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一·脈法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脈法 (1)

1. 一、脈法論

凡古今之論脈者不一,有深遠而不明者,有繁多而無用者,有簡略而不該者,有臆撰而背謬者,令人閱之,不惟不能朗然,且有用之而貽害者。余於此道,已閱歷五十年矣,稍有所會。故自生平診脈以來,或勢危斷生,或身旺斷死,或斷三年死,或五月、或百日、或即日死,無一之不驗者。此余之心得,初非可以言傳也。

余於後尺脈條勉強言之,亦不過明其概耳。但規矩準繩須當明析,庶不致有誤。今余備揀《內經》及歷代名賢最顯最約、決不可少之脈訣,錄之於後,以便人取用,是由淺入深之道也。人能細意會之,亦可以無遺蘊矣。

白話文:

古今以來,論述脈象的著作眾多,但其中有深奧難懂、繁瑣無用、簡略不全、胡亂編造的,讓人看了不僅無法理解,反而可能誤用而造成傷害。我從事醫學研究已達五十年,對此道略有所悟。因此,從我行醫以來,判斷病人是死是活,或斷言三年、五個月、百日、甚至當天就會死亡,都無一不準確。這些都是我多年的心得,一開始並非可以用言語傳授的。

我現在僅僅就後尺脈條,勉強略作說明,也只不過是概括性的闡述而已。但脈象的規律和準則必須要清楚明白,才能避免錯誤。我如今從《內經》以及歷代名醫的著作中,精選出最明顯、最簡潔、不可或缺的脈訣,記錄在下面,方便大家學習和使用,這是一條由淺入深的學習之路。只要用心理解,就能學到精髓,無所遺漏。

2. 二、四字脈訣

(四字脈訣從來久矣,茲於缺者補之,訛者正之,復加註釋;文簡義該,實學者之醫鏡也。)

脈為血脈,百骸貫通。大會之地,寸口朝宗。

脈者,血脈也。血脈之中,氣道行焉。而經曰:「肺朝百脈,為脈之大會」。蓋肺如華差,各經皆處其下也。

上部為寸,中關下尺,三部九分,因人下指。

上屬陽,下屬陰,三部九分。人長,下指稍疏;人短,下指稍密。

心與胞絡,左寸之中,膻中與肺,右寸所應。(膻即胸也。)

二寸居上,所謂上以候上也。故凡頭面、咽喉、口齒、頸項、肩背之病,皆候於此。

惟膽與肝,左關脈定;胃與脾脈,屬在右關。

白話文:

四字脈訣從來久矣,茲於缺者補之,訛者正之,復加註釋;文簡義該,實學者之醫鏡也。

這本四字脈訣,流傳已久,如今我將不足之處補齊,錯誤之處改正,並添加註釋。它文字簡潔,道理精闢,是真正學習醫術者的鏡子。

脈為血脈,百骸貫通。大會之地,寸口朝宗。

脈就是血脈,貫穿全身各個部位。而寸口脈,是所有脈絡匯聚的地方。

脈者,血脈也。血脈之中,氣道行焉。而經曰:「肺朝百脈,為脈之大會」。蓋肺如華差,各經皆處其下也。

脈,指的是血脈。氣流在血脈中運行。經書上說:「肺統管全身各脈,是脈絡匯聚的地方。」因為肺就像屋頂,其他經脈都在它下面。

上部為寸,中關下尺,三部九分,因人下指。

脈的三個部位,分別是寸關尺。三部又分為九個位置,下指的長度要根據個人的身高來調整。

上屬陽,下屬陰,三部九分。人長,下指稍疏;人短,下指稍密。

上部屬於陽,下部屬於陰,三部共九分。高個子的人,下指的位置要稍微寬一點;矮個子的人,下指的位置要稍微密一點。

心與胞絡,左寸之中,膻中與肺,右寸所應。(膻即胸也。)

心臟和子宮的脈,在左寸的位置;膻中穴和肺的脈,在右寸的位置。 (膻中穴,就是胸部的中央位置)

