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1. 卷之一·脈法
2. 一、脈法論
凡古今之論脈者不一,有深遠而不明者,有繁多而無用者,有簡略而不該者,有臆撰而背謬者,令人閱之,不惟不能朗然,且有用之而貽害者。余於此道,已閱歷五十年矣,稍有所會。故自生平診脈以來,或勢危斷生,或身旺斷死,或斷三年死,或五月、或百日、或即日死,無一之不驗者。此余之心得,初非可以言傳也。
余於後尺脈條勉強言之,亦不過明其概耳。但規矩準繩須當明析,庶不致有誤。今余備揀《內經》及歷代名賢最顯最約、決不可少之脈訣,錄之於後,以便人取用,是由淺入深之道也。人能細意會之,亦可以無遺蘊矣。
白話文:
[一、脈法討論]
從古至今對於脈診的各種理論和說法層出不窮,有的深奧難懂,有的繁複冗長卻無實際效用,有的過於簡略無法涵蓋全面,還有的純粹是憑空臆測,與事實相悖,導致人們在閱讀這些理論時,不僅無法豁然開朗,甚至還可能因為誤解或錯誤使用而造成傷害。我在脈診這門學問上已經研究實踐了五十年,逐漸有所領悟。
因此,自我從事診脈以來,無論是預測病勢危急者的生存機會,還是身體看似健壯者的死亡風險,或是具體到三年後、五個月後、一百天後,甚至是當天的死亡預測,所有這些預斷都無一例外地得到了驗證。這是我的親身體驗和心得,並不是單靠言語就能傳授的。
我在後面尺脈的部分勉強地做了一些解釋,也只是為了闡述一個大概的概念。然而,對於脈診的基本原則和標準,我們必須明確無誤,以免產生混淆。現在我精心挑選了《黃帝內經》以及歷代名家關於脈診最精確、最簡潔、絕對不可或缺的訣竅,錄於後面,以便大家參考使用,這是一種由淺入深的學習方法。如果能夠細心領會,也就能達到沒有遺憾的境界了。
3. 二、四字脈訣
(四字脈訣從來久矣,茲於缺者補之,訛者正之,復加註釋;文簡義該,實學者之醫鏡也。)
脈為血脈,百骸貫通。大會之地,寸口朝宗。
脈者,血脈也。血脈之中,氣道行焉。而經曰:「肺朝百脈,為脈之大會」。蓋肺如華差,各經皆處其下也。
上部為寸,中關下尺,三部九分,因人下指。
上屬陽,下屬陰,三部九分。人長,下指稍疏;人短,下指稍密。
心與胞絡,左寸之中,膻中與肺,右寸所應。(膻即胸也。)
二寸居上,所謂上以候上也。故凡頭面、咽喉、口齒、頸項、肩背之病,皆候於此。
惟膽與肝,左關脈定;胃與脾脈,屬在右關。
二關居中,所謂中以候中也。故凡脅肋、腹背之疾,皆候於此。
膀胱及腎,左尺所認,小腸相火,屬在右腎。
二尺居下,所謂下以候下也。故凡腰膝、小腹、陰道、脛中之病,皆候於此。按《本經》曰:「脈之上者應上,下者應下。」自叔和云:「心與小腸合於左寸,肺與大腸合於右寸」,其謬甚矣。二腸皆下部之腑,小腸屬火,火居火位,故當配於下之右,以右腎乃元陽之本也;大腸屬金,金水相從,故當配於下之左,以左臂乃真陰之舍也。欲察下部之水火者,端在二尺。
但二腸連胃氣,故《內經》亦不言其定處。但曰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又可於胃察二腸之氣也。
關前一分,內外所重。左為人迎,以候外因;右為氣口,可辨食症。
上中下,一部三分。今曰關前一分,仍在關上,但前一分耳。左謂人迎,仍在肝膽脈內。緊甚則傷風,(風中有寒。)宜發表。右謂氣口,仍在脾胃脈內。緊甚則傷食,宜消導。(傷食脈於此辨。)
神門屬腎,而在關後;人無二脈,有死不二。
