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八·雜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雜證 (3)

1. 十九、論脾胃

(兼飲食)

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以立形體之基,其司在命門;人之既生,養以水穀,以成形體之旺,其司在脾、胃。胃主納,脾主運。經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又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所謂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人或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所關於人者,為甚重也。

而人之傷其脾胃者有二:其傷於外也,惟勞苦最能傷脾,脾傷,則表裡相通,而胃亦受其困矣;其傷於內者,惟憂思忿怒,最為傷心,心傷,則母子相關,而化源隔絕者為甚。此勞倦情志之傷,較之飲食寒暑為更多也。脾胃屬土,惡寒喜暖,使非真有火邪,則寒涼之物,最宜慎用。

白話文:

人剛出生時,生命源於精血,藉此奠定身體的基礎,命門掌管著這部分;人出生後,靠飲食來滋養,讓身體茁壯,脾胃負責這項工作。胃負責吸收食物,脾負責運化食物。古書中說:「脾胃是人體的糧倉,五種味道都從這裡出來。」又說:「人從食物中獲取精氣,食物進入胃,再傳送到肺,五臟六腑都依靠精氣。」所謂陽明經脈,是十二條經脈中最長的一條,有些人先天不足,只要後天努力滋養,就能補足先天的不足,甚至可以達到一半以上的程度。由此可見,脾胃對人體的重要性。

然而,傷害脾胃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外傷,主要是勞累过度,最容易损伤脾,脾受損,就會影響到其他器官,胃也會受到影響;內傷,主要是憂慮、思慮過度、憤怒,最容易傷害心臟,心臟受損,就會影響到脾胃,導致營養吸收不良。因此,勞累和情志上的傷害,比飲食上的寒暑之害更嚴重。脾胃屬土,怕冷喜暖,除非真有火邪,否則寒涼的食物一定要慎用。

昔柳公度善攝生以致壽,嘗曰:「我不以氣海熟生物、暖冷物,亦不以元氣佐喜怒也。」此真善養脾胃者也。然則人之元氣充盈,由於脾胃健旺,而諸病悉除,惟覺之早者得之耳。

論東垣補中益氣湯,以治勞傷感寒發熱,及脾氣下陷,或陽虛痎瘧可也;若全無表邪寒熱,而但有中氣虧甚者,大忌升柴。蓋以味苦寒而性疏散,當此大虛之時,止宜純補,而再兼疏散,安望成功!至於表疏自汗者,陰虛發熱者,脾肺虛甚,氣促似喘者,命門火衰而虛寒泄瀉者,水虧火亢而吐血衄血者,四肢厥逆而陽虛欲脫者,皆不可用。若無人參,則更有不可用者矣。

白話文:

第一段

從前柳公度精通養生之道,活到高壽。他曾說:「我從來不讓氣海去消化生冷的食物,也不讓元氣隨着喜怒哀樂而起伏。」這才是真正懂得保養脾胃的人啊。人的元氣充沛,源於脾胃強健,各種疾病也自然消除,只是有些人覺悟得早,有些人覺悟得晚而已。

第二段

論述東垣先生的補中益氣湯,可以治療勞傷感寒發熱,以及脾氣下陷,或陽虛痎瘧等病症。如果完全沒有表邪寒熱,只是中氣嚴重虧虛,那麼就絕對不能使用升柴。因為升柴性苦寒,性質疏散,在這種大虛的狀態下,只應該純粹滋補,而不能再加入疏散的藥物,否則就難以取得療效!至於表虛自汗、陰虛發熱、脾肺虛弱氣促似喘、命門火衰虛寒泄瀉、水虧火亢吐血衄血、四肢厥逆陽虛欲脫等症狀,都不可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沒有人參,更不能使用此方。

凡欲補土者,當先補火,亦有二焉:如不思飲食,此屬陽明胃土受病,須補少陰君火,歸脾湯是也;如人能食而不能化,此屬太陰脾土受病,須補少陽相火,八味丸是也。蓋補腎中之火以生土也,補腎中之水以滋土也。使徒以辛香燥熱之物,以為助脾開胃,豈知太陰濕土,全仗以濕為用乎!如土得春夏時雨,而生化之妙以成。

凡飲食積滯,必用消導。客垢不除,則真元不復,如戡亂後方可以致太平。積在上者吐之,在中下者下之。若積因於脾虛,不能健運藥力者,或消補並行,或補多消少,或先補後消。潔古所謂「養正而積自除」,故前人必假參朮贊助以成功也。不得專行攻積,以傷元氣,而積愈滯,速其危矣。內有積聚門,所當參閱。

