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八·雜證 (5)
卷之八·雜證 (5)
1. 十七、論痞滿
外治痞方用大黃、朴硝各一兩為末,以大蒜同搗膏貼之。○又方:先用蕎麥麵和成條,量痞大小圍住,以麝二三分摻肉上,次以阿魏一二錢鋪上,再用芒硝一二兩蓋之,隨以青布隔藥上,燒熱磚四五塊,輪流布上熨之。覺腹中氣行寬快,即是痞消之效;內須服調養氣血之藥。
白話文:
外治痞塊的藥方,使用大黃、朴硝各一兩磨成粉末,用大蒜一起搗成膏狀貼敷在患處。另一個藥方:先用蕎麥麵搓成條狀,測量痞塊的大小圍住,在痞塊的肉上灑上二到三分的麝香,接著鋪上一到二錢的阿魏,再用一到二兩的芒硝蓋在上面,然後用青布隔著藥物,將燒熱的四五塊磚頭輪流放在青布上熨燙。感覺腹部中的氣運行通暢、寬鬆,就是痞塊消除的功效;內部還需要服用調理氣血的藥物。
2. 十八、論噁心
噁心者,胃口作逆,兀兀欲吐欲嘔之狀,或又不能嘔吐,覺難刻過,此曰噁心,而實胃口之病也。其症之因,則有寒、有食、有痰、有宿水、有火邪、有穢氣所觸、有陰濕傷胃,或傷寒瘧痢諸邪之在胃口者,皆能致之。能察其虛實二者,則得其源矣。實邪惡心者,其來速,其去亦速,邪去則止。
虛邪惡心者,必得胃氣復者方愈。且此症之虛者,十居八九,即有挾食、挾痰之實邪,亦必由脾氣不健,不能運化而然。治者,當知實中有虛,勿得妄行攻擊,以傷胃氣也。
六君子湯,治胃虛生痰,或兼吞酸、噯腐、噁心者。
人參(少者,山藥炒黃三四錢代之),白朮(二錢),茯苓(錢半),甘草(炙,一錢),陳皮(去白),半夏(各錢半),
生薑一錢,紅棗三枚,溫服。如上焦脹悶,或宿水痰滯者,宜用此藥探而嘔之。如愛熱熨滾湯者,加炮乾薑一二錢。如自利咽吐者,加炮乾薑一錢,附子一錢。如噁心,或兼腹痛脹滿者,加藿香、砂仁、白豆蔻、木香之屬。如兼外感寒邪者,加桂枝。
姜砂二陳湯(新),治胃寒脹滿,或傷生冷,或寒痰滯塞、噁心等症。
乾薑(炒,一二錢),砂仁(炒,七八分),陳皮(去白),半夏,茯苓(各錢半),炙甘草(七分),
溫服。如氣滯不快者,加厚朴。如傷濕者,加蒼朮。如食滯者,加神麯、麥芽、山楂之屬。如宿食宿水,在上焦者,宜用此湯探而吐之,或用鹽炒紅,淬水服,探吐最妙。
調氣平胃散,治穢氣感觸,或冒寒邪,脹滿、腹痛、噁心等症。
厚朴(姜炒),陳皮,蒼朮(各錢半),甘草,白豆蔻(去殼,微炒),砂仁,檀香,藿香(各八分),
生薑引,溫服。
竹葉石膏湯,治感冒暑熱,火盛、煩躁、噁心。
石膏(煅,四五錢),淡竹葉,桔梗,薄荷,木通,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十八、討論噁心]
噁心是指胃部反逆,有種想吐卻又吐不出來的感覺,有時甚至無法真正嘔吐,讓人感到極度不適。這就是所謂的噁心,實際上是胃部的疾病。造成噁心的原因有許多,包括寒冷、消化不良、痰多、積水、火邪(身體過熱)、接觸到髒污空氣、濕氣過重傷害胃部,或是感冒、瘧疾、痢疾等邪氣影響到胃部,都能導致噁心的發生。如果能分辨噁心是由實邪還是虛邪引起,就能找到病根了。由實邪引起的噁心,通常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邪氣被清除,噁心就會停止。
由虛邪引起的噁心,則必須等到胃氣恢復才能痊癒。此外,大多數噁心的情況都是由虛邪所致,即使是有消化不良或痰多的實邪存在,也是因為脾胃功能不佳,無法正常運化食物和水分所導致。治療時,要了解實邪中可能夾雜虛邪,不要輕易使用強烈的藥物,以免傷害到胃氣。
六君子湯,適用於胃虛生痰,或是吞酸、噯腐、噁心等症狀。
配方:人參(用量少時,可用山藥炒黃代替),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去白),半夏,生薑,紅棗,溫服。若上腹部有脹悶感,或是有積水和痰滯,可以此藥嘔吐。喜愛熱敷或飲用滾燙水的人,可加炮乾薑。若出現自發性咽吐,可加炮乾薑和附子。若噁心伴隨腹痛脹滿,可加藿香、砂仁、白豆蔻、木香等。若有外感寒邪,可加桂枝。
姜砂二陳湯,適用於胃寒脹滿,或是食用生冷食物後,或是寒痰阻塞、噁心等症狀。
配方:炮乾薑,砂仁,陳皮(去白),半夏,茯苓,炙甘草,溫服。若氣滯不順,可加厚朴。若是因濕氣過重,可加蒼朮。若是消化不良,可加神麯、麥芽、山楂等。若是上腹部有宿食或積水,可用此湯嘔吐,或是用鹽炒紅,淬水服用,嘔吐效果更佳。
調氣平胃散,適用於接觸髒污空氣,或是受寒邪影響,導致脹滿、腹痛、噁心等症狀。
配方:厚朴(姜炒),陳皮,蒼朮,甘草,白豆蔻(去殼,微炒),砂仁,檀香,藿香,生薑引,溫服。
竹葉石膏湯,適用於感受暑熱,火氣旺盛、煩躁、噁心。
配方:煅石膏,淡竹葉,桔梗,薄荷,木通,甘草,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