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八·雜證 (1)
卷之八·雜證 (1)
1. 十六、論反胃噎膈
經曰:「三陽結,謂之膈。」三陽者,大腸、小腸、膀胱也。結者,謂熱結也。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熱結則津涸,小腸熱結則液燥。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熱結,則津液竭矣。然而三陽何以致熱結,皆腎之病也。蓋腎主五液,與膀胱為一臟一腑,腎水既干,則陽火偏盛,煎熬津液,變而為痰。
初則痰火未結,咽膈乾燥,飲食不得流通,則為噎膈;久則痰火已結,胃之上脘不開,飲食難下,停滯膈間,須臾便出,謂之嘔吐。至於飲食雖進,停滯胃中,而胃之下脘不開,良久方出,謂之反胃。腎又主二便,三陽熱結,前後亦必閉澀;下既不通,必反於上,所以或久或暫,復吐原物。
白話文:
經典記載:「三陽結,稱為膈。」所謂三陽,指的是大腸、小腸、膀胱。結指的是熱結。大腸主管津液,小腸主管體液;大腸熱結則津液枯竭,小腸熱結則體液乾燥。膀胱是人體的中心器官,儲藏著津液;膀胱熱結,則津液耗竭。然而三陽為何會發生熱結呢?皆因腎臟有病。因為腎臟主管五液,與膀胱同為一臟一腑,腎水枯竭,則陽火偏盛,煎熬津液,轉化為痰。
初期,痰火尚未凝結,咽喉乾燥,飲食難以順暢流通,就會出現噎膈;久而久之,痰火凝結,胃的上脘閉塞,飲食難以下嚥,停留在膈間,不久就會吐出,稱為嘔吐。至於飲食雖然能進食,卻停滯在胃中,而胃的下脘閉塞,很久才吐出,稱為反胃。腎臟還主管二便,三陽熱結,前後都會閉塞;下焦不通暢,必然會逆流到上焦,因此時而久時而暫,會反吐原先的食物。
雖屬胃病,實由命門火衰,腎經虛寒之病,而水不能灌溉而然也。斯時方欲健脾理痰,恐燥劑有妨於津液;方欲養血生津,恐潤劑有礙於中州;若泥於舒郁快膈,則辛香助火,散氣耗血,胃中之汁速干,去死不遠矣。夫噎塞由於津液乾槁,故莫如養血;養血又莫如滋陰,六味丸是也。
反胃由於胃脘虛寒,故莫如辛溫;辛溫則不如補火,八味丸是也。但此方惟於病初起時丸藥可下,急為救本可也。若丸不能下,或下而復反,此時改用湯劑,有所不可。蓋欲入下補腎,不如先滯中州濕脾,又不如用後桂附散,或可挽回。大凡人得此病者,治之宜早,以真火有根,培之則活。
白話文:
雖然屬於胃病,但其實是由於命門火衰、腎經虛寒所導致,如同水源枯竭,無法滋潤灌溉。此時若想要健脾理痰,擔心燥性藥物會損耗津液;若想要養血生津,又擔心滋潤之藥會影響脾胃運化;若執著於舒解鬱結、暢通氣機,則辛香之品會助長火勢,散耗氣血,胃中津液快速耗竭,離死亡就不遠了。
噎塞是因津液乾燥枯竭所致,因此最重要的是養血;而養血又不如滋陰,六味丸就是如此。
反胃是由於胃脘虛寒所致,因此最重要的是辛溫;而辛溫又不如補火,八味丸就是如此。但此方僅適用於疾病初期,藥丸可以服用,緊急救治根本。若藥丸無法服用,或者服用後又反覆出現,此時應該改用湯劑,不可一成不變。因為想要補腎,不如先調治脾胃濕滯,更不如使用後桂附散,或許可以挽回。總之,罹患此病者,治療應及早,趁著真火尚有根基,加以培補,便有存活的機會。