白話文:

要補強脾胃功能,首先應補充心火。這有一個分類,如果一個人不想吃東西,這可能是因為胃部的陽明土受到病邪影響,應該補充少陰的君火,使用歸脾湯。如果一個人能吃卻消化不了,這可能是脾部的太陰土受到病邪影響,應當補充少陽的相火,使用八味丸。補充腎中的火以滋養土,補充腎中的水以生成土。只靠辛香燥熱的食物來輔助脾臟和開胃,卻不知道太陰的濕土完全依賴濕潤來運作。就像大地在春夏季雨水的滋養下,才能生長出萬物。

對於飲食過剩導致的積滯,必須使用消導的方法。如果不清除這些積滯,真正的生命力就不能恢復,就像平息戰亂後才能實現太平。積滯在上部的可以通過嘔吐排出,積滯在中下部的則需要通便。如果積滯是由於脾虛,導致藥力無法有效運轉,可能需要同時進行消食和補益,或者補益的量比消食的量多,或者先補後消。潔古先生曾說「養育正氣,積滯自然消失」,所以前人經常藉助參、術等藥物來輔助治療。不能單純使用攻積的方法,以免傷害本元氣,這樣反而會讓積滯更加嚴重,增加危機。在內科的積聚部分,需要參考相關的治療方法。

凡五臟之邪,皆通脾胃,治者當知權宜。如肝邪之犯脾者,肝脾俱實,單宜平肝;肝弱脾強,舍肝而治脾也。心邪之犯脾者,心火熾盛,清火為急;心火不足,補火以生脾也。肺邪之犯脾者,肺氣壅塞,當瀉肺以疏脾之滯;肺氣不足,當補肺以防脾之虛。腎邪之犯脾者,脾虛則水能反克,救脾為主;腎虛則啟閉無權,壯水為先。

至若胃不能納,脾不能運,大虛之症,即速用十全大補,六味回陽,尤恐不及,而尚欲以楂、枳、曲、芽為永賴乎!是以脾胃受傷,但使能去其傷者,即是脾胃之藥。此中理與機圓,姑舉此以見其概也。

凡吐瀉之後,惡聞食氣,或外脹而內不脹,此脾氣虛極,宜用溫胃湯,或理中湯加附子之類。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中醫在治療五臟病邪影響脾胃時,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

它強調了:

  • 脾胃是五臟之本,五臟的病邪都可能影響到脾胃。
  • 治療時要考慮肝、心、肺、腎等臟腑的虛實,並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 脾胃虛弱時,要根據不同的表現選擇不同的藥物,並注意補益脾胃。

這段文字也說明了中醫治療脾胃病的原則:去除病邪、補益脾胃,並強調了臨床上要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凡虛在下焦,陰中無陽,不能生土,宜附子理陰煎。

凡善食而瘦者,多因有火。火微者清之,如生地、白芍、麥冬、竹葉、黃芩、知母之類。若火甚者,或隨食隨飢,或膚熱便結,宜石膏、梔子、黃柏、苦參之屬。然陽盛者,陰必虛,滋陰之藥,須宜兼用。又有不能食而瘦者,必脾胃虛弱,宜四君子、歸脾湯之類。兼寒者,宜理中。命門火衰者,宜右歸丸、八味地黃之類主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虛弱,下焦虛寒,陰氣不足陽氣不生,導致無法滋養脾土,就應該服用附子理陰煎。

如果一個人食慾正常卻很瘦,大多是體內有火。火氣輕微的,可以用生地、白芍、麥冬、竹葉、黃芩、知母等清熱降火。如果火氣旺盛,表現為吃一點就餓,皮膚發熱,大便乾燥,就應該使用石膏、梔子、黃柏、苦參等清熱瀉火藥物。但要注意,陽氣盛則陰氣必虛,滋陰藥物也需要配合使用。還有一些人食慾不振卻很瘦,這一定是脾胃虛弱,應該服用四君子湯、歸脾湯等補益脾胃的藥物。如果兼有寒症,就應該服用理中湯。如果命門火衰,就應該服用右歸丸、八味地黃丸等溫補腎陽的藥物。

凡有喜食茶葉、生米者,胃有伏火也,自脈症有火象,當用滋陰清火之藥。又有喜食炭者,胃寒而濕也,詳察脈症,宜以健脾溫胃為主。

補脾化食湯(新),治一切飲食停滯,胸腹脹痛,氣口脈獨沉大者。

蒼朮(錢半),厚朴(姜炒),陳皮,甘草,麥芽(炒),山楂,神麯(炒),枳殼(各一錢),砂仁,藿香,桂枝(各八分),廣香(三分),茯苓(錢半),

白話文:

如果你喜歡吃茶葉和生米,就代表你的胃裡有伏火,脈象也會呈現火象,這時候應該要吃滋陰清火的藥。如果你喜歡吃炭,就代表你的胃寒濕,應該要仔細觀察脈象,用健脾溫胃的藥物來調理。

補脾化食湯可以治療各種飲食停滯導致的胸腹脹痛,以及氣口脈沉大等症狀。

補脾化食湯的藥材包括:蒼朮半錢、厚朴(姜炒)、陳皮、甘草、麥芽(炒)、山楂、神麴(炒)、枳殼一錢、砂仁、藿香、桂枝八分、廣香三分、茯苓半錢。

溫服。如宿食在胸者,用此湯服一碗,以指探喉取吐;再服再吐,以盡為度。若在中下焦,脹痛拒按者,加生大黃三、四錢下之。不應,加芒硝二錢。下後,即須補脾藥一二劑。未盡,仍復下之。余有化食新方,在積聚門,可用。

歸脾湯,治思慮傷脾,不思飲食,或少食即脹,或火不生土,而時食時吐,是虛症也,不得用開胃消導之劑以再傷脾胃。

人參(無者,以山藥炒黃三錢代之),黃耆(蜜炙),白朮,茯神,當歸(各二錢),棗仁(炒,八分),遠志(八分),甘草(炙,五分),廣木香(三分),龍眼肉(七枚)

白話文:

溫服法

如果宿食停留在胸部,可以用溫湯服用一碗,然後用手指探入喉嚨催吐;再服用一碗,再吐,直到吐乾淨為止。如果宿食停留在中下焦,肚子脹痛按壓就痛,可以加入生大黃三到四錢服用。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再加入芒硝兩錢服用。服用後,一定要馬上用補脾的藥方服用一到兩劑。如果宿食還未完全排出,可以再次服用溫服方。除此之外,我還有其他化食的藥方,在積聚門可以找到,可以使用。

歸脾湯

歸脾湯用於治療思慮過度導致脾氣虛弱,不思飲食,或吃一點就感覺肚子脹,或因脾虛導致胃火無法生土,時常食後就吐,這是虛症,不可使用開胃消導的藥物,以免再次傷害脾胃。

藥方組成

人參(如果沒有,可以用炒黃的山藥三錢代替),蜜炙黃耆,白朮,茯神,當歸(各兩錢),炒棗仁(八分),遠志(八分),炙甘草(五分),廣木香(三分),龍眼肉(七枚)。

食遠服。如氣虛血動,而無鬱結疼痛者,去木香以避燥散,加陳皮代之。如脾虛屢補而仍不愛飲食者,必脾虛有火,右關脈沉滑,加土炒黃連六、七分。如大便不實,常吐冷痰,加炒乾姜一錢。如食滯作脹,加炒神麯七、八分。如脾虛泄瀉,加吳茱萸六分,肉豆蔻(麵包,煨熟)一錢,或再加烏梅二個。如胃口不開,而食不下者,加草豆蔻仁(炒研)六、七分。

芍藥枳朮丸,治胃氣不清,不思飲食,或食滯脹痛。大人小兒俱治。

白話文:

食遠服:

關於藥方調整:

  • 氣虛血動,無鬱結疼痛者: 去除木香,因為木香性燥散,改用陳皮代替。
  • 脾虛屢補,仍不愛飲食者: 此為脾虛有火,右關脈沉滑,加入土炒黃連六、七分。
  • 大便不實,常吐冷痰者: 加入炒乾姜一錢。
  • 食滯作脹者: 加入炒神麯七、八分。
  • 脾虛泄瀉者: 加入吳茱萸六分,肉豆蔻(麵包,煨熟)一錢,或再加烏梅兩個。
  • 胃口不開,食不下者: 加入草豆蔻仁(炒研)六、七分。

芍藥枳朮丸:

主治: 胃氣不清,不思飲食,或食滯脹痛。

適用人群: 大人、小兒皆可服用。

白朮(二兩),赤芍(酒炒,二兩),枳實(麵炒,一兩),陳皮(一兩),

荷葉煎湯,煮老米粥為丸,米飲下,或開水下。如臟寒,加炒乾姜五錢。

苓朮散(新),治欲食過傷,腹脹有積,或起青筋,身體消瘦。

人參(隨便),白朮(二兩),茯苓(兩半),苡仁(炒),芡實(炒),白扁豆(炒。各一兩),淮藥(炒,一兩),陳皮(五錢),砂仁(炒,七錢),桔梗(六錢),神麯(炒,七錢),甘草(炙),谷蟲(各四錢),白蓮肉(去心,炒一兩),陳米(微火炒黃,用水淬,去水再炒,一兩三錢)

白話文:

白朮兩錢、赤芍(酒炒)兩錢、枳實(麵炒)一錢、陳皮一錢,用荷葉煎湯,煮老米粥做成丸子,米湯或開水服用。如果寒性體質,可以加炒乾薑五錢。這個藥方叫做苓朮散,治的是吃太多導致的腹脹積食,肚子上可能還會出現青筋,身體消瘦。

另外,這個藥方還可以用人參適量、白朮兩錢、茯苓一兩半、苡仁(炒)、芡實(炒)、白扁豆(炒,各一錢)、淮藥(炒,一錢)、陳皮五錢、砂仁(炒,七錢)、桔梗六錢、神麴(炒,七錢)、甘草(炙)、谷蟲(各四錢)、白蓮肉(去心,炒一錢)、陳米(微火炒黃,用水淬,去水再炒,一錢三錢)來製作。

共研細末,加白糖少許,不次用開水調服。如有蟲,加使君子肉八錢,川椒皮(微炒)三四錢。

溫胃湯(新),治飲食傷脾,或吐或瀉,或困倦多汗,六脈豁大無神。此大虛之候,速宜溫補。即病去後不思食者,以陽氣未舒,陰翳作滯,亦宜用此。

人參,白朮(二錢),扁豆(炒,二錢),茯苓(一錢),甘草(炙,八分),砂仁(炒,五分),淮藥(炒,二錢),當歸(錢半,泄者不用),藿香(六分),陳皮(七分),乾薑(炒,一二錢),生薑(八分),蓮肉(炒,二錢),紅棗(三枚)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少量白糖,每次用開水調和服用。如果有蟲,再加入使君子肉八錢,川椒皮(微炒)三四錢。

溫胃湯(新)適用於飲食傷脾,出現嘔吐或腹瀉,或感到疲倦多汗,六脈虛弱無力等症狀。這屬於元氣虛弱,需要緊急溫補。即使病症消失後仍然不思飲食,也是因為陽氣未復,陰寒停滯,同樣可以使用此方。

藥材包括人參、白朮(各二錢)、扁豆(炒,二錢)、茯苓(一錢)、甘草(炙,八分)、砂仁(炒,五分)、淮藥(炒,二錢)、當歸(錢半,腹瀉者不用)、藿香(六分)、陳皮(七分)、乾薑(炒,一二錢)、生薑(八分)、蓮肉(炒,二錢)、紅棗(三枚)。

食遠服。如泄甚者,加肉豆蔻(麵煨)一、二錢。陽虛下脫不固者,加附子二錢,烏梅二個。腹痛者,加白芍(酒炒)錢半。○如氣滯服痛者,加木香、白芥子之屬。

順氣化滯湯(新),治過食飲食,暴傷生命,以致腹痛脹滿,或嘔或瀉者,此脾虛而氣滯也。欲化食者,須當理氣。

厚朴(姜炒,一錢),陳皮,藿香,香附,烏藥,砂仁(炒。各一錢二分),廣香(五分),白芥子(炒研,八分),山楂,麥芽(炒),神麯(炒。各一錢),蒼朮(一錢),

白話文:

若吃太多而導致腹瀉嚴重,可加入肉豆蔻(用麵粉煨過)一到兩錢。若屬於陽虛、下墜不固者,可加附子二錢,烏梅兩個。若腹痛者,可加白芍(酒炒)半錢。若因氣滯導致腹痛者,可加木香、白芥子之類。

此新方名為順氣化滯湯,用於治療因暴飲暴食而損傷生命,導致腹痛、脹滿,嘔吐或腹瀉的情況,屬於脾虛氣滯。要化解積食,必須調理氣機。

方劑包括:厚朴(薑炒,一錢)、陳皮、藿香、香附、烏藥、砂仁(炒,各一錢二分)、廣香(五分)、白芥子(炒研,八分)、山楂、麥芽(炒)、神麴(炒,各一錢)、蒼朮(一錢)。

