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一·脈法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脈法 (2)

1. 二、四字脈訣

春屬肝木,木性弦。夏屬心火,火性洪。秋屬肺金,金性輕。(故曰毛。)冬屬腎水,水凝如石。土旺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脾土居中,其性和緩。

凡診病脈,平旦為準,虛靜凝神,調息細審。

經曰:「診法常以平旦,飲食未進,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過即病也。)之脈。」虛靜其心,凝神於指,稠勻自己氣息,細審病者之源,言不可忽也。

一呼(氣出)。一吸,(氣入)。合為一息。脈來四至,平和無疑。閏以太息,五至亦宜。三至為遲,遲則為冷。六至為數,數則為熱。

醫者一呼脈再至,一吸脈再至,一息四至。而五至亦曰宜者,何也?蓋以人之氣息,三息中有一息之長,名為太息,如歷家三歲一閏也。至於性急之人,脈亦急,常有五至,不足異也。若一息三至為遲,主冷病。一息六至為數,主熱病。倘再遲再數,皆死脈也。

遲數既明,浮沉須別。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太過不及,脈中可分。

外因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邪,脈多洪大、緊數、弦長、滑實,而太過矣。內因喜傷心,怒傷肝,憂思傷脾,恐傷腎,驚傷心,七情之過,脈必虛微、細弱、短澀、濡芤,而不及矣。

一脈一形,各有主病。脈有相兼,須當細論。

白話文:

春天對應肝臟,屬木,木的特性是像弓弦一樣的直硬。夏天對應心臟,屬火,火的特性是像洪水一樣的盛大。秋天對應肺臟,屬金,金的特性是輕飄飄的。(所以說像羽毛。)冬天對應腎臟,屬水,水的特性是凝結像石頭一樣堅硬。土在每個季節的最後十八天最旺盛。脾臟屬土,位居中央,它的特性是平和舒緩。

凡是診斷病人的脈搏,以清晨為標準,保持心境虛靜,精神集中,調整呼吸,仔細審視。

經典說:「診脈的方法通常要在清晨,還沒吃東西的時候,這時候氣血還沒有被打亂,才可以診斷出是否有異常的脈象(異常就是指生病)。」心要保持虛靜,精神集中在手指上,均勻自己的呼吸,仔細審視病人的病因,這些話絕對不能忽略。

一次呼氣(氣體呼出),一次吸氣(氣體吸入),合起來算作一息。脈搏一息跳動四次,表示平和沒有問題。如果間隔中夾雜較長的呼吸,脈搏跳動五次也是正常的。脈搏一息跳動三次,就表示脈搏遲緩,遲緩就表示身體寒冷。脈搏一息跳動六次,就表示脈搏急數,急數就表示身體發熱。

醫生一次呼氣時,脈搏跳動兩次;一次吸氣時,脈搏也跳動兩次,這樣一息之間脈搏跳動四次。而說一息跳動五次也是正常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人的呼吸中,每三次呼吸就會有一次比較長,稱為太息,就像曆法中每三年就會有一個閏年一樣。至於性子比較急的人,脈搏也會比較快,常常會有跳動五次的現象,不用覺得奇怪。如果一息脈搏跳動三次,表示遲緩,代表身體有寒冷的病症。如果一息脈搏跳動六次,表示急數,代表身體有發熱的病症。如果脈搏再更遲緩或是再更急數,都表示是危險的脈象,會導致死亡。

遲緩和急數的情況弄清楚後,就要區分脈搏的浮和沉。浮、沉、遲、數,用來辨別疾病的內在和外在原因。外在原因來自於天氣,內在原因來自於人。太過或不及的情況,都可以從脈象中分辨出來。

外在原因像是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氣候的邪氣,脈象大多會呈現洪大、緊數、弦長、滑實,是屬於太過的現象。內在原因像是高興過度傷心,發怒過度傷肝,憂愁思慮過度傷脾,恐懼過度傷腎,驚嚇過度傷心,這些七情過度,脈象一定會呈現虛微、細弱、短澀、濡芤,是屬於不及的現象。

一種脈象就代表一種疾病,脈象也會有互相兼雜的情況,必須仔細論斷。

2. 三、二十七種脈象

浮脈:輕手即見,泛泛在上,如水之漂木,全在水面也。

洪脈:如洪水之洪,有波濤洶湧之象,即大脈也,即鉤脈也。

虛脈:浮而無力,且大且遲也。

散脈:亦浮而無力,按之如無,比虛更甚。

芤脈:狀如蔥管,浮沉二候易見,中取正在空處,非絕無也;但比之浮沉,則無力耳。

濡脈:浮而小且軟也。

微脈:似濡,則更甚矣。欲絕非絕、似有若無八字傳神。

革脈:浮而且弦且芤,外急內虛,狀如鼓革。

以上七脈,兼乎浮者,宜於浮脈中察而辨之。

沉脈:在下,重按乃得,與筋骨相應,如石之墜於水底也。

伏脈:沉之極也。沉脈在筋骨之間,伏脈則推筋著骨而後可見。

牢脈:沉而有力,且大且長也。(與革脈之浮取而得者不同。)

