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五·瘟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瘟疫 (1)

1. 一、論瘟疫與傷寒不同治法亦異

傷寒者,感冒寒氣。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身疼,其脈浮緊無汗者為傷寒;浮緩有汗者為傷風。瘟疫初起,原無感冒之因,忽覺凜凜,以後但熱而不惡寒。傷寒投劑,一汗而解;瘟疫發散,汗不易出,即強逼出汗,亦不能解。傷寒之邪,自毫竅而入,不傳染於人;瘟疫之邪,自口鼻而入,能傳染於人。

(傍人用明雄黃時嚼口中,少搽鼻孔,可以闢之。)傷寒汗解在前,瘟疫汗解在後。傷寒解以發汗;瘟疫俟邪內潰,汗自然出,不可以期,且汗出多戰,方得解也。傷寒發斑則病篤,瘟疫發斑則病衰。傷寒感邪在經,以經傳經;瘟邪感邪在內,內溢於經,經不自傳。傷寒感發甚暴;瘟疫多有淹纏一、二日,或漸加重,或淹纏五六日忽然加重。

白話文:

傷寒是指身體受到寒冷侵襲所引起的症狀。初期會出現發燒、畏寒、頭痛、身體疼痛等症狀,脈搏浮現緊張,沒有流汗的現象是傷寒的特徵;如果脈搏浮現緩慢,且有流汗的情況,則為傷風。

瘟疫在初期並無感冒的原因,突然感到冷意,之後只會發燒而不再畏寒。傷寒使用藥物後,一次發汗即可痊癒;而瘟疫的病情較難以通過發汗來解決,即使強迫發汗,也不能使病情得到緩解。傷寒的病因從皮膚毛孔進入,不會透過接觸傳染給他人;而瘟疫的病因從口腔和鼻腔進入,能通過接觸傳染給他人。

(旁人使用明雄黃時,可以將它含在口中,少量塗抹在鼻孔上,這樣可以防止瘟疫。)

傷寒的發汗通常在治療開始後就會出現,而瘟疫的發汗則可能在治療後才發生。傷寒的癥狀通過發汗得到緩解;而瘟疫的癥狀需要等到內部的毒素散去,發汗才能自然出現,並且不能預期,而且大量發汗後常常會感到疲憊。

傷寒發出紅疹表示病情加重;而瘟疫發出紅疹則表示病情減輕。傷寒的病因在經絡,經絡的病症會傳遞給經絡;而瘟疫的病因在內臟,內臟的病症會溢出到經絡,但經絡不會自行傳遞。傷寒的病情來得迅速;而瘟疫的病情可能會持續數天,甚至逐漸加重,或者持續數日後突然加重。

(醫人問此可知消息。)傷寒初起,以發表為先;瘟疫初起,以疏利為主。其所同者,邪皆傳胃,悉用承氣湯類導邪而出也。傷寒下後,脫然而愈。以其傳法,始終有進而無退也。瘟疫下後,多有未能頓解者,何也?蓋疫邪有表裡分傳者,一半向外傳,則邪留肌肉;一半向內傳,則邪留胃家。邪留於胃,故里氣結滯;裡氣結滯,表氣因而不通,於是肌肉之邪不能即達於肌表。

下後,裡氣一通,表氣亦解,則肌肉之邪發於肌表,或汗或斑,然後脫然而愈。傷寒下後,無有此症,所謂病不同,而治法亦異者,此也。

白話文:

