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十·雜證

2. 二十七、論痢疾

(有積滯、濕熱、暑毒、虛滑、冷積、蠱毒六種。)

痢疾即《內經》之所謂腸澼也。病多在夏秋之交,炎暑惟盛,酷熱之毒,蓄積為痢。然亦有因熱貪涼,過食生冷,積聚於中,迨夫秋涼,伏陰內動,變而為痢。此其病在寒邪,又不屬暑熱也。治者當辨虛、實、寒、熱,四者明而收功易矣。實者,脈滑身強,脹滿堅痛,行之瀉之,宜從標治。

虛者,脈雖緊數而無力,或弦而中空者,體弱色白,證屬脾弱,宜溫補脾。土,但使脾溫,則寒自去,即所以逐邪也。熱者,脈滑有力,畏熱喜冷,口渴尿赤,或下鮮血,涼之利之,邪去而愈。若無熱證,而痢不止,必是虛寒,非溫補脾腎不可。然相似之際,尤當審察。實熱者口渴,多喜冷水;虛熱者瀉痢,則液亡於下,自津涸於上,但渴而不喜冷也。

實熱者,必腹痛,脹而拒按;虛熱者,痢出膿血,刮臟剝膚,但痛而不脹,並喜按也。實熱者,小便短赤澀痛;虛熱者,水從痢去,液以陰亡,溺亦短而赤,但不熱不痛耳。實熱者,裡急後重;虛熱者,圊後不減,以解後愈虛也。及裡急頻見汙衣者,皆虛寒也。並以脈之虛實、體之強弱、年之老少、病之新舊,參而詳之,寒熱虛實,自昭然矣。

至有因濕熱者去之,因積滯者消之,因氣者調之,因血者養之;新病而實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虛者可以塞因塞用,是皆常法,無待言矣。獨怪世之病痢者,十有九虛,而醫之治痢者,百無一補。不知脈弱者、體虛者、氣下陷者、疾後而痢者、因攻而甚者,俱皆當補。凡四君、歸脾、十全、補中以補脾虛,在所宜然。

若病火衰,土虛無母,須用桂附,大補命門,以復腎中之陽,以救脾家之母,則真元復而百病自愈矣。

白話文:

[二十七、討論痢疾]

痢疾就是古書《內經》所說的腸澼。這種病大多發生在夏末秋初之際,天氣炎熱,酷熱的毒素積聚,就會形成痢疾。然而,也有因為天熱貪圖涼快,過量食用生冷食物,這些東西在體內積聚,等到秋天涼爽時,體內的寒氣開始活動,就轉變成痢疾。這種情況下,病因屬於寒邪,並不屬於暑熱。治療時應當分辨虛實、寒熱,清楚這四點,治療效果就會好很多。如果是實證,表現為脈象滑利,身體強壯,腹部脹滿且疼痛,應該先排除病根,針對症狀治療。

若是虛證,脈象雖緊數但無力,或是弦脈但中間空虛,患者身體虛弱,面色蒼白,證據顯示脾臟功能弱,應該溫補脾臟。只要脾臟得到溫暖,寒氣自然就會消失,這也是在驅除邪氣。若是熱證,脈象滑而有力,怕熱喜歡冷飲,口渴尿黃,或者排出血便,應該清熱利尿,邪氣去除後病情就會好轉。如果沒有熱證,但是痢疾持續不止,肯定是虛寒,必須溫補脾腎。然而,在相似的情況下,更需要仔細觀察。實熱證的人會口渴,並且喜歡喝冷水;虛熱證的人,因為痢疾導致體液流失,上面的津液也會乾涸,他們雖然口渴但並不喜歡冷飲。

實熱證的人一定會腹痛,腹部脹痛且按壓會疼;虛熱證的人,排出的痢疾有膿血,對腸胃和皮膚造成傷害,只會感到疼痛但不會脹,並且按壓會感覺舒服。實熱證的人,小便短赤且排尿時會有刺痛感;虛熱證的人,水分隨著痢疾流失,陰液也跟著消失,小便也會短而紅,但不會有熱感和疼痛。實熱證的人,會有急迫感且大便困難;虛熱證的人,大便後症狀並不會減輕,反而會更虛弱。如果頻繁出現大便失禁的情況,都屬於虛寒。此外,還需要根據脈象的虛實、身體的強弱、年齡的老少、疾病的久暫,詳細考慮,寒熱虛實的情況就會一目瞭然。

