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五·婦科(下) (20)
卷十五·婦科(下) (20)
1. 一○一、產後積聚瘕塊
積者陰氣也,五臟所生;聚者陽氣也,六腑所成。陰性沉伏,故痛不離其部;陽性浮動,故痛無常處。瘕塊者,謂浮假成形,無定處也。皆由氣血虛弱,風冷所乘,搏於臟腑,與氣血相結而成者也。又有產後惡露未盡,補澀太甚,不用活血去瘀之劑,以致敗血停留,久而結聚成塊,依附子宮,為害不小。
益氣養榮湯(新),治產後氣血虛弱,風冷所乘,搏於臟腑,積聚為患者也。
人參,當歸(四錢),香附(醋炒,二錢),乾漆(捶碎,炒令煙盡,錢半),乾薑(炒),肉桂(各一錢),陳皮(去白,七分),
水煎服。如無參者,加黃耆(蜜炒)三、五錢。如堅結不能化者,加三稜(醋炒)錢半,莪朮(火炮)錢半。或多服不應,須用丸藥漸磨之法。
丸藥,治積塊堅結,漸磨自化。
熟地,香附(醋炒),歸身(各二兩),棗皮,肉桂,川芎,三稜(煨,醋炒),莪朮(醋炒),鱉甲(醋炙),桃仁(去皮),元胡,補骨脂(各一兩),五靈脂(兩半),廣木香(六錢),丹皮(兩半),
共為末,蜜丸。用去白陳皮湯下五十丸。
白話文:
[101、產後形成的固定或移動的腫塊]
在中醫學說裡,「積」是由陰氣產生,源於五臟;「聚」則是陽氣形成,來自六腑。陰氣性質沉靜,所以疼痛位置固定;陽氣則流動不定,因此疼痛會在不同部位發生。所謂的「瘕塊」,指的是暫時成形的病狀,並無固定的位置。這些病症通常由於氣血虛弱,遭到風寒侵襲,在臟腑間凝結,與氣血結合而形成。
另一種情況是產後惡露未能完全排出,過度補充或止血,沒有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導致舊血滯留,長時間下來凝結成塊,附著在子宮上,危害不小。
「益氣養榮湯」,適用於產後氣血虛弱,遭風寒侵襲,導致臟腑間有積聚症狀的情況。
配方包含:人參、當歸(4錢)、香附(醋炒,2錢)、乾漆(搗碎,炒至無煙,1.5錢)、乾薑(炒)、肉桂(各1錢)、陳皮(去白,7分)。
用水煎煮服用。若無人參,可加黃耆(蜜炒)3-5錢。如果硬塊堅固難以化解,可加入三稜(醋炒)1.5錢、莪朮(火炮)1.5錢。若多次服用仍無效,可能需要使用丸藥,慢慢消磨硬塊。
「丸藥」,適用於堅固結塊,能逐漸消磨使其自行溶解。
成分有:熟地、香附(醋炒)、歸身(各2兩)、棗皮、肉桂、川芎、三稜(煨,醋炒)、莪朮(醋炒)、鱉甲(醋炙)、桃仁(去皮)、元胡、補骨脂(各1兩)、五靈脂(1.5兩)、廣木香(6錢)、丹皮(1.5兩)。
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丸藥。服用時用去白陳皮湯吞服50粒。
2. 一○二、產後呃逆
經曰:「呃逆者,胃寒所生。」產後氣血俱損,風冷乘虛而入,則氣逆上衝。又有脾虛胃冷,因食熱物相為衝擊而然者。又有中氣大虛,下焦陰火上衝而致者。宜因證診脈以治之。若用降氣之藥則危矣。
香柿理中湯,治產後胃虛氣寒,呃逆之聲上衝。
人參,白朮,炙草,乾薑(炮),陳皮(各一錢),丁香(二分),柿蒂(二錢),
水煎,溫服。如有熱證熱脈,去丁香,加竹茹二錢。如陰火上衝,加肉桂、附子各一錢,引火歸源,不致遊移上逆也。
白話文:
[102、產後打嗝不止]
