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九·雜證 (4)
卷之九·雜證 (4)
1. 二十六、論失血
(有陽乘陰者,血熱妄行也;陰乘陽者,血不歸經也。嘔血出於肝,吐血出於胃,咳血出於肺,咯血出於腎。)
失血一證,五臟皆致之,得其源,而治自易。若一失治,則連綿不已,虛損便成勞瘵,愈之難矣。蓋血即水也,腎主水,水化為液、為痰、為唾、為血,皆屬陰也。失血之久則陰虛,陰虛自必相火上炎,則咳嗽骨蒸,咽乾氣喘,體瘦聲喑,百症出焉。醫者施以寒涼,雖或暫止而復來,血得涼而凝滯,不惟血不歸經,而且陽氣由是衰矣。
血者陰也,氣者陽也,經曰:「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原系交重。人知以陽生陰,乃為正本之治。丹溪有言:「實火可瀉,虛火可補。」勞證之火,虛乎?實乎?瀉之可乎?矯其偏者,輒以桂附為主,此為火衰者宜之,(以桂附入於滋陰丸內則可,即配水藥,亦宜酌量。)若血虛燥熱之人,能無助火為害哉!以血本陰精,不宜動也;血主榮氣,不宜損也。
白話文:
血液失衡,可以源於五臟,找到病因就能輕鬆治療。然而,如果錯失治療時機,就會反覆發作,導致身體虛弱,形成勞損,難以痊癒。因為血液如同水,腎臟主水,水可以化為體液、痰液、唾液和血液,都屬於陰性物質。失血過久會導致陰虛,陰虛就會導致陽氣上炎,出現咳嗽、骨蒸潮熱、咽乾口渴、氣喘、體瘦、聲音嘶啞等各種症狀。醫生使用寒涼藥物,雖然可能暫時止住失血,但很快又會復發,而且血液遇冷凝滯,不僅血液無法回歸經脈,還會損傷陽氣。
血液屬於陰性,氣血屬於陽性,醫書記載:「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長,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轉化」,陰陽本應相互依存。人們知道用陽氣滋養陰氣,是治本之策。丹溪先生說:「實火可以瀉火,虛火可以補火。」勞損引起的虛火,是虛火還是實火?可以瀉火嗎?針對這種情況,通常以桂枝、附子為主,這是針對火衰的人適合的藥物。(將桂枝、附子加入滋陰丸中是可以的,即使搭配水性藥物,也要注意用量。)然而,對於血虛燥熱的人,使用桂枝、附子可能會助長火勢,造成更大的傷害。因為血液是陰精,不宜過度消耗;血液是營養氣血的物質,不宜損傷。
動者多由於火,火盛則逼血妄行;損者多由於氣,氣傷則血無以存。人有以七情而動火傷氣者,以勞倦、色欲而動火傷陰者;然此火宜導之以歸源。若只用苦寒,則反激逆上,且傷胃氣,而脾亦壞,其何以得脾之職,先主生血而後主統血乎?治此證者,五臟六腑,雖有兼及,而要必以脾、腎二經為主。水為萬物之元,土為萬物之母,二臟安和,百病不生。
以脾安能生肺金,金是水源,金旺而水亦旺矣。腎兼水火,腎安則水不上泛而為痰,火能生土而健脾,而食亦益矣。但補腎理脾,法難兼致,方欲以甘寒補腎,其人減食,又恐不利於脾;方欲以辛溫快脾,其人陰傷,又恐愈燥其腎,此際難以措手。余因是而分服之:早夜服滋陰之劑以清肺熱;中時服補脾之藥以益健運,其中當重、當輕,因脈、因證而權衡之。腎虧甚者,其重在腎,而補脾者亦不可少。
白話文:
動脈的問題往往與火有關,火勢過旺會迫使血液無序地循環;而氣的損耗則會導致血液無法得到存儲。有人因為情緒(七情)的影響而導致火動傷氣,也有人因為勞累、過度的情慾而使火動傷陰。然而,對於這種火,我們應該導引它回歸本源。如果只是使用苦寒之藥,反而會刺激火勢上逆,並傷害胃氣,甚至影響脾臟的功能,那麼如何讓脾臟首先主導生血,然後統管血液呢?
