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九·雜證 (5)
卷之九·雜證 (5)
1. 論脈
脈芤者為血虛。沉遲而小者為氣脫。大而無力者為陽虛。數而無力者為陰虛。大而芤者為血脫。左尺軟,為血虛。右尺微,為火衰。右關沉細,或鼓燥,為胃虛。然無論浮、沉、大、小,但久按而漸緩者為吉。若平者,病亦平。急進者,病益進。若弦細而兼緊數者不治。
凡五勞者,五臟之勞,皆因用力過度也。如憂、愁、思、慮則心傷,不眠恍惚,血不養心,神不能藏也。暴怒持重則肝傷,筋急、痠痛、水虧、木燥,肝失所資也。飲食勞倦,或意外過慮則脾傷,吐痰嘔水,此水泛為痰,脾虛不能制水也。受風飲冷則肺傷,喘急咳嗽,肺氣不得清肅也。
宜因脈以驗症。若外因而暫病者,脈實邪盛,宜從標治,病去即止。脈虛體弱,宜從本治,不得概視。至於酷欲,則精血耗損,心腎自傷。蓋心主血,腎主精;心本熱,虛則寒;腎本寒,虛則熱。故水虧者,以重濁補陰,勿使火上炎也。精虧而元陽亦衰,故議補陰以陽為主。
白話文:
脈搏微弱,代表血虛;脈搏沉而微小,代表氣虛;脈搏有力但大而無力,代表陽虛;脈搏數且無力,代表陰虛;脈搏大而微弱,代表血脫。左邊尺脈軟弱,代表血虛;右邊尺脈微弱,代表火衰;右邊關脈沉而細小,或鼓脹乾燥,代表胃虛。無論脈搏浮沉、大小,只要久按後逐漸緩和,就是吉兆;如果脈搏平緩,病情也平穩;如果脈搏急促,病情就會加重。如果脈搏弦細且緊而數,則無藥可治。
所謂五勞,是指五臟勞損,都是由於過度勞累所致。例如憂愁思慮過度,會傷心,導致失眠恍惚,血液不能滋養心臟,神志不能安寧。暴怒持重會傷肝,導致筋絡緊繃、痠痛、水液虧損、肝氣枯燥,肝臟失去滋養。飲食勞累或意外過度思慮,會傷脾,導致吐痰嘔水,這是因為脾虛不能制約水液,水液泛溢成痰。受風寒侵襲,會傷肺,導致喘促咳嗽,肺氣無法正常肅清。
應根據脈象診斷病情。如果是外邪入侵引起的暫時性疾病,脈象實證,邪氣旺盛,應該從標治,病邪去除後即可痊癒。如果脈象虛弱,體質虛弱,應該從本治,不能一概而論。至於縱慾過度,則會耗損精血,導致心腎受損。因為心主血,腎主精;心本屬熱,虛則寒;腎本屬寒,虛則熱。所以水液虧損的人,應該用重濁之物滋補陰液,避免火氣上炎。精氣虧損,元陽也會衰弱,因此在補陰的同時,應以補陽為主。
溫則可以發揚腎氣,則陰陽交蒸而精生。彼四物知柏,秋殺之物,其何以舒和而發生乎?雖然貴審其陽虛陰虛,其輕重若何而濟之,以配水配火,權其輕重,救其偏而使之平,則無弊矣。但藥能治病補虛,不能移情易性;而且虛陽火燥,常欲交接;草木之補,不償真精之喪。
有是病者,宜別居一室,日無所見,夜無所觸,房欲絕而元神固。且又節飲食,戒惱怒,遠憂慮,而能自為調理,庶醫藥有功也。若聲啞咽痛,泄瀉肉脫,多吐痰沫,汗出食少,一邊難睡,脈細而弦數,或浮洪而大,難為力矣。張三錫曰:「勞傷於肺者難治。」蓋肺中藥餌難及,滋陰清肺,在肺難見其功,於脾易增其病耳。
白話文:
溫暖可以促進腎氣的發揚,陰陽交合蒸騰則精氣滋生。那些四物湯、知柏地黃丸等,都是秋天的寒涼藥物,怎麼能舒緩和生發呢?雖然要仔細判斷是陽虛還是陰虛,以及虛損的輕重程度,然後用寒涼或溫熱的藥物來治療,均衡陰陽,使之恢復平衡,這樣才不會造成副作用。但藥物只能治療疾病、補充虛損,卻不能改變人的性情;而且陽虛火燥的人,往往容易性慾旺盛,單靠草木藥物滋補,也無法彌補精氣的損耗。
