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八·雜證 (6)
卷之八·雜證 (6)
1. 十九、論脾胃
(兼飲食)
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以立形體之基,其司在命門;人之既生,養以水穀,以成形體之旺,其司在脾、胃。胃主納,脾主運。經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又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所謂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人或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所關於人者,為甚重也。
而人之傷其脾胃者有二:其傷於外也,惟勞苦最能傷脾,脾傷,則表裡相通,而胃亦受其困矣;其傷於內者,惟憂思忿怒,最為傷心,心傷,則母子相關,而化源隔絕者為甚。此勞倦情志之傷,較之飲食寒暑為更多也。脾胃屬土,惡寒喜暖,使非真有火邪,則寒涼之物,最宜慎用。
昔柳公度善攝生以致壽,嘗曰:「我不以氣海熟生物、暖冷物,亦不以元氣佐喜怒也。」此真善養脾胃者也。然則人之元氣充盈,由於脾胃健旺,而諸病悉除,惟覺之早者得之耳。
論東垣補中益氣湯,以治勞傷感寒發熱,及脾氣下陷,或陽虛痎瘧可也;若全無表邪寒熱,而但有中氣虧甚者,大忌升柴。蓋以味苦寒而性疏散,當此大虛之時,止宜純補,而再兼疏散,安望成功!至於表疏自汗者,陰虛發熱者,脾肺虛甚,氣促似喘者,命門火衰而虛寒泄瀉者,水虧火亢而吐血衄血者,四肢厥逆而陽虛欲脫者,皆不可用。若無人參,則更有不可用者矣。
凡欲補土者,當先補火,亦有二焉:如不思飲食,此屬陽明胃土受病,須補少陰君火,歸脾湯是也;如人能食而不能化,此屬太陰脾土受病,須補少陽相火,八味丸是也。蓋補腎中之火以生土也,補腎中之水以滋土也。使徒以辛香燥熱之物,以為助脾開胃,豈知太陰濕土,全仗以濕為用乎!如土得春夏時雨,而生化之妙以成。
凡飲食積滯,必用消導。客垢不除,則真元不復,如戡亂後方可以致太平。積在上者吐之,在中下者下之。若積因於脾虛,不能健運藥力者,或消補並行,或補多消少,或先補後消。潔古所謂「養正而積自除」,故前人必假參朮贊助以成功也。不得專行攻積,以傷元氣,而積愈滯,速其危矣。內有積聚門,所當參閱。
凡五臟之邪,皆通脾胃,治者當知權宜。如肝邪之犯脾者,肝脾俱實,單宜平肝;肝弱脾強,舍肝而治脾也。心邪之犯脾者,心火熾盛,清火為急;心火不足,補火以生脾也。肺邪之犯脾者,肺氣壅塞,當瀉肺以疏脾之滯;肺氣不足,當補肺以防脾之虛。腎邪之犯脾者,脾虛則水能反克,救脾為主;腎虛則啟閉無權,壯水為先。
至若胃不能納,脾不能運,大虛之症,即速用十全大補,六味回陽,尤恐不及,而尚欲以楂、枳、曲、芽為永賴乎!是以脾胃受傷,但使能去其傷者,即是脾胃之藥。此中理與機圓,姑舉此以見其概也。
白話文:
十九、論脾胃
人剛出生時,依靠先天精血建立形體基礎,其根本在於命門;人出生後,則依靠水穀精華來滋養,使形體發育旺盛,這就依靠脾胃的功能了。胃負責接受食物,脾負責運化食物。經書上說:「脾胃是五臟六腑的倉庫,各種味道都從這裡產生」;又說:「人從食物中吸收氣血,食物進入胃,再傳輸到肺,五臟六腑都依靠它來獲得營養。」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中最長的,即使先天不足,只要後天好好調養,也能彌補先天不足,甚至達到強健的程度。由此可見,脾胃對人體的重要性非常重大。
人體損傷脾胃的原因主要有二:外在的損傷,主要來自於過度勞累,最易傷脾;脾受損傷,則表裡相通,胃也會受到影響;內在的損傷,主要來自於憂思、憤怒等不良情緒,最傷心;心受損傷,則母子臟腑關係受到影響,導致氣血運化受阻。因此,勞累和情志的損傷,比飲食寒暑所造成的損傷更為常見。脾胃屬土,惡寒喜暖,除非真的有火邪,否則寒涼之物要謹慎使用。
古代養生家柳公度長壽的秘訣,曾經說過:「我不使用溫熱食物去刺激氣海,也不讓元氣去承受喜怒的消耗。」這才是真正善於保養脾胃的方法。人體元氣充沛,是因為脾胃強健,因此各種疾病都能消除,只是要及早發現並加以調理。
東垣補中益氣湯,可以用來治療勞傷、感寒發熱、脾氣下陷、陽虛瘧疾等。如果完全沒有表邪寒熱,只是中氣嚴重虧虛,則絕對禁止使用升麻柴胡。因為它們味苦寒而性疏散,在這種極度虛弱的時候,只能純粹補益,再加疏散,效果很難成功!對於表邪疏洩自汗,陰虛發熱,脾肺虛弱氣促似喘,命門火衰虛寒泄瀉,水虧火亢吐血衄血,四肢厥逆陽虛欲脫等情況,都絕對不能使用。如果沒有人參,就更不能使用了。
凡是想要補益脾土的,應該先補益腎中之火,方法也有兩種:如果不想吃東西,這是陽明胃土生病了,需要補益少陰君火,歸脾湯就是這樣;如果能吃但不能消化,這是太陰脾土生病了,需要補益少陽相火,八味丸就是這樣。因為補益腎中之火可以生土,補益腎中之水可以滋潤脾土。只用辛香燥熱的東西來幫助脾胃開胃,卻不知道太陰脾土,完全依靠濕潤來發揮作用!就像土在春夏時節得到雨水的滋潤,才能生長發育。
凡是飲食積滯,必須使用消導藥物。積滯不除,真元就不會恢復,就像平息叛亂之後才能天下太平一樣。積滯在上部的就用吐的方法,在下部的就用瀉的方法。如果積滯是因為脾虛,藥物難以運化,就要消補兼施,或補多消少,或先補後消。潔古先生說「養正則積自除」,所以前人常用人參、白朮等藥物來輔助治療,才能成功。不能單純攻積,以免傷及元氣,導致積滯更嚴重,危及生命。內經有關於積聚的論述,可以參考。
五臟的邪氣都會影響脾胃,治療時要懂得權衡。比如肝邪犯脾,肝脾都實證,就要單純疏肝;肝弱脾強,就捨肝而治脾。心邪犯脾,心火熾盛,要先清心火;心火不足,就要補心火以生脾土。肺邪犯脾,肺氣壅塞,就要瀉肺以疏通脾的滯礙;肺氣不足,就要補肺以防止脾虛。腎邪犯脾,脾虛則水濕反克脾土,要以救脾為主;腎虛則氣機失調,要先壯水以助腎陽。
至於胃不能納食,脾不能運化,屬於極度虛弱的證候,應該立刻使用十全大補湯、六味地黃丸等方劑,即使這樣可能都還不夠快,怎麼還能依賴山楂、枳實、麥芽等藥物呢!所以,脾胃受損,只要能去除損傷的原因,就是治療脾胃的藥物。這其中的道理和方法很微妙,我只是舉例說明大概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