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六·雜證 (4)
卷之六·雜證 (4)
1. 脈候
痰在四肢,惟竹瀝能達。痰在脅下,惟白芥子能除。痰在皮裡膜外,非薑汁、竹瀝不能達。熱痰、火痰,宜青黛、黃芩、花粉、連翹、石膏之屬。火炎上者,用流霞膏。(方載於後。)老痰,宜海石、栝蔞、貝母;兼火盛膠固者,化痰丸。(方載於前。)實痰、火痰,宜滾痰丸(方載於前。
)最效,但不宜多用。風痰,用南星、白附子。濕痰,用蒼朮、白朮、半夏、茯苓、澤瀉。食積痰,用神麯、麥芽、山楂。酒痰,用花粉、黃連、白朮、砂仁,或五苓散、四苓散分利之。痰核,在咽喉,咯唾不出者,於化痰藥中加栝蔞、海石、朴硝、海藻,佐以薑汁。荊瀝治痰速效,能食者用之。
竹瀝非薑汁不能行經絡。二瀝佐以薑汁,治經絡之痰最效。痰中帶血者,宜加韭汁、海石,熱痰能清,濕痰能燥,堅痰能軟,頑痰能消。可入丸藥,可入煎藥。南星、半夏,治風痰、濕痰。石膏,墮痰火極效。黃芩治熱痰,假其下行也。枳實治痰,有沖牆倒壁之功。五倍子治老痰,佐以他藥治頑痰,人鮮知也。
天花粉治膈上熱痰。元明粉治熱痰、老痰。硝石、礞石,消結痰,降痰火;研末和白糖置手心中,以舌舐服。蒼朮治痰飲成窠囊。小胃丹(方載於前。)治食積飲,不可多服,虛者勿用。中氣不足之痰,須用參耆。內傷挾痰,必用參、耆、白朮,佐以薑汁傳送,或加半夏、茯苓。
流金膏,治一切火痰咳逆。
石膏(微煅,研細),大黃(酒蒸曬九次。各二兩),黃芩(酒洗),橘紅(各兩半),連翹,桔梗,貝母(各一兩),膽星,蘇薄荷葉,香附(各五錢),
為細末,蜜丸彈子大,日夜細嚼一丸,白湯一二口送下,忌一切濕熱酒炙等物。
吳仙丹,治胃寒痰飲,頭痛背寒,嘔酸不食。
茯苓(五兩),吳茱萸(湯泡七次,焙乾,四兩),
共研末,蜜丸。前後痰方無及此者。
白話文:
痰在四肢,只有竹瀝能夠到達。痰在脅肋下方,只有白芥子能夠去除。痰在皮膚和肌肉之間,非得用薑汁和竹瀝才能夠到達。熱痰、火痰,適合使用青黛、黃芩、花粉、連翹、石膏之類的藥物。火往上衝的,使用流霞膏(藥方在後面)。老痰,適合使用海石、栝蔞、貝母;如果兼有火盛、痰液黏稠的情況,使用化痰丸(藥方在前面)。實痰、火痰,使用滾痰丸(藥方在前面)效果最好,但是不宜多用。風痰,使用南星、白附子。濕痰,使用蒼朮、白朮、半夏、茯苓、澤瀉。食積引起的痰,使用神麯、麥芽、山楂。酒引起的痰,使用花粉、黃連、白朮、砂仁,或者五苓散、四苓散來幫助排泄。痰核,在咽喉,咳吐不出來的,在化痰藥中加入栝蔞、海石、朴硝、海藻,輔以薑汁。荊瀝治療痰有快速的效果,能吃東西的人可以使用。
竹瀝沒有薑汁就不能在經絡中運行。兩種瀝液佐以薑汁,治療經絡中的痰效果最好。痰中帶血的,適合加入韭菜汁、海石,熱痰可以清熱,濕痰可以燥濕,堅硬的痰可以軟化,頑固的痰可以消除。可以用在丸藥中,也可以用在湯藥中。南星、半夏,治療風痰、濕痰。石膏,降痰火效果極佳。黃芩治療熱痰,是利用它向下走的特性。枳實治療痰,有很強的衝擊力。五倍子治療老痰,輔以其他藥物治療頑痰,很少有人知道。
天花粉治療橫膈膜以上的熱痰。元明粉治療熱痰、老痰。硝石、礞石,消解結塊的痰,降低痰火;研成粉末和白糖放在手心中,用舌頭舔著吃。蒼朮治療痰飲形成的囊腫。小胃丹(藥方在前面)治療食物積滯引起的痰飲,不可以多吃,體虛的人不要用。中氣不足引起的痰,必須使用人參、黃耆。內傷兼有痰的,必須使用人參、黃耆、白朮,輔以薑汁幫助藥力到達,或者加入半夏、茯苓。
流金膏,治療一切火痰引起的咳嗽、嘔吐。
石膏(稍微煅燒,研成細粉),大黃(用酒蒸曬九次,各二兩),黃芩(用酒洗過),橘紅(各一兩半),連翹,桔梗,貝母(各一兩),膽星,薄荷葉,香附(各五錢)。
全部研成細末,用蜂蜜做成彈子大小的藥丸,早晚細細嚼服一丸,用一兩口白開水送服,忌食一切濕熱、酒和烤炙的食物。
吳仙丹,治療胃寒引起的痰飲,頭痛背寒,嘔吐酸水,沒有食慾。
茯苓(五兩),吳茱萸(用湯泡七次,烘乾,四兩)。
全部研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以前的痰方沒有能比得上這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