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十·雜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雜證 (2)

1. 二十八、論瘧疾

(有風、暑、濕、熱、食、瘴邪六種。又有五臟六腑瘧、勞瘧、癉瘧、牝瘧、溫瘧、母瘧。)

夫瘧者,因夏傷暑,熱氣藏於皮膚之內,舍於榮氣之中,及遇秋風新涼束之,表邪不得因汗而出,此瘧之所由來也。夫暑熱者,陽也,蓄之久,則欲出;秋寒者,陰也,束之固,則莫出。由是陽為陰遏,則陽並於陰。陰實則陽虛,陽虛則外寒,陰實則內寒,內外皆寒,湯火不能勝也。

及陰氣逆極,同並於陽。陽實則陰虛,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內外皆熱,口渴欲飲冷也。然淺者病在三陽,隨衛氣以為出入,而一日一作;深者病在三陰,邪氣不能與衛氣並出,或間日一作,或三四日而作。作愈遲者,病愈深也,經之論瘧備矣。然仁齋、丹溪又分痰、食等瘧,此不過瘧之兼證耳,非因之而成瘧也。

故治者,宜察其邪之澆深,證之陰陽,有汗者,以養正為主;無汗者,以散邪為急。又熱盛者,涼藥為君;寒多者,溫藥為重。至於痰、食、血、癉、瘴、牝、鬼等證,各隨其甚者而兼理之。總之,脈實證實者,攻邪以治標;脈虛證虛者,補正以治本。倘不明虛實,輒用涼藥,恐表邪未解,而邪益固;驟用截藥,恐正氣已虛,而症必變。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醫之咎也。

凡瘧多熱而久不解者,此必陰虛,宜益陰除熱,非生鱉甲、牛膝不能除也;多寒而久不解者,此必陽虛,非耆、朮、桂、附不能除也。久瘧者,屬元氣虛寒。蓋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脾虛則發熱。此時若用截藥,多致危殆,惟用人參、煨姜各一兩煎湯,於發前二時服之。無力服參者,氣虛用白朮代之,血虛用當歸代之,此輔正而邪自除也。

凡瘧以得汗而解。然病有淺深不同,即如病瘟者,雖有大汗,而熱仍不退,瘧亦有之,宜察其脈之緊與不緊,及頭與身之痛與不痛,仍漸次再汗之,方得邪解,不得謂汗後必無邪也。又有已汗而邪將解,或因食、因寒、因觸而發,此舊邪未盡,而新邪又至,亦宜仍從汗解,但須斟酌虛實可也。

溫瘧者,《內經》謂冬中風寒,至春夏陽氣大發而為病,此即傷寒之證也。與夏傷暑秋為瘧者不同,當於傷寒門酌而治之。

癉瘧者,《內經》謂肺素有熱,發則陽氣盛,故致消爍脫肉。治此者有三法如內熱而兼表邪,宜散以苦涼;如表解而火盛,宜清以苦寒,此皆治其有餘也;若火盛而真陰耗者,宜壯水濟火,切忌苦寒。

瘴瘧者,惟嶺南煙瘴之地有之。人居瘴地,不知調攝,而外受風寒為病。或迷困喑啞,與常瘧稍異。治者亦不外寒、熱、虛、實,及有邪、無邪,如前治瘧諸法而已。

牝瘧者,陽氣素虛,當盛暑時,乘涼飲冶,陰盛生寒而不熱,治以柴胡薑桂之類。

勞瘧者,素有弱證,因瘧成勞,宜十全大補湯。有熱者去肉桂。

瘧母者,治之失宜,氣血虛損,邪伏肝經,脅下有塊,當以補虛為主。若急於攻塊,多致不救。宜六君子湯加木香、肉桂、鱉甲、蓬朮。

鬼瘧者,時行不正之氣,傳染而成,宜平胃散加雄黃、桃仁。俗以夜發者為鬼瘧,非也。邪入陰分,發於三陰,宜四物湯加知母、紅花、升麻、柴胡,提入陽分,方可以截。

凡瘧初起,先寒後熱,宜羌活、紫蘇、生薑之類,散其太陽之邪;次用柴胡湯,或加截藥可也。若不論何經,即用柴胡,即用截藥,不可!

