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十·雜證 (1)
卷之十·雜證 (1)
1. 二十七、論痢疾
(有積滯、濕熱、暑毒、虛滑、冷積、蠱毒六種。)
痢疾即《內經》之所謂腸澼也。病多在夏秋之交,炎暑惟盛,酷熱之毒,蓄積為痢。然亦有因熱貪涼,過食生冷,積聚於中,迨夫秋涼,伏陰內動,變而為痢。此其病在寒邪,又不屬暑熱也。治者當辨虛、實、寒、熱,四者明而收功易矣。實者,脈滑身強,脹滿堅痛,行之瀉之,宜從標治。
虛者,脈雖緊數而無力,或弦而中空者,體弱色白,證屬脾弱,宜溫補脾。土,但使脾溫,則寒自去,即所以逐邪也。熱者,脈滑有力,畏熱喜冷,口渴尿赤,或下鮮血,涼之利之,邪去而愈。若無熱證,而痢不止,必是虛寒,非溫補脾腎不可。然相似之際,尤當審察。實熱者口渴,多喜冷水;虛熱者瀉痢,則液亡於下,自津涸於上,但渴而不喜冷也。
白話文:
痢疾即《內經》之所謂腸澼也。病多在夏秋之交,炎暑惟盛,酷熱之毒,蓄積為痢。
痢疾,就是《內經》裡所說的腸澼。這種病症多發於夏秋交替之際,炎熱的天氣達到極盛,酷熱的毒氣積聚在體內,就會導致痢疾。
然亦有因熱貪涼,過食生冷,積聚於中,迨夫秋涼,伏陰內動,變而為痢。此其病在寒邪,又不屬暑熱也。
但也有一些人,因為天氣炎熱而貪涼,過度食用生冷的食物,導致寒氣積聚在體內,等到秋天涼爽的時候,寒氣潛藏在體內,陰氣內動,就會轉化成痢疾。這種痢疾是由於寒邪入侵,並非暑熱引起的。
治者當辨虛、實、寒、熱,四者明而收功易矣。
醫生在治療痢疾時,應該要辨別患者是虛證還是實證,是寒證還是熱證,只要這四點明瞭了,治療效果就容易收到。
實者,脈滑身強,脹滿堅痛,行之瀉之,宜從標治。
實證的患者,脈象滑而有力,身體強壯,腹部脹滿,按壓時感覺堅硬疼痛。這種情況,應該以瀉下通便的方法,從表症著手治療。
虛者,脈雖緊數而無力,或弦而中空者,體弱色白,證屬脾弱,宜溫補脾土,但使脾溫,則寒自去,即所以逐邪也。
虛證的患者,脈象雖然緊而數,但卻無力,或者脈象弦緊,但按壓時感覺空虛,身體虛弱,面色蒼白,屬於脾氣虛弱。這種情況,應該溫補脾土,只要脾氣溫暖,寒氣就會自然消散,這就是驅逐病邪的方法。
熱者,脈滑有力,畏熱喜冷,口渴尿赤,或下鮮血,涼之利之,邪去而愈。
熱證的患者,脈象滑而有力,畏懼熱,喜歡冷,口渴,小便發黃,甚至大便帶血。這種情況,應該以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方法治療,驅逐病邪後就會痊癒。
若無熱證,而痢不止,必是虛寒,非溫補脾腎不可。然相似之際,尤當審察。實熱者口渴,多喜冷水;虛熱者瀉痢,則液亡於下,自津涸於上,但渴而不喜冷也。
如果患者沒有熱症,但痢疾一直持續,就一定是虛寒體質,需要溫補脾腎。在治療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實熱和虛熱的相似之處。實熱的患者口渴,多喜歡喝冷水;虛熱的患者則因為瀉痢,體液流失,導致津液不足,所以雖然口渴,卻不喜歡喝冷水。