患有這種病的人,應該單獨住在一個房間,白天不要見人,晚上也不要與人接觸,盡量克制房事,以保護元氣。還要節制飲食,避免生氣,遠離憂慮,並能自己調理身體,這樣醫藥才會有效。如果出現聲音嘶啞、咽喉疼痛、腹瀉、體重減輕、經常吐痰、出汗、食慾不振、難以入睡、脈搏細小而弦急或浮大無力等症狀,就非常難以治療。張三錫說:「勞損肺部的人很難治癒。」因為藥物難以到達肺部,滋陰清肺的效果在肺部很難顯現,反而容易加重脾胃的病症。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談論了腎虛和肺虛的病症,以及治療方法。文中強調了要根據病人情況選擇適當的藥物,以及注重飲食、情緒、作息等方面的調節,才能達到治癒的效果。同時也指出,有些病症,比如勞傷肺部,由於藥物難以到達肺部,治療起來比較困難。
凡精氣久已衰微,欲使水中之火,溫胃而滋化源,惟有緩以圖之。不宜於助陽,亦不宜於抑陽。蓋助陽必至亡陰,抑陽必至純陰。純陰之劑,與胃不相宜;而助陽之藥,能扶胃氣,食加神旺,未有不喜,但久之陽愈盛,而陰愈燥。故於陰虛者,助陽、抑陽,酌劑而得其平,斯為上工。
凡相火附於命門,男以藏精,女以系胞。因嗜欲竭之,火無所歸,厥逆上炎,故一切假熱之症悉形於外。脈洪大無倫,按之微弱者,急用八味丸料半斤加肉桂一兩,附子七錢,水煎五、六碗,冰冷與飲,諸症自退。來日必畏寒,脫脈,真候自現矣,宜十全大補湯吞八味丸,或照前服亦可。
白話文:
對於那些精氣已經衰弱的人,想要讓體內的「火」(這裡指的是身體的熱力和能量)溫暖胃部並滋養元氣,只有慢慢來,不能急躁。在這過程中,不能只助陽(增加身體的熱量),也不能只抑陽(減少身體的熱量)。因為助陽會導致陰(身體的水分和濕氣)流失,抑陽則會導致過度的陰(純陰指極度缺乏陽氣的情況)。在胃部不能接受純陰的藥物,但是助陽的藥物可以扶助胃部的氣息,讓人食慾增加,精神旺盛,很少有人會不喜歡。然而,如果長期下去,陽氣會越來越強,陰氣則會越來越乾燥。所以對於陰虛的人,應該適當地助陽或抑陽,找到平衡,這樣纔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相火(男性精氣,女性生殖能力)依附於命門(位於背部脊椎附近的一個能量中心),男性藉此藏精,女性藉此維持懷孕。當人因性慾或嗜好被耗盡,相火無處去,會逆流上昇,引發一系列假熱症狀,這些症狀都表現於外部。脈搏洪大無比,按之卻又微弱,這種情況需要急診使用八味丸配方(一種傳統中藥方),加上肉桂一兩,附子七錢,用水煎煮成五到六碗,冷後服用,所有症狀就會消退。隔天可能會畏寒,脈搏微弱,真實的病徵就會顯現,此時應服用十全大補湯,吞下八味丸,或者按照之前的療法繼續服用也行。
若在產後及大失血後,必大發熱,亦系陰虛。此正氣血之虛,若以涼藥正治,立斃。惟速補無形之氣,以生有形之血,則陽生陰長之妙用也。須用參一兩煎湯服之。參少無力,改用當歸補血湯(當歸三錢,黃耆一兩,重蜜炙黃。)煎服,亦或有效。若用四物湯,則純陰不可為治也。
凡氣虛血虛,何以辨之?蓋陰虛者,面必赤,口渴而畏冷水,左尺脈虛數,是無根之火,載於上也。若是陽虛,火入於內,面必不赤,口即渴而舌必滑,脈雖數而尺無力,此為辨耳。若曾服涼藥,脈反有力而數者,是火鬱於中,逼陽於外,假有力也,宜升宜補,投以寒涼必死。毫釐之差,枉人性命,慎哉!