熱服。如感外寒者,加桂枝一錢。如內寒滯痛者,加炮乾薑、吳茱萸各七八分。如嘔而兼痛者,加半夏錢半,丁香四分。

附子理陰煎,治虛在下焦,陰中無陽。此滋陰補火,脾土乃旺。

熟地(五七錢),當歸(二三錢),甘草(炙,一二錢),乾薑(炒,一二錢),肉桂(錢半),附子(一二錢),

溫服。如水泛為痰,或嘔或脹,加茯苓錢半,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凡脾腎中虛等症,宜剛燥者用理中,欲溫潤者用理陰。須調補者,當先察此。

白話文:

熱服。如果感到外寒,可以添加一錢的桂枝。如果內部有寒氣導致疼痛,則添加炮乾薑和吳茱萸各七八分。如果伴有嘔吐和疼痛,則添加半夏錢半和丁香四分。

附子理陰煎,用於治療下焦的虛弱,以及陰虛無陽的情況。此方具有滋陰補火的效果,能讓脾土更加旺盛。

熟地(五至七錢)、當歸(二至三錢)、甘草(炙,一至二錢)、乾薑(炒,一至二錢)、肉桂(錢半)、附子(一至二錢)。

溫服。如果出現水液過多轉化為痰,或者嘔吐或腹脹的情況,可以添加茯苓錢半,或者加入白芥子五分來調節。總而言之,對於脾腎虛弱等症狀,需要使用理中丸時,應考慮其剛燥性質;若需溫潤,則使用理陰煎。在調補身體時,首先應觀察和確定使用哪種方法更適合。

備揀古來治脾胃諸病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胃脘痛,當心垂死,藥入即吐,或大便不通,用元胡索三錢為末,酒調下即止。○心脾脹痛,服醒脾藥反脹者,用莪朮(麵包煨)研末,水酒與醋煎服,立愈,以能破氣中之血也。婦人多有是病。○胃脘蟲痛:良薑酒浸,香附醋浸,各焙各研,以蟲因怒因寒而起也。困怒者,香附二錢,良薑一錢;因寒者,香附一錢,良薑二錢,米飲調,加生薑汁一匙,鹽少許服之。○飯飽心悶,用開水吞川椒皮二十粒。

○食即作痛,胃中有蟲,用蕪荑和麵,炒黃為末,米飲下。○食後又飢,用綠豆、糯米、小麥各一升,炒熟為末,滾水調服。

凡脾胃痛,此與腹痛門、霍亂門、單方,俱可參閱用之。

白話文:

胃脘痛,當心垂死,藥入即吐,或大便不通,用元胡索三錢為末,酒調下即止。

胃脘疼痛,感覺快要死了,服藥就吐,或者大便不通,用元胡索三錢研成粉末,用酒調服,即可止痛。

○心脾脹痛,服醒脾藥反脹者,用莪朮(麵包煨)研末,水酒與醋煎服,立愈,以能破氣中之血也。婦人多有是病。

心脾脹痛,服用醒脾藥反而更加脹痛的,用麵包烤過的莪朮研成粉末,用水、酒和醋煎服,即可立即痊癒。這是因為莪朮能破除氣血中的瘀阻,女性容易患此病。

○胃脘蟲痛良薑酒浸,香附醋浸,各焙各研,以蟲因怒因寒而起也。困怒者,香附二錢,良薑一錢;因寒者,香附一錢,良薑二錢,米飲調,加生薑汁一匙,鹽少許服之。

胃脘蟲痛,是因為肝氣鬱結或寒氣入胃引起的。用酒浸泡良薑,用醋浸泡香附,分別烘乾研成粉末。肝氣鬱結者,用香附二錢、良薑一錢;寒氣入胃者,用香附一錢、良薑二錢,以米湯調服,再加入生薑汁一匙、少許鹽即可。

○飯飽心悶,用開水吞川椒皮二十粒。

飯後感到心悶,可以用開水吞服二十粒川椒皮。

○食即作痛,胃中有蟲,用蕪荑和麵,炒黃為末,米飲下。

吃飯就胃痛,可能是胃中有蟲,用蕪荑和麵,炒黃研成粉末,以米湯服用。

○食後又飢,用綠豆、糯米、小麥各一升,炒熟為末,滾水調服。

吃完飯又餓,可以用綠豆、糯米、小麥各一升,炒熟研成粉末,用滾水調服。

  • 文中括號內的是中藥材的現代名稱和對應的中藥材網站連結。
  • 方劑中各藥材的份量單位為“錢”,一錢約等於3.75克。
  • 此處提供的方劑僅供參考,實際使用時應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咨詢專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