實熱者,必腹痛,脹而拒按;虛熱者,痢出膿血,刮臟剝膚,但痛而不脹,並喜按也。實熱者,小便短赤澀痛;虛熱者,水從痢去,液以陰亡,溺亦短而赤,但不熱不痛耳。實熱者,裡急後重;虛熱者,圊後不減,以解後愈虛也。及裡急頻見汙衣者,皆虛寒也。並以脈之虛實、體之強弱、年之老少、病之新舊,參而詳之,寒熱虛實,自昭然矣。
至有因濕熱者去之,因積滯者消之,因氣者調之,因血者養之;新病而實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虛者可以塞因塞用,是皆常法,無待言矣。獨怪世之病痢者,十有九虛,而醫之治痢者,百無一補。不知脈弱者、體虛者、氣下陷者、疾後而痢者、因攻而甚者,俱皆當補。凡四君、歸脾、十全、補中以補脾虛,在所宜然。
若病火衰,土虛無母,須用桂附,大補命門,以復腎中之陽,以救脾家之母,則真元復而百病自愈矣。
白話文:
第一段
實熱者,肚子一定會痛,脹得按壓不了;虛熱者,會拉出膿血,像刮腸剝皮一樣,雖然痛但肚子不脹,反而喜歡被人按壓。實熱者,小便量少,顏色深紅,排尿時澀痛;虛熱者,因為腹瀉而流失水分,津液也因陰虛而減少,小便量也少且顏色深紅,但不會感覺熱或痛。實熱者,會出現裡急後重(肛門灼熱,想排便但排不出來);虛熱者,排便後不減輕,反而更虛弱。如果頻繁出現裡急,衣服上經常沾到穢物,都是虛寒的表現。
還要結合脈象的虛實、體質的強弱、年齡的大小、病情的久新等因素,綜合考慮。這樣一來,寒熱虛實的情況就會很清楚了。
第二段
治療疾病要根據病因,比如濕熱者就去除濕熱,積滯者就消去積滯,氣虛者就調和氣血,血虛者就滋養氣血。新病且實證者可以用通因通用法,久病且虛證者可以用塞因塞用法,這些都是常用的方法,不用多說。
奇怪的是,現在患痢疾的人十之八九都是虛證,但醫生卻很少用補益的方法治療。他們不知道脈象虛弱、體質虛弱、氣機下陷、病後出現痢疾、因攻邪而加重病情的人,都需要補益。所以,四君子湯、歸脾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等補益脾胃的方劑,都是非常適宜的。
2. 論脈
沉、小、微、弱者吉,洪、大、數者死,沉弦者重。大者為末止,微弱者欲自止。
白話文:
當脈搏深沈、細小微弱且節奏緩慢時是吉利的徵兆;而如果脈搏強勁、巨大且快速跳動則會導致死亡。若脈搏深沈且有如弓箭般有力,表示病情嚴重;若是脈搏微弱且無力,則可能自行停止跳動。
3. 死證
如屋漏水者,大孔如竹筒者,唇若塗朱者,發熱不休者皆死。下純血者,色如魚腦或如豬肝者,皆半生半死。脈空、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進,是謂五虛者死。能重用參附,十可救一。
捷驗湯(新),治痢初起,腹痛尿短,下痢膿血,或紅或白,或紅白齊下,日夜無數,裡急後重等證俱效。
蒼朮(一錢八分),當歸(錢半),生白芍(一錢三分),白扁豆(炒,去皮,三錢),陳皮,建澤瀉,甘草,淮木通(各一錢),滑石(二錢),川萆薢(四錢),黃連(一錢三分),大腹皮(錢半,洗淨),宣木瓜(一錢二分),廣木香(五、七分),熟大黃(錢半,或二錢),
白話文:
如果病人像屋頂漏水一樣,出現大孔如竹筒,嘴唇像塗了朱砂一樣,發燒不停,這些都是死亡徵兆。如果病人排出純血,血色像魚腦或豬肝一樣,則屬於半生半死狀態。脈搏空虛,皮膚冰冷,氣息微弱,腹瀉不止,前後都無法進食,這五種虛弱症狀也都是死亡徵兆。如果能夠大量使用人參和附子,十個病人中可以救活一個。
這是一種新方叫做捷驗湯,用於治療痢疾初期,症狀包括腹痛、尿少、排出膿血,血色可能紅色、白色或紅白混雜,日夜腹瀉不止,裡急後重等,均可使用此方。
藥揀上料,分量稱足,多水煎服。
五得湯(新),治證同前。味數少,而功同。
當歸(二錢),白芍(生用,一錢五分),大黃(一錢三分),黃連(一錢),廣木香(五分),
水煎服。
以上二方,如感寒者,加桂枝一服。冒暑者,加香茹六分。
胃關煎,治脾腎虛寒,痢冷腹痛,脈弱體倦。
熟地(三、五錢),白扁豆(二錢),山藥(炒,二錢),甘草(炙,一二錢),乾薑(炒,一錢),吳茱萸(泡,五、七分),白朮(一、二錢),
白話文:
藥材要精挑細選,分量要稱量準確,用大量的水煎煮後服用。五得湯治療的症狀與前述相同,藥味雖然少,但功效相同,藥方為當歸二錢、生白芍一錢五分、大黃一錢三分、黃連一錢、廣木香五分,水煎服。如果患者是因感受風寒而引起的,可以加桂枝一錢;如果患者是因中暑而引起的,可以加香茹六分。胃關煎則用於治療脾腎虛寒、痢疾、腹痛、脈弱體倦的症狀,藥方為熟地三至五錢、白扁豆二錢、炒山藥二錢、炙甘草一至二錢、炒乾薑一錢、泡吳茱萸五至七分、白朮一至二錢。
溫服。如腹痛者,加廣木香七分,厚朴一錢。滯痛不通者,加當歸錢半,生白芍一錢三分。滑脫直下者,加烏梅二個。肝邪侮脾者,加肉桂一錢。陽虛下脫者,加附子一、二錢。元氣虛者,加人參。如瀉甚者,加肉豆蔻一、二錢;或補固脂亦可。
膚寒安脾湯,瀑新治裴食生命,致成瀉痢,腹痛尿短,或脹滿咂惡。去寒濕,安脾胃之劑也。
蒼朮(錢半),陳皮(一錢),茯苓(錢半),扁豆(炒,二錢),甘草(七分),蓽薢(三錢),木通(錢半),澤瀉(錢半),吳茱萸(制,五分),厚朴(一錢),木香(四錢),生白芍(一錢),肉桂(錢半),
白話文:
溫服。若腹痛,可加廣木香七分,厚朴一錢。若腹痛不通,可加當歸錢半,生白芍一錢三分。若腹瀉不止,可加烏梅兩個。若肝氣犯脾,可加肉桂一錢。若陽氣虛弱,可加附子一、二錢。若元氣虛弱,可加人參。若瀉瀉不止,可加肉豆蔻一、二錢,或補固脂亦可。
「膚寒安脾湯」主要用於治療因飲食不節導致的腹痛、腹瀉、尿少、腹脹、口苦等症狀,具有祛寒濕、安脾胃的功效。
處方為:蒼朮(錢半)、陳皮(一錢)、茯苓(錢半)、扁豆(炒,二錢)、甘草(七分)、蓽薢(三錢)、木通(錢半)、澤瀉(錢半)、吳茱萸(制,五分)、厚朴(一錢)、木香(四錢)、生白芍(一錢)、肉桂(錢半)。
水煎服。若夾食者,加神麯(炒)一錢五分。如外感頭痛者,加北細辛三分。咽吐冷水者,加半夏錢半,生薑一錢。中寒喜熱湯者,加炮乾薑一踐。
加味四君子湯(新),治痢疾嘔惡,或惡聞食氣,此胃虛寒也。
人參(隨宜),白朮(二錢),茯苓(一錢五分),甘草(炙,一錢),陳皮(一錢),扁豆(炒,三錢),乾薑(炮,錢半),山藥(炒,一錢五分),
水煎服。若服之平安,而不大效者,加附子一、二錢,但須冷服。
白話文:
加味四君子湯是一個治療胃虛寒導致的痢疾嘔惡、惡聞食氣等症狀的中藥方。
方劑組成
