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九·兒科、瘡科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兒科、瘡科 (5)

1. 兒科

稚陽之陽,其陽幾何?陽本非實,而誤用寒涼,則陰既不足,又伐其陽,多致陰陽兩敗,脾腎俱傷,又將何所依賴而望其生長耶!故貴審稟賦陰陽偏盛,及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等症,因人調治,斯無弊矣。

敗毒散,治四時感冒風寒,身熱無汗,喜人懷抱,口不渴便自調者,此熱在表也。

人參,茯苓,枳殼,甘草,川芎,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生薑(各五分),

水煎,熱服。溫取微汗,而熱自退。

黃芩湯,治臟腑積熱,喜露頭面,揭去衣被,口熱舌黃,小便赤,大便秘,日晡更熱,此裡熱也。

黃芩,梔仁,麥冬,生地,澤瀉,木通,甘草(等分),

或加黃連,入生薑三分,水煎,溫服。

竹葉湯,治病後溫熱,或兼潮熱,或渴不多飲,大小便如常,此虛熱也。

竹葉(十皮),石膏(燒研,二錢),半夏,人參,麥冬,炙草(各一錢),粳米(即硬米也,下一撮)

先煎藥,後入米,再煎服。或體弱泄瀉,不食昏倦,其熱不止,須用下方甘溫,以補脾胃而熱自除。寒涼藥最為忌用。

加味四君子湯

人參,白朮(二錢),茯苓(錢半),炙草(一錢),乾薑(炮),白芍(酒炒。各錢半),當歸(二錢,泄者不用)

薑棗水煎。如氣倦,加蜜耆錢半。如氣脹,加木香三分。如中寒腹痛滑瀉,加吳茱萸、肉豆蔻、白豆蔻、補骨脂之屬。如胃寒嘔逆,加半夏、生薑,或加附子。如虛熱甚生風者,加肉桂、鉤藤鉤。(揀盡鉤錢半,宜後入,過煎無力。)或少人參,用山藥四錢炒黃代之。

清涼湯,治小兒面赤舌燥,鼻乾飲冷,大小便秘,一切熱症。

黃芩(二錢),黃連(一錢),滑石(二錢),薄荷葉(八分),大黃(酒浸,煨熟,錢半)

姜引,熱服。如口渴,加花粉、乾葛。如大便秘結,用豬膽汁,少加皂角末,從穀道灌入,不得用芒硝、枳實以傷脾胃也。

小兒疳病,因病後脾胃虧損,或用藥過傷,不能傳化乳食,內亡津液,虛火妄動;或乳母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失宜,致兒為患。其證目腫腹脹,瀉痢清白,肢體瘦弱,鼻爛身瘡,虛熱往來。又有走馬疳者,牙齒蝕爛,口臭齒黑,甚則齦敗牙宣。前人治法,多用清涼,不知此症,真熱者固多,而元氣既敗,假熱者尤多也。

當陰虛脾虧之際,非溫補不可,宜臨證酌宜,仍以虛損治勞之法參用,庶得盡善。

蘆薈丸,治小兒肝脾疳積,發熱口渴體瘦,大便不調,或瘰癧、耳瘡、腮爛、目翳等症。

胡黃連,黃連,蘆薈,白蕪荑,白雷丸(破開,赤者不用),木香,膽草,鶴蝨草(微炒。各一兩),

上為末,蒸餅糊丸。每白湯下一錢。或腹脹,加枳實、青皮、山楂肉、麥芽。如有蟲,加使君子肉。如血虛,加當歸。如脾虧有痰,加茯苓。此方再加干蝦蟆一二隻(酒浸一宿,去腸炙用)更效。服此丸者,但須間服異功散,以扶脾胃為妙。○如有蟲,用黃連一兩、豬肚三兩,蒸熟搗為丸服。

白話文:

兒科

小孩子的陽氣很稚嫩,那他們的陽氣到底有多少呢?陽氣本來就不是實質的東西,如果誤用寒涼藥,就會在陰液不足的情況下,又耗損陽氣,很容易導致陰陽兩敗俱傷,脾和腎都受損,那還指望什麼來讓他們生長發育呢?所以,最重要的是仔細判斷孩子先天陰陽的偏盛情況,以及外感風寒、內傷飲食等病症,針對每個人的情況來調理治療,這樣才不會有問題。

