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十·雜證 (3)
卷之十·雜證 (3)
1. 二十九、論真中風似中風
夫中風之證,有真似二者:真中風者,外感之表證也;似中風者,內傷之裡證也。二者不明,未免誤人。其外感者,經曰:「風為百病之長,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勿之能害」,否則天有八風乘虛感襲,自有表證可以疏散,但有中經、中臟、寒熱、虛實之分。中經者,邪在三陽,其病尚淺;中臟者,邪入三陰,其病則深。
在經不治,則漸入臟,由淺而深也。因寒者,則拘急攣痛,而脈浮緊;因熱者,則弛緩不收,而脈浮洪。又若正勝邪者,乃可直攻其邪;正不勝邪者,則必先顧其本,或攻補交施,此虛實之謂也。其內傷者,不由外感,而亦謂之風。如《病機篇》所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白話文:
中風證之分:真似二者
中風的症狀,可分為真中風和似中風兩種:
- 真中風:屬於外感之表證,也就是由外來的風邪入侵所致。
- 似中風:屬於內傷之裡證,是因內在臟腑功能失調而引起,雖然表現出類似中風的症狀,但並非真正由外感風邪造成。
這兩種情況若不加以區分,很容易誤診,影響治療效果。
外感中風
《內經》中說:「風為百病之長,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勿之能害」,意思是說,如果人體正氣充足,體表肌肉毛孔緊閉,即使遇到強烈的風邪,也不容易受到侵害。
但若體虛或有其他原因導致體表抵抗力下降,便可能被八風(即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少厥、厥陰)乘虛而入,引發中風。
外感中風可分為中經、中臟、寒熱、虛實四類:
- 中經:風邪侵犯三陽經,病症尚淺。
- 中臟:風邪侵入三陰臟,病症較深。
若不及时治疗,風邪会逐渐从经络侵入脏腑,病症由浅入深。
- 因寒者:患者會感到肢體拘急攣痛,脈象浮緊。
- 因熱者:患者會感到肢體弛緩无力,脈象浮洪。
治療外感中風,需根據正氣與邪氣的强弱情況而定:
- 正氣勝邪氣:可以直接攻邪。
- 正氣不勝邪氣:則需先顧護正氣,或攻補兼施,這便是所謂的虛實之辨。
內傷中風
內傷中風並非由外感風邪引起,但表現的症狀也與風邪相似。
《病機篇》中提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意思是說,突然發作的强直、抽搐、眩暈等症狀,都與肝風有關。
內傷中風是因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所致,需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
是皆屬風,而非外中之風也。夫肝為東方之木,其臟血,其主風,肝血病而筋失所養,筋病則掉弦強直,以及神魂昏憒,口眼歪斜,牙緊語澀,吐沫遺尿,痰壅癱瘓之類,無所不至。此皆屬於肝,皆屬於風,即木邪也。正《內經》所謂厥逆內奪之屬,何得概以為風!設以風藥而散厥逆,所散者非元氣乎!真陰愈傷,真氣愈失,是速其死矣。
治此者,以補氣血為主,元氣復,則諸證自愈;但須分寒熱、氣血陰陽、孰輕孰重,權變用藥,方得中綮。若拘方書,以某經用某方,恐膠柱鼓瑟,未必適中也。經曰:「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不收」,然不可拘。寒盛則血凝而滯塞,故多拘急;熱亦拘急者,以火盛則血燥,血燥則筋枯也。
白話文:
這些症狀都屬於風,但不是外來的風。肝臟屬於東方五行中的木,它主血,也主風。肝血生病,筋脈就失去滋養,筋脈生病就會出現手腳抽搐、僵硬,以及神志昏迷、口眼歪斜、牙齒緊閉、說話困難、流口水、尿失禁、痰多、癱瘓等症狀,幾乎無所不包。這些都屬於肝臟病變,都屬於風,也就是木邪。正如同《內經》中所說,是厥逆內奪之症,怎麼能一概而論說是風呢?如果用驅散風邪的藥物來治療厥逆,所散發的不是元氣嗎?真陰受損越嚴重,真氣就會越虛弱,這樣做豈不是加速死亡?
