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四·傷寒(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傷寒(下) (9)

1. 五十一、論傷寒用藥須配合得宜

麻黃得桂枝則能發汗。白芍得桂枝則能止汗。黃耆得白朮則止虛汗。防風得羌活則治諸風。蒼朮得羌活則止身痛。柴胡得黃芩治熱。附子得乾薑治寒。羌活得川芎則止頭痛。川芎得天麻則止頭眩。乾葛得天花粉則止消渴。石膏得知母則止渴。香茹得扁豆則消暑。黃芩得連翹則解毒。

桑皮得蘇子則止喘。杏仁得五味則止嗽。丁香得柿蒂、乾薑則止呃。乾薑得半夏則止嘔。半夏得薑汁則回痰。貝母得栝蔞則開結痰。桔梗得升麻則開提血氣。枳實得黃連則消心下痞。枳殼得桔梗能使胸中寬。知母、黃柏得山梔則降火。豆豉得山梔治懊憹。辰砂得棗仁則安神。

白朮得黃芩則安胎。陳皮得白朮則補脾。人參得五味、麥冬則生腎水。蒼朮得香附開鬱結。厚朴得腹皮開膨脹。草蔻得山楂消肉積。烏梅得乾葛則消酒。砂仁得枳殼則寬中。木香得薑汁則散氣。烏藥得香附則順氣。白芍得甘草治腹痛因虛。吳茱萸得良薑止腹痛因寒。乳香得沒藥大止諸痛。

芥子得青皮治脅痛。黃耆得附子則補陽。知母、黃柏得當歸則補陰。當歸得生地則生血。藕汁磨京墨則止血。紅花得當歸則活血。歸尾得桃仁則破血。大黃得芒硝下實結。皂角得麝香通諸竅。訶子得肉果則止瀉。木香得檳榔治後重。澤瀉得豬苓能利水。澤瀉得白朮能收濕。以上所言配合,不過荃蹄耳,亦貴在人之神其用也。

白話文:

[五十一、討論治療感冒時藥物需適配得當]

麻黃加上桂枝能促進出汗。白芍與桂枝合用可防止過度出汗。黃耆搭配白朮可以止虛弱導致的汗。防風和羌活一起用能治療各種風邪。蒼朮與羌活合用可緩解身體疼痛。柴胡加黃芩可治療熱症。附子與乾薑合用可治療寒症。羌活與川芎一起用可緩解頭痛。川芎與天麻合用可緩解頭暈。乾葛與天花粉一起用可治療口渴。石膏與知母合用可止渴。香茹與扁豆合用可消暑。黃芩與連翹合用可解毒。

桑白皮與蘇子合用可止喘。杏仁與五味子合用可止咳。丁香與柿蒂、乾薑合用可止呃逆。乾薑與半夏合用可止嘔吐。半夏與薑汁合用可化痰。貝母與栝蔞合用可化開結痰。桔梗與升麻合用可提升血氣。枳實與黃連合用可消除心下痞。枳殼與桔梗合用可使胸部舒暢。知母、黃柏與山梔合用可降火。豆豉與山梔合用可治療煩躁不安。辰砂與棗仁合用可安神。

白朮與黃芩合用可安胎。陳皮與白朮合用可補脾。人參與五味子、麥冬合用可滋養腎水。蒼朮與香附合用可開鬱結。厚朴與腹皮合用可開胃。草蔻與山楂合用可消除肉食積滯。烏梅與乾葛合用可解酒。砂仁與枳殼合用可寬中。木香與薑汁合用可散氣。烏藥與香附合用可順氣。白芍與甘草合用可治療因虛弱導致的腹痛。吳茱萸與良薑合用可止因寒導致的腹痛。乳香與沒藥合用可大大緩解各種疼痛。

芥子與青皮合用可治療脅痛。黃耆與附子合用可補陽。知母、黃柏與當歸合用可補陰。當歸與生地合用可生血。藕汁磨京墨可止血。紅花與當歸合用可活血。歸尾與桃仁合用可破血。大黃與芒硝合用可下實結。皁角與麝香合用可通諸竅。訶子與肉果合用可止瀉。木香與檳榔合用可治療後重。澤瀉與豬苓合用有利水作用。澤瀉與白朮合用可收濕。以上所述的配伍,只是一個基本的示例,更關鍵的是醫生如何靈活運用這些配伍原則。]

2. 五十二、論傷寒有宜從證不從脈

脈浮為表,治宜汗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下者焉。仲景云: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是也。脈沉為里,治宜下之,此其常也,而亦有宜汗者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是也。脈促為陽,常用葛根、芩連清之矣;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炙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

脈遲為寒,常用乾薑附子溫之矣;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濺濺汗出,則用大承氣,此又非遲為陰寒之脈矣。四者從症不從脈也。世有切脈而不問症,其誤可勝言哉!