經曰:「上中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害。」以兩尺屬水火,為人之根本,所以稱神門也。餘生平斷人之生死亦在於是。上二部不論,於兩尺脈按之,至於將止未止之間,能滑而過指,復有和緩之意,此人雖勢危,亦可以生。若兩頭雖動,全無神力,下不滑而過指者,兩尺敗矣。
或即日死,或即刻死,所必然者。若兩頭動而無神,而指下猶有一線之滑而欲過者,或三年、或二年而止。若兩頭動而無神,而指下稍有一毫之滑而欲過又不能過者,或半年、或旬日而危。此古今脈訣,無有明言之者。余能會之,有欲言而不能言者,姑言其概,以俟人之神而明之也。
(兩頭即尺之兩頭也。)
五臟不同,各有本脈。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澀而短。肝在左中,沉而弦長。腎在左尺,沉石而濡。右關屬脾,脈象和緩。右尺相火,與心同斷。
此言五臟平脈。必知平脈,而後知病脈也。
若夫四時,亦有平脈,春弦、夏鉤,(即洪。)秋毛、冬、石。脾在四季,和緩不忒。
春屬肝木,木性弦。夏屬心火,火性洪。秋屬肺金,金性輕。(故曰毛。)冬屬腎水,水凝如石。土旺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脾土居中,其性和緩。
凡診病脈,平旦為準,虛靜凝神,調息細審。
經曰:「診法常以平旦,飲食未進,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過即病也。)之脈。」虛靜其心,凝神於指,稠勻自己氣息,細審病者之源,言不可忽也。
一呼(氣出)。一吸,(氣入)。合為一息。脈來四至,平和無疑。閏以太息,五至亦宜。三至為遲,遲則為冷。六至為數,數則為熱。
醫者一呼脈再至,一吸脈再至,一息四至。而五至亦曰宜者,何也?蓋以人之氣息,三息中有一息之長,名為太息,如歷家三歲一閏也。至於性急之人,脈亦急,常有五至,不足異也。若一息三至為遲,主冷病。一息六至為數,主熱病。倘再遲再數,皆死脈也。
遲數既明,浮沉須別。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太過不及,脈中可分。
外因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邪,脈多洪大、緊數、弦長、滑實,而太過矣。內因喜傷心,怒傷肝,憂思傷脾,恐傷腎,驚傷心,七情之過,脈必虛微、細弱、短澀、濡芤,而不及矣。
一脈一形,各有主病。脈有相兼,須當細論。
4. 三、二十七種脈象
浮脈:輕手即見,泛泛在上,如水之漂木,全在水面也。
洪脈:如洪水之洪,有波濤洶湧之象,即大脈也,即鉤脈也。
虛脈:浮而無力,且大且遲也。
散脈:亦浮而無力,按之如無,比虛更甚。
芤脈:狀如蔥管,浮沉二候易見,中取正在空處,非絕無也;但比之浮沉,則無力耳。
濡脈:浮而小且軟也。
微脈:似濡,則更甚矣。欲絕非絕、似有若無八字傳神。
革脈:浮而且弦且芤,外急內虛,狀如鼓革。
以上七脈,兼乎浮者,宜於浮脈中察而辨之。
沉脈:在下,重按乃得,與筋骨相應,如石之墜於水底也。
伏脈:沉之極也。沉脈在筋骨之間,伏脈則推筋著骨而後可見。
牢脈:沉而有力,且大且長也。(與革脈之浮取而得者不同。)
實脈:浮中沉三候,皆有力,更甚於牢脈也。
弱脈:沉而極細軟也。
細脈:沉細而直且軟也。(弱細二脈與上虛脈、濡脈、微脈相似,但上三者見於浮部,此二者見於沉部。)
以上五脈,兼乎沉者,宜於沉脈中察而辨之。
遲脈:一息三至,往來遲漫,為不及之象。
緩脈:即平脈之有胃氣也,一息四至,往來和勻也。
澀脈:遲滯不利,如雨落沙上,來有形去無蹤也。