若熱湯入,而水與痰即刻逆上,吐出冰冷者,是火絕矣,雖用桂附,亦何益哉!王太璞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予謂是無水也,以津液干竭故耳。至於所言:「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此說中綮。但脈大有力,當作熱治;脈小無力,當作寒醫。以脈合症,審其陰陽,火盛者,當以養血為急,勿用涼藥;脾傷陰盛者,宜以溫補為重,勿用燥劑。變動因心,不可偏執也。
《黃帝針經》云:「胃病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咽者,咽物之門戶;膈者,心肺之分野;不通者,腎肝吸入之陰氣不得下,而反在上,病在胃也。夫胃病者,平日氣血虧損,復因悲思憂慮,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胃脘乾澀,飲食難進,噎寒所由成也;脾胃虛傷,運行失職,不能熟腐五穀,變化精微,食入復出,反胃所由成也。二者在膈間受病,故通名為膈。
白話文:
第一段
如果喝下熱湯後,水和痰立刻逆流向上,吐出來冰冷,這就是火氣已絕,即使使用桂枝、附子等溫熱藥物,也無濟於事!王太璞說:「食物吃不下去,是火氣旺盛」,我認為這是因為體內缺水,津液枯竭所致。至於說「食物吃下去又吐出來,就是沒有火氣」,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實際上,脈象有力且有力度大,應當按照熱症治療;脈象微弱且無力,應當按照寒症治療。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仔細判斷陰陽虛實,火氣旺盛者,應以養血為優先,不要使用寒涼藥物;脾胃受損,陰氣過盛者,應以溫補為重點,不要使用燥熱藥物。要根據病因變化靈活調整治療方法,不可固執己見。
第二段
《黃帝針經》說:「胃病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咽,是食物進入身體的門戶;膈,是心肺的分界線;不通,就是腎肝吸入的陰氣不能下降,反而向上逆流,導致胃部病變。
胃病的病因,往往是平時氣血虧損,又因悲傷思慮過度,導致脾胃受損,血液逐漸消耗,胃脘乾燥,難以進食,出現噎寒的症状。此外,脾胃虛弱,運化功能失常,無法將五穀食物消化吸收,變成精微物質,導致食物吃進去又吐出來,出現反胃的症状。這兩種病症都發生在膈間,因此統稱為膈病。
經曰:「人迎四倍以上,為格陽;寸口四倍以上,為關陰。」關格者,內經以脈論,非言病也。究之陰陽偏盛之極,為孤陽之逆候,實真陰之敗竭也。論脈論病,議雖不同,而為害則一。諸家以關格為病名,可顧名而思義矣。
凡人入房太甚,只有孤陽,大宜養陰為主:絕嗜欲,戒惱怒,薄滋味,卻思慮;外治以藥餌,庶可挽回而壽終矣。
白話文:
古文中說:“經書上說:‘人迎脈比正常值高四倍以上,是格陽症狀;寸口脈比正常值高四倍以上,是關陰症狀。’”“關格”的情況,《黃帝內經》是以脈象來定義的,並不是在談疾病的問題。但實際上,當陰或陽過度亢奮到極點時,就會出現孤立無助的情況,這其實就是真陰耗盡了。不管是從脈象還是疾病的角度來說,這種情況的危害都是一樣的。各家學派認為“關格”是一個病症的名字,可以根據這個名字去思考它的含意。“凡是性生活過於頻繁的人,只會剩下單獨的陽氣,應該以滋補陰精作為主要治療方法:避免對性的慾望、憤怒等情緒的刺激,少吃辛辣食物和油膩的食物,減少思緒的波動;同時用草藥進行外部治療,纔有可能恢復健康並且長命百歲。”
