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五·瘟疫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瘟疫 (3)

1. 八、論瘟疫痞滿

凡下後痞滿,有實有虛。脈實者,餘邪猶留胸脅,按之而痛,食後更甚,宜再下之;若脈不數,不潮熱,不口渴,下後痞更甚者為虛,宜補養之。

化滯湯(新),治下後餘邪作痞,心胸飽脹,脈實而數。宜導滯除邪。

陳皮(去白,一錢),青皮(六分),茯苓(錢半),厚朴(一錢),白芥子(炒研,六分),大黃(煨,二錢),

白話文:

所有在治療後出現腹脹的情況,都有實證和虛證之分。如果脈象強實,則表明餘邪仍然停留在胸脅部位,按壓時會感到疼痛,尤其在飯後這種情況會加重,這種情況適合再次進行排邪治療;反之,如果脈象不快、沒有發燒、口不渴,且在排邪後腹脹反而加重,這表明是虛證,應該進行滋補調理。

「化滯湯」(新配方),用於治療在治療後仍存在餘邪導致的腹脹、心胸飽滿、脈象強實且快速的情況。應當通過導瀉和除邪的方法進行治療。

成分如下:

  • 陳皮(去白,一份錢)
  • 青皮(六分)
  • 茯苓(一份錢半)
  • 厚朴(一份錢)
  • 白芥子(炒後研磨,六分)
  • 大黃(煨後,兩份錢)

水煎服。不效,加枳實一錢。

參附養榮湯,治下後虛痞,不熱不渴,脈平而弱。

當歸(二錢),白芍(酒炒,錢半),生地(酒浸,錢半),乾薑(炒,一錢),附子(制,七分),人參(一錢,無人參,即以條參或沙參三五錢代之亦可。)

水煎服。

白話文:

煮水飲用。若效果不佳,可增加枳實一錢。

參附養榮湯,用於治療產後虛弱及腹脹不熱不口渴的情況,脈搏平和但略弱。

當歸(二錢),白芍(酒炒,錢半),生地(酒浸,錢半),乾薑(炒,一錢),附子(制,七分),人參(一錢,若無人參,可用條參或沙參三至五錢代替)。

煮水飲用。

2. 九、論瘟疫嘔吐

凡嘔吐,有寒有熱。邪留胃口,熱甚作咽,下之減半,宜再下之。猶有餘熱,體弱而不可下者清之。至於下後邪盡,毫無熱症熱脈而復嘔者,以胃口續得寒也,宜溫之。

竹葉石膏湯,治瘟疫下後,胃口猶有餘熱,時作嘔吐,用此清之。

石膏(生研,三錢),半夏(錢半),甘草(一錢),麥冬(錢半),淡竹葉(十三片),米(一撮),人參(隨其有無)

生薑三片引。若口微渴,大便微燥,加酒炒大黃一錢。

白話文:

凡是嘔吐,有寒有熱。

也就是說,嘔吐的原因可能是體內寒氣過盛,也可能是體內熱氣過盛。

邪留胃口,熱甚作咽,下之減半,宜再下之。

如果是熱邪停留於胃中,熱氣非常盛,還會引發咽喉腫痛,用瀉下藥治療後,病情減輕一半,應該再使用一次瀉下藥。

猶有餘熱,體弱而不可下者清之。

如果體內還有餘熱,但身體虛弱,不能再用瀉下藥,就應該使用清熱藥來治療。

至於下後邪盡,毫無熱症熱脈而復嘔者,以胃口續得寒也,宜溫之。

如果瀉下藥後,邪氣已經排出,沒有熱症和熱脈,但仍然嘔吐,這是因為胃中再次受到寒邪侵襲,應該用溫熱藥來治療。

竹葉石膏湯,治瘟疫下後,胃口猶有餘熱,時作嘔吐,用此清之。

竹葉石膏湯,適用於瘟疫病患經過瀉下治療後,胃中仍有餘熱,偶爾會嘔吐的症狀,可以用此湯藥來清熱。

石膏(生研,三錢),半夏(錢半),甘草(一錢),麥冬(錢半),淡竹葉(十三片),米(一撮),人參(隨其有無)