結脈:遲來,而時有一止也。
代脈:遲而中止,且有定數,如四時禪代,不愆其期也。
以上四脈,兼乎遲者,宜於遲脈中察而辨之。
數脈:一息六至,往來急數,為太過之象。
滑脈:滑而溜利,如珠走盤,如泥鰍在手。
緊脈:緊急有力,切繩極似。
促脈:數而時有一止,如疾行而蹶也。
動脈:形如豆粒,厥厥動搖,兩頭俱俯,中間高起,故短如豆。(仲景云:「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由是則尺寸皆有動脈,謂獨見於關者。誤矣。)
以上四脈,兼乎數者,宜於數脈中察而辨之。
短脈:短縮之象,不及本位。
長脈:相引之象,過於本位。
弦脈:長而端直,狀類弓弦。○(戴同父曰:關不診短,若短脈見於關上,是上不通於寸為陽絕,下不通於尺為陰絕,死亡之脈也。)
以上三脈,非浮沉遲數可括,故別列於此。
白話文:
[三、二十七種脈象]
浮脈:輕輕一觸即可感知,顯現在皮膚表面,就像木頭漂浮在水上一樣,完全在皮膚表面。
洪脈:像洪水般,有波浪洶湧的特徵,也就是大脈,等同於鉤脈。
虛脈:雖在皮膚表面但力度很弱,而且脈搏寬大且慢。
散脈:同樣在皮膚表面但力度很弱,深按就幾乎感覺不到,比虛脈還要弱。
芤脈:形狀像蔥管,無論是在皮膚表面或深按都能輕易辨識,中等力度按壓時,感覺就像空心處,並非完全無感;只是相比皮膚表面或深按,它的力度較弱。
濡脈:在皮膚表面,但脈搏細小且軟弱。
微脈:類似濡脈,但更微弱。彷彿隨時要消失又未消失,若有似無的狀態,用這八個字來形容非常傳神。
革脈:皮膚表面,且帶有弦脈及芤脈的特性,外部緊張內部虛弱,形狀像鼓皮。
以上七種脈象,因為都與浮脈有關,應在檢查浮脈時細心分辨。
沉脈:在深層部位,需要用力按壓才能感知,就像石頭沉入水底。
伏脈:是最深的脈象。沉脈在筋骨之間,伏脈則需推開筋肉,接觸到骨頭才能感知。
牢脈:在深層部位,力度強,脈搏寬大且長。(與革脈在皮膚表面可感知的特性不同。)
實脈:無論是皮膚表面、中等力度或深層部位按壓,都有力度,比牢脈更強烈。
弱脈:在深層部位,非常細且軟弱。
細脈:在深層部位,細且直且軟。(弱脈和細脈與上方的虛脈、濡脈、微脈相似,但前三者出現於皮膚表面,這兩者則出現於深層部位。)
以上五種脈象,因為都與沉脈有關,應在檢查沉脈時細心分辨。
遲脈:每呼吸一次只有三次脈搏,往來緩慢,是不足的象徵。
緩脈:就是正常的脈象,有胃氣的存在,每呼吸一次有四次脈搏,往來均勻。
澀脈:脈搏遲緩且不流暢,就像雨水落在沙子上,來時有形,去時無痕。
結脈:脈搏緩慢,偶爾會有一段停頓。
代脈:脈搏緩慢,中間有停頓,且有一定的規律,就像四季的交替,不會錯過它的週期。
以上四種脈象,因為都與遲脈有關,應在檢查遲脈時細心分辨。
數脈:每呼吸一次有六次脈搏,往來急速,是過度的象徵。
滑脈:光滑且流暢,就像珠子在盤子上滾動,或像是手中的泥鰍。
緊脈:緊急且有力,就像切繩子的感覺。
促脈:脈搏快速,偶爾會有一段停頓,就像快步行走時被絆倒。
動脈:形狀像豆粒,微微顫抖,兩端低垂,中間凸起,因此脈搏短小如豆。
以上四種脈象,因為都與數脈有關,應在檢查數脈時細心分辨。
短脈:有縮短的現象,沒有達到正常的長度。
長脈:有延伸的現象,超過了正常的長度。
弦脈:長且直,形狀像弓弦。(戴同父說:關脈不會診斷出短脈,如果在關脈出現短脈,表示上部無法通達寸脈為陽絕,下部無法通達尺脈為陰絕,這是死亡的脈象。)
以上三種脈象,無法用浮、沉、遲、數來概括,所以特別列在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