治療這種疾病,應該以補氣血為主,元氣恢復了,這些症狀就會自然痊癒。但需要區分寒熱、氣血陰陽、病症輕重,灵活运用药物,才能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果拘泥于方書,按照某個經脈用某個方子,恐怕就會像膠柱鼓瑟一樣,不一定能治好病。經書上說:「寒則筋反折而急,熱則筋弛而不收」,但是也不能拘泥於此。寒氣盛則血液凝結阻塞,所以會出現筋脈拘急;熱氣盛也會出現筋脈拘急,這是因為火氣旺盛會導致血液乾燥,血液乾燥就會使筋脈枯萎。
熱盛則筋軟而不收,故多弛縱;寒亦弛縱者,以塞盛則氣虛,氣虛則不攝也。且寒熱有證有脈可驗,當因而治之;若無寒熱,則宜專治氣血無疑矣。至於偏枯痿弱之類,本由血虛,然氣血不相離,補血者,當知血以氣而行;補氣者,當知氣非血不化。二者各有所重,但不得偏廢耳。
夫人生於陽而根於陰,根本衰敗,而人危矣。所謂根本者,即真陰也。然陰虛有二:有陰中之水虛者,則多熱而燥,宜六味地黃丸主之;彼參,朮、薑、桂辛溫之類,不宜輕用。有陰中之火虛者,則多寒而滯,宜八味地黃丸(古方桂附各一兩,宜各加二、三兩不等。)主之;彼生地、麥冬、石斛清涼之類,皆非所宜。
白話文:
如果體內熱氣過盛,就會導致筋脈鬆弛無力,容易出現肢體無力、鬆懈的現象。同樣地,寒邪入侵也會導致筋脈鬆弛,因為寒邪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氣虛則無法收攝筋脈。
寒熱的病症和脈象是可以觀察判斷的,應根據不同的病症進行治療。如果沒有寒熱的症狀,則應該專注於調治氣血。至於四肢麻痺、痿弱等症狀,主要源於血虛,但是氣血是相互依存的。補血時要明白,血液依靠氣血才能運行;補氣時也要明白,氣的生成離不開血液。這兩個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廢。
第二段
夫人生於陽而根於陰,根本衰敗,而人危矣。所謂根本者,即真陰也。然陰虛有二:有陰中之水虛者,則多熱而燥,宜六味地黃丸主之;彼參,朮、薑、桂辛溫之類,不宜輕用。有陰中之火虛者,則多寒而滯,宜八味地黃丸(古方桂附各一兩,宜各加二、三兩不等。)主之;彼生地、麥冬、石斛清涼之類,皆非所宜。
人生在陽氣中誕生,但以陰氣為根本。如果根本衰敗,人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所謂根本,指的是人體的真陰。
陰虛分為兩種:一種是陰中之水虛,表現為多熱燥,可以用六味地黃丸治療。人参、白朮、生姜、桂枝等辛溫類藥物不宜輕易使用。
另一種是陰中之火虛,表現為多寒滯,可以用八味地黃丸治療(古方桂枝、附子各一兩,可以根据情况增加至二、三兩不等)。生地黄、麦冬、石斛等清涼類藥物也不適合使用。
若氣虛猝倒,或汗出尿遺,口開涎流,癱軟不言,此氣脫危候也。倘無痰火等證,必須大劑參、附、耆、術,或可挽回元氣;隨以歸、地、枸杞補真陰,以培其本,蓋精即氣之根也。經曰:「精化為氣」,即此之謂。而或者妄言中風,投以剪風化痰之藥以散其氣,何能救乎!余因此證不明久矣,庸醫固莫知,即河間用汗下,亦以實證治也。東垣、丹溪所論,間有所得,而觀其用方,則以小續命湯。
此治外感則可。又以大秦艽湯為養血,而寒散之藥,居其大半。若羌活愈風湯,更覺不可。後之醫者,勿域古方則得矣。
白話文:
