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八·雜證 (5)
卷之八·雜證 (5)
1. 二十一、論積聚
經曰:「積者陰氣也,五臟所生,上下左右,痛有定處,本有形也。聚者陽氣也,六腑所成,上下左右,痛無常處,此無形也。」有形者,或飲食膿血之類,漸積成塊,屬在血分,血有形而靜也。無形者,或脹或痛,隨觸隨發,屬在氣分,氣無形而動也。夫飲食成積,因風寒而凝,虛邪中人,留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
治者遇無形之聚,散之為易;有形之積,破之若難,惟攻補得宜,庶可收效。凡積聚未久,元氣未損者,速速攻之,緩則養成其勢,反為難制。若積聚久而元氣虛,先補脾胃,後用攻伐。且不論其積去多少,又補又攻。若積去半,純用甘溫調養,使脾土健運,則余積自消矣。
至於正氣虧弱,惟有補之一法,或稍加破積之味,以漸收功。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故知養正則邪自除。若愈攻則愈虛,是不死於積,而死於攻,非善治者也。又有五臟之積,並癥、瘕、痃、痞、癖等症,分列於後,亦須博考廣識。凡飲食留滯,多成痞積,在左脅膈膜之外。
蓋以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此陽明宗氣所出之道也。然食因外寒,或因內寒而凝滯,久則鬱而為熱。更有因風以致積,積成,則症已非風。治者,當治所留,不可發散,以傷真氣。又不得純用辛熱,使陰血乾涸,以鬱火得助而愈熱矣。
白話文:
[二十一、討論積聚問題]
古籍上說:「所謂『積』,指的是陰性氣質,由五臟產生的,無論在身體的上、下、左、右,疼痛的位置固定,因為它原本就有具體形態。而『聚』,則是陽性氣質,由六腑形成,同樣在身體的上、下、左、右,但疼痛位置不固定,這就是無形的特徵。」
有形的積聚,可能是飲食或膿血等物質逐漸累積成塊,屬於血液系統,因為血液是有形態的,且相對靜止。無形的積聚,可能是脹或痛,一觸即發,屬於氣體系統,因為氣體無形且流動。
飲食過剩形成的積聚,可能因為風寒而凝固,虛弱的邪氣侵入人體,停留在腸胃外圍和腹腔間。
治療無形的聚氣較容易,只需將其分散。但對於有形的積聚,要擊破就困難許多,只有攻擊和滋補的方法適當,纔可能見效。如果積聚未久,元氣尚未受損,應該立即進行攻擊治療,否則會養虎為患,反而更難控制。但如果積聚已久,且元氣虛弱,應先滋補脾胃,再進行攻擊治療。而且,不管積聚消減了多少,都應該邊補邊攻。如果積聚已消減一半,應該單純使用溫和滋補的藥物調理,使脾胃功能強健,剩餘的積聚自然就會消散了。
對於正氣衰弱的情況,唯有滋補的方法。或者稍微添加一些能破除積聚的藥物,慢慢達到效果。古籍上說:「強壯的人,氣血運行順暢就能康復,膽小的人則容易患病。」所以知道,只要養護好自己的正氣,邪氣自然就會消失。如果一味地攻擊,只會越來越虛弱,不是死於積聚,而是死於過度的攻擊治療,這可不是高明的治療方式。
另外,還有五臟的積聚,以及癥、瘕、痃、痞、癖等疾病,後面也有詳細的分類,必須要廣泛研究,豐富知識。一般來說,飲食停滯,大多形成痞積,位於左側胸隔膜外。
因為胃部的大血管,被稱為虛裏,從左乳下方延伸出來,它的跳動可以穿透衣物,這是陽明宗氣運行的通道。然而,食物因為外寒或內寒而凝結,久而久之,會產生熱氣。更有因為風導致的積聚,積聚形成後,症狀就不僅僅是風了。