二寸居上,所謂上以候上也。故凡頭面、咽喉、口齒、頸項、肩背之病,皆候於此。

第二寸位於上方,所謂「上以候上」,就是說觀察上部的位置,可以診斷上半身的病症。因此,頭面、咽喉、口齒、頸項、肩背的病症,都可以在這裡診斷。

惟膽與肝,左關脈定;胃與脾脈,屬在右關。

膽和肝的脈,位於左關脈;胃和脾的脈,位於右關脈。

二關居中,所謂中以候中也。故凡脅肋、腹背之疾,皆候於此。

膀胱及腎,左尺所認,小腸相火,屬在右腎。

二尺居下,所謂下以候下也。故凡腰膝、小腹、陰道、脛中之病,皆候於此。按《本經》曰:「脈之上者應上,下者應下。」自叔和云:「心與小腸合於左寸,肺與大腸合於右寸」,其謬甚矣。二腸皆下部之腑,小腸屬火,火居火位,故當配於下之右,以右腎乃元陽之本也;大腸屬金,金水相從,故當配於下之左,以左臂乃真陰之舍也。欲察下部之水火者,端在二尺。

但二腸連胃氣,故《內經》亦不言其定處。但曰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又可於胃察二腸之氣也。

白話文:

"二關"位於中央,這是為了觀察中間的狀況。所以,腹部或兩側肋骨的疾病,都應該在此進行觀察。

膀胱和腎臟,位於左手尺的位置,而小腸的相應火氣則在右腎。

"二尺"位於下方,這代表了要觀察下面的部分。所以,腰部、膝蓋、小腹、生殖器以及小腿中的疾病,都應該在此進行觀察。根據《本經》的說法,"脈之上者應上,下者應下",這種觀念從叔和開始,認為心和小腸在左寸,肺和大腸在右寸,這種說法非常錯誤。兩種腸道都是下部的器官,小腸屬火,火在火的位置,所以它應該與下部的右側相對應,因為右腎是原初的陽氣所在;大腸屬金,金和水相輔相成,所以它應該與下部的左側相對應,因為左臂是真正陰氣的藏身之所。想要觀察下部的水和火的情況,關鍵就在於"二尺"。

但是,兩種腸道都與胃氣相連,因此,《內經》中並沒有明確指出它們的固定位置。只提到大腸和小腸都與胃相連,這意味著我們還可以在胃中觀察到兩種腸道的氣息。

關前一分,內外所重。左為人迎,以候外因;右為氣口,可辨食症。

上中下,一部三分。今曰關前一分,仍在關上,但前一分耳。左謂人迎,仍在肝膽脈內。緊甚則傷風,(風中有寒。)宜發表。右謂氣口,仍在脾胃脈內。緊甚則傷食,宜消導。(傷食脈於此辨。)

神門屬腎,而在關後;人無二脈,有死不二。

經曰:「上中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害。」以兩尺屬水火,為人之根本,所以稱神門也。餘生平斷人之生死亦在於是。上二部不論,於兩尺脈按之,至於將止未止之間,能滑而過指,復有和緩之意,此人雖勢危,亦可以生。若兩頭雖動,全無神力,下不滑而過指者,兩尺敗矣。

白話文:

在中醫學中,有一個重要的觀念是脈診,通過觀察手上的脈象來診斷病人的健康狀況。以下文段就是關於脈診的描述:

「關前一分,內外所重。左為人迎,以候外因;右為氣口,可辨食症。」這句話表示,在診脈時,關前的一分是重要的部位,它反映了內外因素對身體的影響。左邊的人迎脈主要用來察覺外部的原因,如風寒等;右邊的氣口脈則可以判斷消化系統的問題,例如是否有食積。

「上中下,一部三分。今曰關前一分,仍在關上,但前一分耳。左謂人迎,仍在肝膽脈內。緊甚則傷風,(風中有寒。)宜發表。右謂氣口,仍在脾胃脈內。緊甚則傷食,宜消導。(傷食脈於此辨。)」這裡進一步解釋了上中下三部的脈象,並指出在關前一分的脈象特別重要。人迎脈反映肝膽系統的狀況,過度緊張可能表示風寒侵襲,需要發汗解表;氣口脈反映脾胃系統,過度緊張可能表示食積,需要消導食積。