2. 論脈
脈弦者為中虛,浮大者為陰虛,屬腎水大虧,有陽無陰也。數而無力,或澀小,為血虛。沉緩無力,或大而弱,為氣虛。緊而滑者吐逆,弱小而澀者反胃。弦滑為痰,寸緊尺澀,胸滿而吐,革則吐逆。
白話文:
當脈搏強硬時表示身體內部虛弱,當脈搏浮動且寬廣時表示陰氣不足,這是由於腎臟缺乏水分,只有陽氣沒有陰氣的情況。如果脈搏跳動快速但力量微弱,或者脈搏細小、不流暢,那可能是血液不足。如果脈搏深沈且緩慢,並且力量微弱,或者是大而且薄弱,那麼可能就是氣息不足。如果脈搏緊繃且光滑,可能會引起嘔吐;如果是脆弱的小型脈搏並伴有阻塞感,就有可能是反胃。如果脈搏既強又平滑,那就是因為有痰;如果在上胸部和下腹部之間感到充滿壓力並出現嘔吐現象,同時脈搏變得堅韌,那就會引發嘔吐。
3. 死症
年五旬難治。(能調治保養亦有生者。)糞如羊屎者不治。(食少滓盡,腸已干矣。)吐白沫者不治。(飲水上騰,脾敗不化也。)胸腹嘈痛者死。(營虛血枯也。)
潤燥湯(新),治噎塞而食不下者,火燥而津液枯也,宜養血以潤之。
當歸(二錢),熟地(再用薑汁入瓷器內炒乾,二錢),麥冬(去心炒,一錢),陳皮(去白,八分),威參(四錢),白豆蔻(去殼,炒研,八分),肉蓯蓉(錢半),
白話文:
人到五十歲就很难治病了,但如果能调理保养,还是有活下去的希望。粪便像羊屎一样的人就无法治愈了,因为他们吃得很少,食物残渣都排泄干净,肠子已经干涸了。吐白沫的人也无法治愈,因为水喝下去就往上涌,脾脏已经衰败无法消化了。胸腹剧烈疼痛的人会死,因为气血虚弱,血都枯竭了。
润燥汤可以治疗吞咽困难,吃不下东西的人。这是一种由于火燥津液枯竭引起的病症,需要用滋补气血的药物来滋润。
方剂:当归二钱,熟地(用生姜汁炒至干燥,二钱),麦冬(去心炒,一钱),陈皮(去白,八分),威参四钱,白豆蔻(去壳炒研,八分),肉苁蓉钱半。
水煎,加牛乳、白蜜、竹瀝、薑汁各四五匙,合服。每用半杯,頻頻服之,不得間斷。或食稀粥,或豬肉湯、羊肉湯。至於飯食、雞鴨炙爆之類忌之。如是者,調養幾月,待津液一足,方可無虞。服藥而有氣不足者,加人參最妙;否則或加沙參、黃耆之類。但由輕而重,不得頓加。
桂附散(新),治飲食一下,痰水同吐,多而且冷,藥下亦吐,火將熄矣。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加入牛乳、白蜜、竹瀝、薑汁各四五匙,混合服用。每次服用半杯,頻繁服用,不可間斷。也可以食用稀粥,或豬肉湯、羊肉湯。至於飯食、雞鴨烤炸類的食物則需忌食。這樣調養幾個月,待津液充足,才可無虞。服用藥物後,若有氣不足者,加入人參效果最佳;否則可加入沙參、黃耆等藥材。但藥量需由輕而重,不可一次加太多。
以上是「桂附散」的用法,此藥新制,用於治療飲食後立即出現痰水同吐,且痰水量多且冰冷,服藥後也容易嘔吐,症狀嚴重,仿佛火要熄滅一般。
上肉桂(去粗三錢),製附子(或用生者焙乾,三錢),乾薑(炒黃,一錢),白豆蔻肉(炒,一錢),
共研極細末,時常挑於口中,以火酒運下。
潤腸化瘀湯,治死血在膈,大便燥,脈吼症實。
當歸(三錢),生地(錢半),乾漆(炒煙盡,二錢),大黃(酒煨,錢半),陳皮(一錢),枳殼(炒,一錢),威參(四錢),紅花(酒炒,七分),桃仁(去皮尖,一錢),