治療這種症狀時,雖然可能需要同時考慮五臟六腑,但最重要的是以脾臟和腎臟這兩條經絡為主要治療對象。水是萬物的起源,土是萬物的母親,這兩個臟器保持平和,就可以預防各種疾病。
脾臟可以幫助養育肺金,金屬水的來源,當金旺時,水也會相應地旺盛。腎臟同時涵蓋水和火的元素,當腎臟健康時,水不會上泛形成痰,火能生土,強壯脾臟,進而食物的吸收也會更加良好。但是,補腎和理脾的方法往往難以兼顧,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方法,既能甘寒補腎,又能減少食物的攝入,以免對脾臟不利;同時,也要找到一種辛溫的藥物來快速調節脾臟,但又不能傷害腎臟,這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我選擇分段進行治療:早晨和晚上服用滋陰的藥物以清肺熱,中午時刻服用補脾的藥物以增強脾臟的運作功能,藥物的用量需要根據脈象和病情來調整。對於腎虛嚴重的患者,重點在於補腎,同時也不能忽略補脾的需要。
脾虛甚者,其重在脾,而補腎者照常用之。每日交進,活人多矣。嘗見勞證之死,多死於泄瀉;泄瀉之因,多因於寒涼。使不知脾之當補於先時,及至脾敗瀉作,此際雖有妙劑,亦何益哉!
滋陰湯(新),治肝腎虛弱,不時失血,背痛、咽乾、咳嗽、便短、倦怠、遺精等證。早夜服。
熟地(二錢),淮藥(一錢五分),麥冬(去心,微炒,八分),當歸(酒洗去尾,一錢三分),白芍(酒炒,一錢),甘草(炙,六分),阿膠(蛤粉炒,一錢),茯苓(一錢),杜仲(淡鹽水炒,一錢),丹參(一錢三分),
白話文:
脾虛嚴重的人,重點在於補脾,同時也應繼續補腎。每天持續服用補脾藥,救活的人很多。我常看到因勞累而死的人,多是因為腹瀉,而腹瀉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寒涼。如果不知道要先補脾,等到脾氣虛敗,腹瀉發作,就算有再好的藥方,也沒用了!
滋陰湯,專治肝腎虛弱,經常失血、腰背疼痛、咽喉乾燥、咳嗽、小便頻短、疲倦、遺精等症狀。早晚服用。
熟地二錢、淮山一錢五分、麥冬去心微炒八分、當歸酒洗去尾一錢三分、白芍酒炒一錢、甘草炙六分、阿膠蛤粉炒一錢、茯苓一錢、杜仲淡鹽水炒一錢、丹參一錢三分。
分量稱足,水煎服。咽乾而五心熱者,加元參一錢二分。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一錢三分。血熱妄動者,加生地一錢五分,青蒿一錢。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一錢五分。咳嗽有痰者,加款冬花一錢,川貝母(微炒,研末)一錢。血來盛者,童便一杯,藕節汁或絲茅根汁合服。服之而順,可以多服,但中時必須服下方以佐之。
溫脾湯(新),此平補脾胃之藥也,與上方每日同用。上方早夜服,此方中時服。服此者,一則不畏上方陰藥以滯胃,二則脾健而飲食亦加。有是病者,可無慮也。若服之而順,可照分量加至十倍八倍,研細末,中時加白糖、開水調服,服後須睡一刻。
白話文:
藥材份量要稱好,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喉嚨乾燥、手心腳心發熱,可以加元參1.2錢。如果骨頭發熱且容易出汗,可以加地骨皮1.3錢。如果血熱導致心神不寧,可以加生地1.5錢、青蒿1錢。如果陰虛體質導致精神不安,可以加女貞子1.5錢。如果咳嗽有痰,可以加款冬花1錢、川貝母1錢(微炒研末)。如果月經量多,可以用一杯童尿加上藕節汁或絲茅根汁一起服用。如果服用後感覺身體舒服,可以多服用,但需要在兩餐之間服用溫脾湯輔助。