如果病人因為氣虛突然昏倒,或是出現盜汗、尿失禁、嘴巴張開流口水、四肢癱軟、無法說話的症狀,這表示氣已經開始衰竭,十分危險。如果沒有痰火等其他病症,就必須使用大量人參、附子、黃耆、白朮等藥物,才能挽回元氣。接著再用黃芪、生地、枸杞等藥物來滋補真陰,以培固根本,因為精是氣的根本。經書上說:「精化為氣」,就是這個道理。有些人誤以為這是中風,就用一些祛風化痰的藥物來散氣,這怎麼可能救得了病人呢?我對這個病症的理解已經很久了,庸醫自然不明白,即使河間學派用汗法,也是用治療實證的方法。東垣、丹溪的論述,有些地方有所領悟,但看他們使用的方子,大多是像小續命湯之類的藥物,這些藥物只適合治療外感,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又如大秦艽湯,雖然可以養血,但其中大多是寒涼散寒的藥物。至於羌活愈風湯之類,就更不可取了。後世的醫生,不要拘泥於古方,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決辦法。
2. 脈候
中風之脈,每見沉伏,亦以脈隨氣奔,指下有洪盛者、浮遲者吉,堅大急疾者凶。浮大為風,浮遲為寒,浮數為熱,亦為風。大為火,滑為痰。寸關空大,真氣已散。沉弦有力,為氣滯。尺弦洪數,腎陰大虧。
以下治真中風,外感風寒,宜疏散之。
麻桂湯,治風寒中經,頭痛惡寒,拘急身痛,脈浮緊者。
桂枝(一、二錢),當歸(三、四錢),甘草(炙,一錢),陳皮(八分),麻黃(一、二錢),
生薑一、二錢,水煎,熱服,取微汗。夏月亦可用。若三陽並病者,加柴胡二錢,(或邪未入少陽肝經,柴胡忌用。)或加防風一、二錢。
白話文:
中風的脈象,經常出現深沈和隱伏的特徵。根據脈象來判斷,如果脈象強盛而浮動,或者緩慢而浮起,這都是好的徵兆;相反,如果脈象堅硬、急促或者頻繁,則是不好的預示。浮動而大的脈象表示風邪,浮動而緩慢的脈象表示寒邪,浮動而頻率快的脈象表示熱邪,同樣也表示風邪。脈象強大表示火邪,脈象滑動表示痰濕。寸關處脈象空虛而大,表示真氣已經散失。脈象沈弦且力道強大,表示氣血阻滯。尺脈弦直且脈象洪大、頻率快,表示腎陰嚴重不足。
對於真正由風邪引起的中風,以及外感風寒的情況,應當採取疏散的方法來治療。
麻桂湯,適用於風寒侵襲經絡所引起的頭痛、畏寒,以及身體僵硬疼痛的症狀,特別是脈象浮緊的情況。
配方包括:桂枝(1-2錢)、當歸(3-4錢)、甘草(炙,1錢)、陳皮(8分)、麻黃(1-2錢)、生薑(1-2錢),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以引發輕微的汗液排出。在夏季也可以使用。如果出現三陽合病的情況,可以加用柴胡(2錢)。(或者如果邪氣尚未進入少陽肝經,則不宜使用柴胡。)或者可以加入防風(1-2錢)。
金匱續命湯,治風寒直中三陰,肢弛語澀,拘急,不知痛處。
麻黃(去節,一二錢),人參(一錢。無者,以威參一兩代之,或以淮山藥代之),當歸(三錢),桂枝(錢半),川芎(一錢),乾薑(炒,一錢),甘草(一錢),杏仁(去皮尖,十五枚)
水煎,熱服,取汗。
桂枝,治頭痛、身痛、有汗、惡風、惡寒者。
桂枝,白芍,生薑(各三錢),甘草(二錢),
白話文:
【金匱續命湯】,用來治療風寒直接侵入三陰經,導致四肢弛緩、語言遲滯、肌肉抽搐僵硬、疼痛位置不明確的症狀。
麻黃(去掉節的部分,使用一到二錢),人參(使用一錢。如果沒有,可以用一兩的威參代替,或者用淮山藥代替),當歸(使用三錢),桂枝(使用半錢),川芎(使用一錢),乾薑(炒熟後,使用一錢),甘草(使用一錢),杏仁(去掉皮和尖端,使用十五枚)。
將以上材料用水煎煮,然後趁熱服用,以引發出汗。
【桂枝】,用來治療頭痛、身體疼痛、有汗、畏風、畏寒的症狀。
桂枝,白芍,生薑(各自使用三錢),甘草(使用二錢)。
熱服。或用五積散亦妙。
大秦艽湯,治風邪在經,熱多寒少,而為偏枯疼痛發熱者。
當歸,芍藥,白朮,生地,熟地,川芎,甘草,茯苓,防風,白芷,獨活,羌活,黃芩,秦艽,石膏(各一錢),細辛(五分),
白話文:
服用熱藥,或是用五積散也很有效。大秦艽湯用於治療風邪侵入經絡,熱盛寒少,導致肢體偏枯疼痛、發熱的患者。方劑包含當歸、芍藥、白朮、生地、熟地、川芎、甘草、茯苓、防風、白芷、獨活、羌活、黃芩、秦艽、石膏(各一錢)、細辛(五分)。
水煎服。熱盛,加知母。如天寒,加生薑。胸痞,加枳實。
輔正驅邪湯(新),治氣血兩虛,外受風寒,難以疏散,須攻補交用。
當歸(三錢),熟地(四錢),人參(隨便),白朮(三錢),茯苓(二錢半),山藥(三錢),甘草(一錢),乾薑(炒,一錢,或用煨生薑錢半),麻黃(一、二錢),桂枝(一、二錢),
如陽虛寒甚,加附子。頭痛,加川芎、白芷、細辛。骨痛,加防風。無力辦參,用沙參三錢或威參一兩代之。
白話文:
這個方劑名叫輔正驅邪湯,主要用於治療氣血兩虛,同時又受風寒入侵,難以散發的患者。方劑中包含當歸、熟地、人參、白朮、茯苓、山藥、甘草、乾薑、麻黃、桂枝等藥材,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加入知母、生薑、枳實、附子、川芎、白芷、細辛、防風、沙參或威參等藥材進行調整。
三生飲,治猝中昏冒,口眼歪斜,半身不途,痰氣上壅。六脈或沉伏、或浮盛者,並宜服之。
生南星(一兩),生川烏(去皮),生附子(去皮臍,各五錢),木香(二錢),
共研,每服五錢。生薑八分,水煎服。
滌痰湯,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南星(薑製),半夏(各二錢),枳實(炒,八分),橘紅(一錢),石菖蒲,人參,竹茹(各八分),甘草(四分),茯苓(一錢),生薑(八分),
白話文:
三生飲
功效: 治猝中昏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氣上壅。六脈或沉伏、或浮盛者,皆可服用。
配方: 生南星一兩、生川烏(去皮)五錢、生附子(去皮臍)五錢、木香二錢
用法: 共研細末,每次服用五錢,用生薑八分,水煎服。
滌痰湯
功效: 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配方: 南星(薑製)二錢、半夏(各二錢)、枳實(炒)八分、橘紅一錢、石菖蒲、人參、竹茹(各八分)、甘草四分、茯苓一錢、生薑八分
用法: (配方中沒有說明用法,請補充用法。)
水煎服。
小續命湯,通治風痹、痿厥、外感等證。
麻黃(去節),人參,黃芩,白芍(煨),甘草(炙),川芎,杏仁(去皮尖炒),防己,桂枝(各一錢),防風(三錢),附子(一錢),生薑(六分),
如有汗,麻黃只用五、七分。如身熱不寒,加知母、梗米、石膏,去附子。如無汗身涼,加附子錢半。無參者,以沙參三錢代之。
以下治似中風,內傷昏憒,宜調補之。
大補元湯(新),治氣血虛甚,元氣將脫,一時昏沉,掉搖等證。
白話文:
水煎服。
小續命湯,能治療各種風濕痺痛、肢體痿軟、外感等症狀。
配方:
麻黃(去節)、人參、黃芩、白芍(煨)、甘草(炙)、川芎、杏仁(去皮尖炒)、防己、桂枝(各一錢)、防風(三錢)、附子(一錢)、生薑(六分)。
注意事項:
- 若患者出汗,則麻黃用量減至五、七分。
- 若患者發熱而不寒,則加知母、梗米、石膏,並去除附子。
- 若患者無汗且身體冰冷,則增加附子至半錢。
- 若無人參,則以沙參三錢代替。
以下治似中風,內傷昏憒,宜調補之。
大補元湯(新),用於治療氣血虛弱嚴重,元氣將要衰竭,出現昏沉、頭暈目眩等症狀。
人參(二錢),淮山藥(炒,二錢),黃耆(蜜炒,二錢),白朮(二錢),熟地(二、三錢,或多加),當歸(二、三錢),山茱萸(一錢),枸杞(二、三錢),甘草(一、二錢),五味(蜜炒,七分),杜仲(姜炒,二錢),
