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一·脈法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脈法 (1)

1. 卷之一·脈法

2. 一、脈法論

凡古今之論脈者不一,有深遠而不明者,有繁多而無用者,有簡略而不該者,有臆撰而背謬者,令人閱之,不惟不能朗然,且有用之而貽害者。余於此道,已閱歷五十年矣,稍有所會。故自生平診脈以來,或勢危斷生,或身旺斷死,或斷三年死,或五月、或百日、或即日死,無一之不驗者。此余之心得,初非可以言傳也。

余於後尺脈條勉強言之,亦不過明其概耳。但規矩準繩須當明析,庶不致有誤。今余備揀《內經》及歷代名賢最顯最約、決不可少之脈訣,錄之於後,以便人取用,是由淺入深之道也。人能細意會之,亦可以無遺蘊矣。

白話文:

[一、脈法討論]

從古至今對於脈診的各種理論和說法層出不窮,有的深奧難懂,有的繁複冗長卻無實際效用,有的過於簡略無法涵蓋全面,還有的純粹是憑空臆測,與事實相悖,導致人們在閱讀這些理論時,不僅無法豁然開朗,甚至還可能因為誤解或錯誤使用而造成傷害。我在脈診這門學問上已經研究實踐了五十年,逐漸有所領悟。

因此,自我從事診脈以來,無論是預測病勢危急者的生存機會,還是身體看似健壯者的死亡風險,或是具體到三年後、五個月後、一百天後,甚至是當天的死亡預測,所有這些預斷都無一例外地得到了驗證。這是我的親身體驗和心得,並不是單靠言語就能傳授的。

我在後面尺脈的部分勉強地做了一些解釋,也只是為了闡述一個大概的概念。然而,對於脈診的基本原則和標準,我們必須明確無誤,以免產生混淆。現在我精心挑選了《黃帝內經》以及歷代名家關於脈診最精確、最簡潔、絕對不可或缺的訣竅,錄於後面,以便大家參考使用,這是一種由淺入深的學習方法。如果能夠細心領會,也就能達到沒有遺憾的境界了。

3. 二、四字脈訣

(四字脈訣從來久矣,茲於缺者補之,訛者正之,復加註釋;文簡義該,實學者之醫鏡也。)

脈為血脈,百骸貫通。大會之地,寸口朝宗。

脈者,血脈也。血脈之中,氣道行焉。而經曰:「肺朝百脈,為脈之大會」。蓋肺如華差,各經皆處其下也。

上部為寸,中關下尺,三部九分,因人下指。

上屬陽,下屬陰,三部九分。人長,下指稍疏;人短,下指稍密。

心與胞絡,左寸之中,膻中與肺,右寸所應。(膻即胸也。)

二寸居上,所謂上以候上也。故凡頭面、咽喉、口齒、頸項、肩背之病,皆候於此。

惟膽與肝,左關脈定;胃與脾脈,屬在右關。

二關居中,所謂中以候中也。故凡脅肋、腹背之疾,皆候於此。

膀胱及腎,左尺所認,小腸相火,屬在右腎。

二尺居下,所謂下以候下也。故凡腰膝、小腹、陰道、脛中之病,皆候於此。按《本經》曰:「脈之上者應上,下者應下。」自叔和云:「心與小腸合於左寸,肺與大腸合於右寸」,其謬甚矣。二腸皆下部之腑,小腸屬火,火居火位,故當配於下之右,以右腎乃元陽之本也;大腸屬金,金水相從,故當配於下之左,以左臂乃真陰之舍也。欲察下部之水火者,端在二尺。

但二腸連胃氣,故《內經》亦不言其定處。但曰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又可於胃察二腸之氣也。

關前一分,內外所重。左為人迎,以候外因;右為氣口,可辨食症。

上中下,一部三分。今曰關前一分,仍在關上,但前一分耳。左謂人迎,仍在肝膽脈內。緊甚則傷風,(風中有寒。)宜發表。右謂氣口,仍在脾胃脈內。緊甚則傷食,宜消導。(傷食脈於此辨。)

神門屬腎,而在關後;人無二脈,有死不二。

經曰:「上中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害。」以兩尺屬水火,為人之根本,所以稱神門也。餘生平斷人之生死亦在於是。上二部不論,於兩尺脈按之,至於將止未止之間,能滑而過指,復有和緩之意,此人雖勢危,亦可以生。若兩頭雖動,全無神力,下不滑而過指者,兩尺敗矣。

或即日死,或即刻死,所必然者。若兩頭動而無神,而指下猶有一線之滑而欲過者,或三年、或二年而止。若兩頭動而無神,而指下稍有一毫之滑而欲過又不能過者,或半年、或旬日而危。此古今脈訣,無有明言之者。余能會之,有欲言而不能言者,姑言其概,以俟人之神而明之也。

