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八·雜證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雜證 (2)

1. 十七、論痞滿

痞者,痞塞不開,而內則不見脹也;滿者,脹滿不消,而內則常苦脹也。二者有虛實之辨:實痞者有邪有滯,實滿者有脹有痛,治者,散之消之。虛痞者無邪無滯,虛滿者無脹無痛;治者,溫之補之。此而誤認,多致誤人。

治中湯,治脾胃虛寒,雖無脹悶,但不知飢,亦不欲食。脈弱氣怯,不得妄用消耗,再損胃氣。

人參(少者,以山藥三錢炒黃代之。),白朮(錢半),甘草(炙),乾薑(炒),陳皮(去白。各一錢),青皮(六七分),

溫服。如嘔逆,加半夏錢半。如脾胃虛弱,似滿不食,宜異功散、人參、白朮、茯苓、炙草、陳皮。如心脾氣虛,或氣不順者,宜歸脾湯。(方載脾胃門。)如中焦不暖,或噯腐,或吞酸,宜溫胃湯。(方見脾胃門。)

厚朴溫中湯,治脾胃寒滯,或傷生命,心腹痞滿疼痛。

厚朴(姜炒),陳皮(去白),乾薑(炒),茯苓(各一錢),草豆蔻(八分),木香,甘草(各五分),

溫服。

河間厚朴湯,治大便氣秘,上下不通,胸腹痞滿。

厚朴(錢半),白朮(二錢),半夏,枳殼,陳皮,甘草(各一錢),

薑棗引。如大便不通,加大黃一二錢。

大和中飲,治飲食留滯痞滿,或疼痛者。

陳皮(錢半),枳實(一錢),砂仁(五分),山楂,麥芽(炒,各二錢),厚朴(姜炒),澤瀉(各錢半),

溫服。如脹甚者,加白芥子。如胃寒噁心者,加炮乾薑。痛者,加木香、烏藥、香附之屬。

平胃散,治濕滯痞滿。

厚朴(姜炒),陳皮(去白。各錢半),蒼朮(二錢),甘草(一錢),

薑棗引。如小便不利,加茯苓、澤瀉。如氣脹而痛,加木香、枳實。弱者,更枳殼。凡寒邪外感,淺而在經,飲食如常,稍深犯胃,即不能食,是亦痞之類也。治此者,宜照傷寒門。但解外邪,而症自愈。○又傷寒陽症在表,而妄下之以攻其里,及陰症而下之早者,以致邪氣乘虛而入。

實者硬滿而痛,是為結胸;虛者滿而不痛,是為痞氣。宜審別治之。治法詳傷寒結胸條。

備揀古來論痞滿治法於後,以便取用。

丹溪曰:「痞滿與脹滿不同:脹滿內脹,而外亦有形;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形也。」蓋由脾氣之虛,不能運化精微而為痞者,宜以溫補為主。至於誤下食滯濕邪,已詳於上。○《玉機》云:痞滿之病,人皆知氣之不運也。獨東垣以血病言之,謂下多亡陰,其血損也。凡於下後,當察及之。

○劉厚宗曰:古方治痞,用芩、連、枳實之苦以瀉之,厚朴、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人參、白朮之甘溫以補之,茯苓、澤瀉之鹹淡以滲之。隨其病之所在以調之也。痞而有濕,惟宜上下分消其氣,果有內實之症,庶可略與疏導。世人苦於痞塞,喜行利藥,以求速效,暫時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不知夫下多亡陰之意也。蓋治痞,宜補脾健胃,有塞因塞用之妙法在焉。

外治痞方用大黃、朴硝各一兩為末,以大蒜同搗膏貼之。○又方:先用蕎麥麵和成條,量痞大小圍住,以麝二三分摻肉上,次以阿魏一二錢鋪上,再用芒硝一二兩蓋之,隨以青布隔藥上,燒熱磚四五塊,輪流布上熨之。覺腹中氣行寬快,即是痞消之效;內須服調養氣血之藥。

白話文:

[十七、討論痞滿]

