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九·雜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雜證 (1)

1. 二十四、論喘、促、哮三證

三證相似,而實不同,須清析方可調治。喘者,氣急聲高,張口抬肩,搖身擷肚,惟呼出一息為快,此肺經邪氣實也。蓋肺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風寒犯之,則氣道壅滯而為喘;治宜散之、破之。促者,即經之所謂短氣者也,呼吸雖急,而不能接續,似喘而無聲,亦不抬肩,勞動則甚,此腎經元氣虛也。

蓋腎為氣之根,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陰虧損,則精不化氣,下不上交而為促;治宜補之、溫之。哮者,其病似喘,但不如喘出氣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開,呀者口閉,俱有聲音,甚則隔壁亦聞,以痰結喉間,與氣相擊,故出入有聲。此由痰火鬱於內,風寒束於外。

斯時用涼劑,恐外寒難解;用熱劑,恐痰火易升;推有散寒開痰,理氣疏風,尤以保扶元氣為主,勿忘本根為善治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喘、促、哮這三種症狀,雖然它們看起來很像,但其實各有差別,必須清楚分辨才能對症下藥。

喘的特徵是呼吸急促,聲音大,張口抬肩,腹部隨呼吸起伏,只覺得呼氣比較舒暢,這代表肺部可能有實邪。因為肺部主管皮毛,位於身體上半部,所以當受到風寒侵襲,就會導致呼吸道阻塞,進而產生喘的症狀。治療上應該要疏散和破除這種實邪。

促,就是經典裡所說的短氣,雖然呼吸急促,但無法順利連接,像喘但沒有聲音,也不會抬肩,勞累後會更嚴重,這表示腎臟的元氣已經虛弱。腎臟是氣的根本,主管精血,位在身體下半部,如果真陰不足,精血無法轉化為氣,上下不相通,就會出現促的症狀。治療上應該要補充和溫養。

哮,病情類似喘,但不像喘那樣呼氣量大,反而會有特殊的呀、呷聲,呷聲是張嘴,呀聲是閉嘴,都有聲音,嚴重時隔壁都能聽見,這是因為喉嚨有痰,和氣互相碰撞,所以呼吸時會有聲音。這是因為體內有痰火鬱積,外面又有風寒束縛。

此時使用冷性藥物,可能難以解決外面的寒氣;使用熱性藥物,又怕痰火上升。所以,應該選擇能散寒、化痰、理氣、疏風的藥物,尤其重要的是保護和扶持體內的元氣,不要忘了根本,這樣纔是好的治療方法。

2. 脈論

喘脈宜浮遲,不宜急疾。右寸沉實而緊,為肺感寒邪。亦有六部俱伏者,宜發散而熱退,喘自止。上氣喘息,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上氣面浮腫,脈浮大者危。喘逆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者凶。喘作於大病後者危,兼泄瀉者死。

以下治氣喘:

加味二陳湯(新),治肺感風寒,痰稠喘急,脈浮緊者。

陳皮(去白,一錢),半夏(錢半),茯苓(二錢),甘草(一錢),桔梗,枳殼(各錢半),麻黃(去節,八分),杏仁(二十粒,去皮尖),桂枝(一錢),

生薑汁合服。

華蓋散,治肺風氣急上衝,痰喘抬肩,脈浮緩者。

麻黃(去節),蘇子,杏仁(去皮尖,炒),桑白皮(炒),赤茯苓(去皮),橘紅(各一錢),甘草(五分),

生薑五分,熱服。

大青龍湯,治陽明火甚,而寒包熱,痰濃氣喘,宜涼而兼散。

麻黃,桂枝,生薑(各一錢),杏仁(十枚),甘草(五分),石膏(七、八錢,生,搗碎)

或加半夏、枳殼,棗一枚,水煎服。如內熱微者,去石膏,加黃芩。

清金湯,治肺熱喘急,右寸脈洪者。

天冬,麥冬(各錢半),杏仁(十一粒,去皮夾),桑白皮(蜜炙),甘草,山梔(各一錢),桔梗(二錢),

溫服如痰滯,加半夏錢半,栝蔞仁(去油)一錢。或加葶藶一錢,白芥子八分。

加味白虎湯,治實熱痰喘,脈洪滑者。

石膏(五錢,生研),知母(二錢),甘草(一錢),糯米(一撮),栝蔞仁(去油,一錢),枳殼(錢半),黃芩(一二錢),

越婢加半夏湯,治肺脹痰喘,眼目脹出,鼻息鼓扇,右寸脈浮而洪滑者。

麻黃(去節,一錢),生石膏(三、五錢),生薑(五分),甘草(七分),半夏(錢半),

大棗二枚,溫服。

直指神秘方,治喘不得臥。以腎主水臟,水不能化,臥則逆行,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氣滯不得流通,故喘也。

人參(一錢,無者以沙參三錢代之),陳皮,桔梗,半夏,紫蘇,檳榔,桑白皮(各一錢),甘草(炙,五分),五味子(十五粒)

姜三片,食遠服。此治水因氣滯者可也;若水因氣虛者,當補水中之火而水乃化,須用下方:

