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八·雜證 (4)
卷之八·雜證 (4)
1. 二十、論痰飲
(有濕痰、燥痰、風痰、熱痰、寒痰、老痰、頑痰。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伏飲。)
人稟陰陽二氣以生,有清有濁。陽之清者為元氣,陽之濁者即為火;陰之清者為津液,陰之濁者即為痰。故痰者,乃津液不清,熏蒸結聚而成者也。夫飲入於胃,遊溢清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何痰之有!惟脾虛不能致精於肺,下輸水道,則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滯中膈,瘀而成痰。是脾為生痰之源,故治痰先治脾。
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雖然,人但知痰之標在脾,而不知痰之本在腎。腎有陰陽,陰虛則水泛為痰,痰清而稀;陰虛則火動,火結為痰,痰稠而濁。稠者為痰,稀者為飲。痰有五,飲亦有五,症各不同,治法迥殊。(條列分治於後。)至於脾、肺二家之痰,尤不可混。
白話文:
人體是由陰陽二氣構成,有清有濁。陽氣清澈的部分是元氣,濁的部分則化為火;陰氣清澈的部分是津液,濁的部分則化為痰。所以痰是津液不清,在體內蒸熏凝聚而成的。飲食進入胃部後,會被消化吸收,清氣上升輸送到脾臟,脾臟將精華散布,再向上輸送到肺臟,肺臟負責調節水道,將水液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遍布全身,五臟六腑互相協調運作,怎麼會有痰呢?只有當脾臟虛弱,無法將精華送到肺臟,也無法向下輸送水分,清氣難以上升,濁氣難以下降,就會停留在胸腔中,淤積成痰。所以脾臟是生痰的根源,因此治療痰症要先調理脾臟。
如果脾臟功能恢復正常,痰就會自然化解。然而,人們只知道痰的表面原因在脾臟,卻不知道痰的根本原因在腎臟。腎臟有陰陽,腎陰虛則水氣上泛形成痰,痰液清稀;腎陰虛則火氣旺盛,火氣凝結形成痰,痰液稠濁。稠密的稱為痰,稀薄的稱為飲。痰有五種,飲也有五種,症狀各不相同,治療方法也大不相同。(詳細治療方法見後文。)至於脾臟和肺臟的痰,更不能混淆。
脾為濕土,喜溫燥而惡寒,故二朮、星、夏為要藥;肺為燥金,喜涼潤而惡燥,故二冬、地黃、桔梗為要藥。又毋過於寒涼以傷脾土,中帶脾藥以生肺金,方為善治。故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然脾有虛、實之分,如濕滯太過者,脾之實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虛也。
至於腎,不是火衰不能生土,即是水虧而虛火上炎以爍肺,只有虛焉而已,可不知乎!
白話文:
脾臟如同濕潤的泥土,喜愛溫暖乾燥的環境,厭惡寒冷,因此白朮、蒼朮、茯苓、厚朴是治療脾臟的重要藥材;肺臟如同乾燥的金屬,喜愛涼潤的環境,厭惡乾燥,因此麥冬、生地黃、桔梗是治療肺臟的重要藥材。
治療時要注意不要過於寒涼,以免傷脾,要加入健脾的藥材來滋養肺金,這樣才是好的治療方法。所以說:「治療痰症不調理脾胃,就不是真正的治療。」
脾臟有虛實之分,例如濕氣停滯過度,就是脾實;脾氣虛弱,不能控制水濕,就是脾虛。
至於腎臟,不是因為火氣不足而無法生土,就是因為水份不足導致虛火上炎,灼傷肺臟,總之都是虛弱的表現,你明白嗎?