白話文:

【二十八、討論瘧疾】

瘧疾的產生有多種原因,包括風邪、暑熱、濕氣、熱邪、食滯和瘴氣等六種。此外,還有五臟六腑瘧、勞力型瘧疾、癉瘧、牝瘧、溫熱型瘧疾和母瘧等類型。

瘧疾通常是因為夏季受到暑熱侵襲,熱氣藏匿於皮膚和血液之中。到了秋季,當涼風來臨,表層的邪氣無法透過出汗的方式排出,這就是瘧疾的來源。暑熱屬於陽性,若長時間蓄積,便想尋求出路;秋寒屬於陰性,緊緊束縛著,使得陽性熱氣無法逃逸。因此,陽性被陰性抑制,導致陽氣和陰氣混雜。陰氣過剩會導致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就會感到體表寒冷;陰氣過剩則會引起體內寒冷。體表和體內都感受寒冷,即使使用熱湯和火烤,也難以抵擋。

當陰氣達到極點,與陽氣一同聚集。陽氣過剩會導致陰氣不足,陽氣旺盛會引起體表發熱;陰氣不足會導致體內發熱,體表和體內都發熱,患者會感到口渴想喝水。病情輕微時,病在表層的三陽經絡,隨著衛氣的循環而表現出一日一次的發作;病情嚴重時,病在深層的三陰經絡,邪氣無法和衛氣一同排出,可能間隔一天或三四天才發作一次。發作越遲,表示病情越嚴重,這是經典中對瘧疾的詳細描述。然而,也有學者如仁齋、丹溪,將痰、食滯等因素視為瘧疾的成因,但這些只是瘧疾的併發症,而非直接導致瘧疾的原因。

治療時,應先判斷邪氣的深淺程度和陰陽屬性。有汗者,應以滋養正氣為主;無汗者,應以排除邪氣為首要任務。對於熱度較高的情況,應使用涼性藥材;對於寒象較重的情況,則應使用溫性藥材。對於痰、食滯、血瘀、癉、瘴氣、牝、鬼等併發症,應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進行相應的處理。總的來說,脈象強勁且症狀明顯的,應攻擊邪氣以治標;脈象虛弱且症狀虛弱的,應補充正氣以治本。如果不清楚虛實狀況,輕易使用涼性藥材,可能會使表層邪氣未能解除,反而更加鞏固;若立即使用截斷藥物,可能導致正氣已虛弱,病情可能轉變。

這樣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可能造成傷害,這是醫生的責任。

通常,瘧疾伴隨高熱且長期未能解決的,必定是陰虛的現象,應使用滋陰降熱的療法,非生鱉甲、牛膝等藥材無法消除;若是長時間高寒未能解決的,則是陽虛的表現,非黃耆、白朮、肉桂、附子等藥材無法去除。長期的瘧疾,通常屬於元氣虛弱和寒冷的狀態。因為氣虛會導致寒冷,血虛會引起發熱;胃虛會感到寒冷,脾虛會發熱。這個時候,如果使用截斷藥物,大多會導致危險,唯一的方法是使用人參、炮薑各一兩煎煮成湯,在發作前兩小時服用。若無法負擔人參費用,氣虛可使用白朮代替,血虛可使用當歸代替,這是輔助正氣,邪氣自然會消除。

通常,瘧疾會在出汗後獲得緩解。然而,病情有輕重之別,就像病溫的患者,即使出現大量汗水,熱度仍然不會降低,瘧疾也是如此。應觀察脈搏是否緊繃,以及頭部和身體是否有疼痛感,逐步再次引發出汗,才能真正排除邪氣,不能認為出汗後就一定沒有邪氣了。另外,有些情況下,雖然已經出汗,邪氣即將被清除,但可能因為飲食、寒冷或接觸某些因素而再度發作。這表示舊的邪氣尚未完全消除,新的邪氣又再度侵襲,同樣應通過出汗的方式來排除邪氣,但需考慮虛實情況。

溫熱型瘧疾,《內經》提到冬天受到風寒侵襲,到春夏之際陽氣旺盛時發病,這實際上是傷寒的症狀,與夏季受暑熱影響、秋季轉為瘧疾的情況不同。應在傷寒相關的治療方式中進行考量。