白話文:
上肉桂(去粗,3錢),製附子(或使用生附子後再烘乾,3錢),乾薑(炒至金黃,1錢),白豆蔻肉(炒熟,1錢),
以上各藥物混合研磨成極細粉末,每次取少量含在口中,並配合火酒服用。
「潤腸化瘀湯」,用於治療死血積聚於膈間,導致大便乾燥,脈象洪大,病症實熱的狀況。
當歸(3錢),生地(1.5錢),乾漆(炒至煙盡,2錢),大黃(用酒浸泡後再煎煮,1.5錢),陳皮(1錢),枳殼(炒熟,1錢),威參(4錢),紅花(用酒炒過,0.7錢),桃仁(去除皮和尖端,1錢),
這些藥物共同組成了「潤腸化瘀湯」,適用於治療死血在膈間,大便乾燥,脈象洪大,病症實熱的情況。
水煎,入酒,韭汁服。
香砂寬中湯,治氣滯胸痞,胃寒嘔吐。
木香(生磨,三分),白朮(錢半),茯苓,厚朴(姜炒。各一錢),陳皮(去白),檳榔,白豆蔻肉(炒研),半夏(各八分),青皮(六分),甘草(三分),香附,砂仁(各七分),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然後加入酒,再用韭菜汁服用。
[香砂寬中湯],可以治療氣滯胸悶,胃寒嘔吐。
木香,白朮,[茯苓],厚朴,陳皮(去白),[檳榔],白豆蔻肉(炒研),半夏,青皮,甘草,[香附],砂仁。
生薑一錢,水煎,入蜜五六匙合服。
四逆湯,治裡寒外熱,面赤煩躁,口渴乾嘔,脈微欲絕。
附子(一枚,生用),乾薑(炒,一兩),甘草(炙,二錢),
水煎,冰冷服。
代赭旋覆湯,治胃氣弱而上逆,心下痞硬,並反胃噎食,俱妙。
代赭石(煅,醋淬,二錢半),旋覆花(即金沸草,七錢半),甘草(炙,四錢),半夏(一兩),生薑(一兩),紅棗(三枚)
白話文:
取代赭石二錢半,煅燒後用醋淬火,旋覆花(即金沸草)七錢半,甘草四錢,炙製,半夏一兩,生薑一兩,紅棗三枚。
註
- 古文中 “錢” 是重量單位,約等於 3.75 克。
- 古文中 “兩” 是重量單位,約等於 37.5 克。
- “炙” 指用火烤製。
- “煅” 指用火燒烤。
- “醋淬” 指將藥物燒紅後,迅速投入醋中,以增強藥效。
水煎,溫服,加人參更妙。
生薑汁煎,治噎食不下,咽喉閉塞,胸膈煩悶。
生薑,自然汁(六兩),牛乳(五兩),百合(二兩),
加人參更妙,共入銅銚內,慢火熬成膏,常用二匙嚥下。
香砂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寒,飲食一下,即帶冷痰水退出。
人參(少者,以沙參或條參三五錢代之),白朮(錢半),茯苓(二錢),甘草(炙,一錢),陳皮(去白),藿香(各一錢),法半夏(薑汁炒,錢半),砂仁(去殼,微炒,搗碎,八分),煨姜(一錢),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溫熱服用,加入人參會有更佳的效果。
以生薑汁煎製,用於治療食道阻塞、喉嚨堵塞、胸部和膈肌的煩躁和不適。
材料:生薑的新鮮汁液(六兩)、牛奶(五兩)、百合(二兩),再加入人參會更佳,所有材料一起放入銅鍋中,用慢火熬煮成膏狀,經常服用兩匙即可。
香砂六君子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飲食後立即產生冷痰水的情況。