竹葉石膏湯的藥方如下:生石膏研磨成粉,三錢;半夏,一錢半;甘草,一錢;麥冬,一錢半;淡竹葉,十三片;米,一小撮;人參,可根據患者體質酌情添加。

生薑三片引。若口微渴,大便微燥,加酒炒大黃一錢。

使用生薑三片引藥,如果患者口渴、大便乾燥,可以加入酒炒大黃一錢。

半夏藿香湯,治下後脈靜身涼,不渴不躁,胃寒嘔逆。

半夏(錢半),真藿香,乾薑(炒),茯苓,陳皮,白朮(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八分),

熱服。

白話文:

這道叫做「半夏藿香湯」的藥方,主要用來治療痢疾後身體虛寒的症狀。症狀表現為脈象平穩,體溫偏低,沒有口渴和煩躁感,並且伴有胃寒引起的嘔吐。

藥方中包含半夏、藿香、乾薑、茯苓、陳皮、白朮、甘草、生薑等藥材。其中半夏可以化痰止嘔,藿香可以燥濕解暑,乾薑可以溫中散寒,茯苓可以健脾利濕,陳皮可以理氣化痰,白朮可以健脾燥濕,甘草可以調和藥性,生薑可以溫中散寒。

將這些藥材按照比例混合,以熱水沖泡服用,可以有效緩解痢疾後身體虛寒的症狀。

注意事項

  • 本方僅供參考,請勿自行服用。

3. 十、論瘟疫蓄血

蓄血之病,原因失下,或下之未盡,熱移下焦血分,小腹硬痛,小便清長。小便屬氣,清則氣分無病,知其在血分也。其有喜忘如狂者,此胃熱波及於血分,血乃心之屬,血中留火,延蔓心家,宜有是症,仍從胃治。

桃仁承氣湯,治熱移下焦血分,小腹或硬或痛,其人如狂。

大黃(三錢),芒硝(二錢),當歸,白芍(各一錢),桃仁(去皮尖,一錢半),丹皮(一錢),

白話文:

蓄血病症的起因是失血或失血不盡,導致熱氣向下移至下焦血分,造成小腹硬痛、小便清長。小便屬於氣,清長表示氣分無病,說明問題在血分。如果患者出現喜忘如狂的症狀,則是因为胃熱波及血分,血液属於心,血中有熱火,延燒到心,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要从胃部着手治疗。

桃仁承氣湯,用于治疗热气向下移至下焦血分,造成小腹硬痛,患者神志恍惚如狂的症状。

方剂组成:大黄(三钱)、芒硝(二钱)、当归、白芍(各一钱)、桃仁(去皮尖,一钱半)、丹皮(一钱)。

煎服。熱除為愈;或熱少減,宜再服。但有餘焰者,宜犀角地黃湯調之,(方見第五。)不得再用前方,恐亡血過多也。

白話文:

把藥材煮好後服用,如果熱症消失了就表示痊癒了;或者熱症有所減少,也可以再次服用。但是如果還有其他病症,就需要使用其他的藥方來治療,例如「犀角地黃湯」(詳見第5章),不能再繼續使用之前的藥方,以免造成出血過多的情況。

4. 十一、論瘟疫發黃

疫邪傳裡,胃氣熏蒸,則成濕熱。透於肌腠,遂成黃病。由小便不利,邪無輸泄也。

茵陳湯,治邪熱鬱滯,變為黃疸,身目如金,口渴尿赤。

茵除(錢半),山梔(二錢),大黃(三四錢),

姜水煎服。胃熱移於下焦,故用大黃為君;熱無以泄,臣以山梔,利小便而瘀熱自除。至於茵陳,為治疸退黃之專藥也;若用茵陳而兼五苓,不惟不能退黃,小便間亦難利。

白話文:

當疫病的邪氣入侵人體內部,胃氣受熱熏蒸,就會形成濕熱。濕熱透過皮膚和肌肉,就會導致黃疸病。這是因為小便不通暢,邪氣無法排出所致。

茵陳湯用來治療邪熱鬱結在體內,轉變成黃疸,患者皮膚和眼白呈現金黃色,口渴且小便發紅的症狀。

茵陳半錢,山梔子二錢,大黃三到四錢。

用薑水煎服。因為胃熱移至下焦,所以用大黃為主藥;由於熱氣無處發泄,所以以山梔子為輔藥,利尿排泄瘀熱。至於茵陳,專門治療黃疸退黃。如果使用茵陳的同时又加用五苓散,不僅不能退黄,小便也会更加不通暢。

