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二十·痘科 (1)
卷二十·痘科 (1)
1. 卷二十·痘科
2. 痘科
夫痘瘡者,天瘡也。其胎毒內藏,一因時氣觸動其毒,傳染相似,故謂之天瘡。調治得法,百無一失矣。此證關係甚重,不可不明晰也。古來治法,有各執一見,不如因人之虛實,隨症施治為妙。
經曰:「瘡瘍屬心火」,宜以寒涼治也。若痘瘡則不然。毒伏五臟,全賴氣血送毒外出。氣血足,運化而成膿,收結而成痂,始終無虞。若氣血不足,當隨時調補,不得少疏少緩,若稍失治,則不及矣。
古用犀角地黃湯,瀉心火以解毒。不知痘瘡正借火以運用陰血而成功耳。若無火,則血凝滯不行,何以成膿而結癡乎?倘血氣與毒氣俱盛者,脈必洪數,痘初出,即帶紫黑,或既出,而稠密紅紫。內症則煩悶燥渴,小便赤,大便秘,此屬實熱,宜用清涼以解毒,量入酒炒大黃微利之可也。若毒氣盛而血氣衰者,於解毒藥中加歸、耆、參朮,以活血養氣,乃為顧本良工。
痘疹發熱,大抵初時與傷寒相似,然傷寒之邪,由表而入,治宜發散;痘疹之毒,由果而出,治宜宣托。疑似之間,觀心窩有紅色,耳後有紅筋,目中含淚,或身熱,乎指皆熱,惟中指獨冷,男左女右,知是痘也。
凡初看痘,以油紙拈照其顆粒,次以手摸其面頰,如紅色隨手轉白,隨白輕紅;更看耳後筋紅,而無紫色者,謂之血活,其痘必順。復察脈息,握小兒之手,而單以拇指診之,發熱之脈必滑數,但微見滑數有神,而不失和緩之氣者,其痘必輕而少。若滑數加倍,而不弦不燥者,其痘必多而重,尚亦無害。
若滑數之甚,又兼弦燥無神,而全無和緩之氣者,其痘必甚而危。此可以預知吉凶之真諦也。再看形色,其證更明。形屬氣之充,色屬血之華,故形貴尖圓起發。若痘皮厚硬而平塌者,凶;色貴光明潤澤,根窠紅活,而慘黯昏黑者,凶。然形有起發,而或致變者,由血不紅活故耳。
然血以紅活為貴,而猶有圈紅、噀紅、鋪紅之別。圈紅者,一線淡紅,緊附於根下,而無散漫之勢,吉之兆也。噀紅者,血雖以附,而色不聚,險之兆也。鋪紅者,痘色與肉不分界限,平鋪散漫,凶之兆也。蓋根窠者血之基,膿者血之成,故六日以前,專看根窠,若無極窠,必不成膿。
六日以後,專看膿色,若膿少色枯,必不結痂,其變幻有不可測者矣。醫者宜詳察之,庶無遺患。
以後治痘初熱數日內方論:
加味升葛湯,治小兒體熱壯旺者,用此升發,即外感亦效。
乾葛(一錢),升麻(八分),赤芍(六分),甘草,桔梗,防風(各四分),蘇葉,小川芎(各五分),山楂肉(八分),牛蒡子(炒研,四分),生薑(五分),
水煎,熱服,覆取微汗,汗後切忌風寒、鹽,葷。
加味參蘇飲,治小兒體熱怯弱者,用此升托,即外感無妨。
白話文:
痘瘡是天災人禍導致的疾病,其毒素潛藏於胎兒體內,因時令氣候變化而誘發,並具有傳染性,故稱之為天瘡。只要治療得當,便可痊癒。痘瘡的治療至關重要,不可掉以輕心。古時的治療方法眾說紛紜,不如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對症下藥最為有效。
經書記載:「瘡瘍屬心火」,宜用寒涼之法治療,但痘瘡則不然。痘毒潛伏於五臟,需依靠氣血將毒素排出體外。氣血充足,則能順利化膿結痂,病情自然痊癒。若氣血不足,則需及時調補,不可延誤,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古人常用犀角地黃湯瀉心火解毒,卻不知痘瘡正是藉助心火之力來運行陰血,最終痊癒。若無心火,則血液凝滯不通,又怎能化膿結痂呢?若血氣與毒氣都旺盛,脈象必洪數,痘疹初起便帶紫黑色,或痘疹已出,卻密集紅紫。內證則煩悶燥渴,小便赤,大便秘結,此屬實熱,宜用清涼之法解毒,可酌量服用酒炒大黃以通便。若毒氣盛而血氣衰弱,則需在解毒藥中加入黃芪、黨參、白朮等,以活血養氣,才是治本之法。
痘疹發熱,初期多與傷寒相似,但傷寒之邪由表入裡,治療宜發散;痘疹之毒由內而出,治療宜宣托。若有疑問,可觀察心窩處是否泛紅,耳後是否出現紅筋,眼睛是否含淚,或全身發熱,手指皆熱而唯獨中指冰冷(男左女右),即可判斷為痘疹。
初診痘疹,可用油紙照看痘疹顆粒,再用手觸摸面頰,若紅色隨手觸摸而變白,再變回輕微的紅色;且觀察耳後紅筋,而無紫色者,則說明血氣活絡,痘疹預後良好。再觀察脈象,握住小兒的手,單用拇指診脈,發熱的脈象必滑數,但若滑數輕微且脈象和緩,則痘疹較輕。若滑數加倍,而無弦數燥急之象,則痘疹較多較重,但尚無大礙。
若滑數非常嚴重,又兼見弦數燥急,且脈象全無和緩之氣,則痘疹極為嚴重,預後不佳。以上方法可以預知痘疹的吉凶。再觀察痘疹的形色,則診斷更加明確。形狀指氣血充盈程度,顏色指血之光澤,故痘疹形狀以尖圓隆起為佳。若痘皮厚硬扁平,則預後不良;痘色以光明潤澤,根部紅潤為佳,若暗淡昏黑,則預後不良。即使痘疹隆起,但若變色,也是因血氣不活絡所致。
血氣以紅潤活絡為貴,但又有圈紅、噀紅、鋪紅之分。圈紅者,即一線淡紅,緊貼根部,無散漫之勢,預後良好;噀紅者,血液雖附著,但顏色不聚,預後欠佳;鋪紅者,痘色與皮膚界限不清,平鋪散漫,預後不良。因為根部是血液的基礎,膿液是血液生成的,故六日以前,主要觀察根部,若無根基,則必不化膿。
六日以後,主要觀察膿液顏色,若膿液少且顏色枯萎,則必不結痂,其變化難以預測。醫生應仔細觀察,以免遺漏病情。
以下針對痘疹初期發熱數日內的治療方案:
加味升葛湯:適用於體質壯旺的小兒,用此方以促進痘疹發散,即使外感也適用。藥物組成:乾葛一錢,升麻八分,赤芍六分,甘草、桔梗、防風各四分,蘇葉、川芎各五分,山楂肉八分,牛蒡子(炒研)四分,生薑五分。水煎服,溫服,覆蓋取微汗,出汗後忌風寒、鹽、葷腥。
加味參蘇飲:適用於體質虛弱的小兒,用此方以托毒外出,即使外感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