治療疾病要根據病情變化,才能掌握病況。傷寒初期,以發散風寒為主要治療方向;瘟疫初期,則以疏通利氣為首要。兩者共同點是,邪氣都傳入胃部,因此都需使用承氣湯類的藥物,將邪氣導出體外。傷寒服用瀉藥後,通常能順利痊癒,因為傷寒的傳播方式是逐漸加重,不會自行減輕。然而瘟疫服用瀉藥後,往往不能立刻痊癒,這是因為瘟疫的邪氣會分佈於表裡兩個部位:一部分傳向體表,留在肌肉組織;另一部分傳向體內,留在胃部。邪氣留在胃部,導致氣機阻滯,而氣機阻滯又會影響體表氣血流通,使得留在肌肉的邪氣無法順利到達肌表。瀉藥服用後,氣機暢通,體表氣血也恢復正常,肌肉裡的邪氣才會發散出來,表現為出汗或起斑點,最終才能痊癒。傷寒服用瀉藥後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就是病症不同,治療方法也需有所區別的原因。

2. 二、論瘟疫治法

瘟疫之病,不與傷寒同也。傷寒,感天地之常氣;疫者,感天地之厲氣,勿論老少強弱,觸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於伏脊之同,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裡之分界,是為半表半裡,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其病初起,先寒後熱,日後但熱而無寒,脈則不浮不沉而數。

此邪不在經,若用麻、桂強發其汗,徒傷表氣,熱亦不減。此邪又不在裡,若用硝、黃早為之下,徒傷胃氣,其渴愈甚,宜用:

達原飲,治疫病初起,先寒後熱,及頭痛身疼,此邪熱之浮越也。

檳榔(二錢),厚朴(錢半),草果仁(一錢),知母(一錢),白芍(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瘟疫跟傷寒是不同的病。傷寒是感染天地間的正常氣息引起的,而瘟疫則是感染天地間的惡劣氣息引起的,不論老少強弱,只要接觸就會生病。邪氣從口鼻進入,不在臟腑,也不在經絡,藏在背部脊柱附近,距離體表不遠,靠近胃部,是表裡的分界線,屬於半表半裡狀態,也就是《針經》中所說的「橫連膜原」。病初起時,先寒後熱,之後只熱不寒,脈象不浮不沉而數。

這種邪氣不在經絡,如果用麻黃、桂枝強行發汗,只會傷了表氣,熱也無法減退。這種邪氣也不在內,如果用硝石、黃連過早使用瀉下藥,只會傷了胃氣,反而更渴,應該使用「達原飲」治療。達原飲用於疫病初起,先寒後熱,以及頭痛身痛,這是由於邪熱浮越造成的。

配方:檳榔二錢,厚朴錢半,草果仁一錢,知母一錢,白芍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

溫服。宜速投二、三劑。以檳榔能消能磨,除伏邪為疏利之藥,又除嶺南瘴氣;厚朴破戾氣所結;草果仁辛烈氣雄,除伏邪盤踞。三味協力,直達巢穴,使邪氣潰敗,速離膜原,是以為達原也。熱傷津液加知母。熱傷榮血加白芍。黃芩清燥,甘草和中,俱有妙用。○凡疫邪遊溢諸經,當隨經引用,以助升泄。

如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此邪熱溢於少陽經也,加柴胡。如腰背項痛,此邪熱溢於太陽經也,加羌活。如目痛、眉稜骨痛、鼻乾不眠,此邪熱溢於陽明經也,加乾葛。其分量重輕,在臨症時權之。

白話文:

溫服藥物,應迅速投予二到三劑。檳榔能消化、磨碎,清除深藏的邪氣,是疏導利尿的藥物,同時也能消除嶺南的瘴氣;厚朴則能破除戾氣的凝結;草果仁具有辛辣強烈的氣息,能清除深藏的邪氣。這三種藥物合作,能直達病源,使邪氣潰敗,快速離開身體,因此稱為達原。如果熱氣損傷津液,可加用知母;若熱氣損傷榮血,則需添加白芍。黃芩可以清熱解燥,甘草調和中藥,都有著奇妙的療效。

