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十·雜證 (3)
卷之十·雜證 (3)
1. 三十一、論泄瀉
(有脾虛,風寒,濕熱,傷暑,積滯,下陷數種。)
《內經》之論泄瀉,有風寒濕熱之異;又有清氣在下,則生飧泄。統而論之,脾胃為主。胃司納受,脾司運化,脾氣一強,自能勝濕;無濕則不泄。故經曰:「濕多成五泄。」若土虛不能制濕,則風寒與熱,皆得干之而為病。人亦知補脾以止泄,而不知胃陽主氣,脾陰主血,概用辛溫、燥熱之劑,這致胃火益旺,脾陰愈傷,由是胃干而腸澀,脾臟漸絕而死。蓋以土雖惡濕,亦必賴潤乃得生物,安可徒用辛熱乎!要之,治法不一,不可泥執。
一曰淡滲,當利小便而泄自止。(然亦有不可利者,條析於後。)一曰升提,氣不上升而下陷,惟升、柴,羌、葛之屬能鼓胃氣上騰,且風藥能燥濕也。一曰清涼,熱淫所至,暴注下迫,宜用苦寒以清之也。一曰疏利,痰凝氣滯,食積水停,皆令人泄,隨證祛逐,勿使存留,所謂通因通用也。
一曰甘緩,泄而趨下,甘為土味,可以緩中,善禁急速也。一曰酸收,瀉下者必氣散而不能收,惟酸可以助收肅之權也。一曰燥脾,瀉由脾濕,濕由脾虛,倉廩得職,水穀自分也。一曰平肝,木旺侮土,土虧不能止水,其病在肝,宜平肝,乃可以補土也。一曰溫腎,腎主二便,封藏之本,雖屬水位,真陽寓焉,脾虛者,補腎之陽,火以生土也。
一曰固澀,泄久道滑,雖補無功,須行澀劑,庶撥度合節也。凡是十者,治瀉之法已無遺蘊,然先後重輕之權,豈能預設,須於臨證之頃,圓機靈變可也。至於《難經》所謂脾、胃、大腸、小腸俱有泄者,宜照上因證、因脈治之。又言大瘕泄者,即腎泄也,每在五更天明之時。
腎屬水,旺於子。腎之陽虛,命門火衰,不能鍵閉,故將交陽分,而陽無以長,止有陰寒則瀉。治宜補火,尤要於補氣。若大便欲出而痛者,是精已竭而復耗之,則大小便牽痛,是宜補腎。(方法列後。)列若誤用利藥,再損元氣,則肢體腫脹而斃矣,可不慎哉!
凡泄瀉之病,多小水不利,水穀分則瀉自止,故曰治瀉不利小水,非其治也。然亦有可利者,有不可利者:如暴注新病,形氣脈氣壯旺者;酒濕過度,口腹不慎者;實熱閉澀者;小腹脹滿,水道痛急者,皆宜利之。然利之而仍不利者,是濕熱閉塞膀胱入水之路,故用利藥不應。
予有獨得之秘,一刻即效,方載於下。若病久者,陰不足者,脈證多寒者,形虛氣弱者,口乾非渴而不多飲,又不喜冷者,皆不可利。蓋虛寒之瀉,本非水有餘,實因火不足;本非水不利,實因氣不行。夫病不因水,利則亡陰;瀉由火虛,利復傷氣。倘不察其致病之本,則未有不愈利愈虛,而速其危者矣。
凡瀉水而腹不痛是濕,宜燥滲之。飲食入胃不住,或完穀不化是氣虛,宜溫補之。腹痛腸鳴,瀉水,痛一陣,瀉一陣,是濕而有熱,宜清利之。時瀉時止,或多或少是痰積,宜豁之。腹痛而瀉,瀉後痛減者是食積,宜消之;實者宜下之。如久瀉不禁者,宜補而兼澀;脾氣下陷者,補而兼升。
白話文:
三十一、論泄瀉
泄瀉的成因很多,包括脾虛、風寒、濕熱、傷暑、積滯、下陷等。
《內經》中論述泄瀉,指出風寒濕熱各有不同;清氣下陷也會導致飧泄(飯後即瀉)。總體而言,脾胃是關鍵。胃負責接收食物,脾負責運化水谷,脾氣強健就能勝過濕邪,沒有濕邪就不會泄瀉。經書說:「濕多成五泄。」如果脾土虛弱不能制約濕邪,則風寒和熱邪都能乘虛而入,導致疾病。很多人知道用補脾的方法來止瀉,卻不知道胃陽主氣,脾陰主血,盲目使用辛溫燥熱的藥物,反而會導致胃火更旺,脾陰受損更重,進而胃腸乾燥,脾臟衰竭而死。雖然脾土厭惡濕邪,但也需要滋潤才能生長,怎能只用辛熱之品呢?總之,治療方法因人而異,不能死板硬套。
