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三·傷寒(上) (5)
卷之三·傷寒(上) (5)
1. 十、論吐證
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又曰:「在上者湧之」,謂吐之也。邪結中焦,胸滿而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或飢不能食,或食入即吐,並有欲吐不能吐者;手足厥冷,脈弦遲,或寸脈微浮而緊,此為胸中有寒,當吐之。丹溪曰:「吐中有發散之義」,此治傷寒一大關鍵也。
今何人惟知汗、下二法,而吐法不用,使邪氣結而不散,輕病致重,其害無窮。但胸中之寒,亦有虛實之分,仲景曰:「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方載三十內。)前言寒者,言寒邪之實;後言寒者,言胃氣之虛。當吐當溫,此等要處,最宜詳察。
凡胸中鬱郁而痛不能食,欲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甚,其脈遲,而寸脈微滑,吐之則利自止。
凡宿食在上脘者宜吐;虛煩在胸中者,宜吐、下分治之。
凡寸脈弱而無力者忌吐。寒邪在表,宜汗;在中下宜下,不宜吐。
瓜蒂散,治胸中痞硬,寒邪滯中,寸脈微浮。吐之以散中寒。
甜瓜蒂(炒黃),赤小豆(等分),
為末。即瓜蒂一味亦可。熟水調服二三錢,以指按喉必吐。吐時須令閉目,緊束肚皮,若吐不止者,蔥白湯解之。凡亡血及老人產婦血虛脈弱者勿服。
梔子豆豉湯,治傷寒煩躁。亦用作吐藥,以肺腎之邪在上焦,吐以散之也。
梔子(十四枚),淡豆豉(四合)
先煎梔子,後入豆豉,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煩者氣也,出於肺,梔子治肺煩;躁者血也,出於腎,豆豉治腎躁;以心火旺,則金躁而水虧,肺腎合而為煩躁。上方吐有形之實邪,此方吐無形之虛煩。若大便溏泄者,虛寒在下,不可服。至於宿食而煩躁者,用梔子大黃湯下之。
外附治結胸法,凡傷寒結胸,有氣虛不堪攻吐者,以蔥白、生薑各四兩,生蘿蔔半斤,(此味若無,以子三兩代之。)共搗,炒熱,以布包安膿處。須分兩包,冷則易之,即時汗出而愈。○又法,以大蒜十餘枚,搗攤絹上,貼一切脹痛處,神妙。
白話文:
[十、討論嘔吐症狀]
經典中提到:「對於位於高位的病邪,應採用引導其向上的方法來排除」;再說:「對於在上部的病邪,應用湧吐的方式處理」,這就是在講嘔吐療法。如果邪氣在中焦區域聚集,導致胸部感到飽脹且堅硬,氣會向上衝到咽喉部位,讓人喘不過氣;或者出現飢餓卻無法吞嚥食物,或是食物一入口就馬上吐出,甚至有想吐卻吐不出的情況;四肢冰冷,脈象弦遲,或者寸脈微弱且緊繃,這表示胸中有寒氣,應該採用嘔吐療法來治療。丹溪先生曾經說過:「嘔吐療法中包含著散發病邪的意涵」,這是治療風寒的一大關鍵點。
然而,現今許多人只知道發汗和瀉下兩種療法,卻忽略了嘔吐療法,導致病邪在體內凝結不散,原本輕微的病症可能因此加重,其危害無窮無盡。但是胸中的寒氣,也有虛寒和實寒之分。仲景先生說:「膈膜上有寒飲積聚,引起乾嘔的,不適合使用嘔吐療法,應該立刻溫暖身體,適用四逆湯。」(該處方詳細內容請參閱第30章節)。前面所提到的寒,指的是寒邪的實證;後面所提到的寒,指的是胃氣的虛弱。到底該選擇嘔吐療法還是溫補療法,這些細節非常重要,需要詳細地進行辨別。
當胸部鬱悶疼痛且無法進食,希望他人幫忙按摩,反而會有口水分泌,嚴重的下痢,脈象遲緩,且寸脈微弱且滑,嘔吐療法可以讓下痢停止。
當宿食停留在上脘區域時,適合使用嘔吐療法;虛煩在胸腔中時,嘔吐和瀉下療法可分別應用。
當寸脈表現為弱且無力時,不建議使用嘔吐療法。寒邪在表層時,適合發汗療法;在中焦和下焦時,則適合瀉下療法,不適用嘔吐療法。
