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五·瘟疫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瘟疫 (2)

1. 五、論下法權變

凡瘟疫初起身熱,或一日二日舌上白苔如粉,早服達原飲一劑。午前舌變黃色,隨見胸膈滿痛,大渴煩躁,此伏邪潰而傳胃也,前方加大黃下之,熾減熱退。午後復加煩熱,舌黑生刺,鼻如煙煤,此邪毒最重,復瘀到胃,急投大承氣湯,傍晚大下,至夜半熱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因其毒甚,傳變亦速,用藥不得不緊。

設不及時重劑,二三日必死。但其中有應一日下二三次者,有連下三四日者,有下一日間一日者。其中寬緩之間,有應用柴胡清燥湯者,有應用犀角地黃湯者。至於承氣有三方,固宜酌用;又宜某日應多與,某時應少與,稍不得法,便至誤事,此貴臨時斟酌。

白話文:

瘟疫初起之治療

凡是瘟疫剛開始,病人出現發熱,或是一兩天舌頭上覆蓋白色苔蘚,像粉末一樣,應該立即服用達原飲一劑。

如果上午舌頭變成黃色,並且出現胸膈滿悶疼痛、口渴煩躁,這是因為病邪潛伏體內,然後攻破防禦,傳入胃部。此時應該在原方中加入大黃,以瀉下通便,降低熱度。

下午如果又出現煩躁發熱,舌頭變黑並生出針刺狀的苔蘚,鼻腔像煙灰一樣黑,這表示病邪毒性最重,並且已經瘀滯於胃部。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傍晚可以排出大量糞便,到半夜發熱就會退去,第二天早上鼻腔變黑,舌苔變黑並生出針刺狀的苔蘚,就像脫落了一樣。

由於瘟疫毒性很強,傳變也很快,用藥必須要緊迫。如果沒有及時服用重劑,兩三天內就會死亡。不過有些病人可能需要一天服用兩三次藥,有些病人需要連續服用三四天藥,還有一些病人一天服用一次就夠了。

在治療過程中,病情的緩解程度會有所不同,有些病人需要服用柴胡清燥湯,有些病人則需要服用犀角地黃湯。至於承氣湯有三個方劑,要根據病人的情況酌情使用。此外,還要考慮到病人每天需要服用多少藥,什麼時間服用藥才最有效,如果方法稍有不當,就會導致治療失敗。所以,這方面需要醫生根據當時的病情靈活地做出判斷。

柴胡清澡湯,治疫病下後,餘熱未除,以此清之。

柴胡(二錢),黃芩(三錢),陳皮(錢半),知母(二錢),天花粉(錢半),甘草(一錢),

薑棗煎服。

犀角地黃湯,治症同前,而此方滋陰退火。

地黃(一兩),白芍(三錢),丹皮(二錢),犀角(三錢,研碎),

白話文:

「柴胡清澡湯」用來治療瘟疫病症退卻後,餘熱未消的情況,能清熱解毒。方劑由柴胡、黃芩、陳皮、知母、天花粉、甘草組成,以生薑、紅棗煎服。

「犀角地黃湯」適用於與前述症狀相同,但偏向陰虛火旺的情況,此方則以滋陰退火為主。方劑包含地黃、白芍、丹皮、犀角(研磨成粉末)。

先將地黃溫水潤濕,摘碎,入石臼內搗爛,再加水如糊,絞汁聽用。其滓入藥同煎,煎成去滓、入地黃汁合服。

濟陰承氣湯(新),治疫熱宜攻而下之。或體弱血虛,須瀉補並用。

大黃(或煨、為生,二三錢),枳實(麵炒,一錢),當歸(錢半),厚朴(一錢),生地,白芍(各一錢),丹參(二錢),陳皮,甘草(各五七分),

水煎服。此方平和,凡老年與產後,及體弱、內傷人,遇此瘟疫,用之無虞,而且有效。

白話文:

先把地黃用溫水泡軟,然後摘碎,放進石臼裡搗爛,再加水調成糊狀,擠出汁液服用。剩下的渣滓也要加入藥材一起煎煮,煮好後去除渣滓,再加入地黃汁一起服用。這個方子叫做濟陰承氣湯,適用於瘟疫發熱需要攻下治療的情況,或者體弱血虛,需要瀉下和補益同時進行的病人。藥材包括大黃、枳實、當歸、厚朴、生地、白芍、丹參、陳皮和甘草,用水煎服。這個方子性溫和,老年人、產後婦女以及體弱、內傷的人,遇到瘟疫可以用它,安全有效。

2. 六、論應下諸症

舌苔黃(白苔,邪在膜原也,未可下。),苔黑(有一種舌俱黑滑而無苔者,此陰症也,宜四逆理中八味之類。),舌芒刺,舌裂,舌短,舌硬,舌卷,唇裂焦燥,口臭,唇口起泡起皮,鼻孔如煙煤,口燥渴(若大汗,脈長洪而渴,未可下,宜白虎湯。汗更出,身涼渴止。