治療泄瀉的方法有十種:
一、淡滲:通過利小便來止瀉。(但也有不可利小便的情況,後面會詳述。)
二、升提:氣機上不去而下陷,可用升麻、柴胡、羌活、葛根等藥物,它們能鼓舞胃氣上升,並且風藥還能燥濕。
三、清涼:熱邪盛行,瀉下急迫,宜用苦寒藥物來清熱。
四、疏利:痰飲凝聚、氣機阻滯、食積水停,都會導致泄瀉,應根據具體情況祛除病邪,不要讓它們殘留,這就是「通因通用」的原則。
五、甘緩:泄瀉且趨勢向下,甘味入土,可以緩和病情,防止病情迅速惡化。
六、酸收:瀉下必然氣散不能收斂,酸味可以幫助收斂。
七、燥脾:泄瀉由脾濕引起,濕邪源於脾虛,只要脾胃功能恢復正常,水穀就能自然消化吸收。
八、平肝:肝木過旺克脾土,脾土虛弱不能止瀉,病根在肝,應先平肝,才能後補脾土。
九、溫腎:腎主二便,是封藏之本,雖然屬水,但真陽寓於其中,脾虛者,可溫補腎陽,以火生土。
十、固澀:泄瀉日久,腸道滑利,單純補益無效,需要使用澀藥,以達到調節的作用。
以上十種方法,涵蓋了治療泄瀉的所有方法,但用藥的先后輕重,不能預先設定,需要根據病情靈活運用。至於《難經》中提到的脾、胃、大腸、小腸都泄瀉的情況,應該根據實際病情和脈象來治療。書中還提到大瘕泄瀉,也就是腎泄,常發生在五更天明的時候。
腎屬水,旺於夜間子時。腎陽虛弱,命門火衰,不能閉合,所以會在將交陽分(即黎明之前)瀉泄,因為陽氣不足,只有陰寒之邪作祟。治療應該補益腎陽,更重要的是補益腎氣。如果大便想解卻疼痛,說明腎精已耗竭,大小便都會牽扯疼痛,這時應該補腎。(具體方法後面會列出)。如果誤用利尿藥,進一步損傷元氣,就會導致肢體腫脹而死,不可不慎!
凡是泄瀉的病人,大多小便不利,如果水穀能正常分離,泄瀉就會自行停止,所以說治療泄瀉而不利小便,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但是,也有可以利小便的情況,也有不可以利小便的情況:例如暴瀉新發,形氣脈氣壯旺者;飲酒濕邪過度,飲食不慎者;實熱閉塞者;小腹脹滿,水道急痛者,都應該利小便。但利小便後仍然無效,是因為濕熱閉塞了膀胱,阻礙了水道,所以利尿藥無效。
我有一些獨特的秘方,藥效很快,方子寫在後面。如果病程長,陰虛不足,脈證多寒,形氣虛弱,口乾但不渴,不喜歡喝冷飲,這些情況都不可以利小便。因為虛寒性的泄瀉,根本不是水液過多,而是陽氣不足;根本不是小便不利,而是氣機不行。如果疾病並非由於水液過多,則使用利尿藥會耗傷陰液;如果泄瀉是由於陽虛引起,那麼利尿藥會進一步傷氣。如果不察明致病的根本原因,就會導致越治越虛,病情加重。
凡是瀉水而腹不痛是濕邪,宜用燥濕滲洩的方法;飲食入胃後停滯不化,或完穀不化是氣虛,宜溫補;腹痛腸鳴,瀉水,一陣陣疼痛和瀉下,是濕熱,宜清利;時瀉時止,或多或少是痰積,宜豁痰;腹痛而瀉下,瀉後疼痛減輕是食積,宜消食;實證則宜下瀉;如果久瀉不止,宜補益兼固澀;脾氣下陷,宜補益兼升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