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五·瘟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瘟疫 (1)

1. 卷之五·瘟疫

2. 一、論瘟疫與傷寒不同治法亦異

傷寒者,感冒寒氣。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身疼,其脈浮緊無汗者為傷寒;浮緩有汗者為傷風。瘟疫初起,原無感冒之因,忽覺凜凜,以後但熱而不惡寒。傷寒投劑,一汗而解;瘟疫發散,汗不易出,即強逼出汗,亦不能解。傷寒之邪,自毫竅而入,不傳染於人;瘟疫之邪,自口鼻而入,能傳染於人。

(傍人用明雄黃時嚼口中,少搽鼻孔,可以闢之。)傷寒汗解在前,瘟疫汗解在後。傷寒解以發汗;瘟疫俟邪內潰,汗自然出,不可以期,且汗出多戰,方得解也。傷寒發斑則病篤,瘟疫發斑則病衰。傷寒感邪在經,以經傳經;瘟邪感邪在內,內溢於經,經不自傳。傷寒感發甚暴;瘟疫多有淹纏一、二日,或漸加重,或淹纏五六日忽然加重。

(醫人問此可知消息。)傷寒初起,以發表為先;瘟疫初起,以疏利為主。其所同者,邪皆傳胃,悉用承氣湯類導邪而出也。傷寒下後,脫然而愈。以其傳法,始終有進而無退也。瘟疫下後,多有未能頓解者,何也?蓋疫邪有表裡分傳者,一半向外傳,則邪留肌肉;一半向內傳,則邪留胃家。邪留於胃,故里氣結滯;裡氣結滯,表氣因而不通,於是肌肉之邪不能即達於肌表。

下後,裡氣一通,表氣亦解,則肌肉之邪發於肌表,或汗或斑,然後脫然而愈。傷寒下後,無有此症,所謂病不同,而治法亦異者,此也。

白話文:

[一、討論瘟疫與傷寒的不同及其治療方式也相異]

傷寒是因為感染了寒氣。初期會出現發燒、畏寒、頭痛、身體疼痛等症狀,如果脈搏浮緊並且無汗,那就是傷寒;若是脈搏浮緩並有出汗的情況,則是普通感冒。瘟疫在剛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感冒的前兆,只會突然感到寒冷,接著就只會有發熱而不會畏寒。傷寒只要服用對應藥物,一出汗就可以痊癒;但是瘟疫即使想讓它出汗也比較困難,就算強迫出汗,也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傷寒的病毒從皮膚毛孔進入,不會傳染給他人;瘟疫的病毒從口鼻進入,卻具有傳染性。

(旁邊的人可以用明雄黃在口中咀嚼,並稍微塗抹在鼻孔,可以起到防護作用。)傷寒在出汗後就能得到緩解,瘟疫則是在病情後期才會出汗。治療傷寒,主要靠出汗來解決;而瘟疫要等到病毒在體內被擊破,汗液自然會排出,這無法預期時間,而且出汗時會伴有寒戰,這樣才能解病。傷寒若出現斑疹,病情通常會加重;而瘟疫若出現斑疹,則代表病情正在減輕。傷寒的病毒入侵經絡,會通過經絡傳播;瘟疫的病毒直接侵入體內,再從體內溢到經絡,並不會通過經絡自行傳播。傷寒的發作很急;瘟疫則可能在一、兩天內逐漸加重,或在五、六天後突然加重。

(醫生可由此推測病情發展。)治療傷寒,初期應以排汗為主;治療瘟疫,初期則應以疏導和排泄為主。它們相同的地方是,病毒最終都會影響到胃部,因此都會使用承氣湯類的藥物,幫助病毒排出體外。傷寒在排泄後,病情會迅速好轉,因為它的傳播方式始終是向前的,不會有逆轉。但瘟疫在排泄後,病情不一定會馬上好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瘟疫的病毒會在表層和內部傳播,一半的病毒向外部傳播,就會留在肌肉中;另一半向內部傳播,就會留在胃部。病毒留在胃部,會導致體內氣血瘀滯;體內氣血瘀滯,表面的氣血也會受阻,這樣肌肉中的病毒就不能立即排出。

排泄後,體內氣血一旦流通,表面的氣血也會得到釋放,這樣肌肉中的病毒就會被排出到表面,可能以出汗或出疹的形式,然後病情就會迅速好轉。傷寒在排泄後,不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就是為什麼不同的疾病,其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3. 二、論瘟疫治法