痞,指的是腹部有堵塞感,但是從外表看並沒有明顯的脹大;滿,指的是腹部持續的脹滿,且內部會感到脹痛。這兩種情況可以從虛實來區別:實痞是有病邪阻滯,實滿是有脹痛感,治療應選擇散邪消滯的方法。虛痞是無邪無滯,虛滿是無脹無痛;治療應選擇溫補的方法。如果誤診,可能會導致錯誤的治療。

「治中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雖然沒有脹悶感,但是沒有飢餓感,也不想吃東西。脈弱氣怯的情況下,不能隨意使用消耗性的治療,以免進一步損害胃氣。

人參(如果人參少,可以用山藥炒黃代替。)、白朮、甘草(炙)、乾薑(炒)、陳皮(去白)、青皮,

溫服。如果有嘔吐或反胃,可以加半夏。如果脾胃虛弱,有似滿不食的情況,可以使用異功散、人參、白朮、茯苓、炙草、陳皮。如果心脾氣虛,或者氣不順,可以使用歸脾湯。如果中焦不暖,或者有噯腐或吞酸,可以使用溫胃湯。

「厚朴溫中湯」,用於治療脾胃寒滯,或者傷害生命,心腹痞滿疼痛。

厚朴(姜炒)、陳皮(去白)、乾薑(炒)、茯苓、草豆蔻、木香、甘草,

溫服。

「河間厚朴湯」,用於治療大便氣祕,上下不通,胸腹痞滿。

厚朴、白朮、半夏、枳殼、陳皮、甘草,

薑棗引。如果大便不通,可以加大黃。

「大和中飲」,用於治療飲食留滯痞滿,或者有疼痛感。

陳皮、枳實、砂仁、山楂、麥芽(炒)、厚朴(姜炒)、澤瀉,

溫服。如果脹感嚴重,可以加白芥子。如果胃寒噁心,可以加炮乾薑。如果疼痛,可以加木香、烏藥、香附。

「平胃散」,用於治療濕滯痞滿。

厚朴(姜炒)、陳皮(去白)、蒼朮、甘草,

薑棗引。如果小便不利,可以加茯苓、澤瀉。如果氣脹而痛,可以加木香、枳實。如果身體弱,可以加枳殼。如果外感寒邪,淺而在經,飲食如常,稍微深入犯胃,就無法進食,這也是痞的一種。治療這種情況,應該參考傷寒門。只要解除外邪,症狀就會自行消失。

丹溪說:「痞滿和脹滿不同:脹滿是內部脹大,外部也有形狀;痞則是內部感覺到痞悶,但是外部沒有形狀。」這是因為脾氣虛弱,無法運化精微物質而導致的痞,應該以溫補為主。至於誤下食滯濕邪,已經在上面詳細說明。

外治痞方用大黃、朴硝各一兩磨成粉末,與大蒜一同搗成膏狀貼在患處。另一個方法是先用蕎麥麵和成條狀,根據痞的大小圍繞患處,然後將麝香二三分撒在肉上,接著將阿魏一二錢鋪在上面,再蓋上一二兩的芒硝,最後用青布隔開藥物,將燒熱的磚頭四五塊放在上面熨燙。當你感覺到腹中氣行寬快,那就是痞消的效果,同時內部需要服用調養氣血的藥物。

2. 十八、論噁心

噁心者,胃口作逆,兀兀欲吐欲嘔之狀,或又不能嘔吐,覺難刻過,此曰噁心,而實胃口之病也。其症之因,則有寒、有食、有痰、有宿水、有火邪、有穢氣所觸、有陰濕傷胃,或傷寒瘧痢諸邪之在胃口者,皆能致之。能察其虛實二者,則得其源矣。實邪惡心者,其來速,其去亦速,邪去則止。