白話文:
產後或大出血後,常會出現高熱的情況,這是因為身體的陰液不足。這代表了體內正氣和血液的虛弱。如果使用涼性藥物進行治療,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相反地,應該迅速補充無形的氣,以促進有形血液的生成,這樣可以實現陽氣生長、陰液增長的效果。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一兩參煎湯服用。如果參的劑量不足,可以改用當歸補血湯(當歸三錢,黃耆一兩,重蜜炙黃)來煎煮後服用,也可能會有效果。若使用四物湯,則可能對純陰性質的病症並無療效。
對於氣虛和血虛如何區分?陰虛的表現通常包括面色紅潤、口渴但畏冷水、左手脈搏虛弱且快速,這是因為無根之火上行所致。如果是陽虛的情況,火氣會進入體內,面色不會紅潤,口渴但舌頭會滑膩,脈搏雖然快速但左手脈搏無力,這就是區分的方法。如果曾經服用過涼性藥物,脈搏反而變得有力且快速,這是因為火氣在體內鬱積,迫使陽氣外露,看似有力量,實際上並非真正有力量。這種情況下,應該採用提升和補充的方式進行治療,如果仍然使用寒涼藥物,則必定會導致死亡。一分一毫的差別,都可能誤導生命,所以要非常小心。
凡人但知氣有餘即是火,不知火之餘即是氣。或為喘滿,或為煩悶。有餘者,病氣也。病氣之有餘,正氣之不足出。
凡滋陰即所以降火,非滋陰之外又降火也。蓋二尺水火,互相生化。左尺脈虛弱而細數者,是左腎真陰不足,用六味丸。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或浮大而空虛無神者,是命門相火不足,用八味丸。至於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用十補丸。此皆滋其先天之本源,實萬世無窮之利。乃世之補陰者,率用四物、知柏,反收戕脾胃,多致不起,能無遺憾於世哉!
固本十補丸,治腎元不足,脾胃虛弱,水火俱衰之證。
白話文:
第一段
一般人只知道氣虛過盛就會導致火熱,却不知道火熱過盛也會耗損氣。這兩種情況都會表現出喘滿、心煩意亂的症狀。這些症狀代表著病氣,而病氣過盛正是由於正氣不足造成的。
第二段
滋陰就是降火的方法,並沒有其他降火方法可以替代滋陰。因為人體的陰陽如同水火,互相生生化化。如果左尺脈搏虛弱而細數,代表左腎的真陰不足,可以使用六味丸來滋補。如果右尺脈搏遲緩軟弱,或者沉細而數欲絕,或者浮大而空虛無神,代表命門相火不足,可以使用八味丸來補益。如果兩尺脈搏都微弱,代表陰陽俱虛,可以使用十補丸來補虛。這些方法都是從根本上滋補先天之源,對於身體有長久的益處。但現今很多補陰的方法,卻使用四物湯、知柏地黃丸等藥物,反而會損傷脾胃,導致身體無法恢復,實在令人遺憾。
第三段
固本十補丸用於治療腎元不足、脾胃虛弱、水火俱衰的症狀。
熟地(八兩),棗皮(五兩,酒蒸,曬乾,炒),淮山藥(五兩,炒),白茯苓(四兩,人乳拌,曬乾,炒),淮牛膝(三兩,酒拌,曬乾,炒,精滑者不用),北五味(一兩二錢,打扁蜜酒拌蒸,曬炒),附子(制,一兩五錢,或加至二兩),上肉桂(一兩五錢,去粗皮,不見火,或多用),鹿茸(一具,切小片,酥拌,炒黃),厚杜仲(三兩,鹽水拌透,曬乾,炒)
白話文:
熟地八兩,棗皮五兩(酒蒸曬乾炒),淮山藥五兩(炒),白茯苓四兩(人乳拌曬乾炒),淮牛膝三兩(酒拌曬乾炒,精滑者不用),北五味一兩二錢(打扁蜜酒拌蒸曬炒),附子(制,一兩五錢或加至二兩),肉桂一兩五錢(去粗皮,不見火或多用),鹿茸一具(切小片酥拌炒黃),厚杜仲三兩(鹽水拌透曬乾炒)。
共為細末,用熟地搗爛入藥,加煉蜜杵好為丸,每早淡鹽水服五、六錢。
凡虛損,兩顴赤,或唇紅者,陰虛於下,逼陽於上也。○虛而多渴者,腎水不足,引水自救也。○聲出於喉,而根於腎,其喑唾而聲不出者,此腎虛也。○喉乾嚥痛者,水虧而相火上浮也。○喘急者,陰虛肺格,氣無所歸也。○煩躁者,陽中無陰也。○多怒而筋急者,水虧木燥,肝失所資也。
○飲食不甘,肌肉漸消者,脾虛而敗也。○心跳而怔忡者,氣不歸精也。經曰:「胃之大格,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共動應衣,宗氣泄也。」○盜汗者,有火則陰不能守,無火則陽不能固也。○多痰多沫,吐清水者,此水泛為痰,脾虛不能制火也。○腎主骨,骨痛者,真陰竭也;腰脅痛者,肝腎虛也。
白話文: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末,然後加入熟地(一種常用的草藥)並搗碎混合。接著加入煉製過的蜂蜜,一起攪拌至丸狀。每天早晨使用淡鹽水吞服約五到六錢的藥丸。
對於那些體虛損傷、面頰潮紅或嘴脣紅潤的人來說,這是因為陰氣在下部不足,導致陽氣被迫上升到上部所致。○對於經常感到口渴的人來說,這可能是因為腎水不足,身體自己尋求水分來補充。○聲音從喉嚨發出,但根植於腎臟,如果說話沙啞或聲音無法發出,這可能是腎虛的表現。○喉嚨乾澀、咽部疼痛,這可能是因為水分不足,加上相火上浮的結果。○呼吸急促,可能是由於陰氣不足,肺部失去調節,氣息無處可去。○焦慮和易怒,可能是由於陽氣中缺乏陰氣的平衡。○筋肉緊張且易怒,可能是因為腎水不足,木氣乾燥,肝臟失去了必要的滋養。
○對於食慾不振,肌肉逐漸消瘦的人來說,這可能是脾虛導致的結果。○心跳不穩或心悸,可能是因為氣體未能回歸到精氣中的原因。經書上提到:「胃部的主要功能區,稱為虛裏,位於左乳下方,當心跳時會對應衣服的活動,這是因為宗氣外洩所致。」○夜間出汗,可能是因為有火勢則陰氣難以保持,沒有火勢則陽氣難以固守。○多痰多沫,吐出清水,這是因為水分轉化為痰,脾虛無法控制火氣的結果。○腎主骨,如果出現骨頭疼痛,可能表示真正的陰氣已經枯竭;腰脅疼痛,可能表示肝腎都處於虛弱狀態。
○膝以下冷者,命火衰,不歸源也。○小水黃澀淋瀝者,真陰虧竭,氣不化水也。○足心熱甚者,虛火爍陰,湧泉涸也。○以上諸症,勞瘵常有,逐一指出,以便探本而治,弗至誤認。
凡陰虛者多熱,以水不濟火也,治宜甘涼,大忌辛溫。如乾薑、桂、附、故紙、白朮、半夏之類,不可輕用;即如參、耆、枸杞、當歸、杜仲之屬,皆陰中有陽,亦當酌宜用之。蓋恐陽旺則陰愈消,熱增則水益涸耳。然又忌寒涼之藥,不能資補也。彼有火之盛者,固不得不從清涼,亦當兼壯水之劑。相機間用,可止則止,以防其敗。
白話文:
第一段
- ○膝以下冷者,命火衰,不歸源也。 膝蓋以下冰冷,代表命門之火衰弱,精氣不能歸於根本。
- ○小水黃澀淋瀝者,真陰虧竭,氣不化水也。 小便顏色黃濁、排尿頻繁,說明真陰虧損,導致氣無法化為津液。
- ○足心熱甚者,虛火爍陰,湧泉涸也。 腳心發熱,代表虛火灼傷陰液,導致湧泉穴(足底中心)的精氣枯竭。