2. 脈候
肝脈軟而散,色澤者,病溢飲。偏弦者為飲,浮滑者為飲,沉而滑者,懸飲。飲脈皆弦,微沉滑。左右關脈實而滑者,膈上有痰,可吐。眼胞及眼下如煙煤者,痰也。痰得澀脈,難愈。
加味二陳湯(新),治脾經濕滯,痰甚而脈弦滑者。
半夏(二錢半),茯苓(三錢),陳皮(二錢),甘草(一錢),蒼本(一錢三分),桔梗(一錢),
姜六分,棗一枚,水煎服。若嘔吐吞酸,胃脘痛,呃逆,加丁香九粒。若胸膈不快,加香附八分,枳殼一錢。食滯,加神麯一錢。
白話文:
肝脈柔軟鬆散,顏色偏深,表示病人有溢飲。脈搏偏緊而弦,表示有飲停;脈搏浮而滑,表示有飲停;脈搏沉而滑,表示有懸飲。飲脈整體都偏緊而弦,微沉而滑。左右關脈部位脈搏實而滑,表示膈膜上有痰,可以吐出來。眼皮和眼下方像煙灰一樣黑,也是痰的表現。痰脈澀,則難以治癒。
加味二陳湯適合治療脾經濕滯、痰多而脈弦滑的症狀。
麻桂二陳湯(新),治外冒風寒,痰嗽、寒熱、頭痛、身疼、鼻塞聲重。
陳皮(錢半),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桔梗(錢半),枳殼(一錢),蒼朮(錢半),厚朴(姜炒,一錢),麻黃(五七分),桂枝(一錢),白芷(一錢),川芎(一錢),黃芩(一錢),防風(一錢),
白話文:
麻桂二陳湯,用來治療外感風寒,伴隨痰咳、寒熱、頭痛、身痛、鼻塞聲音沉重的症狀。
姜五分,水煎,熱服。頭痛,加北細辛三分。如體虛者,加當歸一錢三分,白芍七分。有汗者,去麻黃。即久咳不止者,去桂枝,加杏仁(去皮尖)十三粒,亦效。
歸脾湯,治脾虛生痰,其痰易來,或滿口痰水,或夜間更甚。
人參(一錢,無者以山藥炒黃三錢代之),黃耆(蜜炙),白朮,茯苓(各二錢),棗仁(炒,錢半),遠志,當歸(各一錢),甘草(炙,一錢),木香(三分),
白話文:
藥方
- 生姜五分,水煎,熱服。
- 頭痛者,加北細辛三分。
- 體虛者,加當歸一錢三分,白芍七分。
- 有汗者,去麻黃。
- 久咳不止者,去桂枝,加杏仁(去皮尖)十三粒,亦有效。
方劑
- 歸脾湯,治脾虛生痰,痰易產生,或滿口痰水,或夜間更甚。
組成
- 人參(一錢,無者以山藥炒黃三錢代之)
- 黃耆(蜜炙)
- 白朮
- 茯苓(各二錢)
- 棗仁(炒,錢半)
- 遠志
- 當歸(各一錢)
- 甘草(炙,一錢)
- 木香(三分)
藥方
- 將生薑五分切片,用清水煎煮,熱服。
- 頭痛者,可加北細辛三分。
- 虛弱者,可加當歸一錢三分,白芍七分。
- 出汗者,去掉麻黃。
- 久咳不止者,去掉桂枝,加入杏仁(去皮尖)十三粒,亦有效。
方劑
- 歸脾湯,用於治療脾虛生痰,痰容易產生,或滿口痰水,或夜間症狀加重。
組成
- 人參(一錢,無者可用山藥炒黃三錢代替)
- 黃耆(蜜炙)
- 白朮
- 茯苓(各二錢)
- 棗仁(炒至半錢)
- 遠志
- 當歸(各一錢)
- 甘草(炙,一錢)
- 木香(三分)
加圓眼七枚,蓮肉九粒,煎服。傷肉食者,加山楂肉錢半,即六君子湯亦妙。如胃虛兼有寒者,上二方,加乾薑(炒焦)一錢。如脾經有濕者,加半夏(姜炒)二錢。
元芩大棗(新),治痰多夜甚,脾濕,及肺有微火者。
陳皮(錢半),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元參(一錢三分),黃芩(二錢),連翹(一錢),馬兜鈴(五分),
水煎服。加枳殼、桔梗各一錢更佳。
白話文:
第一部分
- 取圓眼七枚、蓮肉九粒,煎水服用。