金匱腎氣丸,治脾肺陽虛,右尺脈弱,不能行水,小便短澀,以致水停心下而喘。

熟地(四五錢,再用砂仁末濃煎水於瓷器內,炒乾),茯苓(二錢半),淮藥,棗皮(各錢半),丹皮,澤瀉,牛膝(酒蒸),車前(去殼,微炒。各一錢),附子(制,錢半),肉桂(二錢),

溫服。如喘屬水,而腹與腳微腫者,當於腫脹門尋法治之,腫退而喘自止矣。

以下治氣促:

大補真陰湯(新),治左尺脈弱,肝腎真陰虧損,氣自小腹衝上,呼吸似喘而不能接續。此宜滋陰救根,以接真氣可也。或病久之後,及體弱腎虧,婦人產後,亡血過多,則榮氣暴竭,孤陽無依而為促者,此剝極之候,若誤用消痰散氣之劑,危矣!

白話文:

脈論

喘息的脈象應是浮而遲,不應是急而促。如果右寸脈沉而實且緊,表示肺部感受了寒邪。也有些情況是六脈都沉伏,這就需要發散寒邪,待熱退了,喘息自然就會停止。上氣喘息,脈象滑利,手足溫暖的,可以活;脈象澀滯,四肢冰冷的,則會死亡。上氣導致面部浮腫,脈象浮大者,情況危急。喘逆上氣,脈象數且伴有熱象,不能平臥者,預後凶險。大病之後出現喘息,情況危急;如果還伴有腹瀉,則預後很差。

以下治療氣喘的處方:

加味二陳湯:治療肺部感受風寒,痰稠喘急,脈象浮緊者。組成:陳皮(去白,一錢)、半夏(半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桔梗、枳殼(各半錢)、麻黃(去節,八分)、杏仁(二十粒,去皮尖)、桂枝(一錢),用生薑汁送服。

華蓋散:治療肺部風邪導致氣急上衝,痰喘抬肩,脈象浮緩者。組成:麻黃(去節)、蘇子、杏仁(去皮尖,炒)、桑白皮(炒)、赤茯苓(去皮)、橘紅(各一錢)、甘草(五分)、生薑(五分),熱服。

大青龍湯:治療陽明經火盛,寒邪包裹熱邪,痰濃氣喘,需要同時寒涼和發散治療。組成:麻黃、桂枝、生薑(各一錢)、杏仁(十枚)、甘草(五分)、石膏(七、八錢,生,搗碎)。可以根據情況加半夏、枳殼、大棗一枚,水煎服。如果內熱輕微,可以去掉石膏,加入黃芩。

清金湯:治療肺熱喘急,右寸脈洪大者。組成:天冬、麥冬(各半錢)、杏仁(十一粒,去皮尖)、桑白皮(蜜炙)、甘草、山梔(各一錢)、桔梗(二錢),溫服。如果痰滯,可以加半夏半錢,栝蔞仁(去油)一錢。或加葶藶一錢,白芥子八分。

加味白虎湯:治療實熱痰喘,脈象洪滑者。組成:石膏(五錢,生研)、知母(二錢)、甘草(一錢)、糯米(一撮)、栝蔞仁(去油,一錢)、枳殼(半錢)、黃芩(一、二錢)。

越婢加半夏湯:治療肺脹痰喘,眼目突出,鼻息粗重,右寸脈浮而洪滑者。組成:麻黃(去節,一錢)、生石膏(三、五錢)、生薑(五分)、甘草(七分)、半夏(半錢)、大棗二枚,溫服。

直指神秘方:治療喘息不能平臥。此方認為腎主水液,水液不能代謝,平臥時則逆流向上,衝擊肺部,導致肺部水氣壅盛,氣機阻滯不通,故而喘息。組成:人參(一錢,無則以沙參三錢代之)、陳皮、桔梗、半夏、紫蘇、檳榔、桑白皮(各一錢)、甘草(炙,五分)、五味子(十五粒),姜三片,飯後服用。此方適用於水液代謝障礙因氣滯而引起的喘息;如果是氣虛導致的水液代謝障礙,則需補益脾肺腎陽,應使用下方:

金匱腎氣丸:治療脾肺陽虛,右尺脈弱,不能運化水液,小便短澀,導致水液停滯於心下而喘息。組成:熟地(四五錢,再用砂仁末濃煎水於瓷器內,炒乾)、茯苓(二錢半)、淮山藥、棗皮(各半錢)、丹皮、澤瀉、牛膝(酒蒸)、車前(去殼,微炒,各一錢)、附子(制,半錢)、肉桂(二錢),溫服。如果喘息是因為水液停滯,且腹部和腳部輕微腫脹,則應針對腫脹進行治療,腫脹消退後,喘息自然會停止。

以下治療氣促的處方:

大補真陰湯:治療左尺脈弱,肝腎真陰虧損,氣息從小腹衝向上,呼吸似喘息但不能連續。此方應滋陰補腎,以接續真氣。如果是久病之後,或體質虛弱,腎氣虧損,婦女產後失血過多,導致營氣暴竭,陽氣無所依託而出現氣促,這是陰陽失衡的極端情況,如果誤用消痰散氣的藥物,非常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