,始能分清。故惟薛立齋金匿腎氣湯,無有出其右者矣。

腎為先天生氣之源,峻補命門,則元氣復,而後天胃氣,生之有本,土旺能生金,且水安火息,肺氣舒矣。是方實三經悉顧者也。後人用之,必須重劑,始能注下。或湯藥不順,為丸服之,但桂、附須重,勿拘古方分量,相體而裁之,乃為善用。

白話文:

【二十五、討論水腫】

水腫這種疾病,都是由身體內部開始,然後在外表顯現出來,可分為氣脹和水腫兩種。如果診斷不清,治療就會錯誤。氣脹的人,皮膚呈現蒼白色,內部堅硬,可能整個胸腹都腫脹,沒有明確邊界,一按壓馬上彈回,氣體流動快速,容易恢復正常,就像鼓皮一樣。有的人突然全身浮腫,這是因為陽性反應迅速;有的人從頭部開始腫脹,這是因為陽性本來就在上部;有的人全身都腫脹,這是因為氣體無處不在。然而,還有寒、熱、虛、實的區別。

大多數情況下,陽性症狀多伴隨著熱象,屬於實證;陰性症狀多伴隨著寒象,屬於虛證。先從內部開始腫脹,然後影響到外部的,多屬於實證;先從外部開始腫脹,然後影響到內部,或者外部腫脹而內部腫脹不嚴重的,多屬於虛證。脈搏滑而有力的多屬於實證;脈搏浮弦微細的多屬於虛證。再觀察病人的體型、年齡,以及排泄、體力等情況,就能清楚病情。那麼,氣體為什麼會導致疾病呢?氣病通常在肺部,根源在脾臟,主要問題在肝臟。如果肝臟正常,不會抑制脾臟,那麼脾臟就可以正常運作,使心肺的陽氣下降,肝腎的陰氣上升,形成天地之間的平衡,這就是健康狀態。

然而,還有情緒內傷、外界因素幹擾、飲食失調、性生活過度導致虛弱;脾臟的陰氣受損,運作功能受影響,胃部雖然接受食物,卻無法正常消化吸收;清濁不分,積聚成為熱量,熱量滯留成為濕氣;濕氣和熱量互相作用,形成脹滿。這是由無形的氣體導致的疾病,很難用有形的病症來治療。醫生應該補充脾氣,同時控制火氣,保護肺部,讓金氣旺盛,抑制肝氣,使脾臟不受外來的侵害,這樣運化功能就能恢復,食物就能被消化吸收。

此外,根據病人的情況,可以選擇不同的藥物:如果是氣脹,就用散氣的藥物;如果是血脹,就用破血的藥物;如果是寒脹,就用溫暖的藥物;如果是熱脹,就用清熱的藥物;如果是水脹,就用利尿的藥物;如果是風脹,就用祛風的藥物,這樣才能痊癒。水腫的人,皮膚明亮濕潤,皮膚薄,腫脹速度緩慢,腫脹有明確邊界。陰性症狀本來在下部,水腫通常從下往上擴散,這是因為下部缺乏陽性力量。按壓時,腫脹部位不會立刻彈回,因為水分在肌肉組織中,像酒糟或泥巴一樣,按壓後水分分散,無法立即集中。

這種疾病的根源在脾、肺、腎三個臟器。水是極度陰性的物質,它的根本在腎臟;水靠氣體運作,它的表現形式在肺部;水只有在土壤的控制下才會穩定,它的控制中心在脾臟。現在肺部虛弱,氣體無法轉化為精華,反而轉化為水分;脾臟虛弱,土壤無法控制水分,反而抑制腎臟;腎臟虛弱,水分失去控制,任意流動;水分不遵循正常途徑,反而向上擴散。因此,水腫傳播到脾臟,導致肌肉浮腫;傳播到肺部,導致呼吸困難。雖然三個臟器都有責任,但根本問題在腎臟。

《內經》說:「腎臟是胃的關卡。」如果關卡不暢通,水分就會聚集在一起。為什麼關卡不暢通呢?因為下部缺乏陽性力量,所以氣體無法轉化,水分通道不通,水分溢出,形成水腫。治療方法是補充腎臟的火氣,讓下焦的真氣能夠運行,才能轉化水分;滋潤腎臟的水分,讓下焦的真水能夠定位,才能分清。因此,薛立齋的金匱腎氣湯是最好的選擇。

腎臟是生命氣息的源泉,大量補充腎氣,元氣就能恢復,後天的胃氣就能有基礎,脾氣旺盛能生長金氣,並且水安靜火息滅,肺氣就能放鬆。這個方子實際上照顧了三個經絡。後人使用這個方子,必須使用大量藥物,纔能有效。如果煎煮藥物不方便,可以做成丸狀服用,但是肉桂和附子的份量必須足夠,不要拘泥於古方的份量,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調整,這樣纔是善用藥物。

2. 脈候

大堅以澀,(邪盛則大,邪實則堅。澀者,血氣虛也。大者,陰氣必衰。堅者,胃氣必損,兼之澀,所以病脹。)盛而緊,遲而滑,皆力氣脹;浮而遲,沉而滑,弦而緊,皆為水腫。二病之脈,實大者可治,虛微者難治。