包含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四味藥材,再加上陳皮、扁豆、乾薑、山藥等,共八味藥材。
使用方法
將所有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根據患者情況加減藥量
- 若患者脾胃虛弱,容易消化不良,可加神麴(炒)一錢五分。
- 若患者因外感風寒導致頭痛,可加北細辛三分。
- 若患者咽喉有異物感,並伴隨吐出冷水,可加半夏錢半,生薑一錢。
- 若患者體質虛寒,喜歡喝熱湯,可加炮乾薑一錢。
特殊情況
若患者服藥後病情無明顯改善,可加附子一、二錢,但須冷服。
朮附浸治六脈無力,右尺更弱,或大而數,外熱煩躁,腹痛脹悶,下瀉而兼膿血,是命門火衰,中真寒而外假熱也。
人參,白朮(三錢),附子(錢半),乾薑(一錢),
水煎,冷服。
聖朮煎,治寒濕瀉痢,嘔吐,此脾胃虛寒也。
白朮(三四錢),乾薑(炒,二錢,或一錢),肉桂(二錢),陳皮(一錢),
水煎服。
芍藥湯,治濕熱邪盛煩躁,下痢鮮血,腹痛喜冷,脈實等證。
白芍(錢半),當歸,黃連,黃芩(各一錢),大黃(二錢),肉桂(五分),甘草,檳榔(各六分),木香(五分),
白話文:
朮附浸
此方用於治療六脈無力,尤其是右尺脈更弱,或脈搏跳動頻繁,患者伴隨外感發熱、煩躁不安、腹痛脹悶、腹瀉並帶有膿血等症狀。這是因為命門火衰,導致中焦虛寒,而外在表現出虛熱的假象。
藥方
人參 三錢 白朮 三錢 附子 一錢半 乾薑 一錢
水煎服,冷服。
聖朮煎
此方用於治療寒濕引起的腹瀉、痢疾、嘔吐,屬於脾胃虛寒的表現。
藥方
白朮 三至四錢 乾薑(炒) 二錢或一錢 肉桂 二錢 陳皮 一錢
水煎服。
芍藥湯
此方用於治療濕熱邪氣盛行導致的煩躁、腹瀉帶有鮮血、腹痛喜冷、脈象沉實等症狀。
藥方
白芍 一錢半 當歸 一錢 黃連 一錢 黃芩 一錢 大黃 二錢 肉桂 五分 甘草 六分 檳榔 六分 木香 五分
水煎服。
香連丸,治裡急後重,以氣滯而熱伏也。脈未大虛者宜之。
黃連(一兩,吳茱萸泡湯,炒乾研),廣木香(四錢),
共為末,蜜丸或漿丸,空心米湯下。若中氣衰墜,或病久痢止,而下部脹急,用補中益氣湯大劑,下香連丸即愈。然亦不得盡以為熱也,有熱邪下迫者,有寒邪下迫者,有氣虛下陷而迫者。察其所因,如熱者涼之,寒者溫之,虛者補之,陷者舉之,此調氣而後重除也。若但以木香、檳榔、腹皮、枳殼散氣,則氣愈虛,而病益劇矣。
白話文:
服用時用水煎煮。香連丸用於治療裡急後重,主要是因為氣滯而熱氣鬱積所致。脈象未見明顯虛弱者適合服用。
方劑組成:黃連(一兩,用吳茱萸湯浸泡,炒乾研末),廣木香(四錢),將藥材研磨成細末,製成蜜丸或漿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若患者中氣衰弱,或久病腹瀉停止,但下腹部脹滿急迫,可用補中益氣湯大劑量服用,並服用香連丸,即可痊癒。但也不能一概而論認為都是熱邪所致,有熱邪下迫者,有寒邪下迫者,也有氣虛下陷而迫者。需要仔細觀察病因,熱者用涼藥,寒者用溫藥,虛者用補藥,下陷者用升提之藥,如此才能調和氣機,消除裡急後重。若僅用木香、檳榔、腹皮、枳殼散等行氣藥物,反而會使氣虛加重,病情更加嚴重。