- 若因食用肉類而受傷者,可再加入山楂肉半錢,此時服用六君子湯亦有良效。
- 若患者胃虛寒者,以上兩種藥方可再加炒焦乾薑一錢。
- 若脾經有濕者,可加姜炒半夏二錢。
第二部分
- 新鮮元參大棗,可治療痰多夜甚、脾濕以及肺部微熱等症狀。
第三部分
- 陳皮半錢、半夏二錢、茯苓二錢、甘草一錢、元參一錢三分、黃芩二錢、連翹一錢、馬兜鈴五分,用水煎服。
- 若再加入枳殼、桔梗各一錢,效果更佳。
補陰益脾湯(新),治勞極傷脾,則食少噁心;疲極又傷肝腎,則水液妄行。此命門火衰,不能以生土也。
白朮(二錢),陳皮(一錢),山藥(錢半),茯苓(一錢二分),熟地(三錢),當歸(二錢),甘草(炙,一錢),附子(錢半),乾薑(炒,八分),
水煎服。若虛陽上燥者,冰冷服。即八味地黃丸亦為正治。
清燥湯,治肺被火爍,咳痰不來,喉癢便燥,脈不虛者。
白話文:
【補陰益脾湯(新)】:此方用於治療長期勞累導致脾虛,表現為食慾不振和噁心;或是極度疲憊又影響到肝腎功能,出現水液失調的情況。這是因為命門之火不足,無法溫煦脾土所致。
- 白朮(兩錢):健脾燥濕
- 陳皮(一錢):理氣化痰
- 山藥(一錢半):補脾益肺
- 茯苓(一錢二分):利水滲溼
- 熟地(三錢):滋陰補腎
- 當歸(二錢):養血調經
- 甘草(炙,一錢):調和諸藥
- 附子(一錢半):補火助陽
- 乾薑(炒,八分):溫中散寒
以上各藥用水煎煮後飲用。如果患者是虛熱上炎,則需冰涼飲用。同時,這類症狀也可使用八味地黃丸進行治療。
【清燥湯】:此方用於治療肺部因火熱侵襲而引起的咳嗽、痰少、喉頭乾燥、脈象無虛弱現象的病症。
天冬(二錢),麥冬(二錢),白芍(一錢),貝母(錢半,炒研),款冬花(一錢三分),甘草(一錢),百合(二錢),當歸(錢半),生地(二錢),梔仁(一錢),丹皮(一錢),桔梗(錢半),
水煎服。如干燥喘嗽者,加熟地三錢。
小胃丹,上可去胸膈之痰,下可去腸胃之痰。
芫花,大戟,甘遂(麵裹煨各五錢。),黃柏(炒焦,一兩),大黃(酒蒸,兩半)
白話文:
天冬、麥冬各二錢,白芍一錢,貝母錢半(炒研),款冬花一錢三分,甘草一錢,百合二錢,當歸錢半,生地二錢,梔仁、丹皮各一錢,桔梗錢半,水煎服。如果出現乾燥咳嗽,可加熟地三錢。此方名為小胃丹,可以去胸膈之痰,也能去腸胃之痰。芫花、大戟、甘遂各五錢(麵裹煨),黃柏一兩(炒焦),大黃兩半(酒蒸)。
上為細末,粥糊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用白湯一口送下,即睡,以動膈上之濕痰熱積。欲利下,則空心服之。病久體虛者,以人參或白朮煎湯下之。
滾痰丸,治一切濕熱食積等痰,窠囊老痰。
礞石(煅黃,一兩),大黃(酒蒸,四兩),黃芩(四兩),沉香(三錢),
上為細末,水丸,每服三五十丸,即仰臥,令藥徐徐而下。服後,須半日勿飲食起坐,必使上焦痰積過膈入腹,然後動作,方能中病。或病甚者,多服無妨。
化痰丸,潤燥開鬱,降火消痰。治老痰鬱痰,結成黏塊,凝滯喉間,肺氣不清,吐咯不出,因火邪上炎而結也。惟緩治乃效。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製成粥糊狀丸藥,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粒,用白湯一口送服,立即入睡,用來去除膈膜上部的濕痰熱積。若要通便,則空腹服用。病程長、體虛者,可以用人參或白朮煎湯送服。