生薑八分,紅棗三枚,水煎服。如元陽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之類。如無力用人參者,再加黃耆三、四錢。如氣滯,減黃耆二分,加去白陳皮一錢。如血滯,去山茱萸,加川芎一錢。如泄者,去當歸,加補骨脂錢半,肉豆蔻一錢(麵炒)。如腹痛喜按者,加吳茱萸,湯泡二次,用一錢。
白話文:
這是一帖補氣養血的方子,主要成分包括人參、淮山藥、黃耆、白朮、熟地、當歸、山茱萸、枸杞、甘草、五味子、杜仲、生薑、紅棗。根據不同體質狀況可以調整藥材用量,例如元陽不足、寒性體質者可以加附子、肉桂、炮姜;體虛無力者可以加黃耆;氣滯者可以減黃耆,加白陳皮;血滯者可以去山茱萸,加川芎;泄瀉者可以去當歸,加補骨脂、肉豆蔻;腹痛喜按者可以加吳茱萸。
左歸飲,治腎中之水虛,不能養肝,以致木動風搖,昏倒等證。
熟地(二、三錢,或重加),山藥(二錢),枸杞(二錢),甘草(炙,一錢),茯苓(錢半),棗皮(一、二錢),
如熱甚者,加麥冬二錢。五心熱者,加元參錢半。血熱妄行者,加青蒿二錢。腎熱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二錢。上實下虛者,加牛膝二錢。血虛而燥滯,加當歸二錢。改用六味地黃丸,亦為正治。
右歸飲,治腎中之火虛,元陽衰敗,以致昏倒等證。
白話文:
左歸飲和右歸飲都是治療腎虛的經典方劑,分別針對腎陰虛和腎陽虛。左歸飲滋陰補腎,適用於腎陰虛導致的肝火上炎、頭暈目眩、昏倒等症狀;右歸飲溫腎壯陽,適用於腎陽虛導致的四肢冰冷、腰膝酸軟、精神萎靡等症狀。
提醒
中醫理論複雜,以上僅供參考,請勿自行用藥,務必尋求專業醫師的指導。
熟地(用如前),山藥(炒,二錢),棗皮(一錢),枸杞(二錢),甘草(炙,一錢),杜仲(姜炒,二錢),肉桂(一、二錢),附子(二、三錢),
如氣脫昏厥,或汗或亂,重加人參、白朮。如火衰不能生土,為嘔噦吐痰,加炮姜一二錢。如泄瀉,加肉豆蔻(麵炒)一、二錢。如小腹痛,加湯泡吳茱萸五、七分。如淋帶不止,加補骨脂一錢。血少腰膝痛,加當歸二、三錢。改用八味地黃丸,亦為正治。
凡此等證,有火盛者,即陽證也。生地、麥冬、白芍、龜膠、知母、地骨皮、黃芩之類,俱可揀用。但使火去六、七分,即調治其本。又有寒盛者,即陰證也,宜四逆湯、理中湯之類主之。
白話文:
熟地(如法使用),山藥(炒,二錢),棗皮(一錢),枸杞(二錢),甘草(炙,一錢),杜仲(姜炒,二錢),肉桂(一、二錢),附子(二、三錢)。
若出現氣虛昏厥,或是流汗、神志錯亂的情況,可以加重使用人參、白朮。如果出現因火衰導致脾胃功能失常,引起嘔吐、咳嗽痰多的情況,可以添加炮姜(一、二錢)。如果出現拉肚子的情況,可以加入肉豆蔻(麵炒)(一、二錢)。如果腹部疼痛,可以加入吳茱萸(湯泡)(五、七分)。如果尿頻尿急持續不斷,可以加入補骨脂(一錢)。如果血液不足、腰膝疼痛,可以加入當歸(二、三錢)。
改用八味地黃丸,也是適當的治療方式。
這些病症,有火旺的,就是陽症;使用生地、麥冬、白芍、龜膠、知母、地骨皮、黃芩等藥材,都可以考慮使用。只要讓火勢減少六、七分,就調整根本病因。另外,有寒邪過盛的,就是陰症,應使用四逆湯、理中湯等藥物進行治療。
四逆湯,治陰證脈沉,或中寒外熱,身痛而厥,自利等證。
甘草(炙,一兩),乾薑(炮,兩半),附子(生用,半枚)
水煎服。如假熱外拒者,用水冰冷服。如腹痛,加白芍一兩。嘔者,加生薑一兩。咽痛者,加桔梗五錢。脈猶不現,加人參。
凡麻木不仁者,以氣虛則麻,血虛則木,所以不知痛癢,久則為偏枯痿廢,最宜培養氣血,勿誤認為痰。
凡夏月抽搐昏倒,熱傷氣也,宜用清暑益氣湯,重加參、耆。若伏陰在內,而陽虛氣脫者,用附子理中湯,勿謂夏忌溫熱也。
白話文:
