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九·兒科、瘡科 (4)
卷十九·兒科、瘡科 (4)
1. 兒科
如氣虛下陷,昏倦無神,加黃耆蜜炙三錢,即身熱亦服,所謂甘溫能退大熱也。若膈熱拒之,冰冷與服。或血虛不能養肝,加當歸、白芍,以血足風自滅也。
理陰煎,治脾腎陰陽俱虛、慢脾等症。
熟地(五七錢),當歸(二三錢),乾薑(炒,二錢),甘草(炙,錢半),
水煎服。如腎虧水泛為痰,或嘔或脹者,加茯苓錢半,或加白芥子五分。如陰寒厥逆,加附子二錢。或泄瀉不止,去當歸,加山藥、扁豆、補骨脂、肉豆蔻、附子之屬。如腹脹滯疼痛,加木香、陳皮、砂仁之屬。或肝邪旺,木動風搖,加肉桂二錢。如兼外感,頭痛寒熱咳嗽,脈浮緊者,加麻黃五七分。
加味異功散,治脾胃虛弱,肝木所勝,外虛熱而內真寒,慢驚風證。
人參,白朮(二錢),茯苓(錢半),甘草(炙,一錢),當歸(二錢),陳皮(去白,一錢),鉤藤鉤(錢半,此味後入,過煎無力)
如不應,加半夏錢半,炮姜一錢,白蔻八分,木香四分,或再加附子錢半。要知木虛則搐而無力,火虛則身寒口中氣冶,土虛則吐瀉,睡而露睛。此際宜補脾胃為急。
秘旨安神丸,治小兒乍受驚嚇,神氣失散,以致潰亂不堪,睡中驚悸,宜以收復神氣為主,若作驚風治,誤矣!
人參,棗仁,茯神,半夏(各一錢),當歸,白芍(酒炒),橘紅(各七分),五味子(五粒),甘草(炙,三分),
共研末,薑汁糊丸。每用生薑湯磨服二丸。如硃砂、琥珀之類,不過取其鎮重之意,惟此方乃為救本之法。此證必驚哭多淚,忽啼忽止者是也。若啼叫無淚,聲長不揚者,是腹痛,當細辨之。
搐,抽搐也,是即驚風之屬。但暴而甚者,謂之驚風;微而緩者,謂之發搐。發搐不治,則漸成驚矣。宜察形證之寒熱、臟腑之虛實治之。其治法詳具急驚、慢驚二證,可參閱用之。
有所謂慢脾風者,即慢驚失治而甚者耳。其實難大分別,亦不必別立治法。急驚屬實熱,宜用清涼;慢驚屬虛寒,宜用溫補。二病不同,治法亦異。而諸書多用一藥以治二病,何其謬也!錢氏戒之,而諸家著書立方,又明犯之,其被夭枉者多矣!
小兒之虛症,觀外可知。如心虛則驚惕不安。若啼聲不出者,心絕也。肺虛,則氣促多汗。若喘滿痰響者,肺絕也。脾虛,則吐瀉不食,痞滿倦臥,牙緊流涎,手足牽動。若昏迷不乳者,脾絕也。肝虛,則筋急斜視,抽搐勁強。若目不開者,肝絕也。腎虛,為肢厥津枯,火不歸元。
若二便不禁者,腎絕也。凡言實者,乃邪氣之實,非元氣之實也,治者亦不可傷元氣。若病久已虛,尤當專顧脾腎,則根本固而無虞矣。
小兒熱證不一,有表裡虛實之異。而人動謂小兒純陽,概用寒涼,其說亦誤。蓋男子二八、女子二七而天癸至。天癸者,陰氣也。陰氣未至,故曰純陽,原非謂陽氣之有餘也,牡稚陽耳。
白話文:
兒科
如果因為氣虛導致身體下陷、精神萎靡不振,可以加入三錢炙烤過的黃耆和蜂蜜,即使發燒也可以服用,這就是所謂的用甘溫藥物來退大熱。如果因為膈熱而拒絕服藥,可以用冰冷的藥湯給他服用。如果因為血虛不能滋養肝臟,可以加入當歸和白芍,當血液充足,風邪自然就會消失。
理陰煎,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脾腎陰陽都虛弱,以及慢性脾虛等症狀。
藥材包含:熟地(五到七錢)、當歸(二到三錢)、炒乾薑(兩錢)、炙甘草(一錢半),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因為腎虛導致水液泛濫成痰,出現嘔吐或腹脹,可以加入茯苓一錢半,或者加入白芥子五分。如果出現陰寒厥逆,可以加入附子兩錢。如果腹瀉不止,可以去掉當歸,加入山藥、扁豆、補骨脂、肉豆蔻和附子等藥材。如果腹脹、停滯、疼痛,可以加入木香、陳皮和砂仁等藥材。如果肝邪過於旺盛,導致木動風搖,可以加入肉桂兩錢。如果同時有外感,出現頭痛、發冷發熱、咳嗽,脈象浮緊,可以加入麻黃五到七分。