敗毒散,用來治療四季感冒風寒,出現身體發熱但不出汗,喜歡讓人抱著,口不渴且大便正常的情況,這表示熱在表。

藥方組成:人參、茯苓、枳殼、甘草、川芎、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生薑(各五分)。

用水煎煮,趁熱服用。微微發汗後,熱就會自然消退。

黃芩湯,用來治療臟腑積熱,孩子喜歡把頭露在外面,掀開被子,口乾舌頭發黃,小便發紅,大便乾燥,下午發熱更嚴重,這表示熱在裡。

藥方組成:黃芩、梔子仁、麥冬、生地、澤瀉、木通、甘草(等分)。

也可以加入黃連,再加入生薑三分,用水煎煮,溫服。

竹葉湯,用來治療病後發溫熱,或者伴有潮熱,或者口渴但不怎麼想喝水,大小便正常的情況,這表示虛熱。

藥方組成:竹葉(十片)、石膏(燒過研成粉,二錢)、半夏、人參、麥冬、炙甘草(各一錢)、粳米(即硬米,一小撮)。

先煎藥,後加入米,再煎煮後服用。如果身體虛弱腹瀉,不吃東西,精神萎靡,發熱不止,就必須用下面的甘溫藥,來補養脾胃,熱就會自然消退。寒涼藥最忌諱使用。

加味四君子湯

藥方組成:人參、白朮(二錢)、茯苓(一錢半)、炙甘草(一錢)、乾薑(炮製過)、白芍(用酒炒過,各一錢半)、當歸(二錢,腹瀉的人不用)。

用水加薑和棗煎煮。如果氣虛,加入蜜耆一錢半。如果腹脹,加入木香三分。如果中寒腹痛滑瀉,加入吳茱萸、肉豆蔻、白豆蔻、補骨脂之類的藥。如果胃寒嘔吐,加入半夏、生薑,或者加入附子。如果虛熱嚴重而生風,加入肉桂、鉤藤(挑選帶鉤的,一錢半,要後放,煮太久就沒效力了)。或者減少人參用量,用炒黃的山藥四錢來代替。

清涼湯,用來治療小兒面色發紅,舌頭乾燥,鼻子發乾想喝涼水,大小便不暢,一切熱症。

藥方組成:黃芩(二錢)、黃連(一錢)、滑石(二錢)、薄荷葉(八分)、大黃(用酒浸泡後煨熟,一錢半)。

用薑來引藥,趁熱服用。如果口渴,加入花粉、葛根。如果大便秘結,用豬膽汁,少量加入皂角末,從肛門灌入,不能用芒硝、枳實來損傷脾胃。

小兒疳病,是因為病後脾胃虧損,或者用藥過度損傷,導致不能消化吸收乳食,體內津液虧損,虛火妄動;或者母親受到六淫邪氣或七情影響,飲食起居不當,導致孩子生病。症狀是眼睛浮腫、肚子脹大,腹瀉拉出清稀的便便,肢體瘦弱,鼻孔潰爛,身上長瘡,時常發虛熱。還有走馬疳,牙齒被腐蝕爛掉,口臭牙齒發黑,嚴重的話牙齦潰爛牙齒鬆動。以前的治療方法,多用清涼藥,卻不知道這個病,真正實熱的情況固然很多,但元氣已經衰敗,虛熱的情況更多。

在陰虛脾虧的時候,非溫補不可,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適當調整,仍然要參考虛損勞損的治療方法來使用,才能達到最好效果。

蘆薈丸,用來治療小兒肝脾疳積,發熱口渴身體消瘦,大便不調,或者出現瘰癧、耳瘡、腮爛、眼睛有翳等症狀。

藥方組成:胡黃連、黃連、蘆薈、白蕪荑、白雷丸(掰開,紅色的不用)、木香、膽草、鶴蝨草(稍微炒一下。各一兩)。

將藥材磨成粉,用蒸熟的餅糊做成丸子。每次用白開水送服一錢。如果腹脹,加入枳實、青皮、山楂肉、麥芽。如果有蟲,加入使君子肉。如果血虛,加入當歸。如果脾虛有痰,加入茯苓。這個藥方再加入一兩隻幹的蛤蟆(用酒浸泡一夜,去掉腸子烤熟用),效果更好。服用這個藥丸的人,需要間歇性地服用異功散,來扶助脾胃,效果最好。如果體內有蟲,可以用黃連一兩、豬肚三兩,蒸熟後搗成丸子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