滾痰丸用於治療各種濕熱食積導致的痰症,包括陳舊性痰。
將礞石(煅燒至黃色,一兩)、大黃(酒蒸,四兩)、黃芩(四兩)、沉香(三錢)磨成細粉,製成水丸,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粒,服藥後仰臥,讓藥物慢慢往下走。服藥後,必須休息半日,不要飲食和起身活動,務必使上焦痰積順著膈膜進入腹部,然後再開始活動,才能治癒疾病。若病情嚴重,可多服無妨。
化痰丸能潤燥開鬱,降火消痰,用於治療陳舊性痰、鬱痰,這些痰結合成黏塊,堵塞喉嚨,導致肺氣不清,咳嗽痰液吐不出來,是由於火邪上炎所致。此病需慢慢調治才能見效。
天冬(去心),黃芩(酒炒),海石(另研),栝蔞仁(去油),橘紅(各一兩),連翹,香附(淡鹽水浸炒),桔梗(各五錢),青黛(飛去泥沙,另研),芒硝(另研。各三錢)
上為細末,蜜丸,綠豆大,淡薑湯送下五六十丸。○此等老痰,好酒人多有之。肺與胃脘,皆火邪所熬而成。此方,天冬、黃芩瀉肺火,海石、芒硝咸以軟堅,栝蔞潤肺消痰,香附、連翹開鬱降火,青黛去鬱火,故不用辛燥等藥。
千緡湯,治痰喘不得臥,人扶而坐,一服即安。
白話文:
天冬、黃芩、海石、栝蔞仁、橘紅、連翹、香附、桔梗、青黛、芒硝等藥材,按照比例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用淡薑湯服用,每次五六十粒。這個方子適合治療老年人因長期嗜酒導致的痰多、喘不過氣的毛病,因為肺和胃都因為熱邪灼傷而導致積痰。方中天冬、黃芩清肺火,海石、芒硝軟堅化痰,栝蔞潤肺消痰,香附、連翹理氣降火,青黛清熱解毒,避免使用辛燥的藥物。這個方子叫做千緡湯,可以治癒痰喘嚴重到不能躺下,只能依靠他人扶持坐著的患者,服用後即可緩解症狀。
半夏(炮,七個),甘草(炙),皂角(炙。各一寸),生薑(一大指)
水煎服。
加味補中益氣湯,治氣虛痰甚。若不固中氣以運痰,而再攻之,則胃氣虛,痰愈甚矣。
人參,黃耆(蜜炙),白朮,甘草(炙。各錢半),當歸(一錢),陳皮(五分),升麻(蜜炒),柴胡(酒炒。各三分),茯苓(錢半),半夏(二錢),
姜五分,棗二枚,水煎服。有無力服參者,或以山藥三錢(炒黃)代之,或以目今所出北條參三錢代之,權宜用之而已。
白話文:
半夏炮製後取七份,甘草炙烤,皂角炙烤,各取一寸長,生薑取一大指。用水煎服。這是加味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氣虛痰多的症狀。若不先補益中氣以運化痰液,而直接攻伐之,則會導致胃氣虛弱,痰反而更加嚴重。
方劑中包含人參、黃耆(蜜炙)、白朮、甘草(炙烤,各取錢半)、當歸(一錢)、陳皮(五分)、升麻(蜜炒)、柴胡(酒炒,各取三分)、茯苓(錢半)、半夏(二錢)、生薑五分、大棗二枚,用水煎服。若患者體虛無力無法服用人參,可以用炒黃的山藥三錢代替,或用現今市面上的北條參三錢代替,視情況權宜使用即可。
五痰五飲,分析症治,但宜酌虛實用之,不得泥執而不化也。
脾經曰濕痰:脈緩體重,腹脹食滯,其痰滑而易出。(二陳湯。虛者六君子湯。)
肺經曰燥痰:脈澀,氣上喘促,惡寒,其痰澀而難出。(利金湯。潤肺飲。)
肝經曰風痰:脈弦,燥怒,二便秘澀,其痰青而多泡。(防風丸。川芎丸。)
心經曰熱痰:脈洪,煩熱,心痛,口燥,其痰堅而成塊。(小黃丸。大黃丸。)
白話文:
