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四·傷寒(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傷寒(下) (9)

1. 五十一、論傷寒用藥須配合得宜

麻黃得桂枝則能發汗。白芍得桂枝則能止汗。黃耆得白朮則止虛汗。防風得羌活則治諸風。蒼朮得羌活則止身痛。柴胡得黃芩治熱。附子得乾薑治寒。羌活得川芎則止頭痛。川芎得天麻則止頭眩。乾葛得天花粉則止消渴。石膏得知母則止渴。香茹得扁豆則消暑。黃芩得連翹則解毒。

白話文:

麻黃加桂枝可以發汗,白芍加桂枝可以止汗。黃耆加白朮可以止虛汗。防風加羌活可以治各種風症。蒼朮加羌活可以止身痛。柴胡加黃芩可以治熱症。附子加乾薑可以治寒症。羌活加川芎可以止頭痛。川芎加天麻可以止頭眩。乾葛加天花粉可以止消渴。石膏加知母可以止渴。香茹加扁豆可以消暑。黃芩加連翹可以解毒。

桑皮得蘇子則止喘。杏仁得五味則止嗽。丁香得柿蒂、乾薑則止呃。乾薑得半夏則止嘔。半夏得薑汁則回痰。貝母得栝蔞則開結痰。桔梗得升麻則開提血氣。枳實得黃連則消心下痞。枳殼得桔梗能使胸中寬。知母、黃柏得山梔則降火。豆豉得山梔治懊憹。辰砂得棗仁則安神。

白話文:

['桑皮加上蘇子能止喘息。' '杏仁與五味子合用能止咳嗽。' '丁香與柿蒂、乾薑合用能止胃脹打嗝。' '乾薑與半夏合用能止嘔吐。' '半夏加入薑汁能化痰。' '貝母與栝蔞合用能開解胸中結痰。' '桔梗與升麻合用能調和血氣。' '枳實與黃連合用能消心下脹滿。' '枳殼與桔梗合用能使胸部舒暢。' '知母、黃柏與山梔合用能清熱。' '豆豉與山梔合用能治療煩躁。' '辰砂與棗仁合用能安定心神。']

白朮得黃芩則安胎。陳皮得白朮則補脾。人參得五味、麥冬則生腎水。蒼朮得香附開鬱結。厚朴得腹皮開膨脹。草蔻得山楂消肉積。烏梅得乾葛則消酒。砂仁得枳殼則寬中。木香得薑汁則散氣。烏藥得香附則順氣。白芍得甘草治腹痛因虛。吳茱萸得良薑止腹痛因寒。乳香得沒藥大止諸痛。

白話文:

白朮配黃芩可以安胎,陳皮配白朮可以補脾。人參配五味子、麥冬可以滋養腎水。蒼朮配香附可以化解鬱結。厚朴配腹皮可以消除脹氣。草蔻配山楂可以消食積。烏梅配乾葛可以解酒。砂仁配枳殼可以寬中理氣。木香配薑汁可以散氣止痛。烏藥配香附可以順氣止痛。白芍配甘草可以治療虛寒引起的腹痛。吳茱萸配良薑可以治療寒邪引起的腹痛。乳香配沒藥可以止痛。

芥子得青皮治脅痛。黃耆得附子則補陽。知母、黃柏得當歸則補陰。當歸得生地則生血。藕汁磨京墨則止血。紅花得當歸則活血。歸尾得桃仁則破血。大黃得芒硝下實結。皂角得麝香通諸竅。訶子得肉果則止瀉。木香得檳榔治後重。澤瀉得豬苓能利水。澤瀉得白朮能收濕。以上所言配合,不過荃蹄耳,亦貴在人之神其用也。

白話文:

芥子搭配青皮可以治療脅痛。黃耆搭配附子可以補陽氣。知母、黃柏搭配當歸可以補陰血。當歸搭配生地可以生血。藕汁磨製成墨汁可以止血。紅花搭配當歸可以活血化瘀。歸尾搭配桃仁可以破血通經。大黃搭配芒硝可以瀉下實結。皂角搭配麝香可以通暢諸竅。訶子搭配肉果可以止瀉。木香搭配檳榔可以治療食後腹脹。澤瀉搭配豬苓可以利水消腫。澤瀉搭配白朮可以收斂濕氣。

以上所述的藥物配伍,只是一些基本的原則,重要的是要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医者要用心觀察,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2. 五十二、論傷寒有宜從證不從脈

脈浮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是也。脈沉為里,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是也。脈促為陽,常用葛根、芩連清之矣;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炙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

脈遲為寒,常用乾薑附子溫之矣;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濺濺汗出,則用大承氣,此又非遲為陰寒之脈矣。四者從症不從脈也。世有切脈而不問症,其誤可勝言哉!