凡是在各經脈中遊動的疫邪,應依照經脈的特性來使用藥物,以幫助身體的升發與排泄。

例如,若出現肋骨疼痛、耳鳴、寒熱、噁心且口苦等症狀,這是邪熱在少陽經絡中泛溢的表現,可以加入柴胡。如果出現腰背、項部疼痛,這是邪熱在太陽經絡中泛溢的表現,可以加入羌活。若出現眼痛、眉稜骨疼痛、鼻乾燥難以入眠等症狀,這是邪熱在陽明經絡中泛溢的表現,可以加入乾葛。藥物的用量,需在臨牀診治時靈活調整。

3. 三、論汗宜緩

凡疫病傳變,或出表,或入里,或表裡分傳,不得執《傷寒論》:」先解其表,後攻其里」。此大謬也。蓋裡氣結滯,陽氣不得敷布於外,務宜承氣,先通其里;不待發散,多有自能汗解,以伏邪中潰也。如未得汗,以柴胡湯和之。復不得汗者,從漸解也,不可苛求其汗。疫病多有作戰汗解者,或有戰而無汗,次日當期復戰。

戰者必厥,戰而厥回無汗者,真陽尚在,表氣枯涸,可以漸愈。若厥不回,汗不出者,危矣。但戰不可動擾,動擾則止汗不出矣。但可溫復而已。

柴胡湯,治下後,內無邪熱,宜出戰汗而解。如猶未汗,服此方和解。

白話文:

凡是疫病的傳變,有時候會從外發作,有時候會進入內臟,有時候會外內同時發作,千萬不能拘泥於《傷寒論》中的「先解其表,後攻其里」的原則,這絕對是大錯特錯。因為內臟氣機阻塞,陽氣無法散佈到體表,就應該要服用承氣湯,先通暢內臟;不用刻意發散,很多時候都能自然出汗退燒,這是因為邪氣在內部潰散了。如果沒有出汗,可以用柴胡湯來調和。仍然沒有出汗的話,就採用緩解的方法,不要強求出汗。

疫病常會以發熱出汗的方式來解除,有些人會發熱出汗,也有些人發熱不汗,第二天就會復發。

發熱時一定會有厥逆,發熱後厥逆消失,但沒有出汗,表示真陽還在,體表津液枯竭,可以慢慢痊癒。如果厥逆不消失,也不出汗,那就很危險了。但是發熱時不要亂動,亂動會導致汗止不出。只要溫暖滋補就可以了。

柴胡湯,適用於瀉下之後,體內沒有邪熱,適合發熱出汗來解毒。如果服用柴胡湯後仍然沒有出汗,可以用它來調和。

柴胡(二三錢),黃芩(錢半),陳皮,甘草,生薑(各一錢),大棗(二枚),

古方用人參、半夏;今表裡實,故不用人參。無嘔吐,不加半夏。

白話文:

藥方用柴胡二十三錢,黃芩一錢半,陳皮、甘草、生薑各一錢,大棗兩枚。古方原本用人參、半夏,但現在表裡實證,所以不使用人參。病人沒有嘔吐,因此不加半夏。

4. 四、論下宜急

傷寒下宜遲,要待邪傳裡方可議下。疫病下宜早,以邪伏中,下之而邪乃潰。但見舌黃,心腹痞滿,便於達原飲加大黃下之。設邪在膜原者,已有行動之機,得大黃促之而下,實為開門卻賊之法。即使未愈,邪亦不能久留,二、三日後,餘邪入胃,用小承氣湯徹其餘毒。大凡客邪,貴乎早治,乘人血氣未亂,不至危殆,投劑不至掣肘,愈後亦易平復,以病根之早拔也。

倘謂下無結糞,似乎太早;殊不知因邪熱而致燥結,非燥結而致邪熱也,下其邪熱,又何燥結之有!