古書有言:「打嗝不止,是由於胃部受寒所致。」產婦在分娩後,身體的氣血皆會有所損耗,這時如果風寒趁虛而入,就會導致氣逆上升,出現打嗝的情況。此外,也有因為脾胃虛弱,胃部受寒,吃下熱性食物後,熱與寒互相衝突而引起打嗝的情況。還有是因為中氣大虛,下焦的陰火上衝所導致的。對於這些情況,應該根據病人的具體症狀和脈象來進行治療。如果單純使用降氣的藥物,可能會使病情更糟。
「香柿理中湯」,可以治療產婦因為胃虛氣寒而引起的打嗝不止。
藥方成分包括:人參、白朮、炙甘草、炮製乾薑、陳皮(各一錢)、丁香(二分)、柿蒂(二錢)。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溫熱後服用。如果病人有熱性病症或熱脈,應去掉丁香,並加入二錢的竹茹。如果是由於陰火上衝所致,則應加入肉桂、附子各一錢,以引導火氣回歸其源,避免其在體內遊走而上衝。
3. 一○三、產後驚悸
產後臟虛,心氣不足;陰虛,邪熱乘心,以致驚不自安,悸動不定,目睛不轉,而不能動。診其脈,動而弱者驚悸也,惟宜養血,佐以安神。血生則神有所依也。
養血安神湯(新),治產後心血不足,以致神魂不安而驚悸也。
當歸身(二錢),熟地(三五錢),白芍(酒炒,錢半),茯神,棗仁(炒),生地,炙草(各一錢),遠志(六分),五味(三分),乾薑(炒黑,三四分),柏子仁(微炒去油,七分),白蓮(五粒,去心,微炒,捶碎)
水煎,溫服。或用天王補心丹亦妙。(方載怔忡門。)
白話文:
【產後驚悸】
在生產後,因為身體的機能虛弱,心臟的能量不足;陰氣虧虛,導致邪熱影響心臟,進而產生驚恐不安,心跳加速且無法平靜,眼睛無法正常轉動,全身乏力無法活動。在診斷脈搏時,若發現脈象弱且跳動不穩,這便是驚悸的症狀,應該要養血,同時輔以安神的療法。只有血液充足,神智才會有依附之處。
養血安神湯(新方),治療產後因心血不足,導致神魂不寧而產生驚悸的情況。
藥方包含:當歸身(約6克)、熟地(約10至15克)、白芍(酒炒,約4.5克)、茯神、酸棗仁(炒)、生地、炙甘草(各約3克)、遠志(約1.8克)、五味子(約0.9克)、乾薑(炒黑,約1至1.2克)、柏子仁(微炒去油,約2.1克)、白蓮(5粒,去心,微炒,搗碎)
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或者使用天王補心丹也會有很好的效果。(此方可在怔忡門找到。)
4. 一○四、產後口渴
胃者水穀之海,津液之府也。產後去血過多,津液內耗,胃氣暴虛,頓生內熱,故口燥咽乾而渴也。治宜以滋陰清熱為主。若作實看,誤矣!
人參麥冬湯,治產後陰虛內熱而口渴也。
人參,麥冬,生地,花粉(各二錢),炙草(一錢),
先以淡竹葉十枚,粳米一合煎湯已就,去竹葉與米,入前藥,加生薑八分,棗二枚煎服。或少人參,以威參五六錢代之。若大便溏泄者不用,以沙參代之。
白話文:
[104、產後口渴]
胃是消化飲食的主要器官,也是身體津液的儲藏庫。生產後因失血過多,導致體內津液大量消耗,胃氣突然變得虛弱,隨即產生內熱,因此會感到口乾喉嚨乾燥並產生口渴的症狀。治療上應以滋養陰液和清除內熱為主要目標。如果認為這是實證,那就錯了!
「人參麥冬湯」,適用於產後陰虛內熱導致的口渴。
所需藥材:人參、麥冬、生地、花粉(各約6克)、炙草(約3克)。
先用十片淡竹葉和一小杯粳米煮湯,煮好後去掉竹葉和米,加入前面提到的藥材,再加入生薑約2.4克,和兩顆棗子一起煎煮服用。或者可以減少人參用量,改用威參約15至18克替代。如果大便鬆軟或有拉肚子的情況,不適合使用,可以用沙參來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