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五·瘟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瘟疫 (1)

1. 一、論瘟疫與傷寒不同治法亦異

傷寒者,感冒寒氣。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身疼,其脈浮緊無汗者為傷寒;浮緩有汗者為傷風。瘟疫初起,原無感冒之因,忽覺凜凜,以後但熱而不惡寒。傷寒投劑,一汗而解;瘟疫發散,汗不易出,即強逼出汗,亦不能解。傷寒之邪,自毫竅而入,不傳染於人;瘟疫之邪,自口鼻而入,能傳染於人。

(傍人用明雄黃時嚼口中,少搽鼻孔,可以闢之。)傷寒汗解在前,瘟疫汗解在後。傷寒解以發汗;瘟疫俟邪內潰,汗自然出,不可以期,且汗出多戰,方得解也。傷寒發斑則病篤,瘟疫發斑則病衰。傷寒感邪在經,以經傳經;瘟邪感邪在內,內溢於經,經不自傳。傷寒感發甚暴;瘟疫多有淹纏一、二日,或漸加重,或淹纏五六日忽然加重。

(醫人問此可知消息。)傷寒初起,以發表為先;瘟疫初起,以疏利為主。其所同者,邪皆傳胃,悉用承氣湯類導邪而出也。傷寒下後,脫然而愈。以其傳法,始終有進而無退也。瘟疫下後,多有未能頓解者,何也?蓋疫邪有表裡分傳者,一半向外傳,則邪留肌肉;一半向內傳,則邪留胃家。邪留於胃,故里氣結滯;裡氣結滯,表氣因而不通,於是肌肉之邪不能即達於肌表。

下後,裡氣一通,表氣亦解,則肌肉之邪發於肌表,或汗或斑,然後脫然而愈。傷寒下後,無有此症,所謂病不同,而治法亦異者,此也。

2. 二、論瘟疫治法

瘟疫之病,不與傷寒同也。傷寒,感天地之常氣;疫者,感天地之厲氣,勿論老少強弱,觸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於伏脊之同,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裡之分界,是為半表半裡,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其病初起,先寒後熱,日後但熱而無寒,脈則不浮不沉而數。

此邪不在經,若用麻、桂強發其汗,徒傷表氣,熱亦不減。此邪又不在裡,若用硝、黃早為之下,徒傷胃氣,其渴愈甚,宜用:

達原飲,治疫病初起,先寒後熱,及頭痛身疼,此邪熱之浮越也。

檳榔(二錢),厚朴(錢半),草果仁(一錢),知母(一錢),白芍(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

溫服。宜速投二、三劑。以檳榔能消能磨,除伏邪為疏利之藥,又除嶺南瘴氣;厚朴破戾氣所結;草果仁辛烈氣雄,除伏邪盤踞。三味協力,直達巢穴,使邪氣潰敗,速離膜原,是以為達原也。熱傷津液加知母。熱傷榮血加白芍。黃芩清燥,甘草和中,俱有妙用。○凡疫邪遊溢諸經,當隨經引用,以助升泄。

如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此邪熱溢於少陽經也,加柴胡。如腰背項痛,此邪熱溢於太陽經也,加羌活。如目痛、眉稜骨痛、鼻乾不眠,此邪熱溢於陽明經也,加乾葛。其分量重輕,在臨症時權之。

3. 三、論汗宜緩

凡疫病傳變,或出表,或入里,或表裡分傳,不得執《傷寒論》:」先解其表,後攻其里」。此大謬也。蓋裡氣結滯,陽氣不得敷布於外,務宜承氣,先通其里;不待發散,多有自能汗解,以伏邪中潰也。如未得汗,以柴胡湯和之。復不得汗者,從漸解也,不可苛求其汗。疫病多有作戰汗解者,或有戰而無汗,次日當期復戰。

戰者必厥,戰而厥回無汗者,真陽尚在,表氣枯涸,可以漸愈。若厥不回,汗不出者,危矣。但戰不可動擾,動擾則止汗不出矣。但可溫復而已。

柴胡湯,治下後,內無邪熱,宜出戰汗而解。如猶未汗,服此方和解。

柴胡(二三錢),黃芩(錢半),陳皮,甘草,生薑(各一錢),大棗(二枚),

古方用人參、半夏;今表裡實,故不用人參。無嘔吐,不加半夏。

4. 四、論下宜急

傷寒下宜遲,要待邪傳裡方可議下。疫病下宜早,以邪伏中,下之而邪乃潰。但見舌黃,心腹痞滿,便於達原飲加大黃下之。設邪在膜原者,已有行動之機,得大黃促之而下,實為開門卻賊之法。即使未愈,邪亦不能久留,二、三日後,餘邪入胃,用小承氣湯徹其餘毒。大凡客邪,貴乎早治,乘人血氣未亂,不至危殆,投劑不至掣肘,愈後亦易平復,以病根之早拔也。

倘謂下無結糞,似乎太早;殊不知因邪熱而致燥結,非燥結而致邪熱也,下其邪熱,又何燥結之有!

小承氣湯,治邪在上焦,胸脅痞滿,自得消散。

大黃(三五錢),厚朴(錢半),枳實(一錢),姜(三片)

溫服。

大承氣湯,治中焦堅結,自得潤化而下。

大黃(三五錢),厚朴(錢半),枳實(一錢),芒硝(二三錢),

水姜煎服。

調胃承氣湯,治中焦宿結,兼有瘀熱。

大黃(三五錢),芒硝(二三錢),甘草(一錢),

水姜煎服。

邪熱傳裡,在上焦痞滿者,宜小承氣湯。中有堅結者,加芒硝,軟堅而潤燥。設無痞滿,惟存宿結,而有瘀熱者,宜謂胃承氣湯。雖無結糞,但下黏膩極臭惡物,其邪熱散矣。若待燥結,熱極變症,不可揣摩,為害不小。

凡瘟疫舌有白苔者,邪在膜原也。舌色黃至中央,乃熱邪入胃,用達原飲,加大黃。若兼三陽症現,照前加藥,名三消飲。消內消外,消不內不外也。此治內外有邪,為疫症全劑。

三消飲,治毒邪表裡分傳,膜原尚有餘結,用此兼解。

檳榔(二錢),厚朴(錢半),甘草(八分),大黃(二三錢),草果仁(一錢),白芍,知母,黃芩,葛根,羌活,柴胡(各一錢),

薑棗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