白話文:

傷寒

的治療,宜延遲服用瀉下藥,要等到邪氣傳入內裡才可考慮使用瀉下藥。疫病的治療,宜及早服用瀉下藥,因為邪氣潛伏於體內,瀉下可以使邪氣潰散。

如果患者舌頭發黃,心腹脹滿

,可以使用達原飲加 大黃瀉下。

如果邪氣已經到達肌膜,已經有發作的跡象,使用大黃促進瀉下,就如同打開門戶驅逐賊人一樣。即使沒有完全痊癒,邪氣也無法久留,兩三天之後,殘餘的邪氣會進入胃部,就可以使用小承氣湯徹底清除餘毒。

總之,外來的邪氣,關鍵在於早治,趁著人體氣血未亂,不致危及生命,服用藥物也不會受到阻礙,治癒後也容易恢復健康,因為疾病根源早拔除的緣故。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沒有積糞就使用瀉下藥,似乎過於草率。但其實,是邪熱導致燥結,而不是燥結導致邪熱。瀉下邪熱,自然也就沒有燥結了!

小承氣湯,治邪在上焦,胸脅痞滿,自得消散。

大黃(三五錢),厚朴(錢半),枳實(一錢),姜(三片)

溫服。

大承氣湯,治中焦堅結,自得潤化而下。

大黃(三五錢),厚朴(錢半),枳實(一錢),芒硝(二三錢),

水姜煎服。

調胃承氣湯,治中焦宿結,兼有瘀熱。

大黃(三五錢),芒硝(二三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小承氣湯用於治療上焦病邪,症狀包括胸脅痞滿,服用後能自然消散。藥方為大黃三五錢,厚朴錢半,枳實一錢,姜三片,溫服。

大承氣湯用於治療中焦堅結,服用後能自然潤化並通便。藥方為大黃三五錢,厚朴錢半,枳實一錢,芒硝二三錢,用水姜煎服。

調胃承氣湯用於治療中焦積聚的宿疾,兼有瘀熱。藥方為大黃三五錢,芒硝二三錢,甘草一錢。

水姜煎服。

邪熱傳裡,在上焦痞滿者,宜小承氣湯。中有堅結者,加芒硝,軟堅而潤燥。設無痞滿,惟存宿結,而有瘀熱者,宜謂胃承氣湯。雖無結糞,但下黏膩極臭惡物,其邪熱散矣。若待燥結,熱極變症,不可揣摩,為害不小。

凡瘟疫舌有白苔者,邪在膜原也。舌色黃至中央,乃熱邪入胃,用達原飲,加大黃。若兼三陽症現,照前加藥,名三消飲。消內消外,消不內不外也。此治內外有邪,為疫症全劑。

三消飲,治毒邪表裡分傳,膜原尚有餘結,用此兼解。

檳榔(二錢),厚朴(錢半),甘草(八分),大黃(二三錢),草果仁(一錢),白芍,知母,黃芩,葛根,羌活,柴胡(各一錢),

薑棗水煎服。

白話文:

如果身體裡有邪熱入侵,在上焦造成胸悶滿脹,應該服用小承氣湯。如果還有堅硬的結塊,可以加入芒硝,軟化堅硬的結塊並潤燥。如果沒有胸悶滿脹,只是有宿積的結塊,並且伴隨瘀熱,應該服用胃承氣湯。即使沒有結糞,但排泄物粘膩惡臭,說明邪熱已經散去。如果等到燥結,熱邪加重,就可能出現其他病症,不可輕忽,危害很大。

凡是患瘟疫,舌苔發白的,說明邪氣在膜原。如果舌頭顏色發黃,一直延伸到舌頭中央,說明熱邪已經侵入胃部,可以用達原飲,加入大黃。如果同時出現三陽症狀,按照之前的方子加藥,叫做三消飲。消內消外,消不內不外。這個方子治療內外都有邪氣,是瘟疫的全套方劑。

三消飲主要用於治療毒邪侵犯表裡,膜原還有餘留的結塊,使用這個方子兼解毒邪。

檳榔(二錢)、厚朴(錢半)、甘草(八分)、大黃(二三錢)、草果仁(一錢)、白芍、知母、黃芩、葛根、羌活、柴胡(各一錢),用水薑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