參苓白朮散,治胃氣虛滯,禁口不食。用此方,加石菖蒲一錢五分,微炒,以開胃口,待其能食,然後因證而治之。如胃口有熱,加黃連一錢。
人參,白扁豆(炒研),蓮肉(微炒,各二錢),白朮(三錢),砂仁(八分,炒研),桔梗(一錢),薏苡仁(二錢,炒研),茯苓(錢半),炙甘草(一錢),菖蒲(一錢五分),
共為末,米飲調服。一服即食。或煎服亦可。○禁口不食,有因火伏胃中,脈見洪數,內外俱有熱證,宜用芩連梔柏之類。若無熱證,而食不入,或惡聞食氣,或飢不能食,或嘔惡吞酸,此脾氣之弱也,當用四君子加乾薑。若命門不暖,則脾無火生,宜用熟地一兩,附子三錢,吳茱萸(開水泡過,焙乾)錢半,肉桂二錢,大劑與服,自然思食。此必脈虛,而右尺更微也。
白話文:
參苓白朮散適合治療胃氣虛弱、食慾不振的狀況。使用此方時,可以加入微炒的石菖蒲,幫助開胃,待食慾恢復後,再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治療。如果胃口有熱,可以加黃連。方劑包含人參、白扁豆(炒研)、蓮肉(微炒)、白朮、砂仁(炒研)、桔梗、薏苡仁(炒研)、茯苓、炙甘草、菖蒲,研成粉末,用米湯調服,一劑吃完。也可以煎服。如果食慾不振是因為胃火旺盛,脈象洪數,內外有熱證,則應使用黃芩、黃連、梔子、柏樹皮等寒涼藥物。如果沒有熱證,但食慾不振,或者厭惡食物的味道,或者飢餓卻不想吃,或者嘔吐、反酸,這屬於脾氣虛弱,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加乾薑。如果命門火不旺,則脾胃無火,應該使用熟地黃、附子、吳茱萸、肉桂等藥物,大劑量服用,自然會想吃東西。這類患者通常脈象虛弱,右尺脈更微弱。
參朮香蓮湯(新),治休息痢,屢止屢發,久不愈者。因兜澀太早,積未清也。
廣木香(五分),黃連(一錢),人參(八分),白朮(錢半),甘草(一錢),茯苓(二錢),枳實(一錢),
水煎服。有調理失宜者,隨證加減治之。
十全大補湯,治痢後氣血兩虛,氣虛則發寒,血虛則發熱,或早或晚,似瘧非瘧,切勿作瘧治,須大補氣血,多劑乃瘥。
人參(一錢),白朮(錢半),茯苓(一錢三分),甘草(炙,一錢),當歸(二錢),撫芎(一錢),白芍(酒炒,一錢),熟地(二錢),黃耆(蜜炒,二錢),肉桂(二錢),
白話文:
新方「參朮香蓮湯」專治休息痢,這種痢疾反覆發作,久治不愈,原因是腸道收縮太快,積存的宿便未清理乾淨。
藥方如下:廣木香五分、黃連一錢、人參八分、白朮錢半、甘草一錢、茯苓二錢、枳實一錢,水煎服用。若有調理不當的情況,應根據症狀加減藥物。
另外,針對痢疾後氣血兩虛,出現氣虛發寒、血虛發熱的症狀,或早或晚,看似瘧疾卻非瘧疾,切忌按照瘧疾治療,需要大補氣血,服用多劑藥物才能痊癒。
「十全大補湯」的藥方如下:人參一錢、白朮錢半、茯苓一錢三分、甘草(炙)一錢、當歸二錢、川芎一錢、白芍(酒炒)一錢、熟地二錢、黃耆(蜜炒)二錢、肉桂二錢。
生薑一錢,紅棗三枚,水煎服。或加附子一錢。
凡痢病,宜瀉宜補,因脈因證,原無一定。若執痛無補法,不知因虛寒而痛者,愈攻則愈痛,元氣自脫,悔之晚矣!