脾經上的濕痰,表現為脈象緩慢、身體沉重、腹部脹滿、飲食停滯,痰液滑潤且容易咳出。治療可以使用二陳湯,虛弱者可以用六君子湯。
肺經曰燥痰:脈澀,氣上喘促,惡寒,其痰澀而難出。(利金湯。潤肺飲。)
肺經上的燥痰,表現為脈象澀滞、氣喘吁吁、怕冷,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治療可以使用利金湯、潤肺飲。
肝經曰風痰:脈弦,燥怒,二便秘澀,其痰青而多泡。(防風丸。川芎丸。)
肝經上的風痰,表現為脈象弦急、容易發怒、大便乾燥,痰液呈青色且泡沫多。治療可以使用防風丸、川芎丸。
心經曰熱痰:脈洪,煩熱,心痛,口燥,其痰堅而成塊。(小黃丸。大黃丸。)
心經上的熱痰,表現為脈象洪大、心煩發熱、心痛、口乾,痰液堅硬成塊。治療可以使用小黃丸、大黃丸。
腎經曰寒痰:脈沉,心怖,足寒而厥,其痰稀有黑點。(胡椒理中丸。八味地黃丸。)
痰飲:水走腸間,轆轆有聲,心下極冷,其體忽瘦。(桂苓甘術湯主之。)
懸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十棗湯下之。)
溢飲:欽水流於四肢,當汗不汗,身體疼重。(大青龍湯汗之。)
支飲:咳逆,喘促不得臥,其形如腫。(五苓散,澤瀉湯利之。)
白話文:
腎經曰寒痰
脈象沉細,患者心生恐懼,雙腳冰冷且發麻,痰液稀薄且帶有黑色斑點。建議服用胡椒理中丸或八味地黃丸。
痰飲
水分停留在腸道中,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心窩部位非常冰冷,患者身形消瘦。建議服用桂苓甘術湯。
懸飲
飲水後,感覺水流到脅肋下方,咳嗽或吐痰時會伴隨疼痛。建議服用十棗湯。
溢飲
飲水後流到四肢,應該出汗卻不出汗,身體感到沉重。建議服用大青龍湯以發汗。
支飲
咳嗽氣逆,呼吸急促難以平臥,身形浮腫。建議服用五苓散或澤瀉湯以利水消腫。
伏飲:膈滿嘔吐,喘咳惡寒,背痛多淚。(倍術丸)
更有一種非痰非飲,時吐白沫,不甚稠黏,此脾虛不能約束津液,宜六君子湯加益智仁以攝之。
二陳湯,治脾經濕痰。除肺經燥痰、腎經虛痰不用之外,凡一切痰病,俱用為主治。
陳皮(二錢),半夏(三錢),茯苓(二錢),甘草(錢半),
姜一錢,水煎,熱服。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弱,痰飲甚者。
人參,白朮,茯苓(各一錢),半夏,陳皮(去白。各錢半),甘草(炙,五分),
姜五片,水煎服。若痰滯氣逆,加木香。
利金湯,治肺經氣壅咳痰。
白話文:
伏飲
患者胸膈滿悶、嘔吐、喘咳、怕冷,背部疼痛,常流眼淚。(可用倍術丸治療)
二陳湯
主要用於治療脾經濕痰。除了肺經燥痰、腎經虛痰之外,所有痰病都可以用二陳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法。
二陳湯的組成
- 陳皮:二錢
- 半夏:三錢
- 茯苓:二錢
- 甘草:錢半
- 生薑:一錢
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六君子湯
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痰飲嚴重的患者。
六君子湯的組成
- 人參:一錢
- 白朮:一錢
- 茯苓:一錢
- 半夏:錢半
- 陳皮(去白):錢半
- 甘草(炙):五分
- 生薑:五片
用水煎煮,服用。如果痰滯氣逆,可以加入木香。
