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三·雜證 (8)
卷十三·雜證 (8)
1. 五十三、論諸蟲
(附:小兒疳蟲、諸瘡。蟲病有蛔蟲、白蟯蟲、屍蟲、勞蟲、瘕蟲。)
凡蟲之為病,其類不一。而其為害,則為腹痛,作止往來無定,或不時嘔蟲,或嘔青黃綠水,坐臥不安,或面色青白,而唇則紅,但痛定則能食,便是蟲也。而其所以生者,由濕熱,由飲食停積,固有之矣。此必臟氣之虛弱,不能隨食隨化,以致淹留而生,非獨濕熱已也。
治之者,雖當去蟲,而尤宜以溫養脾胃為主,但使臟氣陽強,非惟蟲不能留,亦自不能生也,乃無後虞。
凡下蟲之法,按丹溪云:上旬蟲頭向上易治,若證急,又安能待乎!凡欲下者,先日勿食,次早五更,用香油煎肉嚼之,良久勿吞,蟲聞肉香,頭皆向上,乃以雞蛋煎餅,和藥嚼而食之,須臾,服蔥腸或白水,少少以助藥勢下行,不一時,蟲盡下。然後以白粥補之,隨服補劑,調理脾胃,而病可愈。若蟲下未盡者,再照前法治之。
凡上唇有瘡,曰惑,蟲食其臟。下唇有瘡,曰狐,蟲食其肛。仲景曰:「狐惑之證,似傷寒,而非傷寒也。」後世何得以傷寒治乎!
凡小兒蟲積攻心,啼哭悶亂,噁心吐沫,狀似癇病,但目不斜,腹有青筋耳,甚有蛔蟲團聚,痛極而厥,多似慢驚,惟唇口獨紫為異。
凡蟲有丸種:心蟲曰蛔,又曰蛔,長一尺,生髮最多,小兒多有之。肝蟲曰肉蟲,狀如爛杏。腎蟲曰蟯蟲,至細微,如刀截絲縷。肺蟲如蠶,居肺葉內,蝕肺系,令人聲啞,故成勞瘵,殺人惟甚,藥所不到,治之為難。脾蟲曰寸白,子孫相接,長至數尺。胃蟲狀如蝦蟆。有曰弱蟲,又曰膈蟲,狀如瓜瓣。
有曰赤蟲,狀如生肉。凡人偏嗜一物,必能生蟲,即以所好之物,加入下蟲殺蟲藥,如化蟲散之類,無不應手取效。
凡腹中痛,其脈當沉弦,若反洪大,必有蟲積,蓋熱則生蟲,故洪大也。
凡小兒疳蟲,名曰疳䘌,由食過傷而成,身熱腹大,面黃、昏睡,鼻爛、齒齦生瘡,或下黑血,皆蟲候也。治宜去蟲,後補氣血。
(治應聲蟲法,略)
化蟲丸,治一切蟲病,大者即下,小者即化,為治蟲之總司也。
鶴蝨,胡粉(炒),苦楝根皮(東引不出土者佳),檳榔(各五錢),蕪荑,使君子肉(各二錢半),枯白礬(一錢),
研末,或用肉汁調服,或水糊丸。上旬五更時,須照上下蟲大法服之,即效。
化蟲散(新),治大小蛔厥腹痛,多似慢驚,但唇口紫者是也。
使君子(去殼,十個),雷丸,鶴蝨,甘草(炙),大黃(體虛者不用),花椒,檳榔(各二錢),
共研細末,人大二錢,人小一錢,用豬肉煮湯調,照上下蟲大法服之。
甘草瀉心湯,治蟲證不食,面目乍赤乍白,此蝕上部曰惑者。
半夏(三錢),黃連(錢半),乾薑,黃芩,甘草(炙),人參(隨便),大棗(五枚)
白話文:
五十三、論諸蟲
蟲病種類繁多,造成的危害也不盡相同。常見症狀包括腹痛(時輕時重,不定時發作),嘔吐蟲體或青黃綠色的液體,坐臥不安,面色青白而嘴唇發紅。但只要疼痛緩解,就能進食,這都是蟲病的表現。蟲病的產生,與濕熱和飲食積滯有關,根本原因在於臟腑虛弱,消化功能不良,導致食物停積,從而滋生蟲體,並非僅僅是濕熱所致。