),目赤,咽乾,氣噴如火,脈沉而數,小便赤里涓滴作痛,小便極臭,揚手擲足,潮熱(在日晡時者為胃實。),心下痞滿,心下高起如塊,心下痛,腹腸滿,腹痛按之愈痛,心下脹痛,頭脹痛(初起頭痛,別無下症,不可下。),小便閉(屬氣結,若大便行,小便立解矣。

白話文:

舌苔:

  • 舌苔黃 (白苔,邪在膜原也,未可下。): 舌苔呈現黃色或白色,表示病邪停留在表層,還未深入體內,不宜用寒涼藥物治療。
  • 苔黑 (有一種舌俱黑滑而無苔者,此陰症也,宜四逆理中八味之類。): 舌頭整體呈現黑色而光滑,沒有舌苔,這是陰寒證,應該使用溫陽散寒的藥物,例如四逆理中湯、八味丸等。

舌頭其他症狀:

  • 舌芒刺: 舌頭表面有刺狀突起,表示熱毒內盛。
  • 舌裂: 舌頭出現裂紋,表示津液不足。
  • 舌短: 舌頭短縮,表示脾氣虛弱。
  • 舌硬: 舌頭僵硬,表示寒邪入侵。
  • 舌卷: 舌頭捲曲,表示氣血不足。

口唇症狀:

  • 唇裂焦燥: 嘴唇乾裂,表示陰虛火旺。
  • 口臭: 口氣有異味,表示胃腸積熱或食積不化。
  • 唇口起泡起皮: 嘴唇和口腔內出現水泡或脫皮,表示濕熱內蘊。

鼻腔症狀:

  • 鼻孔如煙煤: 鼻孔內發黑,表示熱毒入侵。

口渴症狀:

  • 口燥渴 (若大汗,脈長洪而渴,未可下,宜白虎湯。汗更出,身涼渴止。): 口乾舌燥,口渴,若伴隨出汗、脈象長而洪大,不宜服用寒涼藥物,應該使用白虎湯。如果汗出更多,身體發涼,口渴減輕,則說明病情已經有所緩解。

其他症狀:

  • 目赤: 眼睛紅腫,表示肝火上升。
  • 咽乾: 咽喉乾燥,表示津液不足。
  • 氣噴如火: 呼吸急促,氣息灼熱,表示熱邪內盛。
  • 脈沉而數: 脈象沉而快,表示寒邪內鬱。
  • 小便赤里涓滴作痛: 小便顏色深紅,排尿時疼痛,尿量減少,表示熱邪傷陰。
  • 小便極臭: 尿液氣味異常,表示熱毒內蘊。
  • 揚手擲足: 手腳不自主地顫抖,表示熱邪擾動心神。
  • 潮熱 (在日晡時者為胃實。): 午後出現發熱,表示胃火旺盛。
  • 心下痞滿: 心窩處脹滿,表示胃氣不暢。
  • 心下高起如塊: 心窩處有包塊隆起,表示脾胃積滯。
  • 心下痛: 心窩處疼痛,表示肝氣鬱結。
  • 腹腸滿: 腹部脹滿,表示飲食積滯。
  • 腹痛按之愈痛: 按壓腹部疼痛加重,表示寒邪凝滯。
  • 心下脹痛: 心窩處脹痛,表示氣血不通。
  • 頭脹痛 (初起頭痛,別無下症,不可下。): 頭痛,如果剛開始頭痛,沒有其他症狀,不宜使用藥物治療。
  • 小便閉 (屬氣結,若大便行,小便立解矣。): 尿閉,屬於氣機阻滯,如果大便通暢,小便就會自然通暢。

),大便閉(有血液枯竭者,無表裡症,為虛燥,宜蜜煎導,及豬膽導。),屎極臭,大便黏膠,協(即挾),熱下利,熱結傍流,四厥,脈厥體厥(厥者陽氣內郁,不能外泄,胃家實也,宜下之;若下後復厥,為虛脫,宜補。),發狂(外有虛煩作狂,有因欲汗作狂,忌下。

),

以上三十六症,諸屬實熱,下之乃解。但有實熱,必見實證。雖證不一,必有數端宜下之症顯然於外,須及時攻治,庶不致遺害。

白話文:

便秘,大便干且带血,没有明显的外感症状,属于虚燥,可用蜂蜜煎服通便,或用猪胆通便。大便恶臭、黏稠、排便困难,伴随腹泻,热结在肠道,四肢厥冷,脉象微弱,身体厥逆。厥逆是因为阳气郁结于体内,不能向外散发,胃部积实,需要泻下。如果泻下后仍然厥逆,则是气虚脱,需要补益。发狂,有可能是虚烦导致的狂躁,也有可能是因想要出汗而导致的狂躁,忌用泻药。