治療時,應該針對停滯的部位進行,不能發散,以免傷害真氣。也不能單純使用辛辣熱性的藥物,這樣會讓陰血乾涸,因為鬱火得到幫助而變得更熱。
2. 脈候
堅強者生,虛弱者死。沉細附骨者積也。沉而有力為積。沉緊者為寒積,浮而牢者為積聚。浮大而長,脾有大積。
化滯丸,治一切積聚。久涸者磨之自消,暴滯者導之自去。
南木香,丁香,青皮,橘紅,黃連(各一錢二分),莪朮(煨),二稜(各二錢半),半夏(錢半),
八味共研細末,後用巴豆去殼,滾水泡去心膜,以醋浸少頃,慢火熬至醋乾,用二錢;次用烏梅肉三錢以慢火熬成膏,再用白麵四錢滾水調發,合前藥末搗為丸,蘿蔔子大。每服五、七丸,五更空心用陳皮湯下。不欲通者,以津下。若知積系何物,取本物汁冷下。停食飽悶,枳殼湯下。
吐食,以津嚥下即止。婦人血氣積痛,當歸湯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冷乾薑湯下。心痛,石菖蒲湯下。諸氣痛,生薑陳皮湯下。腸氣痛,茴香湯下。若欲推蕩積滯,加三、五丸,熱薑湯下。利多不止,飲冷水一二口即止。此藥得熱則行,得冷則止。小兒疳積,量兒大小,白湯下。
妊婦勿服。加沉香、檀香、砂仁、香附更效。
勝紅丸,治脾積氣滯,胸滿嘔吐,大人酒積,婦人血積,小兒食積。上方治體旺而積重,攻之峻劑;此方治體弱而積輕,攻之次劑。
三稜,蓬朮(各醋炒),青皮,陳皮(各一兩),乾薑(泡),良薑(各五錢),香附(炒,二兩),木香(三錢),檳榔(五錢),枳殼(三錢),
上為末,醋糊丸,米飲下。
和中丸,治胃虛停滯,久病不食,不堪攻擊,用此消導漸磨。
白朮(麵炒,二兩四錢),厚朴(姜炒,二兩),陳皮(兩半),半夏(一兩),檳榔(五錢),枳實(五錢),甘草(炙,四錢),木香(二錢),
共研末,生薑汁調蒸為丸,開水下。
排氣飲,治無形氣聚,脹滿刺痛,散之自愈。
陳皮(去白,錢半),木香(七分),藿香(錢半),香附(二錢),枳殼(錢半),澤瀉(錢半),烏藥(二錢),厚朴(一錢),
水煎服。如食滯,加山楂、麥芽各二錢。如寒滯者,加炒乾薑、吳茱萸、肉桂之屬。如氣逆之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檳榔之屬。如嘔而兼痛者,加半夏、丁香。如痛在小腹,加小茴。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搗碎,用二三錢。
芍藥枳朮丸,治有積痞,而攻補俱未便,當以調理脾胃為主。
白朮(麵炒,二兩),赤芍(酒炒,二兩),枳實(麵炒,一兩),陳皮(一兩),
用荷葉煎湯,煮陳米粥為丸,滾水送下。如臟寒,加炒乾姜五錢。
凡脾腎不足,多有積聚。蓋脾虛則中焦不運,腎虛則下焦不化。無論有形無形,但以正氣為主,則邪自除。如虛在脾胃者,宜歸脾湯(方載痰飲。)之類。腎虛者,宜八味地黃丸。若肝腎虛寒,用:
暖肝煎,治肝腎虛寒,氣滯疼痛。
當歸(二三錢),枸杞(三錢),茯苓(二錢),小茴(一錢),肉桂(錢半),烏藥(二錢),沉香(一錢,或木香亦可)
姜三片,煎服。如寒甚者,加吳茱萸,或加附子。
三聖膏,治積聚在募原之間,非藥所能至,用膏貼之。
石灰(十兩),肉桂(五錢),大黃(一兩),
將石灰篩過,炒紅,用醋熬膏,入大黃、肉桂末攪勻,瓦器封貯,紙攤炙熱,貼患處,常熨之。
蘆薈丸,治積久成疳,乃經絡壅滯,致動肝脾陽明之火,故有口糜、牙齦臭爛及體瘦、潮熱、不食等症。
蘆薈,胡黃連,黃連(炒),木香(減半),白蕪荑(炒),青皮(各五錢),當歸,茯苓,陳皮(各兩半),甘草(炙,七錢),