「神門屬腎,而在關後;人無二脈,有死不二。」神門脈位於關後,屬於腎,通常代表生命的根本。一個人的脈搏若只有一種節奏,那他有可能處於生命危急的狀態。

「經曰:「上中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害。」以兩尺屬水火,為人之根本,所以稱神門也。餘生平斷人之生死亦在於是。上二部不論,於兩尺脈按之,至於將止未止之間,能滑而過指,復有和緩之意,此人雖勢危,亦可以生。若兩頭雖動,全無神力,下不滑而過指者,兩尺敗矣。」」這部分引用經典的說法,指出在診脈時,如果上中部沒有脈象,但下部有脈,那麼雖然病人看起來危急,但其實無大礙。因為兩尺脈屬於水火,是生命的根本。在診脈時,若能發現脈象在將要停止之前仍能滑過手指,且有和緩之意,則即使病勢危急,仍有存活的機會。然而,如果脈象全無力量,且下部不滑過手指,則可能表明生命的根本已經喪失,預示著生命的終結。

或即日死,或即刻死,所必然者。若兩頭動而無神,而指下猶有一線之滑而欲過者,或三年、或二年而止。若兩頭動而無神,而指下稍有一毫之滑而欲過又不能過者,或半年、或旬日而危。此古今脈訣,無有明言之者。余能會之,有欲言而不能言者,姑言其概,以俟人之神而明之也。

(兩頭即尺之兩頭也。)

五臟不同,各有本脈。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澀而短。肝在左中,沉而弦長。腎在左尺,沉石而濡。右關屬脾,脈象和緩。右尺相火,與心同斷。

此言五臟平脈。必知平脈,而後知病脈也。

若夫四時,亦有平脈,春弦、夏鉤,(即洪。)秋毛、冬、石。脾在四季,和緩不忒。

白話文:

如果脈象顯示兩端跳動卻沒有力度,指下感覺有一絲滑動卻要越過,那麼患者可能會在三年或兩年內去世。如果兩端跳動卻沒有力度,指下感覺有一點滑動卻要越過又不能越過,那麼患者可能會在半年或十天內危殆。這些都是古今脈訣中沒有明言的知識,我能夠理解,但又難以言喻,只能概括說明,等待有慧根的人自行領悟。

(這裡的「兩端」指的是尺脈的兩端。)

五臟各有其本脈,脈象不同。左寸脈屬於心,浮大而散。右寸脈屬於肺,浮澀而短。肝在左中,脈沉而弦長。腎在左尺,脈沉而濡滑。右關脈屬於脾,脈象和緩。右尺脈屬於相火,與心脈同斷。

要了解疾病的脈象,必須先了解五臟的正常脈象。

至於四季,也有其正常的脈象:春天脈象弦急,夏天脈象洪大,秋天脈象細小,冬天脈象沉石。脾脈在四季都保持和緩,不變。

春屬肝木,木性弦。夏屬心火,火性洪。秋屬肺金,金性輕。(故曰毛。)冬屬腎水,水凝如石。土旺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脾土居中,其性和緩。

凡診病脈,平旦為準,虛靜凝神,調息細審。

經曰:「診法常以平旦,飲食未進,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過即病也。)之脈。」虛靜其心,凝神於指,稠勻自己氣息,細審病者之源,言不可忽也。

一呼(氣出)。一吸,(氣入)。合為一息。脈來四至,平和無疑。閏以太息,五至亦宜。三至為遲,遲則為冷。六至為數,數則為熱。

醫者一呼脈再至,一吸脈再至,一息四至。而五至亦曰宜者,何也?蓋以人之氣息,三息中有一息之長,名為太息,如歷家三歲一閏也。至於性急之人,脈亦急,常有五至,不足異也。若一息三至為遲,主冷病。一息六至為數,主熱病。倘再遲再數,皆死脈也。

白話文:

五行與四季

春天屬肝,肝屬木,木的特性是生長、向上,如同弦一樣。夏天屬心,心屬火,火的特性是炎熱、旺盛。秋天屬肺,肺屬金,金的特性是肅殺、收斂,如同羽毛輕盈。冬天屬腎,腎屬水,水的特性是寒冷、靜止,如同凝固的石頭。

土氣旺盛於四季的末尾,每個季節的最後十八天。脾屬土,位於五臟的中央,脾的特性是平和、緩慢。

診脈方法

診病的時候,以清晨(平旦)為最佳時機,因為此時患者尚未進食,氣血也尚未紊亂,更容易診斷出病症。

醫書上說:「診脈應該在清晨,因為此時病人尚未進食,氣血沒有混亂,才能準確地診斷出病症。」診脈時要心平氣和,專注於手指,調節自己的呼吸,細心地觀察病人的脈象,不能馬虎。

