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三·傷寒(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傷寒(上) (1)

1. 卷之三·傷寒(上)

2. 一、傷寒總論

冬氣嚴寒,保身不密,殺厲之氣,乘於肌體,若伏而不發,至春變溫,至夏變熱;(溫熱病另有調治。)即時發者,名正傷寒。以寒傷表,發熱憎寒,邪閉皮毛,病在衛也。(衛者氣也。)由淺而深,遍身疼痛,邪入經絡,病在榮也。(榮者血也。)夫人之衛行脈外,榮行脈中,今以寒邪居之,則氣血混亂,經絡壅滯,故外症若此。

自此而漸至嘔吐不食、脹滿等症,則由經入腑,病益深矣。自仲景以來,名賢代起,有言其病而不言其陰陽者,有立其方而未詳其增減者,支離繁碎,令人難用。惟約以汗、吐、下、溫、清、補六法,(六法詳後。)更以虛實二字為提綱,憑症察脈,變化治之,易於拾芥。

雖傷寒變症不一,有循序傳經者,有不循序傳經者,有始終止在一經者,有不由表入,直中陰經者,有三陽同病,三陰俱病,陰陽齊病者,有二經並病,前後合病者,及雜症互見,陰症似陽,陽症似陰者。

能明虛實,則宜表宜里,宜攻宜補,而立方用藥,無不曲中,又何慮乎!若執方書,以某方治某病,因某病用某藥;恐病合而人之虛實不合,以及孰宜急、宜緩、宜重、宜輕,不能神明變通,亦非上工。余雖詳言調治,逐條分注於後,亦要在人之善用耳。惟觀其某條治法,即不恰中,亦不甚遠,不致誤枉,或壽世之一端也。

白話文:

[一、總論傷寒]

冬天氣候嚴寒,若身體防護不周,容易讓強烈的寒氣侵襲身體。這種寒氣如果當時沒有立即發作,可能會到春天轉變為溫病,到夏天轉變為熱病。(對於溫病和熱病的治療方式另當別論。)如果寒氣當時就發作,那稱為典型的傷寒。因為寒氣侵襲了身體表面,導致發燒怕冷,邪氣封閉在皮膚與肌肉之間,這就是影響到了衛氣層面。(衛氣是身體的氣。)若病情進一步惡化,全身開始疼痛,表示邪氣已經進入經絡,這就是影響到了營血層面。(營血是身體的血液。)人的衛氣在脈絡之外運行,營血在脈絡之中運行,現在被寒邪所佔據,導致氣血混亂,經絡阻塞,所以才會出現這些外在的症狀。

隨著病情發展,可能會出現嘔吐、無法進食、腹部脹滿等症狀,這表示邪氣已經從經絡進入腑臟,病情更加嚴重了。從張仲景開始,歷代都有許多醫學名家對傷寒進行研究,但有些只描述了病症而未提及陰陽的區別,有些提供了治療方案卻未詳細說明如何調整配方,這些繁複零散的信息讓人難以運用。只有透過發汗、催吐、瀉下、溫熱、清涼、補養六種基本療法,(六種療法的詳細說明在後面。)再以「虛」、「實」兩字作為核心,根據症狀和脈象來變化治療,這樣做起來就會變得簡單許多。

儘管傷寒的症狀變化多端,有的依照順序影響各條經絡,有的不按順序影響,有的始終隻影響某一條經絡,有的不從表面進入,而是直接影響陰性經絡,有的同時影響三條陽性經絡,有的同時影響三條陰性經絡,有的同時影響陰性和陽性經絡,有的同時影響兩條經絡,有的先後影響不同經絡,甚至有各種症狀交錯出現,陰性症狀像陽性,陽性症狀像陰性的。

只要能清楚辨別「虛」、「實」,就能判斷應該從表層還是內裡治療,應該攻邪還是補養,開出的處方和使用的藥物都能精確到位,還擔心什麼呢?如果只是死記硬背藥方,認為某種藥方只能治療某種疾病,因為某種疾病就使用某種藥物;恐怕就算病症符合,但病患的「虛」、「實」狀況卻不符合,或者不知道何時該急、何時該緩、何時該加重、何時該減輕,不能靈活變通,這樣的人也算不上高明的醫生。雖然我在後面詳細解釋了調理方法,並針對每一條原則做了註解,但關鍵還是在於使用者是否懂得運用。只要看懂了某條原則的治療方法,即使不能完全符合,也不會差太遠,不會造成誤診,或許也能成為延續生命的一種方法。

3. 二、傷寒脈論

(觀此可知症之表裡虛實。)

經脈十二,六陽屬腑為表,六陰屬臟為里。經脈分手足者,以足經之脈,長而且遠,自上及下,遍絡四體,按之可知周身之病;手經之脈,短而且近,皆出入足經之同,故凡診傷寒外感者,但言足經,而不言手經也。然足之六經,又以三陽為表。而太陽一經,為陽中之表,以脈行於背,背為陽也,且包復周身,故凡風寒傷人,自太陽經始。陽明經,為陽中之裡,以脈行於腹,腹為陰也。