- ○以上諸症,勞瘵常有,逐一指出,以便探本而治,弗至誤認。 上述這些症狀,都是勞損、虛弱所致,逐一指出這些病症,以便深入探究病因,對症治療,避免誤診。
第二段
- 凡陰虛者多熱,以水不濟火也,治宜甘涼,大忌辛溫。 凡是陰虛的人,大多體熱,因為陰液不足,無法滋潤陽氣,所以治療應該以甘涼為主,嚴禁使用辛溫藥物。
- 如乾薑、桂、附、故紙、白朮、半夏之類,不可輕用;即如參、耆、枸杞、當歸、杜仲之屬,皆陰中有陽,亦當酌宜用之。 像乾薑、桂枝、附子、熟地、白朮、半夏等辛溫燥熱的藥物,不可輕易使用;即使像人參、黃芪、枸杞、當歸、杜仲等藥物,雖然是陰中有陽,也要慎重使用。
- 蓋恐陽旺則陰愈消,熱增則水益涸耳。 因為擔心陽氣過旺,會更加損傷陰液,體熱加重,導致津液更為枯竭。
- 然又忌寒涼之藥,不能資補也。彼有火之盛者,固不得不從清涼,亦當兼壯水之劑。相機間用,可止則止,以防其敗。 但是也不能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因為無法滋補身體。對於陽火過盛的人,雖然需要清熱涼血,但也應該同時補益陰液,根據病情,靈活運用,病情控制之後就應該停止,防止藥物過度使用,導致身體虛弱。
第一段
- 膝蓋以下冰冷,說明腎氣不足,精氣無法回歸腎臟。
- 小便顏色黃濁、排尿頻繁,說明腎陰虧損,導致體液不足。
- 腳心發熱,說明腎陰虛損,體內虛火上升,導致腎氣不足。
- 以上症狀都是長期勞損、身體虛弱造成的。要逐一分析病症,找到病因,才能對症下藥,避免誤診。
第二段
- 陰虛的人往往體熱,因為身體缺乏陰液,無法滋養陽氣。因此,治療陰虛體熱的藥物應該以甘涼為主,避免使用辛溫燥熱的藥物。
- 像乾薑、桂枝、附子、熟地、白朮、半夏等藥物,都是辛溫燥熱的,不能隨便使用。即使像人參、黃芪、枸杞、當歸、杜仲等藥物,雖然是陰中有陽,也要注意用量。
- 因為擔心陽氣過旺,會進一步消耗陰液,導致體熱加重,體液更為枯竭。
- 但是也不能使用過於寒涼的藥物,因為無法滋補身體。對於陽火過盛的人,需要清熱涼血,同時也要補益陰液,根據病情靈活調整藥物,病情控制之後就應該停止用藥,避免藥物過度使用,導致身體虛弱。
清熱保金湯(新),治陰虛火炎,咳嗽吐衄,煩渴多熱,脈與症俱有火。
生地(二錢),熟地(三錢),麥冬(錢半),白芍(錢半),百合(二錢),元參(二錢),桔梗(一錢),茯苓(一錢五分),甘草(一錢),沙參(二錢),
水煎服。如盜汗,加地骨皮一二錢。血來,加阿膠二錢,童便一杯。血虛熱盛,加青蒿二錢。多汗不寧,加棗仁錢半。乾咳便燥,加天冬二錢。如火載血上行者,去甘草,加炒梔子錢半。此方不宜多服,適可而止。
白話文:
「清熱保金湯」是用來治療陰虛火旺,伴隨咳嗽吐血、口渴發熱、脈象和症狀皆屬火熱的症狀。方劑中包含生地、熟地、麥冬、白芍、百合、元參、桔梗、茯苓、甘草、沙參等藥材,用水煎服。若患者出現盜汗,可加地骨皮;若有出血,可加阿膠和童便;若血虛熱盛,可加青蒿;若多汗不安,可加棗仁;若乾咳便秘,可加天冬;若火氣上炎,可去甘草,加炒梔子。此方不可多服,應適當調整用量。
凡血脫之盛者,氣亦隨之,因而昏憒者,速宜益氣,以固生機。用:
拯陽湯(新)
黃耆(蜜炙,一兩),白朮(三錢),附子(二、三錢),乾薑(炒黃,錢半),甘草(炙,一錢),熟地(一兩),當歸身(三錢),
