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五·瘟疫 (2)
卷之五·瘟疫 (2)
1. 三、論汗宜緩
凡疫病傳變,或出表,或入里,或表裡分傳,不得執《傷寒論》:」先解其表,後攻其里」。此大謬也。蓋裡氣結滯,陽氣不得敷布於外,務宜承氣,先通其里;不待發散,多有自能汗解,以伏邪中潰也。如未得汗,以柴胡湯和之。復不得汗者,從漸解也,不可苛求其汗。疫病多有作戰汗解者,或有戰而無汗,次日當期復戰。
戰者必厥,戰而厥回無汗者,真陽尚在,表氣枯涸,可以漸愈。若厥不回,汗不出者,危矣。但戰不可動擾,動擾則止汗不出矣。但可溫復而已。
柴胡湯,治下後,內無邪熱,宜出戰汗而解。如猶未汗,服此方和解。
柴胡(二三錢),黃芩(錢半),陳皮,甘草,生薑(各一錢),大棗(二枚),
古方用人參、半夏;今表裡實,故不用人參。無嘔吐,不加半夏。
白話文:
[三、討論出汗應適度]
對於瘟疫疾病之轉變,有的可能向外表發展,有的可能向裏部深入,有的則可能表裏同時傳播,我們不能死守著《傷寒論》中的原則:「先解決表面問題,再處理內部問題」。這樣的想法是極大的誤解。因為如果內部氣機阻塞,陽氣就無法順利地散佈到身體表面,這時應優先使用承氣類藥物,先打通內部通道;不必等待發汗,通常疾病會自然通過出汗得到緩解,這是因為隱藏在體內的邪氣被逐出體外。如果尚未出汗,可以使用柴胡湯來調和身體。若仍無法出汗,應採取逐步緩解的方式,不能強求立即出汗。許多瘟疫患者會透過劇烈出汗後病情得到緩解,有的可能出現劇烈發汗但無汗的情況,通常第二天會再次出現劇烈發汗。
劇烈發汗時必然會伴隨四肢冰冷,如果劇烈發汗後四肢恢復溫暖但仍無汗,表示體內真陽仍在,只是表面氣血已乾涸,這種情況可以逐漸康復。然而,如果四肢冰冷未能恢復,且無汗,那情況就非常危險了。但在劇烈發汗時,千萬不要去打擾或移動患者,否則會阻止汗液排出。這時只需保持患者溫暖即可。
柴胡湯,適用於治療使用下法後,體內已無邪熱,正適合透過劇烈發汗來解決病情。如果仍未出汗,可以服用此方進行調和。
柴胡(2-3錢),黃芩(1.5錢),陳皮,甘草,生薑(各1錢),大棗(2枚), 古方中有加入人參、半夏;但現在表裏都存在實證,所以不加入人參。如果無嘔吐現象,就不需要加入半夏。
2. 四、論下宜急
傷寒下宜遲,要待邪傳裡方可議下。疫病下宜早,以邪伏中,下之而邪乃潰。但見舌黃,心腹痞滿,便於達原飲加大黃下之。設邪在膜原者,已有行動之機,得大黃促之而下,實為開門卻賊之法。即使未愈,邪亦不能久留,二、三日後,餘邪入胃,用小承氣湯徹其餘毒。大凡客邪,貴乎早治,乘人血氣未亂,不至危殆,投劑不至掣肘,愈後亦易平復,以病根之早拔也。
倘謂下無結糞,似乎太早;殊不知因邪熱而致燥結,非燥結而致邪熱也,下其邪熱,又何燥結之有!
