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二十·痘科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痘科 (2)

1. 痘科

人參(三分,少者或以山藥三錢炒黃代之),川芎,桔梗,前胡,陳皮,甘草,茯苓(各五分),乾葛(八分),半夏(四分),牛蒡子(炒研,四分),山楂肉(六分),生薑(五分),

水煎,熱服,覆取微汗,汗後切忌風寒、鹽、葷。如汗後熱不退,姑少待之,切不可用黃芩、柴胡等清解之劑。此時若誤用一服,解虛其表,後即補助,漿亦不行,凶患莫測。若既見紅點,再用升葛,則痘必枯焦而癢塌矣。蓋痘瘡以里為根,以表為基,根基穩固,庶中後無虞。

敗毒和中散,治小兒痘瘡,服前方微汗後,熱甚煩躁、口渴、妄語等症。

連翹,牛蒡子,黃連(酒炒。各七分),枳殼(八分),防風,前胡,木通(各五分),荊芥,紫草茸(酒浸),蟬蛻(去頭足),升麻,小川芎,甘草(各四分),麥冬(八分)

水煎服。人大加倍。如大便秘澀者,加大黃(酒炒)一錢微利之。不秘者勿用。如腹痛腰痛者,此毒氣誠重。痘毒出外,其痛自止,切不可用純涼,以阻遏其毒出之勢,而使之內攻也。亦用此湯治之自愈。

腹痛

升消平胃散,治痘發熱之時,有偶感風寒,飲食停滯,以致腹痛吐瀉。

川芎,香附(炒),蒼朮,紫蘇,厚朴(姜炒。各七分),藿香(梗連葉而香者真,研),砂仁,白芷,陳皮(去白。各五分),麥芽(六分),山楂(八分),甘草(三分),

水煎,熱服。

要知停食腹痛與毒氣腹痛不同。停食痛者多急,疾在臍上,面白唇淡,手足冷;毒氣痛者,稍延緩,有作有止,在臍下,或連腰痛,面紅唇紫,手足不冷。須辨明,方可用藥。

吐瀉

參砂和胃散,治胃虛寒不食,或食即吐,面白唇淡,精神倦怠等症。

人參,砂仁,半夏(各六分),白朮,茯苓(各一錢),藿香,陳皮,甘草(炙。各五分),

煨姜去皮一錢同煎。

術苓調脾散,治脾氣虛弱,飲食不化而泄瀉者。

白朮,茯苓(各一錢三分),白扁豆(薑汁浸,去皮炒,八分),白芍(酒炒,八分),甘草(炙),神麯(炒。各五分),砂仁,香附,厚朴(姜炒。各四分)

煨薑、紅棗引。

有毒氣從吐瀉而發泄者,吐則有聲,泄則色黃甚臭,胸腹不痛,神氣不倦,或四五次即止者,此為順候,不必治。若虛寒者則異是。

驚搐

清解散,治痘發熱二三日,毒氣壅盛於內,不得驟發於外,面赤唇紫,口氣粗,手足熱,脈浮數,而驚搐狂躁者。

防風,荊芥,蟬蛻,桔梗,小川芎(各六分),前胡,乾葛,升麻(各七分),黃芩,黃連(俱酒炒。各八分),紫草,牛蒡子,木通(各六分),連翹,山楂肉(各八分),甘草(四分),

生薑五分同煎,溫服。

蘇解散,治痘毒本盛,外為風寒所束,鼻塞聲重,脈浮數而驚搐狂躁者。

白話文:

[痘科]

主要方劑:

  • 基本方:

  • 人參(少用,可用炒黃的山藥三錢代替)、川芎、桔梗、前胡、陳皮、甘草、茯苓(各五分)、葛根(八分)、半夏(四分)、炒研牛蒡子(四分)、山楂肉(六分)、生薑(五分)。