實脈:浮中沉三候,皆有力,更甚於牢脈也。

弱脈:沉而極細軟也。

細脈:沉細而直且軟也。(弱細二脈與上虛脈、濡脈、微脈相似,但上三者見於浮部,此二者見於沉部。)

以上五脈,兼乎沉者,宜於沉脈中察而辨之。

遲脈:一息三至,往來遲漫,為不及之象。

緩脈:即平脈之有胃氣也,一息四至,往來和勻也。

澀脈:遲滯不利,如雨落沙上,來有形去無蹤也。

結脈:遲來,而時有一止也。

代脈:遲而中止,且有定數,如四時禪代,不愆其期也。

以上四脈,兼乎遲者,宜於遲脈中察而辨之。

數脈:一息六至,往來急數,為太過之象。

滑脈:滑而溜利,如珠走盤,如泥鰍在手。

緊脈:緊急有力,切繩極似。

促脈:數而時有一止,如疾行而蹶也。

動脈:形如豆粒,厥厥動搖,兩頭俱俯,中間高起,故短如豆。(仲景云:「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由是則尺寸皆有動脈,謂獨見於關者。誤矣。)

以上四脈,兼乎數者,宜於數脈中察而辨之。

短脈:短縮之象,不及本位。

長脈:相引之象,過於本位。

弦脈:長而端直,狀類弓弦。○(戴同父曰:關不診短,若短脈見於關上,是上不通於寸為陽絕,下不通於尺為陰絕,死亡之脈也。)

以上三脈,非浮沉遲數可括,故別列於此。

白話文:

[三、二十七種脈象]

浮脈:輕輕一觸即可感知,顯現在皮膚表面,就像木頭漂浮在水上一樣,完全在皮膚表面。

洪脈:像洪水般,有波浪洶湧的特徵,也就是大脈,等同於鉤脈。

虛脈:雖在皮膚表面但力度很弱,而且脈搏寬大且慢。

散脈:同樣在皮膚表面但力度很弱,深按就幾乎感覺不到,比虛脈還要弱。

芤脈:形狀像蔥管,無論是在皮膚表面或深按都能輕易辨識,中等力度按壓時,感覺就像空心處,並非完全無感;只是相比皮膚表面或深按,它的力度較弱。

濡脈:在皮膚表面,但脈搏細小且軟弱。

微脈:類似濡脈,但更微弱。彷彿隨時要消失又未消失,若有似無的狀態,用這八個字來形容非常傳神。

革脈:皮膚表面,且帶有弦脈及芤脈的特性,外部緊張內部虛弱,形狀像鼓皮。

以上七種脈象,因為都與浮脈有關,應在檢查浮脈時細心分辨。

沉脈:在深層部位,需要用力按壓才能感知,就像石頭沉入水底。

伏脈:是最深的脈象。沉脈在筋骨之間,伏脈則需推開筋肉,接觸到骨頭才能感知。

牢脈:在深層部位,力度強,脈搏寬大且長。(與革脈在皮膚表面可感知的特性不同。)

實脈:無論是皮膚表面、中等力度或深層部位按壓,都有力度,比牢脈更強烈。

弱脈:在深層部位,非常細且軟弱。

細脈:在深層部位,細且直且軟。(弱脈和細脈與上方的虛脈、濡脈、微脈相似,但前三者出現於皮膚表面,這兩者則出現於深層部位。)

以上五種脈象,因為都與沉脈有關,應在檢查沉脈時細心分辨。

遲脈:每呼吸一次只有三次脈搏,往來緩慢,是不足的象徵。

緩脈:就是正常的脈象,有胃氣的存在,每呼吸一次有四次脈搏,往來均勻。

澀脈:脈搏遲緩且不流暢,就像雨水落在沙子上,來時有形,去時無痕。

結脈:脈搏緩慢,偶爾會有一段停頓。

代脈:脈搏緩慢,中間有停頓,且有一定的規律,就像四季的交替,不會錯過它的週期。

以上四種脈象,因為都與遲脈有關,應在檢查遲脈時細心分辨。

數脈:每呼吸一次有六次脈搏,往來急速,是過度的象徵。

滑脈:光滑且流暢,就像珠子在盤子上滾動,或像是手中的泥鰍。

緊脈:緊急且有力,就像切繩子的感覺。

促脈:脈搏快速,偶爾會有一段停頓,就像快步行走時被絆倒。

動脈:形狀像豆粒,微微顫抖,兩端低垂,中間凸起,因此脈搏短小如豆。

以上四種脈象,因為都與數脈有關,應在檢查數脈時細心分辨。

短脈:有縮短的現象,沒有達到正常的長度。

長脈:有延伸的現象,超過了正常的長度。

弦脈:長且直,形狀像弓弦。(戴同父說:關脈不會診斷出短脈,如果在關脈出現短脈,表示上部無法通達寸脈為陽絕,下部無法通達尺脈為陰絕,這是死亡的脈象。)

以上三種脈象,無法用浮、沉、遲、數來概括,所以特別列在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