小承氣湯,治邪在上焦,胸脅痞滿,自得消散。
大黃(三五錢),厚朴(錢半),枳實(一錢),姜(三片)
溫服。
大承氣湯,治中焦堅結,自得潤化而下。
大黃(三五錢),厚朴(錢半),枳實(一錢),芒硝(二三錢),
水姜煎服。
調胃承氣湯,治中焦宿結,兼有瘀熱。
大黃(三五錢),芒硝(二三錢),甘草(一錢),
水姜煎服。
邪熱傳裡,在上焦痞滿者,宜小承氣湯。中有堅結者,加芒硝,軟堅而潤燥。設無痞滿,惟存宿結,而有瘀熱者,宜謂胃承氣湯。雖無結糞,但下黏膩極臭惡物,其邪熱散矣。若待燥結,熱極變症,不可揣摩,為害不小。
凡瘟疫舌有白苔者,邪在膜原也。舌色黃至中央,乃熱邪入胃,用達原飲,加大黃。若兼三陽症現,照前加藥,名三消飲。消內消外,消不內不外也。此治內外有邪,為疫症全劑。
三消飲,治毒邪表裡分傳,膜原尚有餘結,用此兼解。
檳榔(二錢),厚朴(錢半),甘草(八分),大黃(二三錢),草果仁(一錢),白芍,知母,黃芩,葛根,羌活,柴胡(各一錢),
薑棗水煎服。
白話文:
[四、討論及時下瀉的重要性]
在處理傷寒病症時,我們應該緩慢地採取下瀉治療,必須等到邪氣深入體內才能考慮使用。然而對於瘟疫疾病,下瀉應當盡早進行,因為邪氣藏於體內,通過下瀉可以擊退邪氣。只要發現舌頭呈黃色,心腹感到脹滿,就應在「達原飲」中加入大黃來進行下瀉。如果邪氣在膜原處存在,已經有了活動的跡象,那麼加入大黃促使其下瀉,這實際上是所謂的「開門驅賊」的療法。即使疾病尚未痊癒,邪氣也不能在體內長久停留,兩三天後,殘餘的邪氣進入胃部,這時可以使用「小承氣湯」來徹底清除殘餘的毒素。
一般來說,外來的邪氣越早治療越好,趁著人體的血液和氣息尚未混亂,就不會到達危險的地步,治療時也不會束手束腳,康復後也更容易恢復正常,這是因為病根被早早拔除的原因。
若認為下瀉時並無便祕,似乎太早,但其實是因為邪熱導致的乾燥和便祕,而不是因為便祕導致邪熱,只要消除邪熱,又何需擔心便祕的問題呢!
「小承氣湯」,用於治療邪氣在上焦,胸部和肋骨間感到脹滿的情況,能自然得到緩解。
主要成分包括大黃(3-5錢),厚朴(1.5錢),枳實(1錢),薑(3片)。
溫熱服用。
「大承氣湯」,用於治療中焦堅硬結塊,可得到潤滑並順利排出。
主要成分包括大黃(3-5錢),厚朴(1.5錢),枳實(1錢),芒硝(2-3錢)。
用水與薑煎煮服用。
「調胃承氣湯」,用於治療中焦的長期結塊,同時伴有瘀熱。
主要成分包括大黃(3-5錢),芒硝(2-3錢),甘草(1錢)。
用水與薑煎煮服用。
邪熱傳入體內,如果在上焦感到脹滿,應使用「小承氣湯」。如果在中焦有堅硬結塊,可以加入芒硝,以軟化結塊並潤滑。如果沒有脹滿感,只有長期的結塊且伴有瘀熱,則應使用「調胃承氣湯」。即使沒有便祕,只要排泄出極度粘稠且異常惡臭的物質,邪熱就會散去。如果等到出現乾燥結塊,熱度極高且出現其他病症,那將無法預料,造成的危害不小。
對於所有瘟疫病症,如果舌頭上有白苔,表明邪氣在膜原。如果舌頭的顏色變黃直到舌中央,表明熱邪已進入胃部,應使用「達原飲」,並加入大黃。如果同時伴有三陽症狀,按照之前的藥方加藥,名為「三消飲」。這是一種內外兼治,治療瘟疫疾病的全面療法。
「三消飲」,用於治療邪氣在體內和體表同時傳播,膜原處仍有殘餘結塊,可以同時進行調理。
主要成分包括檳榔(2錢),厚朴(1.5錢),甘草(8分),大黃(2-3錢),草果仁(1錢),白芍,知母,黃芩,葛根,羌活,柴胡(各1錢)。
用水與薑和棗煎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