脈象分析

一次呼氣(氣體排出)加上一次吸氣(氣體吸入),稱為一息。正常人的脈搏在一次呼吸中跳動四次,平穩無異常。如果在一息中多了額外的一跳,稱為太息,五次脈搏也屬於正常範圍。

三跳脈搏為遲脈,表示身體偏寒;六跳脈搏為數脈,表示身體偏熱。

醫生在一次呼吸中,脈搏跳動兩次,也就是一息四至,正常情況下,一息五至也屬於正常範圍。這是因為人體呼吸有快有慢,通常三次呼吸中有一次會比較長,稱為太息,就像曆法中三年一閏的道理一樣。

對於性子急的人,脈搏也比較快,經常會出現一息五至的情況,不必驚慌。如果一息三至為遲脈,表示患有寒症;一息六至為數脈,表示患有熱症。如果脈象持續遲緩或快速,都是死脈的徵兆。

遲數既明,浮沉須別。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太過不及,脈中可分。

外因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邪,脈多洪大、緊數、弦長、滑實,而太過矣。內因喜傷心,怒傷肝,憂思傷脾,恐傷腎,驚傷心,七情之過,脈必虛微、細弱、短澀、濡芤,而不及矣。

一脈一形,各有主病。脈有相兼,須當細論。

白話文:

"診脈時要先瞭解脈象的明確性,同時分辨脈象的浮沈。脈象的浮沈和遲數可以區分出疾病是內因還是外因。外因受到天氣因素影響,內因則與人的情緒和生理狀態有關。過度或不足的情況在脈象中都能被分辨出來。

外界因素如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邪氣會使脈象變得洪大、緊數、弦長、滑實,顯示過度的情況。內因如喜樂過度傷害心臟,怒氣過度傷害肝臟,憂慮和思緒過度傷害脾臟,恐懼過度傷害腎臟,驚嚇過度傷害心臟,這些情緒過度的影響會使脈象變得虛微、細弱、短澀、濡芤,顯示不足的情況。

每種脈象都對應著特定的疾病,如果脈象有相加的情況,必須詳細分析。"

3. 三、二十七種脈象

浮脈:輕手即見,泛泛在上,如水之漂木,全在水面也。

洪脈:如洪水之洪,有波濤洶湧之象,即大脈也,即鉤脈也。

虛脈:浮而無力,且大且遲也。

散脈:亦浮而無力,按之如無,比虛更甚。

芤脈:狀如蔥管,浮沉二候易見,中取正在空處,非絕無也;但比之浮沉,則無力耳。

濡脈:浮而小且軟也。

微脈:似濡,則更甚矣。欲絕非絕、似有若無八字傳神。

革脈:浮而且弦且芤,外急內虛,狀如鼓革。

以上七脈,兼乎浮者,宜於浮脈中察而辨之。

沉脈:在下,重按乃得,與筋骨相應,如石之墜於水底也。

伏脈:沉之極也。沉脈在筋骨之間,伏脈則推筋著骨而後可見。

白話文:

浮脈

手輕輕一按就能感覺到,脈搏在表面泛泛而行,就像水中的浮木,完全在水面之上。

洪脈

脈搏像洪水一樣奔涌,有波濤洶湧的樣子,也就是大脈,也叫做鉤脈。

虛脈

脈搏浮在表面,但無力,而且又大又慢。

散脈

也是浮在表面,但無力,按下去好像沒有脈搏一樣,比虛脈更嚴重。

芤脈

脈搏像蔥管一樣,浮沉兩者容易感覺到,在中間按下去是空的,並不是完全沒有脈搏,只是相比浮沉脈,它比較無力。

濡脈

脈搏浮在表面,但又小又軟。

微脈

像濡脈,但更嚴重。想要消失但沒有消失,像是有又像沒有,八個字形容得非常傳神。

革脈

脈搏浮在表面,而且弦緊,還帶有芤脈的特性,外面緊繃,裡面虛弱,就像敲擊的鼓皮一樣。

沉脈

脈搏在深處,需要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與筋骨相應,就像石頭沉到水底一樣。

伏脈

是沉脈的極端表現。沉脈在筋骨之間,而伏脈則需要推動筋骨才能感覺到。

牢脈:沉而有力,且大且長也。(與革脈之浮取而得者不同。)