以上三十六种症状,都属于实热症,泻下即可缓解。但实热症必须有明显的实证表现。虽然症状不一,但一定会有数种需要泻下的症状明显地表现出来,需要及时攻治,才不至于造成危害。

3. 七、論下後脈證變幻

凡里證脈沉而數,宜下。下後脈浮者,當得汗解。若無汗而微熱,神昏口渴,此邪熱浮於外,而里無壅滯也,宜白虎湯。設數下後,脈浮數而空,當加人參。白虎辛溫,除肌表之邪熱,加人參助一身之血液,於是經絡潤澤,元氣充周,自得汗而解。倘不得汗,二三日後,脈復沉而大熱,因膜原餘邪,復瘀到胃,宜再下之。

下後脈再浮者,仍當汗解,宜白虎湯。下後脈浮,大汗而熱者,此內邪散,正氣通,佳兆也,不得再下。(以上二症,俱言下後之熱,一以脈沉為邪復,一以脈浮為邪散,惟以憑脈為斷。)又有當下失下,口舌燥渴,身反熱減,四肢厥逆,此陽氣伏也。既下厥回,身上不寒,脈大而反數,津生不渴,此里邪去,郁陽暴伸也,宜用柴胡清燥湯(方見上),去花粉、知母,加乾葛,隨其性而升泄之。此症似宜用白虎湯,但熱渴既除,又非白虎所宜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是里證,脈象沉而數,就應該使用瀉下藥。瀉下後,如果脈象浮起來了,就應該出汗解表。如果沒有出汗,並且伴有微熱、神志昏迷、口渴,說明邪熱浮於肌表,而內里並沒有阻塞,這時應該使用白虎湯。

如果多次瀉下後,脈象浮而數且虛弱,就應該加入人參。白虎湯辛溫,可以祛除肌表邪熱,人參可以補益一身血液,使經絡滋潤,元氣充沛,自然就會出汗而解表。

如果還是沒有出汗,二三天後,脈象又沉下去,並且出現高燒,說明內里有殘餘邪氣,又瘀積到了胃部,應該再次使用瀉下藥。

瀉下後脈象再次浮起來,仍然應該出汗解表,這時也應該使用白虎湯。瀉下後脈象浮,出很多汗,並且還有發熱,說明內邪已經散去,正氣流通,這是好兆頭,不用再使用瀉下藥。

以上兩種情況,都是指瀉下後出現發熱,一個是脈象沉說明邪氣又回來,一個是脈象浮說明邪氣散去,判斷的依據就是脈象。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瀉下後效果不佳,病人仍然口渴,身體發熱減輕,四肢厥逆,說明陽氣衰敗。瀉下後厥逆消失,身體不再寒冷,脈象洪大而反覆數,津液恢復正常不再口渴,說明里邪去除,郁滯的陽氣突然升發,應該使用柴胡清燥湯(方劑見前面),去掉花粉和知母,加入乾葛,利用藥物升散的性質來疏泄陽氣。這種情況看似適合使用白虎湯,但熱渴已經消失,又不能再使用白虎湯了。

白虎湯,治瘟疫下後,脈長洪而數,大渴復大汗,通身發熱。

石膏(一兩),知母(四錢),甘草(三錢),炒米(一撮),

加姜煎服。

服達原飲後,毒邪分離膜原,內外之氣已通,故脈長洪而數。白虎辛涼解散,服之或戰汗,或自汗而解。若邪已入胃,不用承氣,而用白虎,反抑邪毒,致脈不行。人見陽症而得陰脈,愈不敢下;投以寒涼,愈投愈危。惟用承氣緩緩下之,六脈自出。

以下論疫病雜症,與傷寒治法不同,不得混用。

白話文:

白虎湯用於治療瘟疫病發之後,患者脈象又長又洪且數,口渴難耐又大量出汗,全身發熱的症狀。藥方包括石膏一兩,知母四錢,甘草三錢,炒米一小撮,加入生薑煎煮服用。

服用達原飲後,毒邪分離,內外氣機恢復正常,所以脈象才會又長又洪且數。白虎湯性寒涼,服用後可能會發汗或自汗,汗出後病症就會減輕。如果邪氣已經入侵胃部,就不應該使用承氣湯,而應該使用白虎湯,否則會抑制邪氣,導致脈象消失。患者雖然出現陽性症狀,卻出現陰脈,更不能使用寒涼藥物,否則會越來越危險。只有使用承氣湯緩緩瀉下,才能使六脈恢復正常。

以下論述瘟疫病症中出現的各種雜症,與傷寒病的治療方法不同,不可混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