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六·雜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雜證 (1)

1. 卷之六·雜證

2. 一、論頭痛

(有外感風寒、氣虛、血虛、風熱、濕熱、寒濕、痰厥、腎厥、真痛、偏痛十種。○附發落及小兒禿瘡。)

凡頭痛有久暫表裡之異。以脈驗症,以症合脈,得其源而治之,定奏速效而不難矣。暫病者,必因外感,此風寒外襲於經也,治宜發表,最忌清涼。久病者,必看元氣,此三陽之火,熾於內也,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夫病何以久也?或表虛者,微感則發;或陽旺者,微熱則發;或水虧者,虛火乘之則發;或陽虛於上,而陰寒勝之則發。此等病症,當重元氣。

而治本之藥,十之六七;治標之品,亦帶一二;自必手到病除,不得少誤。然亦有暫病而虛,久病而實者。虛者,痛處必冷而喜熱;實者,痛處必熱而不寒,其症顯然。並驗平日之體,以及平日所服之藥而細辨之,自可得其源矣。

白話文:

[一、討論頭痛]

頭痛大致可分為十種類型:外感風寒、氣虛、血虛、風熱、濕熱、寒濕、痰厥、腎厥、真痛、偏痛。(附帶提及頭髮脫落及孩童的禿瘡問題)

所有的頭痛,都有短期和長期、表面與內部的差異。透過脈搏來判斷病情,再結合病情和脈象,找到病因來治療,就能快速見效,這並不困難。短期的頭痛,通常是因為外部感染,這是風寒侵入經絡的結果,治療應當讓身體發汗,切記不要用清涼的療法。長期的頭痛,需要觀察患者的基本體質,這是因為體內的三陽之火過盛,治療應該以清熱降火為主,切忌使用能提升散熱的藥物。這是對抗病邪的方法。

那麼,為什麼有些頭痛會持續很久呢?可能是因為體表防禦力弱,稍有感染就會發作;或者體內陽氣旺盛,稍微發熱就會引發頭痛;或者水分不足,虛火上沖也會導致頭痛;或者是上部的陽氣虛弱,被下部的陰寒所勝,也會引發頭痛。對於這些情況,應該更注重調理基本體質。

在治療上,大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藥物應用於調理體質,而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藥物可用於對症下藥。這樣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不能有絲毫的疏忽。然而,也有短期頭痛但體質虛弱,或是長期頭痛但體質實壯的情況。如果體質虛弱,頭痛部位通常會感覺冷且喜愛熱敷;如果體質實壯,頭痛部位通常會感覺熱且不怕冷,這些症狀十分明顯。同時,還需參考平時的體質狀況,以及平時服用的藥物,仔細辨別,就能找到病因了。

3. 脈候

寸口緊急,或短,或弦,或浮,皆頭痛。浮滑為風痰,易治;短澀為血虛,難治。浮弦為風。浮洪為火。細與緩為濕。

凡頭痛自必多因,必佐用風藥。高顛之上,惟風可到。在風、寒、濕固為正用,即虛與熱,亦藉以引經,一定之法也。

凡真頭痛(腦為髓海,受邪則死),手足青至節也,用艾灸百會穴(穴在頭之正中。)二三壯。猛進大劑,間有生者;須用參、附之類方可。

祛邪立效散(新),治外感風寒,頭痛暴甚,畏風惡寒,脈緊而數。

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芷,川芎,荊子(各一錢),羌活,防風,桂枝(各八分),北細辛(三分),蘇葉(四分),生薑(五分),

熱服,取汗。如寒甚者,冬季加麻黃(去節)五分,夏天加麻黃(去節)三四分,須佐以當歸一錢、白芍七分,不致大發。先有汗者,不用麻黃,並去羌活。此治太陽一切感冒,發表之方也。然各經皆有引經之藥,條列於下:

如陽明頭痛,脈浮緩而洪長,自汗寒熱,以升麻、葛根、白芷、石膏為主。○少陽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以柴胡、川芎為主。○太陰頭痛,脈沉緩,身休沉重,或腹痛,必有痰也,以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脈沉細,必寒厥,以麻黃、附子、細辛為主。○厥陰頭痛,脈浮緩,項痛,吐痰,以吳茱萸、川芎為主。

○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氣血俱虛,調中益氣湯,或八珍湯,少加蔓荊子、細辛。○痰厥頭痛,半夏白朮天麻湯。○風濕兼熱頭痛,清空膏。○痛屬風熱,如黃芩、荊芥、薄荷、菊花之類,可揀而用之。○痛屬熱厥者,大黃(酒炒)可加,或獨為末,用茶調服。

○陽明頭痛如裂,壯熱如火,屬風熱,用石膏、竹葉;屬風寒,用石膏、蔥白,茶煎;屬風痰,用石膏、甘草、川芎。○水虧火動者,脈細數,必有內熱,治宜壯水,如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之類。如水虧甚者,相火必旺,是無陽而陰無以生,須用八味地黃之類。