丹溪先生用參、術調補胃氣,一、二劑而後下者,亦妙法也。虛者宜之。
凡痢後,腳漸細而軟痛者,將成鶴膝風,治宜溫補肝、脾、腎,不可仍用燥脾之藥也。
凡痢後身痛,系腸胃濕熱,惡血未淨,復還經絡,所以痛也,宜四物湯加桃仁、牛膝、紅花、陳皮之類。亦有屬氣血虛者,不可不審。
白話文:
生薑一錢,紅棗三枚,用水煎服。可以加附子一錢。痢疾的治療要根據脈象和病症,有的需要瀉藥,有的需要補藥,沒有固定的方法。如果只顧著止痛而忽略補虛,不知道是寒虛引起的疼痛,一味地攻伐,反而會加重疼痛,損耗元氣,到時候後悔就晚了。丹溪先生用人參、黃芪調理胃氣,一兩劑後再用瀉藥,也是妙法,適合虛弱的人。痢疾後,腳漸漸細小軟弱疼痛的,將會變成鶴膝風,治療要溫補肝脾腎,不能再用燥脾的藥物。痢疾後身體疼痛,是腸胃濕熱,瘀血未清,逆流入經絡導致的,可以用四物湯加桃仁、牛膝、紅花、陳皮等藥物治療。但也可能屬於氣血虛弱,需要仔細辨證。
凡痢病,最忌兜澀,使下無所宣泄,則脹滿不食,諸症見矣。
凡痢傷精血,必陰虛水虧,乃致燥熱,勿作火治,宜壯水補陰。如脈猶有力,虛中之火也,宜生地、熟地、麥冬、女貞子、龜膠之屬。如脈本無力,全屬虛火,宜六味、八味等丸。若陰盛格陽,而外大熱者,宜前胃關煎之類,切忌涼藥。
備揀古來治痢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痢病腹痛,下膿血,用大黃酒煮為丸,白水服三、四錢,神效。○凡痢,用生薑、陳茶等分,煎服。○白痢,用艾一兩,乾薑七錢(炮)為末,醋煮米為丸,米湯下。○血痢,用三七(三七末摻於豬血化為水乃真。)六錢,為末,米泔調服三錢。○血痢腹痛,用元胡索為末,米飲調服三錢。
白話文:
痢疾最忌諱止瀉,如果排泄不通暢,就會導致腹脹、食慾不振等各種症狀。痢疾會損傷精血,導致陰虛水虧,引起燥熱。治療時不要用燥熱的藥物,應該滋陰補水。如果脈象有力,屬於虛火,可以用生地、熟地、麥冬、女貞子、龜膠等藥材。如果脈象無力,屬於純粹的虛火,可以用六味丸、八味丸等藥物。如果陰盛格陽,體表卻很熱,可以用前胃關煎等藥物,絕對不能用寒涼的藥物。
以下列舉一些治療痢疾的簡易有效方劑,供參考使用。
痢疾腹痛,排泄膿血,可以用大黃酒煮成丸子,用白水服用三、四錢,效果顯著。所有痢疾,都可以用生薑和陳茶等量煎服。白痢,可以用艾葉一兩、乾薑七錢(炮製)研成粉末,用醋煮米做成丸子,用米湯送服。血痢,可以用三七(三七粉末摻入豬血化為水才是真品)六錢,研成粉末,用米泔水調服三錢。血痢腹痛,可以用元胡索研成粉末,用米湯調服三錢。
○噤口痢,用蜜蠟四錢,雞子黃一個,蜂蜜、苦酒、發灰、黃連(研末)各四錢,同熬為丸,二日服盡。此華佗方也。○赤白痢,腹痛後重,或面目手足俱變,用黃蠟三錢,阿膠三錢同溶化,入黃連末五錢,攪勻為丸,日三次服盡。此仲景方也。○毒痢噤口,用大田雞並腸搗爛,焙熱,入麝三分,作餅,封臍上,氣通即食。
○噤口痢,用大蒜搗貼兩足心及臍上。○血痢,用烏梅、胡黃連、灶心土等分,為末,茶調服,即愈。○赤痢,用六一散加紅曲;白痢,加乾薑。(方載淋證。)
白話文:
噤口痢可以用蜜蠟、雞蛋黃、蜂蜜、苦酒、發灰、黃連研末混合熬成丸,兩天吃完,這是華佗的方子。赤白痢,肚子痛而且沉重,或者臉色、手腳都變了,可以用黃蠟、阿膠一起溶化,加入黃連末,攪拌均勻做成丸,一天吃三次吃完,這是仲景的方子。毒痢噤口,可以用大田雞連腸搗爛,焙熱,加入麝香,做成餅,貼在肚臍上,氣通了就可以吃。
噤口痢也可以用大蒜搗碎貼在兩腳心和肚臍上。血痢可以用烏梅、胡黃連、灶心土等量研末,用茶水調服,就能治好。赤痢可以用六一散加紅曲,白痢可以用六一散加乾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