  • 用法:加水煎煮,趁熱服用,蓋被取微汗。出汗後切忌吹風、受寒、吃鹽和葷腥食物。如果出汗後熱不退,稍微等待一下,千萬不要用黃芩、柴胡等清熱解毒的藥物。此時如果誤用這些藥,會使身體表面更虛弱,之後再補救也沒用,病情會非常危險。如果已經出現紅點,再用升麻、葛根,痘就會乾枯、發癢、塌陷。痘瘡的根本在內部,而表面是基礎,根基穩固,之後才不會有問題。

  • 敗毒和中散: 治療小兒痘瘡,服用基本方後微汗,但出現高熱、煩躁、口渴、胡言亂語等症狀時使用。

  • 連翹、牛蒡子、酒炒黃連(各七分)、枳殼(八分)、防風、前胡、木通(各五分)、荊芥、酒浸紫草茸、蟬蛻(去頭足)、升麻、小川芎、甘草(各四分)、麥冬(八分)。

  • 用法:加水煎煮服用。大人用藥量加倍。如果大便乾燥難解,可加酒炒大黃一錢來微微通便。不便秘者不用大黃。如果腹痛腰痛,說明毒氣很重。等痘毒發出後,疼痛自然會停止。千萬不能用純寒涼的藥物,以免阻止痘毒向外發散,反而使其內攻。這個方子也可以治療腹痛。

腹痛

  • 升消平胃散: 治療痘瘡發熱時,因偶感風寒,飲食積滯,導致腹痛、嘔吐、腹瀉。
  • 川芎、炒香附、蒼朮、紫蘇、薑炒厚朴(各七分)、藿香(連梗帶葉,香氣濃者為佳,研磨)、砂仁、白芷、陳皮(去白,各五分)、麥芽(六分)、山楂(八分)、甘草(三分)。
  • 用法:加水煎煮,趁熱服用。
  • 注意:要分辨飲食停滯引起的腹痛和毒氣引起的腹痛。飲食停滯引起的腹痛多為急痛,疼痛部位在肚臍上方,臉色蒼白、嘴唇淡白,手腳冰冷;毒氣引起的腹痛比較緩慢,時痛時止,疼痛部位在肚臍下方,或連及腰痛,臉色紅潤、嘴唇發紫,手腳不冷。要分辨清楚才能用藥。

嘔吐、腹瀉

  • 參砂和胃散: 治療脾胃虛寒、不思飲食,或食後即吐,臉色蒼白、嘴唇淡白,精神倦怠等症狀。

  • 人參、砂仁、半夏(各六分)、白朮、茯苓(各一錢)、藿香、陳皮、炙甘草(各五分)。

  • 用法:加去皮煨薑一錢同煎。

  • 術苓調脾散: 治療脾氣虛弱、消化不良導致腹瀉。

  • 白朮、茯苓(各一錢三分)、薑汁浸泡後炒過的白扁豆(八分)、酒炒白芍(八分)、炙甘草、炒神麯(各五分)、砂仁、香附、薑炒厚朴(各四分)。

  • 用法:用煨薑、紅棗引藥。

  • 注意:如果毒氣通過嘔吐、腹瀉發泄出來,嘔吐時有聲音,腹瀉時排出黃色且很臭的糞便,胸腹不痛,精神不差,或者四五次就停止了,這是好現象,不必治療。如果是虛寒引起的嘔吐腹瀉,則情況不同。

驚搐

  • 清解散: 治療痘瘡發熱二三天,毒氣壅盛在體內,不能順利發出,導致臉色赤紅、嘴唇發紫、口氣粗重、手腳發熱、脈象浮數,出現驚搐、狂躁等症狀。

  • 防風、荊芥、蟬蛻、桔梗、小川芎(各六分)、前胡、葛根、升麻(各七分)、酒炒黃芩、酒炒黃連(各八分)、紫草、牛蒡子、木通(各六分)、連翹、山楂肉(各八分)、甘草(四分)。

  • 用法:加生薑五分同煎,溫服。

  • 蘇解散: 治療痘毒本身很重,又受到風寒束縛,導致鼻塞、聲音嘶啞、脈象浮數,出現驚搐、狂躁等症狀。

  • (此方原文未列出藥材,根據上下文推斷,應與清解散藥材組成相近,只是更著重於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