為末,米糊丸,米湯下。
備錄分類治積諸方於後,以便取用。
酒積:輕者,葛根、神麯、黃連、白豆蔻;甚者,甘遂、牽牛。
氣積:輕者,木香、枳殼、厚朴、橘紅;甚者,枳實、牽牛。
血積:輕者,乾漆、桃仁、歸尾、赤芍、紅花;甚者,大黃、虻蟲、水蛭、穿山甲、花蕊石。
痰積:輕者,半夏、栝蔞;甚者,滾痰丸。老痰用海石。(痰在脾里膜外用白芥子。)
水積:輕者,五苓散;甚者,用商陸、甘遂、芫花。
茶積:輕者,薑黃、芝麻;甚者,吳茱萸、椒姜。
瘧積:鱉甲、草果。
癖積:輕者,三稜、蓬朮;甚者,巴霜、大黃。
果積:丁香、肉桂、麝香。
穀食積:輕者,麥芽、穀芽、神麯、砂仁;甚者,雞內金(即雞肫皮)。
肉積:輕者,山楂、阿魏;甚者,硇砂、硝石。
面積:蘿蔔子,姜酒煎。
魚鱉積:紫蘇、橘皮、木香、薑汁。白馬尿專治鱉瘕積,以鮮蝦食之,不痛,乃鱉瘕。
狗肉積:杏仁、山楂。
蛋積:白豆蔻、橘槓、豆豉、薑汁。
蟲積:雄黃、錫灰、檳榔、雷丸、蕪荑、榧子、使君子、川楝子。
凡治積者,審之何經受病、何物成積,見之既確,髮直入之兵以討之,不用群隊之藥以分其勢,何患不愈!至於補後攻,攻後補,因時制宜可也。
五臟所生之積,其症其方,備錄於後。用者,須知因人變化。
肥氣丸,治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令人嘔逆;或痛引小腹,足寒轉筋。
柴胡(二兩),黃連(七錢),厚朴(五錢),川椒(炒,三兩),甘草(三錢),廣朮(炮),昆布,皂角(去皮、筋、子,煨),人參(各錢半),茯苓,川烏(炮。各錢半),乾薑,巴霜(五分),
為細末,蜜丸。初服二丸,以後漸加。利多,飲兩口冷水即止。
息賁丸,治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如覆杯,氣逆背痛,久則喘咳。
厚朴(姜炒,四錢),黃連(六錢),乾薑(炮),人參,茯苓,川椒,紫芫(各七分),桂枝,桔梗,三稜(炮),天冬,陳皮,川烏(炮),白豆蔻(各五分),青皮,巴霜(各三分),
丸法。服法同上。積去大半,勿服丸,當服補藥。
伏粱丸,治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則令人煩心。
黃連(七錢),人參,厚朴(姜炒。各二錢),黃芩(錢半),肉桂,茯神,丹參(各一錢),川烏(炮),紅豆,菖蒲,乾薑(炒),巴霜(各三分),
丸法。服法同上。
奔豚丸,治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若奔豚狀,上下無定,久則喘逆,骨萎,少氣。
厚朴(姜炒,七錢),黃連(五錢),苦楝子(酒炒,二錢),茯苓,澤瀉,菖蒲(各二錢),元胡(錢半),附子,全蠍,獨活(各一錢),烏頭(炮),丁香(各五分),巴霜(四分),肉桂(三分),
丸法。服法同上。秋冬另加厚朴五錢。
痞氣丸,治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大如覆杯,痞蹇吐泄,久則飲食不扶肌肉。
厚朴(姜炒,五錢),黃連(八錢),吳茱萸(泡,三錢),黃芩,白朮(各二錢),茵陳(酒炒),砂仁,乾薑(炒。各錢半),茯苓,人參,澤瀉(各一錢),川烏(炮),川椒(各五分),巴霜,肉桂(各四分),
丸法。服法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