利金湯
主要用於治療肺經氣壅、咳嗽有痰的患者。
枯梗,貝母(炒),陳皮(去白。各二錢),枳殼(麩炒,八分),茯苓(錢半),甘草(五分),
姜三片,水煎服。
潤肺飲,治肺經火邪,燥咳氣喘,喉癢痰澀。
貝母(糯米拌炒),天花粉(各三錢),桔梗(一錢),甘草(五分),麥冬,橘紅,茯苓(各錢半),生地(二錢半),知母(酒炒,七分),
姜三片,水煎服。
防風丸,治肝經一切風痰。
防風,川芎,天麻(酒浸一夜),甘草(各二兩),硃砂(三錢,細研,水飛為衣)
白話文:
枯梗、炒貝母、去白陳皮各二錢,麩炒枳殼八分,茯苓一錢半,甘草五分,加姜三片,水煎服。此方名潤肺飲,用於治療肺經火邪引起的燥咳氣喘、喉癢痰澀。
貝母與糯米拌炒、天花粉各三錢,桔梗一錢,甘草五分,麥冬、橘紅、茯苓各一錢半,生地二錢半,酒炒知母七分,加姜三片,水煎服。此方名防風丸,用於治療肝經一切風痰。
防風、川芎、酒浸天麻一夜,甘草各二兩,細研水飛硃砂三錢,製成丸劑服用。
上為細末,蜜丸,重錢半,每服一丸,荊芥湯化下。
川芎丸,治肝經風痰,清上利膈。
川芎,蘇薄荷葉(各三兩半),防風(一兩二錢),細辛(二錢半),
蜜丸,每丸五分重,臨臥,茶嚼下。
小黃丸,治心經熱痰,煩躁心痛。
南星,半夏,黃芩(等分),
上為末,薑湯為丸,白湯下七八十丸。
大黃丸,治症同上而重者。
天花粉,黃連(各三兩),
為末,竹葉煎湯糊丸,每服三錢,薑湯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製成藥丸,每丸重半錢,每次服用一丸,用荊芥湯送服。
川芎丸用於治療肝經風痰,清熱利膈。
川芎、薄荷葉(各三兩半)、防風(一兩二錢)、細辛(二錢半),用蜂蜜製成藥丸,每丸重五分,臨睡前用茶水送服。
小黃丸用於治療心經熱痰,煩躁心痛。
南星、半夏、黃芩(等分),研磨成粉末,用薑湯製成藥丸,用白湯送服七八十丸。
大黃丸用於治療症狀與小黃丸相同但病情較重者。
天花粉、黃連(各三兩),研磨成粉末,用竹葉煎湯製成糊狀藥丸,每次服用三錢,用薑湯送服。
胡椒理中丸,治腎經寒痰,心怖寒厥,不思飲食。
款冬花(去梗),胡椒,蓽茇,甘草,良薑(各二兩),細辛(八錢),陳皮,乾薑(炒。各一兩),白朮(三兩),
為末,蜜丸,米飲下三十丸。按此方純陽,寒重可服,此脾病則宜,若腎經虛寒,當用八味地黃丸。
桂苓甘術湯,治腸有水聲,心下極冷。
茯苓(四錢),桂枝(錢半),白朮(三錢),甘草(一錢),
水煎服。
十棗湯,治脅下有水,咳唾引痛。
白話文:
[胡椒]理中丸
,適用於腎經寒痰、心悸畏寒、四肢冰冷、食慾不振等症狀。
藥材
- 款冬花(去梗):二兩
- 胡椒:二兩
- 蓽茇:二兩
- 甘草:二兩
- 良薑:二兩
- 細辛:八錢
- 陳皮:一兩
- 乾薑(炒):一兩
- 白朮:三兩
製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三十丸,米湯送服。
藥性
此方屬性偏溫,適合寒症較重的患者。若為脾胃病症,此方較為合適;若為腎虛寒症,則建議服用八味地黃丸。
[桂苓甘術湯]
,適用於腸道有水聲、心腹極寒的症狀。
藥材
- 茯苓:四錢
- 桂枝:錢半
- 白朮:三錢
- 甘草:一錢
製法
將上述藥材用水煎服。
[十棗湯]
,適用於脅肋部位有積水、咳嗽或吐痰時伴隨疼痛的症狀。
注
- 藥材的份量請按照古代的計量單位換算成現代的克或毫克。
芫花,甘遂,大戟(等分),