癉瘧,《內經》指出肺部本來就有熱氣,發作時陽氣旺盛,因此導致消耗體力、肌肉萎縮。治療此類病症有三個方法:如果內部熱氣同時伴有表層邪氣,應使用苦涼的藥材來疏散;如果表層邪氣已解,但火氣仍旺盛,應使用苦寒的藥材來清熱,這些都是針對過剩的情況進行治療;如果火氣旺盛導致真陰耗損,應壯水濟火,切記避免使用苦寒的藥材。

瘴氣型瘧疾,主要發生在嶺南地區的瘴氣環境中。居民生活在瘴氣區域,若未能妥善調節,受到風寒侵襲,會導致病情與一般瘧疾稍有差異。治療時,同樣需考慮寒、熱、虛、實等情況,以及是否存在邪氣,可參考前面提到的瘧疾治療方法。

牝瘧,指陽氣本來就虛弱,盛夏時享受涼爽和飲酒,導致陰氣過盛,產生寒冷而不發熱。治療時可使用柴胡、薑、肉桂等藥材。

勞力型瘧疾,原本就有體弱的狀況,因瘧疾而轉為勞損,適合使用十全大補湯。若存在熱象,可去掉肉桂。

瘧母,因治療不當導致氣血虛損,邪氣潛伏在肝經,脅下形成腫塊,應以補虛為主。若急於攻擊腫塊,往往會導致無法挽救的後果。適合使用六君子湯,加入木香、肉桂、生鱉甲、蓬朮等藥材。

鬼瘧,是由於時序不正之氣傳染所致,適合使用平胃散,加入雄黃、桃仁。傳統上認為夜晚發作的瘧疾為鬼瘧,這種說法並不正確。邪氣進入陰分,發病在三陰經絡,適合使用四物湯,加入知母、紅花、升麻、柴胡,提升至陽分,纔能有效截斷。

通常瘧疾剛開始時,先是感到寒冷,接著發熱,適合使用羌活、紫蘇、生薑等藥材,以排除太陽經絡中的邪氣;接著可使用柴胡湯,或加入截斷藥物。若不考慮具體經絡,直接使用柴胡或截斷藥物,是不恰當的!

2. 脈候

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微者為虛,代散則死。

截瘧立驗湯(新)

陳皮(一錢),半夏(錢半),茯苓(一錢),甘草(一錢),青皮(七分),白豆蔻(去殼,微炒,研,一錢二分),柴胡(一錢五分),桂枝(一錢二分),蘇葉(一錢),生薑(二錢),知母(一錢二分),黃芩(一錢五分),

稱足分量,水煎。首一次輕煎,於瘧未發前三時服;次煎加常山(酒炒)一錢四分,草果仁(或面或飯包煨,搗碎)八分,檳榔八分,多水久煎服,但要於瘧未發前一時服,若早則藥力過,遲則瘧已來矣。能如法服,則瘧立止。此予屢用屢驗,凡男女大小及孕婦俱宜。要在於三發之後,方可用此藥,先和而次截之。