5. 十二、論瘟疫自汗

自汗者,伏邪中潰,氣通故也。若脈長洪而數,身熱大渴,宜白虎湯得戰汗而解。有里症下後,三五日間汗出不止,熱甚則汗甚,熱微汗亦微。此屬實症,乃表有留邪也,宜柴胡湯以佐之,表解則汗自止。設有三陽經症,當用前三陽隨經加法,(加法見達原飲後。)不得誤認為表虛,用黃耆及止汗之劑。

又有里症,不拘天時,多作自汗,宜下之。至於表裡無實症,喜熱畏冷,面青唇白,脈微欲絕,忽得自汗,為虛脫,急當峻補。有大病愈後數日,每飲食及驚動即汗出,此表裡虛怯,宜養榮湯,倍黃耆。

白話文:

自汗的病因和治療

自汗,指的是無故出汗,這可能是體內伏藏的邪氣,經過潰散,導致氣機通暢所致。

若病人出現脈象長而洪大,且脈搏頻數,身體發熱口渴,這可能是陽熱熾盛,宜服用白虎湯,待出汗後即可解熱

若病人有裡證瀉下三到五天仍然汗出不止熱度越重汗出越多,熱度減輕汗出也減少,這種情況屬於實證,表示表證還有邪氣,宜服用柴胡湯配合治療,表證消除汗出自然停止

假如病人出現三陽經症,應該根據三陽經病變部位,使用前三陽隨經加法(詳見達原飲),切不可誤以為是表虛,而使用黃耆止汗藥物

還有一些病人,無論季節如何,經常自汗,這也屬於裡證,宜瀉下治療。

如果病人表裡都沒有實證喜熱畏冷,面色青白,嘴唇蒼白,脈象微弱,幾乎要斷掉,突然自汗,這是虛脫的表現,必須緊急補救

還有病人,大病痊癒後幾天內只要進食或受到驚嚇就會出汗,這是表裡虛弱,宜服用養榮湯,並加倍黃耆

6. 十三、論瘟疫盜汗

里症下後,續得盜汗者,表有微邪也,亦用柴胡湯以佐之。瘟疫愈後數日,脈靜身涼,及得盜汗與自汗者,俱屬表虛,宜黃耆湯。

柴胡湯,治表有微邪,自汗、盜汗二症。

柴胡(錢半),黃芩,陳皮,甘草,生薑(各一錢),大棗(二枚),

黃耆湯,治瘟疫愈後數日自汗盜汗,屬表虛者。

白話文:

當內熱症狀消退後,接著出現盜汗的情況,說明體表尚存輕微的邪氣,可以用柴胡湯來輔助治療。如果瘟疫痊癒後幾天,脈象平靜、身體感覺寒冷,並且出現盜汗和自汗的症狀,這屬於表虛,應該服用黃耆湯。

柴胡湯主治體表存在輕微邪氣,伴隨自汗、盜汗這兩種症狀。

柴胡湯的藥材組成:柴胡半錢,黃芩、陳皮、甘草、生薑各一錢,大棗兩枚。

黃耆湯主治瘟疫痊癒後幾天出現自汗盜汗,屬於表虛的症狀。

黃耆(蜜炙,三錢),五味子(一錢),當歸(錢半),白朮(錢半),甘草(炙,五分),

照前煎服。如汗未止,加麻黃淨根一錢五分,無不止者。但屬實者多,邪氣盛也:屬虛者少,正氣奪也。虛實之分,在乎有熱無熱。有熱為實,無熱為虛。再參脈息,庶幾無誤。

白話文:

將黃耆(用蜜炙過,三錢),五味子(一錢),當歸(一錢半),白朮(一錢半),甘草(炙過,五分)這些藥材,按照之前的方法煎煮服用。如果汗水還沒有止住,再加入麻黃(淨根,一錢五分),就沒有不會止住的了。但是屬於實證(身體偏熱)的患者比較多,這是因為邪氣旺盛的緣故;屬於虛證(身體偏寒)的患者比較少,這是因為正氣被奪的緣故。虛實的判斷,關鍵在於有沒有發熱。有發熱就是實證,沒有發熱就是虛證。再參照脈象和呼吸,就可以更加準確地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