水煎,溫服,如瀉泄,去當歸,加烏梅二枚。此方加參更妙,切忌涼藥。
凡人因陰虛火旺,過服寒涼,致壞脾胃,救之者,必本於陽氣。蓋氣主煦之,氣為陽,主上升,虛則下陷,當升而舉,補中益氣湯是也。但無參,則升麻、柴胡輕浮,而且有害,即黃耆加至一兩,亦覺平常,權宜用之可也。
白話文:
拯陽湯(新方)
黃耆(蜜炙,一兩),白朮(三錢),附子(二、三錢),乾薑(炒黃,錢半),甘草(炙,一錢),熟地(一兩),當歸身(三錢)。
用水煎煮,溫熱服用。如果患者出現腹瀉,則需去除當歸,加入烏梅二枚。此方若加入人參效果更佳,切忌使用寒涼藥物。
凡陰虛火旺,子午潮熱,咳嗽夜甚,咽痛,便黃而短,久莫得愈,用六味地黃丸加阿膠、龜版膠各二兩,上桂一兩七、八錢,丸服。但藥料要道地,龜膠要盡版熬者方效。
備揀古來治失血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勞嗽吐血:淨款冬花、百合(蒸熟焙乾)各三兩,為末,蜜丸,龍眼大,臨臥淡薑湯化服一丸。○吐血衄血:生荷葉、生艾葉、側柏葉、生地黃等分,搗為丸,雞子大,每一丸,水煎去滓服。○吐血不止:白芨末三錢,米飲下。○試血法:吐於水碗中,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
白話文:
如果陰虛火旺,出現午夜潮熱、咳嗽加重、咽喉疼痛、大便黃而稀、久治不愈等症狀,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再加入阿膠和龜板膠各兩錢,以及肉桂一錢七、八分,製成丸劑服用。藥材必須地道,龜板膠要選用完整的龜板熬製才能有效。
另外,我整理了一些歷代醫家治療失血的簡便穩妥方劑,供您參考使用。
勞嗽吐血:取款冬花和百合(蒸熟焙乾)各三錢,研磨成粉,用蜂蜜製成丸劑,大小如龍眼,睡前用淡薑湯送服一丸。
吐血衄血:取生荷葉、生艾葉、側柏葉、生地黃等量,搗碎成丸,大小如雞蛋,每次服用一丸,用水煎煮去渣服用。
吐血不止:取白芨粉三錢,用米湯送服。
辨別出血部位:將吐出的血液倒入水碗中,浮在水面的是肺血,沉到碗底的是肝血,半浮半沉的是心血。
如系肺血,以羊肺煮熟,蘸白芨末食之。心血用羊心,肝血用羊肝為引。○吐血:晚桑葉焙研,茶服三錢。○吐血衄血,宜用竹茹以清肺熱,涼胃故也。○吐血:藕節煎湯,調白芨末服。凡衄血亦服。○上下諸竅出血,用發灰二錢,水調,日三服。○吐血衄血:白紙灰水調服;金墨磨汁服;百草霜研,水服並吹鼻;童便少加薑汁服。
○吐血下血:用生藕卜搗汁磨墨,下咽即止。
白話文:
肺血
如果是肺部出血,可以用羊肺煮熟,蘸白芨粉末食用。
心血、肝血
心血可以用羊心,肝血可以用羊肝作為引導藥物。
吐血
晚上將桑葉烘乾研磨,用茶水沖服,每次三錢。
吐血衄血
宜用竹茹來清肺熱,涼胃,因為竹茹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吐血
用藕節煎湯,調入白芨粉末服用。凡是鼻出血也同樣服用。
上下諸竅出血
用發灰二錢,用水調和,每天服用三次。
吐血衄血
可以用白紙灰用水調和服用;也可以用金墨磨成汁服用;也可以將百草霜研磨後用水服用,並用藥粉吹鼻子;也可以用童便加入少許薑汁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