溫脾湯是一種補脾胃的藥方,可以每天和上述藥方一起服用。上述藥方早晚服用,溫脾湯在兩餐之間服用。服用溫脾湯的好處是,一方面可以防止上述藥方中的陰性藥物停滯在胃裡,另一方面可以健脾,讓飲食更容易消化吸收。有這種疾病的人,不用擔心,可以安心服用。如果服用後感覺身體舒服,可以按照藥材份量加至十倍或八倍,研磨成細粉,在兩餐之間用白糖和開水調服,服用後需要休息一刻鐘。
淮山藥(炒,一錢八分),白茯苓(一錢二分),白朮(制,一錢,或再加),薏苡仁(炒研,二錢),芡實(炒研,二錢),白扁豆(炒研,二錢),桔梗(八分),元砂仁(去皮,炒研,五分),甘草(炙,八分),神麯(炒,四分),白蓮肉(炒研,二錢),秫米(炒研,一錢),紅棗(去核,二枚),
白話文:
淮山藥(炒過,用量一錢八分)、白茯苓(用量一錢二分)、白朮(炮製過,用量一錢,可再加)、薏苡仁(炒過研磨,用量二錢)、芡實(炒過研磨,用量二錢)、白扁豆(炒過研磨,用量二錢)、桔梗(用量八分)、砂仁(去皮,炒過研磨,用量五分)、甘草(炙過,用量八分)、神麴(炒過,用量四分)、白蓮肉(炒過研磨,用量二錢)、秫米(炒過研磨,用量一錢)、紅棗(去核,用量兩個)。
水煎服。若氣滿者,加陳皮(去白)一錢,或再加真蘇子(炒研)五分;或用廣香磨汁合服。若有冷涎及胃口寒者,加乾薑(炒黃)三五分;即加肉桂亦妙。
加味地黃丸(新),治陰虛失血,胸背痛,小便赤,遺精潮熱,咳嗽氣喘等症。此平補肝腎,養肺清熱之方。凡一切虛弱之人,每年夏季制服一單,可以扶體,免陰虛火炎之病;但須日中間服上溫脾湯,更妙。
懷慶元支地黃(八兩。加元砂仁微炒三錢研末,與米酒同蒸同曬九次,勿少),淮山藥(四兩),棗皮(三兩。去核酒蒸。若精滑者,可加至四、五兩),白茯苓(去皮,四兩),粉丹皮(一兩七錢。若血虛有熱者,可加至二兩四、五錢),建澤瀉(淡鹽水浸曬,一兩三、四錢。
白話文:
將藥材水煎服用。如果氣滿,可以加陳皮(去白)一錢,或再加真蘇子(炒研)五分;或者用廣香磨汁混合服用。如果出現冷涎和胃口寒涼,可以加乾薑(炒黃)三五分;加肉桂也很好。
加味地黃丸是新方,治療陰虛失血、胸背疼痛、小便赤色、遺精潮熱、咳嗽氣喘等症。此方可平補肝腎、養肺清熱。凡是虛弱之人,每年夏季服用一劑,可以增強體質,避免陰虛火炎的疾病;但必須在中午服用上溫脾湯,效果更佳。
用懷慶元支地黃(八兩,加入元砂仁微炒研末,與米酒一同蒸曬九次,不可少),淮山藥(四兩),棗皮(三兩,去核酒蒸,如果精滑可以加至四、五兩),白茯苓(去皮,四兩),粉丹皮(一兩七錢,如果血虛有熱可以加至二兩四、五錢),建澤瀉(淡鹽水浸曬,一兩三、四錢)。
小便短者,用一兩八錢。),甘枸杞(去梗,三兩,酒蒸),菟絲子(淘淨泥砂,三兩酒浸,蒸,曬乾),真阿膠(蛤粉炒成珠,三兩),麥冬(去心,酒蒸,二兩),杜仲(淡鹽水炒斷絲,三兩),北五味(微炒,七、八錢),
先將地黃、棗皮、枸杞、麥冬於石臼內搗成膏,然後將余藥磨成細末,合前膏加煉蜜搗勻為丸。每晨用淡鹽水服七、八錢,忌鐵與三白。
歸脾湯,凡治血症,須按三經用藥,以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此方三經之主也。遠志、(味辛,多用亦能走血。)棗仁,補肝以生心火;茯神、龍眼,補心以生脾土;參、耆、朮、草,補脾以固肺氣。土患燥,當歸以潤之;土患滯,廣香以疏之,總欲使血歸於脾也。彼鬱怒、思慮、傷脾者尤宜。火旺者,加山梔、丹皮。火衰者,加丹皮、肉桂。晨服八味丸,以培先天之根,治無餘法矣。(方見痰飲。)
白話文:
治療小便短少,可以用熟地黃一兩八錢,甘草三兩,枸杞子三兩(去梗,酒蒸),菟絲子三兩(淘淨泥砂,酒浸,蒸,曬乾),阿膠三兩(蛤粉炒成珠),麥冬二兩(去心,酒蒸),杜仲三兩(淡鹽水炒斷絲),北五味七、八錢(微炒)。先將熟地黃、大棗皮、枸杞子、麥冬一起搗成膏狀,再將其他藥材磨成細粉,與膏狀藥材混合,加入煉蜜,充分攪拌成丸。每天早上用淡鹽水服用七、八錢,忌食鐵器和三白(白米、白面、白糖)。