少陽經,為半表半裡,以脈行於側也。至於足之三陰主裡,其脈自足上腹,雖亦在肌表之間,而其風寒未有不由陽經而入陰分也。若不由陽經入者,即為直中陰經,必連臟矣,故陰經無表症。凡浮脈,固屬表也,然有感寒邪之甚者,拘束衛氣,脈不能達,亦沉而兼緊,但以發熱頭痛等表症,參合自可辨也,切不可概以浮為表論。如血虛動血者,陰虛水虧者,內火熾盛者,關陰格陽者,脈俱浮大,宜知之也。

至於脈浮而緊者,邪氣有餘也;按之無力者,元氣不足也。元氣不足,何以逐邪!必使元氣漸充,自虛而實,自數而緩,則陽氣漸達,胃氣漸至,即為將解之兆。若日見緊數無力,則凶矣。

雜病以弦為陽,以緩為弱。傷寒以弦為陰,以緩為和。寸為陽,或沉細而無力者,為陽中伏陰。尺為陰,或見沉數者,為陰中伏陽。寸口數大有力,為重陽。尺部沉細無力,為重陰。寸脈浮而有力,主寒邪,表實宜汗;浮而無力,主風邪,表虛宜實。尺脈沉而有力,主陽邪在裡,為實,宜下;無力,主陰邪在裡,為虛,宜溫。

寸弱無力,忌吐;尺弱無力,忌汗,忌下。汗下後脈靜者生,正氣復也;躁熱者死,邪氣勝也。溫之後,脈來歇至者,正氣脫也。純弦者名曰負;按之如解索者名曰陰陽離,皆死。陰病見陽脈者生,正氣在也。陽病見陰脈者死,正氣絕也。(其餘雜症脈理俱載雜症條下。)

白話文:

【二、傷寒脈象討論】

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其中六條屬於腑,與外表相聯,另六條屬於臟,與體內相關。這些經脈分佈於手腳,由於腳部的經脈長且遠,從頭到腳,遍及全身,所以按壓它們可以瞭解全身的健康狀況。手部的經脈較短且靠近,它們的運作與腳部經脈相似,因此,在診斷外感風寒時,我們通常只談論腳部經脈,而不提手部。

腳部的六條經脈中,又以三條陽性經脈為外層。其中,太陽經是陽性中的外層,因為它的脈絡位於背部,而背部屬陽,並且覆蓋全身,所以當風寒侵襲人體時,通常會從太陽經開始。陽明經是陽性中的內層,因它的脈絡位於腹部,而腹部屬陰。

少陽經則處於半外半內的位置,因為它的脈絡位於身體的側面。至於腳部的三條陰性經脈主要與內臟相關,雖然它們的脈絡從腳延伸到腹部,即使它們也在皮膚表面,但是風寒通常不會直接影響到陰性經脈,除非通過陽性經脈進入。如果風寒不經過陽性經脈就影響到陰性經脈,那便是直接影響到了臟器,因此,陰性經脈不會出現外層的症狀。雖然浮脈一般屬於外層,但如果寒邪非常嚴重,可能會束縛住防禦系統的能量,使得脈搏無法正常運作,也會出現深沉且緊繃的情況。然而,只要伴隨發燒、頭痛等外層症狀,就能分辨出兩者的差異,不能一概而論認為浮脈就是外層。例如,血虛導致血液流動失常,陰虛導致水分不足,內火旺盛,或者陰陽失調的情況下,脈搏也可能呈現浮大。

對於脈搏浮且緊的情況,表示邪氣過剩;如果按壓下去感覺無力,則表示元氣不足。元氣不足,如何能驅邪!必須讓元氣逐漸充足,從虛弱轉為強壯,從快速轉為平穩,這樣陽氣才能逐漸恢復,胃氣也能逐漸回歸,這就是病情將要好轉的徵兆。但如果脈搏持續緊繃且無力,那就是凶兆了。

對於一般的疾病,弦脈表示陽性,緩脈表示虛弱。然而對於傷寒來說,弦脈表示陰性,緩脈表示和諧。寸脈為陽性,如果出現沉細且無力的情況,表示在陽性中藏有陰性。尺脈為陰性,如果出現沉而快速的情況,表示在陰性中藏有陽性。寸脈快速且有力,表示陽性過剩。尺脈沉細且無力,表示陰性過剩。寸脈浮且有力,表示寒邪在表層,且實在,應發汗治療;如果浮且無力,表示風邪在表層,且虛弱,應補充實質。尺脈沉且有力,表示陽邪在內層,且實在,應使用下法治療;如果無力,表示陰邪在內層,且虛弱,應使用溫補法治療。

寸脈虛弱無力,應避免催吐;尺脈虛弱無力,應避免發汗和下法。發汗或下法後,如果脈搏平靜,表示正氣恢復,這是好轉的跡象;如果出現焦躁和發熱,表示邪氣佔優勢,這是死亡的跡象。使用溫補法後,如果脈搏出現間歇,表示正氣已經流失。純弦脈被稱為負脈;如果按壓下去像鬆開繩子一樣,被稱為陰陽離脈,這些都是死亡的跡象。如果陰性疾病的病人出現陽性脈象,表示正氣仍在,這是生存的跡象。如果陽性疾病的病人出現陰性脈象,表示正氣已經耗盡,這是死亡的跡象。(其他各種疾病的脈象原理都記錄在相關條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