補中益氣湯,治氣虛頭痛,或畏寒,倦怠,遇陰寒更甚,治宜扶陽。

人參(無者以淮山藥炙黃五錢代之),黃耆(蜜炙,二錢),白朮(一錢八分),炙甘草(一錢),當歸(錢半),陳皮(八分),升麻(蜜炒,三分),柴胡(酒炒,三分),

姜五分,棗二枚,加川芎八分、蔓荊子一錢、北細辛三分溫服。

加味二陳湯(新),治痰厥頭痛,非必痛因痰也,而兼痰者有之;或嘔惡咳嗽,寸關脈滑者。

陳皮(去白,錢半),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川芎(八分),蔓荊子(一錢),北細辛(三分),

薑汁引。如兼虛者,加白朮錢半,山藥(炒黃)三錢。如兼火者,加黃芩、花粉各一錢半,石膏二錢。

白話文:

脈候

寸口脈搏緊急、或短促、或弦細、或浮淺,都會引起頭痛。脈搏浮滑是因為風痰,容易治療;脈搏短澀是因為血虛,難治。脈搏浮弦是風邪;脈搏浮大有力是火邪;脈搏細弱緩慢是濕邪。

各種頭痛的原因很多,都必須配合使用祛風的藥物。頭痛發生在頭頂,只有風邪才能到達。風寒濕邪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即使是虛證或熱證,也需要藉助這些藥物來引導藥力到達病灶,這是確定的方法。

真正的頭痛(腦為髓海,受到邪氣侵犯就會危及生命),手腳冰冷直到關節,要用艾灸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二到三壯。快速服用大劑量的藥物,偶爾會有起死回生的案例;必須使用人參、附子等藥物才行。

祛邪立效散(新方),治療外感風寒,頭痛劇烈,怕風惡寒,脈象緊而數。

藥方組成: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白芷、川芎、荊芥子(各一錢)、羌活、防風、桂枝(各八分)、北細辛(三分)、蘇葉(四分)、生薑(五分)。

熱服,使患者出汗。如果寒邪很重,冬天加麻黃(去節)五分,夏天加麻黃(去節)三四分,需配合當歸一錢、白芍七分,以免藥力過猛。如果已經出汗,不用麻黃,並且去掉羌活。此方治療太陽經的一切感冒,是發表(發汗解表)的方劑。但是各個經絡都有引導藥力到達病灶的藥物,列舉如下:

例如陽明經頭痛,脈象浮緩而洪大有力,自汗(無緣由出汗)兼寒熱,以升麻、葛根、白芷、石膏為主藥。少陽經頭痛,脈象弦細,往來寒熱,以柴胡、川芎為主藥。太陰經頭痛,脈象沉緩,身體沉重,或腹痛,必定有痰邪,以蒼朮、半夏、南星為主藥。少陰經頭痛,脈象沉細,必定是寒邪厥逆,以麻黃、附子、細辛為主藥。厥陰經頭痛,脈象浮緩,頸項疼痛,嘔吐痰涎,以吳茱萸、川芎為主藥。

血虛頭痛,以當歸、川芎為主藥。氣虛頭痛,以人參、黃耆為主藥。氣血俱虛,使用調中益氣湯,或八珍湯,少加蔓荊子、細辛。痰厥頭痛,使用半夏白朮天麻湯。風濕兼熱頭痛,使用清空膏。頭痛屬於風熱,可以使用黃芩、荊芥、薄荷、菊花等藥物,可根據情況選擇使用。頭痛屬於熱厥,可以用酒炒大黃,或者單獨研磨成粉末,用茶送服。

陽明經頭痛劇烈如裂開,壯熱如火,屬於風熱,用石膏、竹葉;屬於風寒,用石膏、蔥白,用茶煎服;屬於風痰,用石膏、甘草、川芎。陰液不足陽氣亢盛,脈象細數,必定有內熱,治療應該滋陰降火,如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等藥物。如果陰液極度不足,相火(命門之火)必定旺盛,這是陰陽失調,必須使用八味地黃丸等藥物。

補中益氣湯,治療氣虛頭痛,或怕冷、倦怠,遇到陰冷天氣病情加重,治療應該扶助陽氣。

藥方組成:人參(沒有人參可以用淮山藥蜜炙五錢代替),黃耆(蜜炙,二錢),白朮(一錢八分),炙甘草(一錢),當歸(一錢半),陳皮(八分),升麻(蜜炒,三分),柴胡(酒炒,三分),生薑五分,大棗二枚,加川芎八分、蔓荊子一錢、北細辛三分溫服。

加味二陳湯(新方),治療痰厥頭痛,頭痛不一定是因為痰邪,但是兼有痰邪的情況存在;或嘔吐噁心咳嗽,寸關脈搏滑利。

藥方組成:陳皮(去白,一錢半),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川芎(八分),蔓荊子(一錢),北細辛(三分),用薑汁送服。如果兼有虛證,加白朮一錢半,山藥(炒黃)三錢。如果兼有火證,加黃芩、花粉各一錢半,石膏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