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八·雜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雜證 (1)

1. 二十一、論積聚

經曰:「積者陰氣也,五臟所生,上下左右,痛有定處,本有形也。聚者陽氣也,六腑所成,上下左右,痛無常處,此無形也。」有形者,或飲食膿血之類,漸積成塊,屬在血分,血有形而靜也。無形者,或脹或痛,隨觸隨發,屬在氣分,氣無形而動也。夫飲食成積,因風寒而凝,虛邪中人,留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

治者遇無形之聚,散之為易;有形之積,破之若難,惟攻補得宜,庶可收效。凡積聚未久,元氣未損者,速速攻之,緩則養成其勢,反為難制。若積聚久而元氣虛,先補脾胃,後用攻伐。且不論其積去多少,又補又攻。若積去半,純用甘溫調養,使脾土健運,則余積自消矣。

至於正氣虧弱,惟有補之一法,或稍加破積之味,以漸收功。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故知養正則邪自除。若愈攻則愈虛,是不死於積,而死於攻,非善治者也。又有五臟之積,並癥、瘕、痃、痞、癖等症,分列於後,亦須博考廣識。凡飲食留滯,多成痞積,在左脅膈膜之外。

蓋以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此陽明宗氣所出之道也。然食因外寒,或因內寒而凝滯,久則鬱而為熱。更有因風以致積,積成,則症已非風。治者,當治所留,不可發散,以傷真氣。又不得純用辛熱,使陰血乾涸,以鬱火得助而愈熱矣。

白話文:

[二十一、討論積聚問題]

古籍上說:「所謂『積』,指的是陰性氣質,由五臟產生的,無論在身體的上、下、左、右,疼痛的位置固定,因為它原本就有具體形態。而『聚』,則是陽性氣質,由六腑形成,同樣在身體的上、下、左、右,但疼痛位置不固定,這就是無形的特徵。」

有形的積聚,可能是飲食或膿血等物質逐漸累積成塊,屬於血液系統,因為血液是有形態的,且相對靜止。無形的積聚,可能是脹或痛,一觸即發,屬於氣體系統,因為氣體無形且流動。

飲食過剩形成的積聚,可能因為風寒而凝固,虛弱的邪氣侵入人體,停留在腸胃外圍和腹腔間。

治療無形的聚氣較容易,只需將其分散。但對於有形的積聚,要擊破就困難許多,只有攻擊和滋補的方法適當,纔可能見效。如果積聚未久,元氣尚未受損,應該立即進行攻擊治療,否則會養虎為患,反而更難控制。但如果積聚已久,且元氣虛弱,應先滋補脾胃,再進行攻擊治療。而且,不管積聚消減了多少,都應該邊補邊攻。如果積聚已消減一半,應該單純使用溫和滋補的藥物調理,使脾胃功能強健,剩餘的積聚自然就會消散了。

對於正氣衰弱的情況,唯有滋補的方法。或者稍微添加一些能破除積聚的藥物,慢慢達到效果。古籍上說:「強壯的人,氣血運行順暢就能康復,膽小的人則容易患病。」所以知道,只要養護好自己的正氣,邪氣自然就會消失。如果一味地攻擊,只會越來越虛弱,不是死於積聚,而是死於過度的攻擊治療,這可不是高明的治療方式。

另外,還有五臟的積聚,以及癥、瘕、痃、痞、癖等疾病,後面也有詳細的分類,必須要廣泛研究,豐富知識。一般來說,飲食停滯,大多形成痞積,位於左側胸隔膜外。

因為胃部的大血管,被稱為虛裏,從左乳下方延伸出來,它的跳動可以穿透衣物,這是陽明宗氣運行的通道。然而,食物因為外寒或內寒而凝結,久而久之,會產生熱氣。更有因為風導致的積聚,積聚形成後,症狀就不僅僅是風了。

治療時,應該針對停滯的部位進行,不能發散,以免傷害真氣。也不能單純使用辛辣熱性的藥物,這樣會讓陰血乾涸,因為鬱火得到幫助而變得更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