四逆湯主治陰證、脈沉,或內寒外熱、身痛發厥、腹瀉等症状。方劑組成:甘草(炙,一兩)、乾薑(炮,兩半)、附子(生用,半枚),水煎服。若出現假熱外拒的症状,可用冷水服藥。若腹痛,可加白芍一兩。嘔吐者,可加生薑一兩。咽痛者,可加桔梗五錢。脈象仍然不明顯,可加人參。
對於麻木不仁的症状,應辨明是氣虛還是血虛導致,因為氣虛會造成麻木,血虛會造成不仁,久而久之會導致肢體偏枯萎廢。治療時應以補氣養血為主,不可誤認為痰證。
夏季出現抽搐昏倒,多為熱傷氣陰所致,應服用清暑益氣湯,並加重人参、黄芪的用量。若体内潜伏着阴寒,而陽氣虛弱、氣血衰敗者,則應服用附子理中汤,不可因為夏季而忌用溫熱藥物。
凡肥人猝香,屬氣虛也;或濕滯痰壅,宜於痰門用清吐之法,隨以四君、六君及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
凡一時昏倒,歪斜抽搐等證,而痰氣不甚者,不可指為痰而妄用痰藥,蓋恐燥血,則肝失所養,反至傷脾,而痰愈盛也。縱有痰者,亦當察所從來,又宜分其虛實。若結胸阻滯,以及昏迷不知,暫用痰門吐法,或用淡薑湯灌入,以鵝翎探入喉中,徐引其吐,如是數次,得吐,氣通,必漸蘇矣,然後酌宜進藥。因火為痰者,宜清膈飲,加竹瀝童便。
白話文:
第一段
凡是肥胖的人突然昏迷,屬於氣虛。或者是因为湿气停滞、痰液壅塞,应该在痰门使用清吐的方法,随后用四君汤、六君汤以及十全大补汤之类的药方调理。
第二段
凡是一时昏倒、歪斜抽搐等症状,而痰气不严重的,不可认定为痰而胡乱使用祛痰药,因为担心会燥血,导致肝脏失养,反而损伤脾脏,痰液更加严重。即使有痰,也要仔细观察痰的来源,并根据虚实情况进行辨证。
如果胸部有结块阻滞,以及昏迷不醒,可以暂时使用痰门吐法,或者用淡生姜汤灌入,用鹅翎探入喉咙,慢慢引导吐出,如此反复几次,吐出痰液,气流通畅,必定逐渐恢复意识,然后根据情况服用药物。
如果因为火气导致痰液,应该服用清膈饮,加入竹沥和童便。
陰虛水泛為痰者,六味丸。陰虛屬火者,八味丸。脾胃虛寒不能運化而為痰者,理中湯或溫胃飲,及參朮、二陳、歸脾湯加煨姜之類主之。然言有盡,而病無定,要在人之因證因脈而詳辨之耳。
清膈飲,治痰因火動,氣壅喘滿,內熱煩渴等證。
陳皮(去白,錢半),貝母(二、三錢,杵碎),膽星(一、二錢),海石(二錢),木通(二錢),白芥子(五、七分,研)
白話文:
如果因為陰虛體質導致水分代謝失調而形成痰,可以用六味丸來治療。若是陰虛體質導致火氣旺盛,則可以使用八味丸。如果脾胃虛寒無法正常運化而形成痰,可以服用理中湯或溫胃飲,並加入參術、二陳、歸脾湯以及煨姜等藥物治療。但醫學理論有限,而疾病千變萬化,必須根據患者的體質、病症和脈象詳細辨證施治。
清膈飲用於治療因火氣上炎導致痰多、氣喘胸悶、口渴等症狀。藥方中包含陳皮(去白,錢半)、貝母(二、三錢,杵碎)、膽星(一、二錢)、海石(二錢)、木通(二錢)、白芥子(五、七分,研)等藥材。
水煎服。如火盛而痰不降,加竹瀝、童便各半杯。渴者,加花粉一錢。小水不利,加梔子一錢。如面赤喜冷,加生石膏二三錢。如大便閉結,加大黃數錢。
以下治風癱古方,錄以便用。
易老天麻丸,治一切風癱,手足痿弱,骨痛筋拘。
天麻(祛風),牛膝(強筋),萆薢(祛風濕,強筋骨),元參(壯水制火。各六兩),當歸(和血。十兩),杜仲(鹽水炒,七兩。使筋骨相著),生地(一斤。益真陰。或用熟地),羌活(去骨節風。八兩或五、六兩),附子(制,四兩。行經絡)
白話文:
用法
水煎服。如果患者火氣旺盛,痰液不易下降,可以加入竹瀝和童便各半杯。口渴者,可加花粉一錢。小便不暢者,可加梔子一錢。如果患者面紅喜冷,可加生石膏二三錢。若出現便秘,可加適量大黃。
易老天麻丸
治療一切風癱,手足無力,骨痛筋攣。
藥材
- 天麻(六兩):祛風
- 牛膝(六兩):強筋
- 萆薢(六兩):祛風濕,強筋骨
- 元參(六兩):滋陰降火