水煎大棗十枚,取八分,入藥七分,平旦溫服。若不效,再服五分。
大青龍湯,治水流四肢,身體疼重。
麻黃(二錢,去節),桂枝(一錢),甘草(一錢),石膏(三錢),
姜一錢,棗一枚,水煎服。
澤瀉湯,治咳逆難睡,其形如腫。
白朮(一兩),澤瀉(八錢),
水煎服。
倍術丸,治咳喘嘔吐,惡寒背痛。
白朮(二兩),肉桂,乾薑(炒。各一兩),
白話文: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用水煎煮大棗十枚,取八分,加入藥物七分,清晨溫服。若無效,再服五分。大青龍湯用於治療水腫流注四肢、身體沉重疼痛。麻黃去節二錢、桂枝一錢、甘草一錢、石膏三錢、生姜一錢、大棗一枚,水煎服用。澤瀉湯用於治療咳嗽逆氣難以入睡,形體腫脹。白朮一兩、澤瀉八錢,水煎服用。倍術丸用於治療咳嗽喘息、嘔吐、惡寒背痛。白朮二兩、肉桂、乾薑(炒)各一兩,
蜜丸。每服三十丸,米飲下。並治五飲俱效。
備揀古來治痰至筒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痰因表者汗之,因里者下之,挾濕者分利之。痰在膈上,必用吐法。膠固稠濁之痰,吐之可開。痰在經絡中,非吐不可,吐中有發散之義。(吐法,用鹽四五錢,於鍋中炒紅色,乃入以水,煮至將滾之際,試味稍淡,每用半碗飲之;漸次增飲,自然發吐。以去病而止。)痰在腸胃間可下。
痰在四肢,惟竹瀝能達。痰在脅下,惟白芥子能除。痰在皮裡膜外,非薑汁、竹瀝不能達。熱痰、火痰,宜青黛、黃芩、花粉、連翹、石膏之屬。火炎上者,用流霞膏。(方載於後。)老痰,宜海石、栝蔞、貝母;兼火盛膠固者,化痰丸。(方載於前。)實痰、火痰,宜滾痰丸(方載於前。
白話文:
蜜丸每次服用三十粒,用米湯送服。對於五種飲證都有效。
為了方便使用,特地收集整理古往今來治療痰症的有效方子,列於後面。
痰症若因外感而起,就用發汗法;若因內傷而起,就用瀉下法;若痰濕交雜,就用利水法。痰積在膈上,必須用吐法。膠質粘稠的痰,吐出來才能通暢。痰積在經絡中,也必須吐出來,吐法還有發散的作用。(吐法:用四五錢鹽,在鍋裡炒至紅色,然後加入水,煮至將要沸騰時,試一下味道,稍微淡一些即可,每次服用半碗,逐漸增加用量,自然就會吐出。用此法可以祛病止痰。)痰積在腸胃之間,可以用瀉下法。
痰積在四肢,只有竹瀝才能到達。痰積在脅下,只有白芥子才能消除。痰積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只有薑汁和竹瀝才能到達。熱痰、火痰,要用青黛、黃芩、花粉、連翹、石膏等藥物。火熱上炎,要用流霞膏。(方劑列於後面。)老痰,要用海石、栝蔞、貝母;如果兼有火盛痰膠固者,要用化痰丸。(方劑列於前面。)實痰、火痰,要用滾痰丸。(方劑列於前面。)
)最效,但不宜多用。風痰,用南星、白附子。濕痰,用蒼朮、白朮、半夏、茯苓、澤瀉。食積痰,用神麯、麥芽、山楂。酒痰,用花粉、黃連、白朮、砂仁,或五苓散、四苓散分利之。痰核,在咽喉,咯唾不出者,於化痰藥中加栝蔞、海石、朴硝、海藻,佐以薑汁。荊瀝治痰速效,能食者用之。
竹瀝非薑汁不能行經絡。二瀝佐以薑汁,治經絡之痰最效。痰中帶血者,宜加韭汁、海石,熱痰能清,濕痰能燥,堅痰能軟,頑痰能消。可入丸藥,可入煎藥。南星、半夏,治風痰、濕痰。石膏,墮痰火極效。黃芩治熱痰,假其下行也。枳實治痰,有沖牆倒壁之功。五倍子治老痰,佐以他藥治頑痰,人鮮知也。