白話文:

[脈象診斷]

脈象如果顯得非常強硬且滯澀,這表示邪氣過盛(強硬的脈象通常反映邪氣旺盛,堅固的脈象表示邪氣實在。滯澀的脈象,代表血氣不足。脈象強大,意味著陰氣已經衰弱。堅固的脈象,顯示胃氣受到損害,再加上滯澀的脈象,所以會導致腹部脹滿的病症。)

如果脈象強壯且緊繃,或是遲緩卻又滑利,這些都是力氣脹滿的症狀;脈象輕飄而遲緩,深沉而滑利,或呈現弦狀且緊繃,這些都是水腫的徵兆。

對於這兩種疾病的脈象,如果脈象實際且強大的,病情是可以治療的;但若脈象虛弱且微弱,病情就比較難以治癒了。

3. 死證

腹脹身熱者死。腹脹寒熱如瘧者死。腹大脹,四肢清脫者為逆。腹脹便血,脈時絕者死。(以上氣脹。)唇黑或腫,肝傷;缺盆平,心傷;臍突,脾傷;足心平,腎傷;背平,肺傷;五傷者死。陰囊及莖腫腐者死。瀉後腹脹,而有青筋者死。大便滑泄,水腫不消者死。水腫先起於腹,而後散於四肢者可治;先起於四肢,而後歸於腹者死。

以下治氣脹方:

廓清飲,治氣滯脹滿,在年壯氣實者可用。

枳殼(二錢),厚朴(錢半),大腹皮(錢半),白芥子(一錢),茯苓(連皮,二三錢),蘿蔔子(生搗,一錢。如中不甚脹,能食者,不必用),澤瀉(錢半),陳皮(一錢),

水煎服。如內熱小便赤者,加梔子、木通各錢半。如身黃,小水不利者,加梔子、茵陳各錢半。如小腹脹,大便堅實不通者,加生大黃三五錢。如肝滯脅痛,加青皮。氣滯胸腹痛,加烏藥、香附。食積者,加山楂、麥芽。身體沉重屬濕者,加蒼朮。如再不下,用大黃、枳實、芒硝。

此必脈實年壯,素無虛損,而暴見脹滿者,方可峻攻。此下則脹已之一法也,否則只宜緩治。

破氣消滯,治氣實於中,而表裡俱脹者,用大蒜,以滾水煮微熟,留性,少蘸鹽醋以佐食,大能消脹,亦佳法也。

四苓散,治氣脹,小水不利。

茯苓,白朮,豬苓(各一兩),澤瀉(一兩四錢),

共為末,以半熟大蒜搗膏為丸服,極妙。

四磨飲,治氣脹而喘。

沉香,烏藥,枳實,檳榔

四味,用開水磨服。或加木香。

加味理中湯(新),治脾胃虛寒,氣脹便泄,惡食惡寒等證。

人參,白朮(二錢,或五、六錢),扁豆(炒研,二錢),陳皮(一錢),乾薑(炒,一、二錢),甘草(炙,一錢),當歸(一、二錢。滑泄者土炒),木香(四分),白豆蔻(去殼炒,一錢),茯苓(一、二錢),白芥子(炒研,八分)

水煎,溫服。

有鼓脹者,外堅內空。又或氣血結聚,久而生蟲為蠱脹者。且肢體無恙,脹惟在腹,又名單腹脹者,此脾虛不能運化,正氣不行,清濁莫分,乃成此證。治者,察其病由中焦,則以脾胃為主,參、耆、白朮、乾薑、甘草之屬主之。或病由下焦,則當以命門母氣為主,熟地、當歸、山藥、附子、肉桂之屬主之。

如氣滯者,少佐辛香,如陳皮、厚朴、砂仁、香附、丁香、白芥子之屬。如兼有濕,而小水不利者,宜佐以豬苓、澤瀉之屬。以上諸法,大略如此。惟病成單鼓者,終非吉兆。

凡病氣脹者,若察其病,系食停、氣滯、血逆、濕熱等證,即因證而治之。或升降其氣,或消導其邪,此皆治實之法也。但恐實者少,而虛者多。若在中年之後,及素多勞傷,或脈弱便泄,或身倦色悴,是皆虛損之證,當以培補為急。若脾肺虛者,宜四君子湯、歸脾湯。脾虛兼寒者,理中湯。

脾虛兼痰者,六君子湯。腎虛而火不足,金匱腎氣湯。設以虛證而妄行消伐,百不活一矣。

以下治水腫方:

金匱腎氣丸,此治水腫之聖方。水虧則浮泛,六味以補腎。土虛不能治水,桂附補火以益脾土。金虛自氣不化,脾旺足以養肺。水足則火息,可以保肺。水腫原系脾、肺、腎三經之病,此方兼治最妙。

