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六·雜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雜證 (1)

1. 脈候

堅強者生,虛弱者死。沉細附骨者積也。沉而有力為積。沉緊者為寒積,浮而牢者為積聚。浮大而長,脾有大積。

化滯丸,治一切積聚。久涸者磨之自消,暴滯者導之自去。

南木香,丁香,青皮,橘紅,黃連(各一錢二分),莪朮(煨),二稜(各二錢半),半夏(錢半),

八味共研細末,後用巴豆去殼,滾水泡去心膜,以醋浸少頃,慢火熬至醋乾,用二錢;次用烏梅肉三錢以慢火熬成膏,再用白麵四錢滾水調發,合前藥末搗為丸,蘿蔔子大。每服五、七丸,五更空心用陳皮湯下。不欲通者,以津下。若知積系何物,取本物汁冷下。停食飽悶,枳殼湯下。

吐食,以津嚥下即止。婦人血氣積痛,當歸湯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冷乾薑湯下。心痛,石菖蒲湯下。諸氣痛,生薑陳皮湯下。腸氣痛,茴香湯下。若欲推蕩積滯,加三、五丸,熱薑湯下。利多不止,飲冷水一二口即止。此藥得熱則行,得冷則止。小兒疳積,量兒大小,白湯下。

妊婦勿服。加沉香、檀香、砂仁、香附更效。

勝紅丸,治脾積氣滯,胸滿嘔吐,大人酒積,婦人血積,小兒食積。上方治體旺而積重,攻之峻劑;此方治體弱而積輕,攻之次劑。

三稜,蓬朮(各醋炒),青皮,陳皮(各一兩),乾薑(泡),良薑(各五錢),香附(炒,二兩),木香(三錢),檳榔(五錢),枳殼(三錢),

上為末,醋糊丸,米飲下。

和中丸,治胃虛停滯,久病不食,不堪攻擊,用此消導漸磨。

白朮(麵炒,二兩四錢),厚朴(姜炒,二兩),陳皮(兩半),半夏(一兩),檳榔(五錢),枳實(五錢),甘草(炙,四錢),木香(二錢),

共研末,生薑汁調蒸為丸,開水下。

排氣飲,治無形氣聚,脹滿刺痛,散之自愈。

陳皮(去白,錢半),木香(七分),藿香(錢半),香附(二錢),枳殼(錢半),澤瀉(錢半),烏藥(二錢),厚朴(一錢),

水煎服。如食滯,加山楂、麥芽各二錢。如寒滯者,加炒乾薑、吳茱萸、肉桂之屬。如氣逆之甚者,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檳榔之屬。如嘔而兼痛者,加半夏、丁香。如痛在小腹,加小茴。如兼疝者,加荔枝核煨熟搗碎,用二三錢。

芍藥枳朮丸,治有積痞,而攻補俱未便,當以調理脾胃為主。

白朮(麵炒,二兩),赤芍(酒炒,二兩),枳實(麵炒,一兩),陳皮(一兩),

用荷葉煎湯,煮陳米粥為丸,滾水送下。如臟寒,加炒乾姜五錢。

凡脾腎不足,多有積聚。蓋脾虛則中焦不運,腎虛則下焦不化。無論有形無形,但以正氣為主,則邪自除。如虛在脾胃者,宜歸脾湯(方載痰飲。)之類。腎虛者,宜八味地黃丸。若肝腎虛寒,用:

白話文:

脈候

強壯的人能活,虛弱的人會死。脈象沉細貼近骨頭的是積聚。脈象沉而有力也是積聚。脈象沉而緊的是寒積,脈象浮而牢實的是積聚。脈象浮大而長的,脾臟有大量的積聚。

化滯丸,治療各種積聚。久積的,慢慢磨消它;新生的,疏導它排出。

南木香、丁香、青皮、橘紅、黃連(各一錢二分)、莪朮(煨)、二稜(各二錢半)、半夏(半錢),

將以上八味藥研成細末。然後用巴豆去殼,滾水泡去心膜,再用醋浸泡片刻,小火熬至醋乾,取二錢;再用烏梅肉三錢小火熬成膏,再用白麵四錢用滾水調勻,與藥末混合揉成丸藥,大小如蘿蔔子。每次服五到七丸,五更(凌晨)空腹用陳皮湯送服。不想通便的,用唾液送服。如果知道積聚是什麼東西引起的,就用這種東西的汁液冷服。停食飽脹不適的,用枳殼湯送服。

嘔吐食物的,用唾液嚥下即可。婦女因血氣凝滯疼痛的,用當歸湯送服。赤痢(紅痢)的,用甘草湯送服。白痢(白痢)的,用冷乾薑湯送服。心痛的,用石菖蒲湯送服。各種氣痛的,用生薑陳皮湯送服。腸氣痛的,用茴香湯送服。如果想強力消除積滯,可以增加三到五丸,用熱薑湯送服。如果瀉下過多不止,喝一兩口水即可止住。此藥遇熱則通,遇冷則止。小兒疳積,根據小孩的大小,用白開水送服。

孕婦禁止服用。加入沉香、檀香、砂仁、香附效果更好。

勝紅丸,治療脾積氣滯,胸悶嘔吐,大人酒積,婦女血積,小兒食積。上方適合體質強壯,積滯較重的病人,用峻猛的藥物攻治;此方適合體質虛弱,積滯較輕的病人,用較溫和的藥物攻治。

三稜、蓬朮(各醋炒)、青皮、陳皮(各一兩)、乾薑(泡)、良薑(各五錢)、香附(炒,二兩)、木香(三錢)、檳榔(五錢)、枳殼(三錢),

研成末,用醋糊做成丸藥,米湯送服。

和中丸,治療胃虛停滯,久病不食,身體虛弱不能承受攻治的病人,用此方慢慢消導。

白朮(麵炒,二兩四錢)、厚朴(薑炒,二兩)、陳皮(一兩半)、半夏(一兩)、檳榔(五錢)、枳實(五錢)、甘草(炙,四錢)、木香(二錢),

研成末,用生薑汁調和蒸成丸藥,開水送服。

排氣飲,治療無形之氣積聚,脹滿刺痛,散之則自愈。

陳皮(去白,半錢)、木香(七分)、藿香(半錢)、香附(二錢)、枳殼(半錢)、澤瀉(半錢)、烏藥(二錢)、厚朴(一錢),

水煎服。如果是食積,加山楂、麥芽各二錢。如果是寒滯,加炒乾薑、吳茱萸、肉桂等。如果是氣逆嚴重,加白芥子、沉香、青皮、檳榔等。如果是嘔吐並伴有疼痛,加半夏、丁香。如果是小腹疼痛,加小茴香。如果是兼有疝氣,加荔枝核煨熟搗碎,用二三錢。

芍藥枳朮丸,治療有積聚痞塊,但攻補兼治都不太合適的情況,應該以調理脾胃為主。

白朮(麵炒,二兩)、赤芍(酒炒,二兩)、枳實(麵炒,一兩)、陳皮(一兩),

用荷葉煎湯,煮成陳米粥做成丸藥,滾水送服。如果臟腑寒冷,加炒乾薑五錢。

凡是脾腎不足的人,大多有積聚。因為脾虛則中焦運化失常,腎虛則下焦代謝不良。無論是有形的積聚還是無形的氣滯,都要以扶正為主,邪氣自然會消除。如果虛證在脾胃,宜用歸脾湯(方劑載於痰飲部分)等。如果腎虛,宜用八味地黃丸。如果肝腎虛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