治療蟲病,固然要驅除蟲體,更重要的是溫養脾胃,增強臟腑陽氣。只要臟腑陽氣強盛,蟲體不僅無法停留,也不會再滋生,便可杜絕後患。
驅蟲的方法,丹溪先生說:上旬蟲體頭部向上更容易驅除,若病情緊急,又怎能等待呢!想要驅蟲,前一天忌食,第二天五更時分,用香油煎肉,細嚼良久不要吞下,蟲體聞到肉香,頭部就會向上,然後用雞蛋煎餅和藥物一起細嚼服用,片刻之後,再喝點蔥白湯或白開水,以助藥力下行,不久蟲體就會排出。之後用白粥調理身體,並服用補益藥物,調理脾胃,疾病即可痊癒。如果蟲體未完全排出,可重複上述方法。
上嘴唇長瘡叫「惑」,是蟲子侵蝕了臟腑;下嘴唇長瘡叫「狐」,是蟲子侵蝕了肛門。張仲景說:「狐惑的症狀類似傷寒,但卻不是傷寒。」後世為何要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呢?
小兒蟲積攻心,會出現啼哭不止、煩躁不安、噁心嘔吐等症狀,類似癲癇,但眼睛不會斜視,腹部有青筋,甚至可以看到蛔蟲團聚,疼痛劇烈,甚至昏厥,很像慢驚風,只是嘴唇發紫與慢驚風不同。
蟲體種類很多:蛔蟲,又稱心蟲,長約一尺,數量最多,小兒多發;肝蟲,又稱肉蟲,形狀像爛杏;腎蟲,又稱蟯蟲,非常細小,像刀切的絲線;肺蟲像蠶,寄生在肺葉內,侵蝕肺部,使人聲音嘶啞,導致勞傷,甚至危及生命,藥物難以到達,治療十分困難;脾蟲,又稱寸白,子孫相接,可長達數尺;胃蟲形狀像蛤蟆;還有一種叫弱蟲,又稱膈蟲,形狀像瓜瓣;還有一種叫赤蟲,形狀像生肉。人若偏嗜某種食物,就容易生蟲,此時可將其喜愛的食物加入驅蟲藥中,像化蟲散之類,都能收到很好的療效。
腹痛時脈象應當沉弦,如果脈象反而洪大,就一定有蟲積,因為熱能生蟲,所以脈象洪大。
小兒疳蟲,又稱疳積,由飲食失調引起,症狀包括發熱、腹脹、面黃、嗜睡、鼻孔潰爛、牙齦生瘡,甚至排出黑血,這些都是蟲病的表現。治療應先驅蟲,後補益氣血。
(治療應聲蟲的方法,略)
化蟲丸:治療各種蟲病,蟲體大的能排出,蟲體小的能化解,是治療蟲病的總方。
組成:鶴蝨、胡粉(炒)、苦楝根皮(東引產的最好)、檳榔(各五錢)、蕪荑、使君子肉(各二錢半)、枯白礬(一錢)
用法:研磨成粉,用肉汁調服,或製成水丸。上旬五更服用,需按照上下蟲法服用,效果顯著。
化蟲散(新方):治療大小蛔蟲引起的腹痛、厥冷,症狀類似慢驚風,但嘴唇發紫者適用。
組成:使君子(去殼,十個)、雷丸、鶴蝨、甘草(炙)、大黃(體虛者不用)、花椒、檳榔(各二錢)
用法:研磨成細粉,成人每次服二錢,兒童每次服一錢,用豬肉湯調服,按照上下蟲法服用。
甘草瀉心湯:治療蟲證引起的食慾不振,面色忽紅忽白,這是蟲子侵蝕上部的「惑」證。
組成:半夏(三錢)、黃連(一錢半)、乾薑、黃芩、甘草(炙)、人參(酌量)、大棗(五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