白話文:
在這些中醫古籍中,提到的是一些針對不同類型痰症的治療方法:
-
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不適合經常使用。風痰可以用南星和白附子來治療;濕痰則需要蒼朮、白朮、半夏、茯苓和澤瀉;食積痰可以用神麯、麥芽和山楂;酒痰則可以使用花粉、黃連、白朮和砂仁,或者五苓散或四苓散來進行分利治療。
-
在咽喉部有痰,咳嗽難以吐出的情況下,可以在化痰藥物中加入栝蔞、海石、朴硝和海藻,並佐以薑汁來進行治療。荊瀝對於痰症的治療非常迅速有效,如果病患能正常進食,則可以使用荊瀝。
-
竹瀝與薑汁一起使用,纔能有效地流經經絡。使用竹瀝和薑汁的組合,對於經絡中的痰症治療效果最佳。如果痰中帶血,可以加入韭汁和海石來進行治療。熱痰可以清熱,濕痰可以除濕,堅痰可以軟化,頑固的痰可以消除。
-
這些藥物既可以加入丸藥中,也可以加入煎藥中進行使用。南星和半夏對於風痰和濕痰有很好的療效;石膏對於痰火有極高的療效;黃芩可以治療熱痰,利用其降下的性質;枳實對於痰症有衝擊牆壁的奇效;五倍子對於老痰有很好的療效,並且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治療頑固的痰症,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一點。
天花粉治膈上熱痰。元明粉治熱痰、老痰。硝石、礞石,消結痰,降痰火;研末和白糖置手心中,以舌舐服。蒼朮治痰飲成窠囊。小胃丹(方載於前。)治食積飲,不可多服,虛者勿用。中氣不足之痰,須用參耆。內傷挾痰,必用參、耆、白朮,佐以薑汁傳送,或加半夏、茯苓。
流金膏,治一切火痰咳逆。
石膏(微煅,研細),大黃(酒蒸曬九次。各二兩),黃芩(酒洗),橘紅(各兩半),連翹,桔梗,貝母(各一兩),膽星,蘇薄荷葉,香附(各五錢),
白話文:
天花粉用於治療胸膈間的熱痰。元明粉適用於熱痰及老痰的治療。硝石和礞石可以消除結塊的痰液,降低痰火,將其研磨後與白砂糖混合,放置在手中,用舌頭舔食。蒼朮用於治療痰飲形成包塊。小胃丹(詳情載於前文)適用於食積痰飲的情況,但不應過量服用,對於虛弱的患者不宜使用。對於中氣不足引發的痰,必須使用黨參和黃耆。對於因內傷伴隨痰液的情況,必須使用黨參、黃耆、白朮,並配合薑汁進行調理,或者加入半夏和茯苓作為輔助。
流金膏用於治療各種火痰咳嗽。
石膏(微火煅燒後研磨成細粉),大黃(以酒蒸煮後曬乾,重複九次),黃芩(以酒清洗),橘紅(分別為兩半份量),連翹,桔梗,貝母(各一份量),膽星,蘇薄荷葉,香附(分別為五錢份量)。
為細末,蜜丸彈子大,日夜細嚼一丸,白湯一二口送下,忌一切濕熱酒炙等物。
吳仙丹,治胃寒痰飲,頭痛背寒,嘔酸不食。
茯苓(五兩),吳茱萸(湯泡七次,焙乾,四兩),
共研末,蜜丸。前後痰方無及此者。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做成蜜丸,每丸大小如彈子。每日早晚細嚼一丸,以白湯一兩口送服。忌食一切濕熱、酒炙等物。
此方名為吳仙丹,主治胃寒痰飲、頭痛背寒、嘔吐酸水、不思飲食等症。
方劑組成:茯苓五兩、吳茱萸(湯泡七次,焙乾,四兩)。
將上述藥材共研磨成粉末,做成蜜丸。此方療效顯著,前人所用治療痰症的方劑都比不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