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八·雜證 (6)
卷之八·雜證 (6)
1. 二十二、論癥、瘕、痃、痞、癖等症
癥者,得之傷食,脅痛吐逆,飲食不下。其治以補脾為主,佐以消磨。
瘕者,得之傷血,脅間有塊如石,按之痛引少腹,去來無常,肚硬而脹,食減餐泥,假物成形,如血鱉之類,成為疳積。總因氣血俱虛,風寒襲於外,飲食滯於中,久而不化,邪並於陰而為癥,邪並於陽而為瘕。治宜調養脾胃。磨積消疳,奏效遲緩。
痃者,因氣滯為積,其皮厚,在肌肉之間,有可見者也。治宜理氣補氣,待正氣旺,用艾炷之。(凡灸法,用艾揉熟,其軟如綿,為黃豆大一炷,安上灸之。灸至將痛難忍,去之,又用一炷灸之。總以二三十炷為定。如是者連灸幾日,不必傷肉起泡,最妙。)
痞者,得之傷氣,胸腹膨脹,刺痛往來,是熱氣蘊於胸膈之間,停飲聚於腹脅之內,於是榮衛不得流行,臟腑不得宣通,而乃成結也。惟宜安胃養脾,佐以順氣化滯之品。蓋胸為受氣之所,非有物也,不可作有形攻治。
癖者,是因積得之。其症如腸癖之疾,似痢非痢,肚腹干痛,心胸滿悶,久則頑結不散,有類痞狀,多在隱僻之處。又有食癖、乳癖、痰癖、虛癖、驚癖之分,其傷氣血一也。治宜調氣養血。血氣一旺,然後因其症而治之,庶得全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