虛邪惡心者,必得胃氣復者方愈。且此症之虛者,十居八九,即有挾食、挾痰之實邪,亦必由脾氣不健,不能運化而然。治者,當知實中有虛,勿得妄行攻擊,以傷胃氣也。

六君子湯,治胃虛生痰,或兼吞酸、噯腐、噁心者。

人參(少者,山藥炒黃三四錢代之),白朮(二錢),茯苓(錢半),甘草(炙,一錢),陳皮(去白),半夏(各錢半),

生薑一錢,紅棗三枚,溫服。如上焦脹悶,或宿水痰滯者,宜用此藥探而嘔之。如愛熱熨滾湯者,加炮乾薑一二錢。如自利咽吐者,加炮乾薑一錢,附子一錢。如噁心,或兼腹痛脹滿者,加藿香、砂仁、白豆蔻、木香之屬。如兼外感寒邪者,加桂枝。

姜砂二陳湯(新),治胃寒脹滿,或傷生冷,或寒痰滯塞、噁心等症。

乾薑(炒,一二錢),砂仁(炒,七八分),陳皮(去白),半夏,茯苓(各錢半),炙甘草(七分),

溫服。如氣滯不快者,加厚朴。如傷濕者,加蒼朮。如食滯者,加神麯、麥芽、山楂之屬。如宿食宿水,在上焦者,宜用此湯探而吐之,或用鹽炒紅,淬水服,探吐最妙。

調氣平胃散,治穢氣感觸,或冒寒邪,脹滿、腹痛、噁心等症。

厚朴(姜炒),陳皮,蒼朮(各錢半),甘草,白豆蔻(去殼,微炒),砂仁,檀香,藿香(各八分),

生薑引,溫服。

竹葉石膏湯,治感冒暑熱,火盛、煩躁、噁心。

石膏(煅,四五錢),淡竹葉,桔梗,薄荷,木通,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十八、討論噁心]

噁心是指胃部反逆,有種想吐卻又吐不出來的感覺,有時甚至無法真正嘔吐,讓人感到極度不適。這就是所謂的噁心,實際上是胃部的疾病。造成噁心的原因有許多,包括寒冷、消化不良、痰多、積水、火邪(身體過熱)、接觸到髒污空氣、濕氣過重傷害胃部,或是感冒、瘧疾、痢疾等邪氣影響到胃部,都能導致噁心的發生。如果能分辨噁心是由實邪還是虛邪引起,就能找到病根了。由實邪引起的噁心,通常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邪氣被清除,噁心就會停止。

由虛邪引起的噁心,則必須等到胃氣恢復才能痊癒。此外,大多數噁心的情況都是由虛邪所致,即使是有消化不良或痰多的實邪存在,也是因為脾胃功能不佳,無法正常運化食物和水分所導致。治療時,要了解實邪中可能夾雜虛邪,不要輕易使用強烈的藥物,以免傷害到胃氣。

六君子湯,適用於胃虛生痰,或是吞酸、噯腐、噁心等症狀。

配方:人參(用量少時,可用山藥炒黃代替),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去白),半夏,生薑,紅棗,溫服。若上腹部有脹悶感,或是有積水和痰滯,可以此藥嘔吐。喜愛熱敷或飲用滾燙水的人,可加炮乾薑。若出現自發性咽吐,可加炮乾薑和附子。若噁心伴隨腹痛脹滿,可加藿香、砂仁、白豆蔻、木香等。若有外感寒邪,可加桂枝。

姜砂二陳湯,適用於胃寒脹滿,或是食用生冷食物後,或是寒痰阻塞、噁心等症狀。

配方:炮乾薑,砂仁,陳皮(去白),半夏,茯苓,炙甘草,溫服。若氣滯不順,可加厚朴。若是因濕氣過重,可加蒼朮。若是消化不良,可加神麯、麥芽、山楂等。若是上腹部有宿食或積水,可用此湯嘔吐,或是用鹽炒紅,淬水服用,嘔吐效果更佳。

調氣平胃散,適用於接觸髒污空氣,或是受寒邪影響,導致脹滿、腹痛、噁心等症狀。

配方:厚朴(姜炒),陳皮,蒼朮,甘草,白豆蔻(去殼,微炒),砂仁,檀香,藿香,生薑引,溫服。

竹葉石膏湯,適用於感受暑熱,火氣旺盛、煩躁、噁心。

配方:煅石膏,淡竹葉,桔梗,薄荷,木通,甘草,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