- 當歸(十兩):活血
- 杜仲(七兩,鹽水炒):補肝腎,強筋骨
- 生地(一斤):滋陰養血
- 羌活(八兩或五、六兩):祛風濕,通經絡
- 附子(四兩,制):溫陽補腎,通經絡
注
- 此處藥材劑量單位為兩,一兩等於37.3克。
- 以上藥材的用量僅供參考,實際用藥需根據患者病情及體質由醫生調整。
- 藥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蜜丸。或加川獨活五兩。
地黃飲子,治腎虛氣弱,語澀足痿。
熟地,巴戟(去心),棗皮,肉蓯蓉(酒洗,去甲。各二錢),附子(制、一錢),麥冬(去心,一錢),五味子(六分),石斛,茯苓,遠志(去心),肉桂(各一錢),石菖蒲(八分),薄荷(三分),
薑棗引,水煎服。
腎之脈,循內踝上踹及股,故虛則足痿不能行。其直者挾舌本,故虛則舌謇不能言。地黃、巴戟、棗皮、蓯蓉,腎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附子、肉桂,陽不足者,溫之以氣也。遠志、菖蒲,使心氣下交也。五味、麥冬,壯水之上源也。茯苓、石斛,走水穀之府,化榮衛而潤宗筋者也。
白話文:
地黃飲子用來治療腎虛氣弱、說話嘶啞、足痿等症狀。藥方中包含熟地、巴戟、棗皮、肉蓯蓉、附子、麥冬、五味子、石斛、茯苓、遠志、肉桂、石菖蒲和薄荷。以薑棗水煎服。腎經循行於內踝上至大腿,腎虛則會導致足痿不能行走。腎經也與舌根相連,腎虛則會導致舌頭僵硬,說話不利索。地黃、巴戟、棗皮、肉蓯蓉用來補腎精。附子、肉桂用來溫補陽氣。遠志、菖蒲有助於心氣下行。五味子、麥冬滋養腎水。茯苓、石斛則補脾胃,化生氣血,潤滑筋脈。
不及肝者,以肝腎同源也。諸臟各得其職,則筋骨強,而機關利矣。蹇澀痿廢,夫復何虞!
附子理中湯,治脾胃虛冷,嘔泄,手足厥逆,一切寒證。
人參(無者,以山藥三五錢炒黃代之),附子(制),乾薑(炒),甘草(炙),白朮(各二錢),
水煎服。若內寒而外假熱,以水冰冷服之,中有妙用。
星香散,治中風痰盛,或熱或涼之藥俱不便用者,宜用此方。
南星(生用,四錢),木香(五分),生薑(八分),
水煎服。
備揀古採治中風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中風口噤:荊芥穗為末,服二錢。○又方:黎蘆一兩,煎防風湯浸透,焙乾,炒黃為末,溫水調灌,以吐風涎為效。○又方:皂角去皮,豬脂塗,炙黃為末,酒調服,涎出即愈。○中風偏廢:生附子一個去皮,羌活、烏藥各一兩為末,每服四錢,薑湯調下。○麻木癱瘓,通身疼痛:生川烏(連皮)、五靈脂(有溏心者真。
白話文:
肝臟功能不足,是因為肝腎同源,互相影響。如果所有臟器都能正常運作,筋骨就會強健,身體機能也暢通無阻,自然不會出現肢體僵硬、萎縮或無力的狀況。
附子理中湯適合治療脾胃虛寒、嘔吐腹瀉、手腳冰冷、各種寒症。
藥材包括:人參(若沒有人參,可以用炒黃的山藥三五錢代替)、附子(製)、乾薑(炒)、甘草(炙)、白朮(各二錢)。水煎服。若內寒外熱,可以用冷水服用,效果更佳。
星香散適合治療中風痰盛,或熱或涼藥物都無效的情況。
藥材包括:南星(生用,四錢)、木香(五分)、生薑(八分)。水煎服。
以下是一些治療中風的簡便且有效的方子,方便日後應用:
中風口噤:荊芥穗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另一個方子:黎蘆一兩,用防風湯浸透後,烘乾,炒黃成粉,溫水調服,以吐出風涎為目的。另一個方子:皂角去皮,塗上豬油,炙黃成粉,酒調服,吐出涎液即可痊癒。中風偏廢:生附子一個去皮,羌活、烏藥各一兩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四錢,薑湯調服。麻木癱瘓,通身疼痛:生川烏(連皮)、五靈脂(有溏心者為真)各一兩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四錢,溫酒調服,每天三次。