加味異功散,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脾胃虛弱,肝木過於旺盛,導致體外出現虛熱但體內卻是真寒的狀況,也就是慢性驚風。
藥材包含:人參、白朮(兩錢)、茯苓(一錢半)、炙甘草(一錢)、當歸(兩錢)、陳皮(去掉白色內膜,一錢)、鉤藤(一錢半,這個藥材要後放,煮太久就沒藥效)。如果效果不顯著,可以加入半夏一錢半、炮姜一錢、白蔻八分、木香四分,或者再加入附子一錢半。要知道,如果木虛就會抽搐而無力,火虛就會身體發冷、口中氣息寒冷,土虛就會吐瀉、睡覺時眼睛半開。這時應該趕快補養脾胃。
秘旨安神丸,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小孩突然受到驚嚇,導致精神散亂,潰敗不堪,睡覺時驚恐不安的狀況,應該以收復精神為主,如果當成驚風來治療,就錯了!
藥材包含:人參、酸棗仁、茯神、半夏(各一錢)、當歸、炒白芍(用酒炒過)、橘紅(各七分)、五味子(五粒)、炙甘草(三分),一起磨成粉,用薑汁調和做成藥丸。每次用生薑湯送服兩丸。像硃砂、琥珀之類的藥材,只不過是取其鎮靜安神的功效,只有這個方子才是救本的方法。這個病症一定會出現哭鬧多淚,哭一陣又停下來的狀況。如果哭叫沒有眼淚,聲音又長又沒有氣勢,那是腹痛,應該仔細分辨。
抽搐,就是指身體抽動,屬於驚風的範疇。但如果是發作急且嚴重的,叫做驚風;如果是發作輕且緩慢的,叫做發搐。發搐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逐漸變成驚風。應該觀察病情的寒熱、臟腑的虛實來治療。它的治療方法詳細記載在急驚、慢驚兩種病症中,可以參考使用。
所謂的慢脾風,其實就是慢性驚風沒有好好治療而變得更加嚴重的情況。實際上很難仔細區分,也不需要特別設立治療方法。急驚屬於實熱證,應該用清涼藥物治療;慢驚屬於虛寒證,應該用溫補藥物治療。這兩種病症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但是很多醫書都用同一種藥物來治療兩種病,實在是太荒謬了!錢乙告誡過這點,但是許多醫家著書立方,又明顯犯了這個錯誤,導致很多小孩因此夭折!
小孩的虛弱症狀,可以從外表觀察出來。例如心虛就會驚恐不安,如果啼哭不出聲音,那就是心氣衰竭。肺虛就會氣喘、多汗,如果呼吸急促、痰多有聲,那就是肺氣衰竭。脾虛就會吐瀉、不思飲食、腹脹倦怠、牙關緊閉、流口水、手腳抽動,如果昏迷不醒、不吃奶,那就是脾氣衰竭。肝虛就會筋脈緊張、斜視、抽搐僵硬,如果眼睛睜不開,那就是肝氣衰竭。腎虛就會四肢厥冷、津液枯竭、虛火上浮。如果大小便失禁,那就是腎氣衰竭。凡是說「實」的,指的是邪氣的實在,而不是元氣的實在,治療的人也不能傷害到元氣。如果生病很久已經虛弱,更應該特別照顧脾腎,這樣才能鞏固根本,沒有後顧之憂。
小兒發熱的病症很多,有表裡虛實的差異。但是人們都說小兒是純陽之體,一概使用寒涼藥物,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男子十六歲、女子十四歲的時候,才會出現天癸。天癸是陰氣,陰氣還沒到來之前,才說小兒是純陽之體,並不是說陽氣有多餘,只是陽氣稚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