瘟疫之病,不與傷寒同也。傷寒,感天地之常氣;疫者,感天地之厲氣,勿論老少強弱,觸者即病。邪自口鼻而入,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於伏脊之同,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裡之分界,是為半表半裡,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其病初起,先寒後熱,日後但熱而無寒,脈則不浮不沉而數。

此邪不在經,若用麻、桂強發其汗,徒傷表氣,熱亦不減。此邪又不在裡,若用硝、黃早為之下,徒傷胃氣,其渴愈甚,宜用:

達原飲,治疫病初起,先寒後熱,及頭痛身疼,此邪熱之浮越也。

檳榔(二錢),厚朴(錢半),草果仁(一錢),知母(一錢),白芍(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

溫服。宜速投二、三劑。以檳榔能消能磨,除伏邪為疏利之藥,又除嶺南瘴氣;厚朴破戾氣所結;草果仁辛烈氣雄,除伏邪盤踞。三味協力,直達巢穴,使邪氣潰敗,速離膜原,是以為達原也。熱傷津液加知母。熱傷榮血加白芍。黃芩清燥,甘草和中,俱有妙用。○凡疫邪遊溢諸經,當隨經引用,以助升泄。

如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此邪熱溢於少陽經也,加柴胡。如腰背項痛,此邪熱溢於太陽經也,加羌活。如目痛、眉稜骨痛、鼻乾不眠,此邪熱溢於陽明經也,加乾葛。其分量重輕,在臨症時權之。

白話文:

【對於瘟疫的治療方法】

瘟疫這類疾病,與一般的感冒風寒不同。風寒是受到自然界常態氣候的影響,而瘟疫則是由於接觸到自然界中的惡劣氣息所致,無論年紀大小,身體強弱,只要接觸到這種惡劣氣息,就會立即生病。病源由口鼻進入,既不深入五臟六腑,也不停留在筋絡之中,而是藏匿在背部肌肉之間,位置接近表面,且靠近胃部,正好處於表皮和內臟的交界處,也就是半表半里的狀態,這在針灸經典中被稱為橫連膜原。

疾病初期,會先感到寒冷然後轉為發熱,過了幾天後,只會持續發燒而不再感到寒冷,脈搏不會浮動或下沉,但心跳會加快。

此種疾病並非由經絡引起,如果使用麻黃或桂枝來強行發汗,不僅無法改善病情,反而可能損傷體表的氣血,熱度也不會減少。同樣的,這種病也不是由內臟引起的,如果使用大黃或芒硝等藥物來催吐,同樣會徒增胃部的負擔,口渴的情況也會更嚴重。因此,應該使用的藥方是:

達原飲,用於治療瘟疫初期,先冷後熱,以及頭痛、全身疼痛,這是因為邪熱正在浮動超越的現象。

藥方成分包括:檳榔(二錢),厚朴(一錢半),草果仁(一錢),知母(一錢),白芍(一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

應趁熱服用,並盡快連續服用二至三劑。其中,檳榔具有消除病氣,疏通邪氣的功效,尤其對南方的瘴氣有很好的消除效果;厚朴則可以破壞聚集的邪氣;草果仁的辛辣氣味濃烈,可以清除盤踞在體內的邪氣。三種藥材協力作用,可以直接打擊邪氣的根源,使其迅速瓦解,遠離膜原,這就是藥方名稱"達原"的由來。熱氣傷害體內的津液,可以加入知母;熱氣傷害血液,可以加入白芍;黃芩可以清熱去燥,甘草則可以調和中焦,都有著巧妙的作用。

此外,當瘟疫邪氣影響到各個經絡,應根據不同的經絡引導藥物,以幫助排出邪氣。

例如,如果感到脅痛、耳鳴、寒熱交替、噁心嘔吐和口苦,這是因為邪熱已經擴散到了少陽經,可以在藥方中加入柴胡。如果感到腰背頸部疼痛,這是因為邪熱已經擴散到了太陽經,可以加入羌活。如果感到眼睛疼痛、眉骨疼痛、鼻子乾燥和失眠,這是因為邪熱已經擴散到了陽明經,可以加入乾葛。具體的藥物份量,需要根據實際病情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