(兩頭即尺之兩頭也。)

五臟不同,各有本脈。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澀而短。肝在左中,沉而弦長。腎在左尺,沉石而濡。右關屬脾,脈象和緩。右尺相火,與心同斷。

此言五臟平脈。必知平脈,而後知病脈也。

若夫四時,亦有平脈,春弦、夏鉤,(即洪。)秋毛、冬、石。脾在四季,和緩不忒。

白話文:

二、四字脈訣

脈象是血液流動的表現,貫通全身百骸。寸口脈是全身脈氣匯聚的地方。

脈象反映的是血液運行的情況,氣血在血管中運行。經書記載:「肺朝百脈,為脈之大會」,意思是肺臟如同華蓋一樣,統領著全身各條經脈。

手腕的寸口脈分為寸、關、尺三部,每部又分為三分,具體位置需根據個人手腕長短而定。

寸部屬陽,尺部屬陰,三部共九分。手腕長的人,三部之間間隔較大;手腕短的人,三部之間間隔較小。

心臟和胞絡的脈象反映在左寸部位;膻中(胸部)和肺的脈象反映在右寸部位。

寸部位於上,用來診斷上半身的疾病。因此,頭面、咽喉、口齒、頸項、肩背等部位的疾病,都可以在寸脈上得到反映。

膽和肝的脈象在左關部位;胃和脾的脈象在右關部位。

關部位於中間,用來診斷胸腹部的疾病。因此,脅肋、腹背等部位的疾病,都可以在關脈上得到反映。

膀胱和腎的脈象在左尺部位;小腸與命門相火的脈象在右尺部位。

尺部位於下,用來診斷下半身的疾病。因此,腰膝、小腹、陰道、脛部等部位的疾病,都可以在尺脈上得到反映。《內經》記載:「脈之上者應上,下者應下。」 與叔和所言「心與小腸合於左寸,肺與大腸合於右寸」之說有出入。小腸屬火,應與右尺(腎,元陽之本)相對應;大腸屬金,應與左尺(真陰之舍)相對應。要觀察下焦水火之氣,重點在於尺脈。

但由於大腸小腸與胃氣相連,所以《內經》也沒有明確指出它們的具體位置,只說大腸小腸都屬於胃,因此也可以從胃脈觀察大腸小腸的氣機。

關脈之前的部位,內外都很重要。左側為人迎脈,用來診斷外感;右側為氣口脈,可以辨別飲食積滯。

寸、關、尺三部,每部又分為三分。關脈之前的一分,仍然在關脈的上方,只是更靠前的位置。左邊的人迎脈,位於肝膽脈的範圍內,脈象緊甚則為傷風(風寒感冒),需用發散風寒的藥物治療;右邊的氣口脈,位於脾胃脈的範圍內,脈象緊甚則為傷食,需用消導的藥物治療。從氣口脈可以辨別傷食。

神門脈屬於腎經,位於關脈之後;人體不會同時出現兩種相反的脈象,若出現兩種相反的脈象,則預示著死亡。

經書記載:「上中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害。」因為兩尺脈屬水火,是人體的根本,所以稱為神門。我平時判斷人的生死也主要依據此脈。上兩部不論,在兩尺脈上按壓,當脈象將停未停之際,如果脈象滑利而過指,又感覺和緩,則此人即使病情危急,也仍然有生機。如果兩尺脈都跳動,卻沒有力量,脈象不滑利而過指,則兩尺脈衰敗了。

這預示著此人將很快死亡,甚至可能立即死亡。如果兩尺脈跳動但無力,指下尚有一線滑利之感,則可能在三到兩年內去世。如果兩尺脈跳動但無力,指下僅有極其微弱的滑利之感,則可能在半年或十天內危急。這些都是古今脈訣中沒有明確說明的內容。我能領會到這些,但有些話難以言盡,只是大概地說明一下,留待有悟性的人去理解。

(兩頭指的是尺脈的兩端)

五臟的脈象各有特點。左寸的心脈,浮大而散漫;右寸的肺脈,浮而澀滯;左關的肝脈,沉而弦長;左尺的腎脈,沉而濡弱;右關的脾脈,脈象和緩;右尺的小腸脈(相火),與心脈的診斷方法相同。

這些是五臟的正常脈象。必須了解正常脈象,才能識別病理脈象。

四季也有其正常的脈象:春天脈象弦細,夏天脈象洪大,秋天脈象細弱如毛髮,冬天脈象沉實如石。脾脈在四季都應該和緩而無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