)各二兩,威靈仙二兩半,為末,酒糊丸。每服先七丸,後十丸,鹽湯下,忌茶。○中風昏迷,形體不收,此風涎上潮:皂角二個去皮,明礬五錢為末,每用五分,水調灌,吐痰即效。○風邪癇病:皂角四兩,蒼耳草根莖葉(曬乾)二兩,蜜陀僧一兩,為末,水糊為丸,硃砂(細研,水飛)三錢為衣,棗湯下三、四十丸。病退,只服二十丸。
名抵柱丸。○中風口眼歪斜:新石灰醋炒,調如泥,左喎塗右,右喎塗左。○又方:巴豆七粒,去皮,研,右喎塗左手心,左喎塗右手心。正即洗之。○又方:皂角去皮為末,醋和,右喎塗左,左喎塗右。○凡中風,昏迷口噤,用皂角末吹入鼻中。有嚏者生,無嚏者死,為肺氣已絕。
白話文:
【抵柱丸】
-
將各味藥材各取二兩,威靈仙取二兩半,研磨成粉末,用酒糊製成藥丸。每次服用時,先服七丸,後加至十丸,用鹽水送下。避免飲用茶水。
-
若遇到中風而昏迷不醒,身體無法控制的情況,這是因為風邪引起的涎液上漲。可取皁角兩個,去皮後與五錢明礬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五分量,用水調製後灌服,可以有效排出痰液。
-
若是因風邪導致癇病,可取皁角四兩,蒼耳草根莖葉(曬乾)二兩,蜜陀僧一兩,研磨成粉末,用水糊製成藥丸,再以硃砂(細研,水飛)三錢包裹外衣,用棗湯送服三十到四十丸。當病情有所改善後,只需繼續服用二十丸即可。
【抵柱丸】
-
遇到中風導致口眼歪斜的情況,可用新石灰醋炒後調成泥狀,對於左側歪斜的狀況塗於右側,反之亦然。
-
另一個方法是使用巴豆七粒,去皮後研磨,對左側歪斜塗在右手心,反之則塗於左手心。當情況恢復正常後,需立即清洗該部位。
-
又一個方法是使用去皮的皁角研磨成粉末,加入醋後,對左側歪斜塗於右手,反之亦然。
-
凡是中風導致昏迷、口緊閉的情況,可以使用皁角粉末吹入鼻孔。如果有打噴嚏的情況,表示生存有望;若無反應,可能代表肺部氣息已盡,情況危急。
六經絕症:口開為心絕,手撒為脾絕,眼合為肝絕,遺尿為腎絕,吐沫鼻鼾為肺絕,皆不治。○凡厥逆痰壅,口噤脈伏,身溫為中風,身冷為中氣。又有痰為中風,無痰為中氣。古用烏藥順氣散治中氣,此由喜怒憂愁所傷,不可作中風治。
白話文:
這段古文描述了中醫六經中的幾種絕症,以及中風和中氣不足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六經絕症
是指六臟出現嚴重病變,導致生命垂危的狀態,通常不可逆轉。
中風
和中氣不足都是常見病症,古人根據身體的溫度和有無痰液來區分。中風通常伴隨著發熱和痰液,而中氣不足則表現為身體冰冷,可能沒有痰液。
烏藥順氣散
是一種中藥方劑,可以用來治療中氣不足,但它不能治療中風。中氣不足是由於情緒波動引起的,而中風則是由於血管病變導致的,兩種疾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法都不同。
需要注意的是,
這段古文只是描述了古代中醫對疾病的理解,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出更加科學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如果出現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不要自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