實脈:浮中沉三候,皆有力,更甚於牢脈也。

弱脈:沉而極細軟也。

細脈:沉細而直且軟也。(弱細二脈與上虛脈、濡脈、微脈相似,但上三者見於浮部,此二者見於沉部。)

以上五脈,兼乎沉者,宜於沉脈中察而辨之。

遲脈:一息三至,往來遲漫,為不及之象。

緩脈:即平脈之有胃氣也,一息四至,往來和勻也。

澀脈:遲滯不利,如雨落沙上,來有形去無蹤也。

結脈:遲來,而時有一止也。

代脈:遲而中止,且有定數,如四時禪代,不愆其期也。

以上四脈,兼乎遲者,宜於遲脈中察而辨之。

白話文:

牢脈:指脈搏深沈且有力,且強大、長度較長。與「革脈」不同,「革脈」是在脈搏浮現時就能觸及的脈象。

實脈:在脈搏的浮、中、沈三個部分,都具有強力,比「牢脈」更強烈。

弱脈:指脈搏深沈且極為細軟。

細脈:指脈搏深沈、細小且柔軟。和「弱脈」、「細脈」類似,這兩種脈象與「虛脈」、「濡脈」、「微脈」有些相似,但後者出現於脈象的浮部,而前者則出現於脈象的沈部。

以上五種脈象,如果脈象呈現沈態,則應在沈脈中觀察和分辨。

遲脈:脈搏跳動一次需要三分鐘,來回間隔緩慢,表示脈搏不足的象徵。

緩脈:即正常脈象,脈搏跳動一次需要四分鐘,來回間隔和諧。

澀脈:脈搏來時緩慢且不順暢,就像雨落在沙地上一樣,來時有形狀,去時無跡可尋。

結脈:脈搏來時緩慢,偶爾會暫停一下。

代脈:脈搏緩慢,其中間會停止一段時間,並且有固定的數量,如同四季更替,不會錯過其節奏。

以上四種脈象,如果脈象呈現遲態,則應在遲脈中觀察和分辨。

數脈:一息六至,往來急數,為太過之象。

滑脈:滑而溜利,如珠走盤,如泥鰍在手。

緊脈:緊急有力,切繩極似。

促脈:數而時有一止,如疾行而蹶也。

動脈:形如豆粒,厥厥動搖,兩頭俱俯,中間高起,故短如豆。(仲景云:「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由是則尺寸皆有動脈,謂獨見於關者。誤矣。)

以上四脈,兼乎數者,宜於數脈中察而辨之。

短脈:短縮之象,不及本位。

長脈:相引之象,過於本位。

弦脈:長而端直,狀類弓弦。○(戴同父曰:關不診短,若短脈見於關上,是上不通於寸為陽絕,下不通於尺為陰絕,死亡之脈也。)

以上三脈,非浮沉遲數可括,故別列於此。

白話文:

數脈:一息間脈搏跳動六次,來回快速,表示脈象過於強烈。

滑脈:脈象圓潤流暢,如同珍珠在盤中滾動,或者泥鰍在手中滑動。

緊脈:脈象緊實有力,如同緊繩一般。

促脈:脈搏頻率加快,偶爾會有一段暫停,就像快速行走時腳步突然打滑一樣。

動脈:脈象形狀像豆粒,顫動不止,兩端低垂,中央隆起,所以形狀類似短小的豆子。(張仲景說:「陽動則出汗,陰動則發熱。」因此,認為在寸、關、尺三個部位中,只有關部會出現動脈,這是錯誤的。)

以上四種脈象,如果兼有數脈的特徵,應當在數脈的範疇內觀察和分辨。

短脈:呈現脈象短縮,不及正常的脈位。

長脈:呈現脈象延伸,超過正常的脈位。

弦脈:脈象長而直,類似弓弦的形狀。

以上三種脈象,不能僅用浮、沈、遲、數等基本脈象來概括,所以單獨列出。

注意:以上文字描述的是中醫脈診的基本理論,脈診是一種複雜且精確的診斷方法,實際應用時需要經驗豐富的中醫師進行判讀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