「瓜蒂散」,適用於胸腔中堅硬的症狀,以及寒邪滯留在中焦,寸脈微弱且浮起。使用嘔吐療法來散發中焦的寒氣。
甜瓜蒂(炒至黃色),赤小豆(等量)。
研磨成粉末。瓜蒂單獨使用也可以。用溫水調和二至三錢,用手指按壓喉嚨必定會引起嘔吐。嘔吐時需讓患者閉眼,緊緊地束縛腹部,如果嘔吐不停,可用蔥白湯來緩解。凡是失血或老年人、產婦因血虛而脈弱的人,切勿服用。
「梔子豆豉湯」,適用於治療風寒引起的煩躁。同樣可用作嘔吐療法,因為肺臟和腎臟的邪氣在上焦,嘔吐療法能幫助散發這些邪氣。
梔子(14枚),淡豆豉(4合)
先煮梔子,再加入豆豉,分兩次服用。溫熱飲用一次,若引起嘔吐,則停止後續的服用。煩躁是由肺氣引起的,出自肺臟,梔子能治療肺臟的煩躁;躁動是由血液引起的,出自腎臟,豆豉能治療腎臟的躁動;因為心臟火氣旺盛,會導致肺金燥熱和腎水不足,肺臟和腎臟的聯合作用導致煩躁。上方的嘔吐療法是針對具體形態的邪氣,此處的嘔吐療法是針對無形的虛煩。如果大便稀軟,表示下焦有虛寒,不適合服用。若是宿食引發的煩躁,則使用梔子大黃湯進行瀉下療法。
「外附治結胸法」,對於風寒引起的結胸,若因氣虛而無法承受嘔吐療法的,可以使用蔥白和生薑各四兩,生蘿蔔半斤,(若沒有生蘿蔔,可用三兩的蘿蔔籽代替。)共同搗碎,炒熱後,用布包裹,放在患處。需準備兩包,冷了就要更換,即刻就會出汗並康復。另一種方法是,取十多瓣大蒜,搗碎攤開在絹布上,貼在所有腫脹疼痛的地方,效果神奇。
2. 十一、論下證
邪在表,宜汗;邪入里,宜下。(此里者,非三陰之裡,乃陽明胃府也。三陰亦有轉入陽明者,須因症因脈,酌宜下之。)然下症不一,有痞、滿、燥、實、堅五者之異。痞者,胸悶不食;滿者,胸腹膨脹;燥者,大便枯少;實者,腹滿而痛日久不大便;堅者,按之鞭硬。如五症悉具,三焦俱傷,宜大承氣湯急下之。
但見痞、燥、實、三症,邪在中焦,宜調胃承氣湯,不用枳樸,恐傷上焦之氣也。但見痞實二症,邪在上焦,宜小承氣湯,不用芒硝,恐傷下焦之血也。夫以人之一身,元氣周流,一有邪滯,則壅塞經絡而為病矣;輕則導而去之,重則攻而下之,使垢瘀去,而後正氣可復。然攻下之劑,須適症為宜,若邪盛而藥輕,則根株仍留;邪輕而藥重,則正氣必傷。
能以症合脈,庶得萬全。
白話文:
[十一、討論下法的使用]
當邪氣在體表時,應採取發汗的方式來驅邪;若邪氣已深入體內,則應採用下法(通便)來清除邪氣。(這裡所說的『裏』,並不是指三陰(太陰、少陰、厥陰)的深層,而是指陽明胃腑。也有從三陰轉入陽明的情況,必須根據症狀和脈象來判斷是否適合使用下法。)
然而,適合使用下法的症狀不只一種,主要有五種不同的情況:痞、滿、燥、實、堅。其中,痞指的是胸部悶痛,食慾不振;滿是指胸腹部膨脹;燥是指大便乾結且量少;實是指腹部持續滿痛,多日未解大便;堅是指腹部按壓時感覺非常硬。
如果這五種症狀全部出現,表示三焦(上焦、中焦、下焦)都受到影響,應該立即使用大承氣湯進行強烈的下法治療。
只出現痞、燥、實三種症狀時,表示邪氣在中焦,應使用調胃承氣湯,但不需加入枳實和厚樸,以免損傷上焦的氣。
只出現痞、實兩種症狀時,表示邪氣在上焦,應使用小承氣湯,但不需加入芒硝,以免損傷下焦的血液。
人體內的元氣是周流全身的,一旦有邪氣滯留,就會阻塞經絡導致疾病。輕微的病症可以引導邪氣排出,嚴重的則需要使用攻下法來清除邪氣,使污濁和瘀血去除,這樣才能恢復正常的氣機。
然而,使用攻下法的藥物,必須根據病情來調整,如果邪氣強大但藥力不足,邪氣的根源仍然存在;如果邪氣較弱但藥力過強,反而會傷害到正常的氣機。
能夠根據症狀和脈象來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達到最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