配方:人參(用量少時,可用沙參或條參替代,三至五錢)、白朮(錢半)、茯苓(二錢)、甘草(炙,一錢)、陳皮(去白)、藿香(各一錢)、法半夏(用生薑汁炒製,錢半)、砂仁(去殼,微炒,研磨成粉,八分)、煨姜(一錢)。
水煎服。如下喉即吐者,加桔梗一錢。胃寒者,加乾薑一錢。氣滯者,加香附(童便炒)六分。兼血燥者,加當歸錢半、白蜜三錢。若中焦胃不納者,加石菖蒲(微炒)、白豆蔻仁(微炒搗碎)八分,但要順取流水煎服。凡上焦之噎膈,其責在脾;下焦之閉結,其責在腎。治脾者宜從溫養,治腎者宜從滋潤,二法盡之矣。
大營煎,治噎膈便結,陰虛無火者,此血燥也。
當歸(二三錢),熟地(三錢),枸杞(二錢),炙草(一錢),杜仲(錢半),牛膝(酒蒸,錢半),肉桂(一二錢),肉蓯蓉(三錢,酒洗)
白話文:
這個方劑用於治療噎膈、便秘。服用後如果馬上吐出來,就加一錢桔梗;如果是胃寒,就加一錢乾薑;如果是氣滯,就加用童尿炒過的香附六分;如果同時伴有血燥,就加一錢半當歸和三錢白蜜;如果是中焦胃不納,就加微炒過的石菖蒲和微炒搗碎的白豆蔻仁八分,並要用順流的活水煎煮服用。
噎膈是由於脾虛造成的,便秘是由於腎虛造成的。治療脾虛要溫養,治療腎虛要滋潤,這兩個方法已經涵蓋了所有。
大營煎這個方劑,用於治療噎膈、便秘,以及陰虛無火的情況。這個方劑由當歸、熟地、枸杞、炙甘草、杜仲、酒蒸過的牛膝、肉桂、酒洗過的肉蓯蓉組成。
水煎服。如氣虛者,加人參。若中氣虛寒嘔惡者,加炒乾姜一錢。如干燥之甚者,加蜜糖三四錢,生威參七八錢,得大便潤而下之。早服八味,午服六君子湯。如氣血未至大虛,而下焦脹閉之甚者,則不得不暫為通之。
千金潤下丸,治大便燥結,脹悶之甚,而脈未至大虛者。
大麻仁(微炒,一兩),郁李仁(泡去皮),菟絲子(酒蒸),枳殼(麩炒),牛膝(酒浸),山藥,車前子(各七分),肉蓯蓉(酒洗,兩半),威參(蜜蒸,二兩),大黃(酒蒸,二兩),陳皮(去白,五錢),桃仁(去皮,五錢),
白話文:
將藥材水煮服用。如果氣虛的人,可以加入人參。如果脾胃虛寒、嘔吐惡心的人,可以加入炒乾薑一錢。如果便秘乾燥得很嚴重,可以加入蜜糖三四錢、生威參七八錢,直到排便順暢。早上服用八味丸,中午服用六君子湯。如果氣血還沒有虛弱到極點,但下焦脹滿閉塞很嚴重,就必須暫時服用通便藥物。
千金潤下丸,用於治療大便乾燥、脹悶難受,但脈象還沒有虛弱到極點的人。
藥材包括:大麻仁(微炒,一兩),郁李仁(泡去皮),菟絲子(酒蒸),枳殼(麩炒),牛膝(酒浸),山藥,車前子(各七分),肉蓯蓉(酒洗,兩半),威參(蜜蒸,二兩),大黃(酒蒸,二兩),陳皮(去白,五錢),桃仁(去皮,五錢)。
先將威參、大黃杵成膏,後加藥末,煉蜜為丸,白湯送下四十丸,早晚各一服。若腸潤而肛門緊,用豬膽汁少加皂角末,和以導之,便下宜止,即服滋陰養胃之劑以扶其本。
備揀古來治膈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柿餅燒灰存性,酒調服一錢,日三服。或以柿餅於飯上蒸熟,同乾飯食之,旬日愈。有三世死於反胃者,得此方救。○噎食不納,用蓽澄茄、白豆蔻肉為末,干舐之。○噎塞膈滯,用威靈仙四錢,醋蜜煎服,痰吐即愈。○喘咳嘔逆,全不入食,用威靈仙(焙乾)、半夏(薑汁炒)等分為末,皂角熬膏,糊丸,綠豆大,每服七丸,日三服,一月愈,丸即止。
白話文:
先將威參、大黃研磨成膏狀,然後加入藥粉,再煉製成蜂蜜丸,用白開水送服四十粒,每日早晚各一次。如果腸道潤滑但肛門緊閉,可用豬膽汁稍加皁角粉,混合後通便,排便後停止使用,接著服用滋陰養胃的藥物以固本。
以下提供古代最簡潔穩定的治療膈病的神妙方子,方便使用。
將柿餅燒成灰,保持其活性,用酒調和服用一錢,每日三次。或者將柿餅與飯一起蒸熟,與乾糧一同食用,十天內即可痊癒。過去有三人因反胃去世,但透過此方得到救濟。
對於噎食無法吞嚥的情況,可以使用蓽澄茄、白豆蔻肉研磨成粉末,乾燥時服用。
對於噎塞、膈滯的問題,可以使用威靈仙四錢,醋蜜煎煮服用,痰症會立即改善。
對於喘息咳嗽、嘔吐不進食的情況,可以使用威靈仙(烘焙乾燥)、半夏(以薑汁炒過)等量研磨成粉末,用皁角熬製成膏狀,糊製成丸,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七粒,每日三次,一個月後病症即可痊癒,服用完畢即可停藥。
○噎塞吐食,以胃脘停有痰血之類,故胸中刺痛,用韭汁入鹽滷少許,細呷,得入漸加,定吐稠痰而愈。若反胃,加薑汁、牛乳。○反胃吐食,七八日不大便者死。用水牛喉一條,去兩頭並筋膜,節節取下,米醋一碗浸之,微火炙乾,再浸再炙,以醋盡為度,研末密收;或潮濕,以微火烘之,再收。遇有此病,每用錢余,陳米湯調下。
輕者一服立效。○反胃,用石灰熱薑汁泡之,淬炒附子三次,合丁香、粟米煎服,或為末舐服。○脾寒反胃,用白豆蔻肉、丁香、砂仁、陳米等分為末,薑汁糊丸服。胃虛食少,用蓽澄茄一兩,神麯三錢(炒黃),薑汁糊丸,薑湯送下。○膈噎,揀蒲公英高尺許者,掘下數尺,根大如拳,搗汁酒服,如神。
白話文:
如果吃東西噎住想吐,可能是胃脘里有痰血之類的東西,導致胸部刺痛,可以用韭菜汁加少許鹽滷,慢慢喝下去,慢慢增加分量,就能吐出濃痰而痊癒。如果反胃,可以加薑汁和牛奶。如果反胃吐食,七八天沒有大便就可能致命。可以用水牛的喉嚨,去掉兩端和筋膜,切成一段一段,泡在米醋里,用小火慢慢烤干,再浸泡再烤,直到醋全部吸收为止,研磨成粉末收好。如果潮濕,可以用小火烘一下再收好。遇到這種病,每次用一錢左右,用陳米湯調和服用,輕症一服就能見效。反胃可以用石灰泡熱薑汁,淬炒附子三次,再和丁香、粟米一起煎服,或者研磨成粉末服用。脾寒反胃,可以用白豆蔻肉、丁香、砂仁、陳米等量研磨成粉,用薑汁糊成丸子服用。胃虛食少,可以用蓽澄茄一兩,神麯三錢(炒黃),用薑汁糊成丸子,用薑湯送服。膈噎,挑選長度一尺左右的蒲公英,挖出根部,根部像拳頭一樣大,搗碎汁液用酒送服,效果神奇。
○噎膈,是胃槁也。服香燥藥,必破氣燥血,是速其死也。惟飲牛乳加薑汁、陳酒,或加韭汁、熟蜜,兼服四物湯為上策。不可服人乳,以有五味之毒,七情之火也。○反胃吐食,不拘男女,遠年近月,用五靈脂(有溏心者真。)為末,黃狗膽汁和丸,三錢重一粒,每用一粒,好酒半盞磨化服,三服即效。
白話文:
噎膈,指的是胃部乾燥。服用辛熱的藥物,必定會傷損氣血,這會加速死亡。唯有飲用牛奶加入薑汁、陳年米酒,或者加入韭汁、熟蜂蜜,再配服四物湯,纔是上策。不可以服用人乳,因為人乳中有五種味道的毒素,以及七種情緒的熱性。
反胃吐食,無論男女,無論時間長短,使用五靈脂(需內有溏心的真品)研磨成粉末,與黃狗膽汁混合成丸,每個丸子重量三錢,每次服用一個丸子,用半杯好酒磨碎後服用,三次服用後就會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