大懷慶地黃(八兩。用元砂仁四錢微炒,研末,同酒九蒸九曬,忌鐵),白茯苓(六兩,留皮),山茱萸(四兩,去核酒蒸),淮山藥(四兩),牛膝(二兩五錢,酒炒),車前子(二兩,去殼微炒),粉丹皮(二兩,酒浸曬),建澤瀉(二兩,淡鹽水浸曬),上肉桂(三兩,去粗皮),附子(制,三兩)

上為末。先將地黃、棗皮杵化,後加藥末,煉蜜搗勻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白開水下。忌鐵與三白。若病急,改丸為湯,須重劑方可。

利水滲濕湯(新),治水腫從腳而上,六脈細而遲,小便短少,腳膝疼痛。

蒼朮(二錢),黃柏(錢半),川牛膝(二錢),赤茯苓,淮木通,建澤瀉,漢防己(各一錢二分),車前子(去殼,一錢),豬苓(錢半),

水煎服。余友水腫皮破,用此一服,夜間小便遂多,以宿水從小便出也,來日腫消一半,再服四劑全愈。如服此而小便不清不長,是濕滯膀胱入水之路,加萆薢五錢自效。

有素稟陽旺,三焦多火而水腫者,必脈實便燥、煩渴喜冷、目赤喘嗽等證,宜六味地黃湯。不宜熟地者,改用生地,加麥冬、牛膝、車前之類,大劑與之。氣滯者,佐以陳皮、白芥子之類。必須多服,方可有效。

凡水腫宜補脾腎,有不能受補者,大危之候,必百計以救根本。或溫補於前,分消於後;或以補為主,而佐以分消。且溫補所以化氣,病愈而不反也。

大補陰湯(新),治腎中水火大虧,服腎氣丸不效者。以藥味雜,有非補者,不如用此純補之劑,可以挽回,而腫自消也。

熟地(一兩,或五錢),附子(三錢),肉桂(三錢),白朮(二錢半),當歸(三錢),茯苓(一錢),人參(二錢),乾薑(炒,一錢),甘草(炙,一錢),

大劑與之,必須多服,方得有效。若難辦參者,亦照方服,但力輕效緩。

五皮散,治身腫煩渴,小便赤,大便結。此屬陽水,脈必沉數。

大腹皮,陳皮,生薑皮,桑白皮,赤茯苓皮(等分),

水煎服。

實脾散,治身腫不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此屬陰水,脈必沉遲。大凡水腫之脈多沉,在數與遲分陽水、陰水也。

附子(制,錢半),乾薑(炮,一錢),厚朴(姜炒,一錢),木香(七分),大腹皮(二錢),草蔻仁,木瓜(各錢半),甘草(八分),

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大凡水腫邪氣有餘,證實脈實,或者下之;若證虛脈虛,只宜補土為主,看所挾加之。若用去水之藥,大下之劑,則脾氣愈虛,去死不遠。病者、醫者宜知之。

備揀古來治腫脹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水腫,用鯉魚煮汁,或用烏魚亦妙,和冬瓜、蔥白作羹食之。○陰囊腫痛,用連根蔥白頭二十一根,不必水洗,川椒一兩,麥芽炒一兩,地膚子一兩,共煎湯淋洗,日三度。○氣虛水腫,用大蒜煮半熟,入蛤粉搗為丸,食前白湯下二十丸,小便下數桶而愈,隨服補脾藥。○水氣腫滿,用大蒜、田螺、車前子等分,熬膏,攤貼臍上,水從小便而下。

二便不利,下焦濕腫,用漢防己五錢,茯苓二錢煎服。○身腫尿短,用葶藶為末,棗肉丸服。○鼓脹喘急,用沙參、白朮、甘草、牽牛為末,水調服。○肺濕腫喘:馬兜鈴煎服。○水腫,用烏魚同白朮、茯苓、橘皮、姜皮煮食,大效。○蠱脹在上,升麻吐之;在腹,鬱金下之,合二物服之,不吐則下。

○氣脹、氣蠱,用蘿蔔子以水研汁,浸砂仁一兩,炒乾,如是者七次,為末,每米湯下一錢。○水蠱脹滿,用黑、白牽牛末各二錢,麥面四兩,炒熟,作餅食。○水腫,用甘遂末二錢,以雄豬腰子一枚切作七片,入末,濕紙包煨令熟,每日食二片至五片,當覺腹鳴,小便利,是其效也。○水腫,以甘遂末一兩,水調,塗腹繞臍,內服甘草湯,其腫便消。

二物相反,而感應如神。○水腫腹脹,用赤商陸二兩、入麝三分,搗貼臍,水便利,則腫消。○又方:蒼朮一斤,黃酒面曲三兩,青礬八兩,醋拌,入缶,火煅為末,醋糊丸,酒下,名伐木丸。○陽水暴腫,面赤煩躁,喘急,尿短而澀,用甜葶藶炒二兩熬膏,漢防己末二兩,以綠頭鴨血同頭搗為丸,木通煎湯,下七十丸,日三服。或加豬苓一兩,其效如神。

凡腫屬脾,脹屬肝。腫則陽氣猶行;如單脹而不腫者,名蠱脹,為木橫剋土,難治。○腫脹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四肢而入心腹者凶。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皆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