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痢疾,應該清除濕熱;因食物積聚引起的,應該幫助消化;因氣血不調引起的,應該調理氣血;因血液問題引起的,應該滋養血液。對於新發病且屬於實證的,可以採用通因通用的方法;對於久病且屬於虛證的,可以採用塞因塞用的方法,這些都是常規的治療方法,不用再多說。奇怪的是,實際上九成的痢疾患者屬於虛證,但醫生治療痢疾時,一百個中沒有一個會選擇補法。不知道對於脈象弱、身體虛弱、氣血下陷、疾病後期纔出現痢疾、因攻伐療法而病情加重的患者,都應該使用補法。一般來說,四君子湯、歸脾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等,都可以用來補充脾虛,這是合適的做法。

如果患者體內的火氣衰弱,脾虛且缺乏母氣,必須使用肉桂和附子,大力補充命門,恢復腎臟中的陽氣,拯救脾臟的母氣,這樣真元就能恢復,各種疾病自然就會好了。

3. 論脈

沉、小、微、弱者吉,洪、大、數者死,沉弦者重。大者為末止,微弱者欲自止。

白話文:

在脈象的討論上,如果脈象呈現出沉、小、微、弱的情況,這是好現象。但如果是洪、大、數的脈象,這預示著病情危急,可能有生命危險。而脈象若顯示出沉弦,表示病情較為嚴重。脈象顯大的人,病情可能正處於末期階段。脈象微弱的人,則可能疾病即將自行停止或病情將有所改善。

4. 死證

如屋漏水者,大孔如竹筒者,唇若塗朱者,發熱不休者皆死。下純血者,色如魚腦或如豬肝者,皆半生半死。脈空、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進,是謂五虛者死。能重用參附,十可救一。

捷驗湯(新),治痢初起,腹痛尿短,下痢膿血,或紅或白,或紅白齊下,日夜無數,裡急後重等證俱效。

蒼朮(一錢八分),當歸(錢半),生白芍(一錢三分),白扁豆(炒,去皮,三錢),陳皮,建澤瀉,甘草,淮木通(各一錢),滑石(二錢),川萆薢(四錢),黃連(一錢三分),大腹皮(錢半,洗淨),宣木瓜(一錢二分),廣木香(五、七分),熟大黃(錢半,或二錢),

藥揀上料,分量稱足,多水煎服。

五得湯(新),治證同前。味數少,而功同。

當歸(二錢),白芍(生用,一錢五分),大黃(一錢三分),黃連(一錢),廣木香(五分),

水煎服。

以上二方,如感寒者,加桂枝一服。冒暑者,加香茹六分。

胃關煎,治脾腎虛寒,痢冷腹痛,脈弱體倦。

熟地(三、五錢),白扁豆(二錢),山藥(炒,二錢),甘草(炙,一二錢),乾薑(炒,一錢),吳茱萸(泡,五、七分),白朮(一、二錢),

溫服。如腹痛者,加廣木香七分,厚朴一錢。滯痛不通者,加當歸錢半,生白芍一錢三分。滑脫直下者,加烏梅二個。肝邪侮脾者,加肉桂一錢。陽虛下脫者,加附子一、二錢。元氣虛者,加人參。如瀉甚者,加肉豆蔻一、二錢;或補固脂亦可。

膚寒安脾湯,瀑新治裴食生命,致成瀉痢,腹痛尿短,或脹滿咂惡。去寒濕,安脾胃之劑也。

蒼朮(錢半),陳皮(一錢),茯苓(錢半),扁豆(炒,二錢),甘草(七分),蓽薢(三錢),木通(錢半),澤瀉(錢半),吳茱萸(制,五分),厚朴(一錢),木香(四錢),生白芍(一錢),肉桂(錢半),

水煎服。若夾食者,加神麯(炒)一錢五分。如外感頭痛者,加北細辛三分。咽吐冷水者,加半夏錢半,生薑一錢。中寒喜熱湯者,加炮乾薑一踐。

加味四君子湯(新),治痢疾嘔惡,或惡聞食氣,此胃虛寒也。

人參(隨宜),白朮(二錢),茯苓(一錢五分),甘草(炙,一錢),陳皮(一錢),扁豆(炒,三錢),乾薑(炮,錢半),山藥(炒,一錢五分),

水煎服。若服之平安,而不大效者,加附子一、二錢,但須冷服。

朮附浸治六脈無力,右尺更弱,或大而數,外熱煩躁,腹痛脹悶,下瀉而兼膿血,是命門火衰,中真寒而外假熱也。

人參,白朮(三錢),附子(錢半),乾薑(一錢),

水煎,冷服。

聖朮煎,治寒濕瀉痢,嘔吐,此脾胃虛寒也。

白朮(三四錢),乾薑(炒,二錢,或一錢),肉桂(二錢),陳皮(一錢),

水煎服。

芍藥湯,治濕熱邪盛煩躁,下痢鮮血,腹痛喜冷,脈實等證。

白芍(錢半),當歸,黃連,黃芩(各一錢),大黃(二錢),肉桂(五分),甘草,檳榔(各六分),木香(五分),

水煎服。

香連丸,治裡急後重,以氣滯而熱伏也。脈未大虛者宜之。

黃連(一兩,吳茱萸泡湯,炒乾研),廣木香(四錢),

共為末,蜜丸或漿丸,空心米湯下。若中氣衰墜,或病久痢止,而下部脹急,用補中益氣湯大劑,下香連丸即愈。然亦不得盡以為熱也,有熱邪下迫者,有寒邪下迫者,有氣虛下陷而迫者。察其所因,如熱者涼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陷者舉之,此調氣而後重除也。若但以木香、檳榔、腹皮、枳殼散氣,則氣愈虛,而病益劇矣。