白話文:

【對於傷寒病症,有時應當根據症狀而非脈象來決定治療方式】

一般來說,如果脈象浮動,代表病症在表層,應該採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這是常見的情況,但也有例外需用下法的情況。如張仲景所說,若脈象浮大,且心下部位硬結,內部有熱,屬於臟腑的問題,應使用攻下法,而不是發汗法。

脈象沉穩通常代表病症在裡層,應該用下法來治療,這也是常見的治療方式,但也有些情況需要用發汗法。如少陰病初發,患者反而出現發熱和脈象沉穩,這種情況下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微微發汗。

脈象急促通常被視為陽性反應,一般會用葛根、黃芩、黃連等藥物來清熱。但如果脈象急促伴隨四肢厥冷,表示可能是虛脫,這種情況下必須用灸法或溫補藥物,脈象急促並不代表一定是陽盛。

脈象緩慢通常被認為是寒象,一般會用乾薑、附子等藥物來溫熱體內。但如果陽明病脈象緩慢,患者並不畏寒,反而身體有細微汗出,這種情況下應該用大承氣湯,這顯示脈象緩慢並不一定代表陰寒。

以上四種情況都說明,在治療上,我們應根據症狀而非僅依脈象來決定治療方式。在臨牀上,如果只依賴脈象而不詢問具體症狀,可能會產生許多誤解與錯誤。

希望這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3. 五十三、論傷寒有宜從脈不從證

表症汗之,此其常也;仲景曰:「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當救其里,用四逆湯。」此從脈之沉也。里症下之,此其常也;目脹發熱者屬陽明,脈浮大者用桂枝湯,此從脈之浮也。結胸症具,常以大小陷胸湯下之矣;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是宜從脈而治其表也。

身疼痛者,常以麻黃桂枝湯解之矣;然尺中遲者不可汗,以榮血不足故也,是宜從脈而調其榮矣。此皆從脈不從證也。若問證而忽脈者,仲景之罪人也。

白話文:

處理表面病症時通常會使用出汗法,這是常規作法;但張仲景指出:「如果病人發燒、頭痛,但脈象卻顯示為沉脈,且身體感到疼痛,這時應當救治內臟,使用四逆湯。」這就是根據脈象的沉來判斷。

內臟病症通常會採用瀉下法,這也是常規作法;但如果眼睛腫脹並且發燒,這屬於陽明病,脈象為浮大的情況下,應該使用桂枝湯,這就是根據脈象的浮來判斷。即使結胸症的症狀都已出現,一般都會使用大小陷胸湯來進行瀉下治療;但如果脈象浮大,就不可以使用瀉下法,否則可能會導致死亡,這時就應該根據脈象來治療表面病症。

身體疼痛的情況下,一般都會使用麻黃桂枝湯來解決;但如果寸口部位的脈象緩慢,就不能使用出汗法,因為這表示營養血液不足,這時就應該根據脈象來調節營養。這些都是根據脈象而不是症狀來進行治療的例子。

如果醫生只看症狀而不重視脈象,那就是對不起張仲景的人。

4. 五十四、傷寒脈證凶候

病熱有火者生,心脈洪是也;無火者死,沉細是也。沉細或數者死。浮而澀,澀而身熱者死。熱而脈靜者難治。脈盛汗出,熱不退者凶。脈虛,熱不止者凶。三消、失血、蓐勞、久痢、諸虛復發熱者皆逆。

白話文:

【對於發燒病症,如果體內有火氣的病人能存活,例如心臟部位的脈象顯現出強烈有力的狀況;反之,如果體內沒有火氣的病人會死亡,例如脈象顯示出深沉微弱的情況。脈象深沉微弱,或者跳動快速的病人會死亡。脈象浮動且滯澀,滯澀且身體高溫的病人會死亡。體溫高但脈象平穩的病人難以治療。脈象強烈,出汗後體溫仍未下降的病人病情危急。脈象虛弱,發燒持續不退的病人病情危急。患有三消症(糖尿病)、出血、產後疾病、長期腹瀉、各種虛弱病狀的患者如果再次發燒,都是病情反轉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