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三·傷寒(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傷寒(上) (2)

1. 三、傷寒六經循序傳變

心:為手少陰,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

肝:為足厥陰,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裡。

腎:為足太陰,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

脾:為足大陰,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裡。

肺:為手太陰,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

心包絡:為手厥陰,與三焦手少陽相表裡。

凡感冒傷寒,初入在足太陽膀胱經,次傳足陽明胃經,三傳足少陽膽經,四傳足太陰脾經,五傳足少陰腎經,六傳足厥陰肝經。以上所言六經傳變,是其理之常也。亦有越經傳者,有不拘日數傳者,有二經三經同病者,宜見病治病,不可拘泥。其脈其症,俱於謂治各經方下明之。

白話文:

[三、傷寒六經循序傳變]

心臟:屬手少陰經,與手太陽小腸經互為表裡。

肝臟:屬足厥陰經,與足少陽膽經互為表裡。

腎臟:屬足少陰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互為表裡。

脾臟:屬足太陰經,與足陽明胃經互為表裡。

肺臟:屬手太陰經,與手陽明大腸經互為表裡。

心包絡:屬手厥陰經,與手少陽三焦經互為表裡。

凡是感冒或感染風寒,最初會影響到足太陽膀胱經,接著傳至足陽明胃經,然後傳至足少陽膽經,第四步傳至足太陰脾經,第五步傳至足少陰腎經,最後一步則傳至足厥陰肝經。以上所說的六經循序傳變,是通常的理論。但也有跳過某經脈直接傳變的情況,或者不依特定天數傳變,甚至有兩條或多條經脈同時受病的情形,治療時應根據病情實際情況來判斷,不能死板地遵循理論。關於脈象和病症的詳細描述,將在後面對應各經脈的治療方法中進行說明。

2. 四、論治傷寒勿拘古方

凡治傷寒,歷祖仲景。但仲景所制之麻、桂、硝、黃等劑,峻猛已極。原因當時人氣稟強壯,且為冬月感冒重邪而設,自然適中。第流傳既久,天氣人氣,日薄一日,不必盡同。凡寒熱感冒,及傷食房勞等候,皆有頭病、發熱、口渴等症,若即謂太陽、陽明之症,泥執古方,通治今人弱質,必被夭枉者多矣。

故存古人傳經之論者,俾人知傷寒局方之原,立法之所以自始也;遵列古方次第汗下者,俾人知立方用藥之體,而易於仿也;集諸賢之說者,俾人知古今變化之理,而慎於用也。後之治此症者,當因時因人而權衡之,勿以生死大關輕徇舊方。庶幾人登壽域,乃為司命上工。幸勿以余言為妄也。

白話文:

在治療傷寒這方面,我們通常會遵循張仲景的醫學理論。然而,張仲景所創立的如麻黃湯、桂枝湯、硝石、黃連等藥方,其藥性都非常猛烈。這是因為他認為當時人們的體質比較強壯,而且這些藥方主要是為了冬季感染嚴重風邪的情況而設計,因此效果顯著。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人的體質,都逐漸變弱,情況和過去已經有所不同。對於一般的感冒,或是因飲食過量、房事過勞等原因引起的頭痛、發燒、口渴等症狀,如果就直接判定為太陽或陽明病症,死守古方來治療現在體質較弱的人,那可能會導致許多無辜的人早逝。

保存古人關於傷寒傳經的理論,讓人們瞭解傷寒局方的起源,以及立法的初衷;列舉古方的出汗和下瀉療法,讓人們瞭解開方用藥的原則,方便學習;匯集眾多賢者的觀點,讓人們瞭解古今醫學的演變,進而在使用時更加謹慎。對於後世治療此類病症的人,應根據時代和個人狀況進行調整,不要輕易地沿用舊方,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得以健康長壽,才能算是真正高明的醫生。希望你們不要認為我的話是無稽之談。

3. 五、論證分表裡

凡陽邪在表則表熱;陰邪在表則表寒。陽邪在裡則裡熱,陰邪在裡則裡寒。邪在半表半裡,無有定處,則往來寒熱。邪在表則腹不滿,邪在裡則腹脹滿。邪在表則呻吟不安,不煩不嘔,邪在裡則煩躁悶亂,並作嘔逆。邪在表則能食,邪在裡則不能食。若在表裡之間,縱不欲食,未至於不能食也。

有胸痞悶,而初見心煩喜嘔者,表邪方入里,不可攻下。凡表症悉具,而脈沉微者,以元氣不足,不能外達也,但當救里,以助陽散寒為主;若不知溫中以固根本,而再用發散之劑,則危亡立至。

白話文:

[五、討論病症的表裡分別]

只要是熱性的病邪在身體表面,就會引起體表發熱;若是寒性的病邪在身體表面,則會導致體表感到寒冷。同樣地,熱性的病邪進入身體內部,會造成內部發熱;寒性的病邪進入身體內部,則會使內部感到寒冷。如果病邪處於半表半裡的位置,沒有固定的影響範圍,就會出現一陣冷一陣熱的情況。病邪在體表時,腹部不會感到脹滿;而病邪在體內時,腹部就會有脹滿感。病邪在體表時,病人會呻吟不適,但不會感到煩躁或嘔吐;而病邪在體內時,病人會感到煩躁、混亂,並且會有嘔吐的反應。病邪在體表時,病人的食慾正常;而病邪在體內時,病人的食慾會減退。如果病邪處於表裡之間,雖然可能影響食慾,但還不至於完全吃不下東西。

如果病人有胸口悶痛,且初期出現心煩及想嘔吐的症狀,表示體表的病邪正要進入體內,此時不宜使用強烈的瀉下療法。通常來說,若是所有表症都顯現,但脈象卻顯示沉弱,這代表病人的元氣不足,無法順利抵禦外界的侵擾,治療應以安撫體內、輔助陽氣、散去寒氣為主要目標;如果不知道用溫和的方式調理中焦以鞏固身體根基,反而再使用強烈的發汗藥物,可能會立刻導致病情危急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