參苓白朮散,治胃氣虛滯,禁口不食。用此方,加石菖蒲一錢五分,微炒,以開胃口,待其能食,然後因證而治之。如胃口有熱,加黃連一錢。

人參,白扁豆(炒研),蓮肉(微炒,各二錢),白朮(三錢),砂仁(八分,炒研),桔梗(一錢),薏苡仁(二錢,炒研),茯苓(錢半),炙甘草(一錢),菖蒲(一錢五分),

共為末,米飲調服。一服即食。或煎服亦可。○禁口不食,有因火伏胃中,脈見洪數,內外俱有熱證,宜用芩連梔柏之類。若無熱證,而食不入,或惡聞食氣,或飢不能食,或嘔惡吞酸,此脾氣之弱也,當用四君子加乾薑。若命門不暖,則脾無火生,宜用熟地一兩,附子三錢,吳茱萸(開水泡過,焙乾)錢半,肉桂二錢,大劑與服,自然思食。此必脈虛,而右尺更微也。

參朮香蓮湯(新),治休息痢,屢止屢發,久不愈者。因兜澀太早,積未清也。

廣木香(五分),黃連(一錢),人參(八分),白朮(錢半),甘草(一錢),茯苓(二錢),枳實(一錢),

水煎服。有調理失宜者,隨證加減治之。

十全大補湯,治痢後氣血兩虛,氣虛則發寒,血虛則發熱,或早或晚,似瘧非瘧,切勿作瘧治,須大補氣血,多劑乃瘥。

人參(一錢),白朮(錢半),茯苓(一錢三分),甘草(炙,一錢),當歸(二錢),撫芎(一錢),白芍(酒炒,一錢),熟地(二錢),黃耆(蜜炒,二錢),肉桂(二錢),

生薑一錢,紅棗三枚,水煎服。或加附子一錢。

凡痢病,宜瀉宜補,因脈因證,原無一定。若執痛無補法,不知因虛寒而痛者,愈攻則愈痛,元氣自脫,悔之晚矣!

丹溪先生用參、術調補胃氣,一、二劑而後下者,亦妙法也。虛者宜之。

凡痢後,腳漸細而軟痛者,將成鶴膝風,治宜溫補肝、脾、腎,不可仍用燥脾之藥也。

凡痢後身痛,系腸胃濕熱,惡血未淨,復還經絡,所以痛也,宜四物湯加桃仁、牛膝、紅花、陳皮之類。亦有屬氣血虛者,不可不審。

凡痢病,最忌兜澀,使下無所宣泄,則脹滿不食,諸症見矣。

凡痢傷精血,必陰虛水虧,乃致燥熱,勿作火治,宜壯水補陰。如脈猶有力,虛中之火也,宜生地、熟地、麥冬、女貞子、龜膠之屬。如脈本無力,全屬虛火,宜六味、八味等丸。若陰盛格陽,而外大熱者,宜前胃關煎之類,切忌涼藥。

備揀古來治痢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痢病腹痛,下膿血,用大黃酒煮為丸,白水服三、四錢,神效。○凡痢,用生薑、陳茶等分,煎服。○白痢,用艾一兩,乾薑七錢(炮)為末,醋煮米為丸,米湯下。○血痢,用三七(三七末摻於豬血化為水乃真。)六錢,為末,米泔調服三錢。○血痢腹痛,用元胡索為末,米飲調服三錢。

○噤口痢,用蜜蠟四錢,雞子黃一個,蜂蜜、苦酒、發灰、黃連(研末)各四錢,同熬為丸,二日服盡。此華佗方也。○赤白痢,腹痛後重,或面目手足俱變,用黃蠟三錢,阿膠三錢同溶化,入黃連末五錢,攪勻為丸,日三次服盡。此仲景方也。○毒痢噤口,用大田雞並腸搗爛,焙熱,入麝三分,作餅,封臍上,氣通即食。

○噤口痢,用大蒜搗貼兩足心及臍上。○血痢,用烏梅、胡黃連、灶心土等分,為末,茶調服,即愈。○赤痢,用六一散加紅曲;白痢,加乾薑。(方載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