白話文:

脈象與治法:

脈浮為表,宜汗法

脈象浮於表面,說明病邪在表,通常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這是常規做法。但也有一些情況應該用下法治療。

仲景云:如果脈浮且有力,心下部位按壓感到硬實,並且伴隨有熱感,說明熱邪已經深入臟腑,就應該用攻下法治療,避免發汗。

脈沉為里,宜下法

脈象沉於裏,說明病邪在裏,通常應該用下法治療,這是常規做法。但也有一些情況應該用汗法治療。

少陰病初起:如果出現發熱、脈沉的現象,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稍微發汗。

脈促為陽,宜清法

脈象促緊,說明陽氣偏盛,通常應該用葛根、黃芩、黃連等清熱藥物治療。但如果脈促伴隨手足厥冷,則屬於虛脫,需要用溫補的藥物治療,這就與陽氣偏盛的脈象不同。

脈遲為寒,宜溫法

脈象遲緩,說明陽氣不足,通常應該用乾薑、附子等溫熱藥物治療。但如果陽明經脈遲緩,患者不畏寒,身體卻不斷出汗,則應該用大承氣湯治療,這就與陽氣不足的脈象不同。

四者從症不從脈

以上四種情況,治療方法都應根據實際病症來決定,不能單純依賴脈象判斷。

世有切脈而不問症,其誤可勝言哉!

世上有不少醫生只看脈象,不問病症就下判斷,這種錯誤實在是不可言喻!

3. 五十三、論傷寒有宜從脈不從證

表症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當救其里,用四逆湯。」此從脈之沉也。里症下之,此其常也;目脹發熱者屬陽明,脈浮大者用桂枝湯,此從脈之浮也。結胸症具,常以大小陷胸湯下之矣;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是宜從脈而治其表也。

身疼痛者,常以麻黃桂枝湯解之矣;然尺中遲者不可汗,以榮血不足故也,是宜從脈而調其榮矣。此皆從脈不從證也。若問證而忽脈者,仲景之罪人也。

白話文:

治療表面症狀並引發出汗,這是常見的做法;張仲景說:「如果病人生熱、頭痛,但脈象卻反常地沈,身體感到疼痛,這時應該治療裡部,使用四逆湯。」這是根據脈象的沈降。

治療內部症狀並施以下藥,這是常規做法;如果眼睛腫脹且發熱,這屬於陽明經的問題,脈象浮大,應使用桂枝湯,這是根據脈象的浮動。

如果出現結胸的症狀,通常會使用大小陷胸湯來進行排泄;如果脈象浮大,就不應該使用下法,否則會有生命危險,這顯示了應當根據脈象治療表層症狀。

如果身體疼痛,通常會使用麻黃桂枝湯來解決;然而,如果尺脈遲緩,就不能使用汗法,因為這是因為榮血(血液循環)不足所致,這顯示了應當根據脈象調理榮血。這些都是根據脈象而不考慮症狀的例子。如果只問症狀而忽視脈象,那麼這就是違反了張仲景的原則。

4. 五十四、傷寒脈證凶候

病熱有火者生,心脈洪是也;無火者死,沉細是也。沉細或數者死。浮而澀,澀而身熱者死。熱而脈靜者難治。脈盛汗出,熱不退者凶。脈虛,熱不止者凶。三消、失血、蓐勞、久痢、諸虛復發熱者皆逆。

白話文:

病情嚴重且有火氣的人會活下來,這是指心跳強烈的情況;沒有火氣的人則會死亡,這是脈搏微弱細小的情況。如果脈搏微弱細小並且快速跳動,那麼人就會死亡。脈搏浮躁而且阻塞不通,身體發燒的話,那也是死亡的徵兆。高溫持續不斷但脈搏平緩的人很難治療。脈搏急促而出汗,但是熱度仍然不減的人情況非常糟糕。脈搏虛弱,熱度卻不停止的人也很危險。糖尿病、出血、產後疲憊、長期腹瀉以及各種虛弱症狀再次出現並伴隨發熱的人都屬於病情反覆或者惡化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