歸脾湯專治血症,必須根據心、脾、肝三經來配藥,因為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歸脾湯正是針對三經之主。遠志味辛,多用可以走血;大棗仁補肝以生心火;茯神和龍眼補心以生脾土;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補脾以固肺氣。由於脾土容易乾燥,所以用當歸來潤燥;脾土容易停滯,所以用廣香來疏通,總之就是要讓血歸於脾。這個方子尤其適合那些因鬱怒、思慮而傷脾的人。如果火旺,可以加山梔、丹皮;如果火衰,可以加丹皮、肉桂。早上服用八味丸可以培育先天之本,對於血症幾乎是無所不能。這個方子也可以治療痰飲。
清寧膏,潤肺不傷脾,補脾不礙肺。凡勞嗽吐血,常服極效。
麥冬(去心),生地(酒炒。各五兩),廣橘紅(兩半),龍眼肉(四兩),枯梗,甘草(各一兩),
煎成膏,加苡仁、(炒,四兩,研末),川貝母(糯米拌炒,米熟去米。一兩,研末),再煎退火,下真蘇州薄荷淨葉(研末,三錢),於內,攪勻,時時置口中含化。
凡虛損咳嗽,五臟皆有所病,然專主則在肺腎。蓋肺之所畏者,火也;肺之受邪者,燥也。燥則必癢,癢則必咳,正以腎水不能制火,所以剋金;陰精不能化氣,所以病燥,故為咳嗽喘促、咽痛聲啞等症。凡治此者,只宜甘涼之劑,如六味地黃丸料煎服,緩則服丸。甚者加麥冬、元參、天冬、生地之類,滋養金水,使肺腎相生,則真陰生而咳可漸愈矣。
白話文:
清寧膏能滋潤肺部而不傷脾胃,補益脾胃又不礙肺氣。對於勞累咳嗽、吐血的患者,經常服用效果極佳。
方劑包含麥冬(去心)、生地(酒炒)、橘紅、龍眼肉、枯梗、甘草等藥材,煎煮成膏狀。再加入炒過的苡仁、糯米拌炒過的川貝母研末,繼續煎煮降火,最後加入研磨的薄荷葉,攪拌均勻。服用時取適量放入口中含化。
虛損咳嗽往往牽連五臟,但主要問題在肺腎。因為肺最怕火,容易受到燥邪的侵襲。燥邪會引起肺部癢,進而導致咳嗽,這是因為腎水不足以抑制肺火,導致金克木失衡;陰精不足以化生氣血,因此容易感受燥邪,從而出現咳嗽、氣喘、咽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治療此病應以甘涼之劑為主,比如六味地黃丸等,病情緩和可以服用丸劑。病情嚴重者可以加服麥冬、元參、天冬、生地等藥材,滋養肺腎,使其相生,滋生陰精,最終緩解咳嗽。
凡陰虛於下,陽格於上,六脈無神,而大吐大衄者,此火不歸源,而真陽失守者,宜八味地黃丸料重加桂附大劑,煎出冰冷與服。或用熟地一兩五錢,當歸三錢,附子三錢,肉桂二錢,煎出冷服。若六脈細脫,手足厥冷,危在頃刻,用:
鎮陰煎
熟地(一二兩),淮牛膝(二錢),炙甘草(一錢),肉桂(錢半),附子(二錢或三錢),
如嘔惡者,加乾薑(炒黃)一錢三分。如氣脫無神,宜速速多加人參,水煎冷服。此際用一味涼藥即死。
白話文:
對於陰虛於下,陽氣上逆的情況,如果脈象無力且出現大量吐血、鼻血等症狀,這是因為火熱之邪不能回到本源,導致真正之陽氣失守。應使用加重桂枝和附子的八味地黃丸,煎煮後待藥液冰涼再服用。或者可以使用熟地一兩五錢、當歸三錢、附子三錢、肉桂二錢,煎煮後冷服。
如果脈象細弱、四肢發冷,情況危急,可以使用以下方劑:
鎮陰煎
熟地(一至二兩)、淮牛膝(二錢)、炙甘草(一錢)、肉桂(錢半)、附子(二錢或三錢)。
如果出現嘔吐惡心的情況,可加入乾薑(炒黃)一錢三分。如果出現氣息微弱、脈象無力的危急情況,應迅速增加人參用量,煎煮後冷服。在這時使用任何一種涼藥都有可能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