瘧若寒重,桂枝、蘇葉、生薑三味各加五分;若熱重,知母、黃芩二味各加五分。

又方,治一切瘧疾。

肉桂(一錢),丁香(六分),當歸(錢半),烏梅(三個),檳榔(八分),甘草(一錢),知母(一錢二分),黃芩(錢半),常山(酒炒,一錢三分),生薑(一錢三分),

密封,煎至一小碗,待冷瀉出,再將渣煎至一小碗,待冷瀉出,合作一大碗,露一宿,次日晨興,面東早服。凡截藥要露者,以暑熱至露而退也。

柴胡飲,治感四時不正之氣,內外俱有火證,而瘧邪不散。

柴胡(二、三錢),黃芩(一、二錢),白芍(二錢),生地(錢半),陳皮(一錢),甘草(八分),

如內熱口渴者,加葛根一、二錢;甚者,加知母、石膏。如外邪甚者,加防風一錢。如寒甚者,加桂枝、生薑各一錢。

麻桂飲,治寒重熱輕,脈遲嘔泄,陰暑瘧疾。

肉桂(一、二錢),當歸(三、四錢),甘草(炙,一錢),陳皮(一錢),麻黃(七、八分,如夏季及有汗者,加白芍一錢佐之),生薑(一錢),

水煎服。若陰虛者,加熟地三、五錢。若三陽並病者,加柴胡錢半。如汗甚者,去麻黃,加蜜炙黃耆二錢。

加味地黃湯,治瘧發時,其寒如冰,轉熱如烙,而面赤口渴,熱退即不渴者。以六味地黃湯加柴胡、白芍、肉桂大劑一服,立愈。

休瘧飲,治元氣虛,老衰積弱者。輔正則邪自退,瘧立止矣。

人參(一、二錢。無力辦參者,白朮一兩代之),白朮,當歸(各三四錢),何首烏(制,五錢),甘草(炙,八分),

陰陽水煎二次,露一宿,次早溫服一半,飯後服完。如陽虛多寒者,加乾薑、肉桂;或加附子溫中散寒。如陰虛多熱,煩渴喜冶,加麥冬、生地、白芍;甚者,加知母、黃芩。如腎虛水不制火,腰痠腳軟,加熟地、枸杞、山藥、杜仲之類。如邪有未淨而久不愈者,加柴胡、麻黃、細辛、紫蘇之屬。如氣血滯者,加酒。

溫胃飲,治寒濕傷脾,而瘧痢並作,或嘔惡、惡食等證。

白朮(三錢),扁豆(炒,二錢),陳皮(一錢),乾薑(炒,一二錢),甘草(炙,一錢),茯苓(錢半),當歸(一、二錢,滑泄者勿用),柴胡(一、二錢),

水煎服。如痢有微熱者,加黃連佐之。如大嘔大吐者,加砂仁、胡椒。如氣滯胸腹痛者,加藿香、白豆蔻、白芥子之屬。如裡急後重者,加木香,或加腹皮。

柴芩煎,治濕熱傷脾,下及肝腎,熱渴下血,表邪未解。

柴胡(二錢半),黃芩,梔子,澤瀉,木通(各二錢),枳殼(錢半),

煎服。如瘧痢並行,鮮血脈滑者,加白芍、甘草,或加黃速,或加大黃。

備採古來治瘧至簡至穩諸方於後,以備取用。

截瘧,用小柴胡湯加常山(酒炒)二錢。○又方:用常山(酒炒)二錢,為末,烏梅肉三個,研爛,酒調,臨發日早服。○又方:用蒜一個,黃丹一錢,搗為丸,溫水、面東吞下。○瘴瘧:肉豆蔻一枚,草豆蔻一枚,厚朴二錢半,甘草二錢,生薑二錢,共五味,俱一半生,一半炒,煎服。○凡截瘧,用生鱉甲(不見湯煮者)以醋炙黃為末,烏梅肉搗為丸,每服三錢。

○又方:用常山一錢五分,酒炒,檳榔一錢,丁香四分,烏梅一個,共酒浸,五更煎服。寒甚者,加肉桂一錢;熱甚者,加黃芩錢半。○久瘧,或二、三日一發,及無定者,用五靈脂、(中有溏心者乃真。)頭垢各二錢,城牆上老石灰四錢,搗飯糊丸,皂角子大,五更時,以無根水下一二丸。

○孕婦瘧疾,用常山(酒炒)錢半,烏梅二個,甘草一錢,石膏三錢,酒煎服。○瘴瘧,用草豆蔻仁(飯包煨)一錢,附子一錢二分,煎服。○凡瘧體虛,用黃丹一兩,常山(酒炒)三兩,研末,蜜丸,當未發之早晨及將發時,各服五十丸。○小兒癉瘧,壯熱不寒,用黃丹二錢,蜜水調服。

若冷者,酒調服。名鬼哭丹。○勞瘧,用烏梅十四枚,豆豉二合,甘草三寸,生薑三錢,童便煎服。○凡瘧,用鱉甲醋炙研末,酒調二三錢,在隔夜與清早及臨時各一服,無不斷者。入雄黃末少許,更佳。○以上所載,俱是截方,須於清理之後,久而不愈者用之,俱有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