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十·雜證 (6)
卷之十·雜證 (6)
1. 三十一、論泄瀉
又方:以八味地黃丸料加五味子、補骨脂,多服乃痊。不得以下滯有餘之證治之。
凡腎泄,忌用參朮補脾,以土勝而水愈虧,泄自盛也。
凡脾胃虛寒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加薑桂、肉果、補骨脂。脾氣虛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湯加薑桂。脾腎氣血俱虛者,用十全送四神丸。大便滑利,小便短澀,肢體漸腫,喘嗽唾痰,用金匱腎氣丸。若大瀉如傾,元氣漸脫者,用大劑四君子湯加乾薑、附子、烏梅、五味子;若稍緩,則無及矣。大抵諸泄證,必先分利,後實脾土,益元氣,無不全愈。
若不論虛實,而早兜澀,遺害不小。
胃脈虛則泄。脈虛按之滑者,必下痢。腎脈小甚為洞泄,肺脈小甚為泄。泄脈洪大者逆。下痢日十餘次,脈反實者死。腹鳴而滿,四肢清削,泄甚,十五日死。下則泄瀉,上則吐痰,為上下俱脫,死。食入即下,為直腸泄,難治。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為難治。
備揀古來治泄瀉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脾虛冷泄,用補骨脂(炒)四兩,肉豆蔻(生用)二兩為末,以姜煮棗肉搗糊為丸,鹽湯下。○鶩泄,澄徹清冷,中有糟粕,小便清白,中寒也。用附子理中湯。○洞瀉盡水,用胃苓湯。○泄而腹脹,諸藥不效,用益智仁二兩煎服。○老弱虛泄,用附子、赤石脂各一兩,醋糊丸,米湯下。
○多年脾泄:吳茱萸開水泡,焙乾,每用三錢,水煎,入鹽少許,服之立止。以茱萸能暖膀胱,通水道,故大腸自固,能分清濁也。○泄不止,用白龍骨、白石脂等分為丸,紫蘇、木瓜湯下。○久泄,用酸石榴皮研末,米湯下。○寒泄,並小便精出,用赤石脂、乾薑各一兩,胡椒五錢為末,醋糊丸,米湯下。
○火泄者,食入即出,以火性急速,無容克化,經謂邪熱不殺穀也。用黃芩、白芍各二錢,甘草一錢。如腹痛,加桂二分。如泄有膿血,加黃連。此脈證俱實,不似直腸泄,宜溫宜澀也。○酒濕泄,用葛花解酲湯,此因酒之濕熱也。而亦有因酒生寒濕者,以酒性去,而水性留為寒也,惟峻補命門則可。
有治法在酒證門,宜細閱之。
白話文:
三十一、論泄瀉
還有一個方子:用八味地黃丸的藥材,再加上五味子、補骨脂,多吃幾次就會痊癒。不要用治療下焦濕熱的方法來治療這種泄瀉。
凡是腎虛引起的泄瀉,忌用人參、白朮等補脾的藥,因為用這些藥會使土(脾)更強,反而使水(腎)更虧虛,泄瀉就會更嚴重。
凡是脾胃虛寒、氣虛下陷的,用補中益氣湯,加上薑、桂、肉豆蔻、補骨脂。如果脾氣虛寒,不能固攝的,用六君子湯,加上薑、桂。如果脾腎氣血都虛的,用十全大補湯,配上四神丸。如果大便滑瀉不止,小便短少澀滯,肢體逐漸腫脹,咳嗽、喘氣、吐痰的,用金匱腎氣丸。如果大泄如水傾瀉,元氣逐漸虛脫的,用大劑量的四君子湯,加上乾薑、附子、烏梅、五味子;如果稍一耽擱,就來不及了。大體來說,各種泄瀉的症狀,必須先分清症狀的性質,再補強脾土,補益元氣,沒有不完全痊癒的。
如果不論虛實,就急著用收澀的藥,會留下不小的禍患。
胃脈虛弱就會泄瀉。脈象虛弱,按下去卻滑的,一定是痢疾。腎脈微小到極點的,是洞泄。肺脈微小到極點的,是泄瀉。泄瀉時脈象洪大的,是不好的現象。下痢一天十多次,脈象反而變實的,會死亡。腹部鳴叫而脹滿,四肢消瘦,泄瀉嚴重,十五天就會死亡。下面是泄瀉,上面是吐痰,是上下都虛脫了,會死亡。吃下東西就拉出來,是直腸泄,很難治療。六腑的氣在外衰竭的,手腳會冰冷;五臟的氣在內衰竭的,就會止不住地拉肚子,更嚴重的話,手腳會麻木,就很難治了。
下面挑選一些古代治療泄瀉的簡便有效、穩妥的方子,方便大家取用。
脾虛寒造成的泄瀉,用炒過的補骨脂四兩,生的肉豆蔻二兩,磨成粉末,用薑煮的棗肉搗成糊,做成藥丸,用鹽水送服。鴨糞狀泄瀉,拉出像水一樣清冷、混有食物殘渣的糞便,小便清白的,是中寒了。用附子理中湯。洞瀉,拉出全是水的,用胃苓湯。泄瀉而腹脹,吃什麼藥都沒效的,用益智仁二兩煎服。年老體弱虛弱的泄瀉,用附子、赤石脂各一兩,用醋調成糊做成藥丸,用米湯送服。
多年脾虛泄瀉:用吳茱萸用開水泡一下,再烘乾,每次用三錢,用水煎煮,加入少許鹽,喝下去立刻止瀉。因為吳茱萸能溫暖膀胱,疏通水道,所以大腸自然固澀,能區分清濁。泄瀉不止,用白龍骨、白石脂等量磨成粉,做成藥丸,用紫蘇、木瓜湯送服。久瀉,用酸石榴皮磨成粉,用米湯送服。寒性泄瀉,而且小便排出精液的,用赤石脂、乾薑各一兩,胡椒五錢,磨成粉,用醋調成糊做成藥丸,用米湯送服。
火熱泄瀉,吃下去就拉出來,因為火性急躁,食物沒辦法消化。經書上說,邪熱不能消化食物。用黃芩、白芍各二錢,甘草一錢。如果腹痛,加桂二分。如果拉出的糞便有膿血,加黃連。這種情況是脈象、症狀都屬實熱,不像直腸泄瀉,應該用溫補、收澀的方法來治療。因酒和濕熱引起的泄瀉,用葛花解酲湯,這是因為酒的濕熱引起的。也有因為喝酒反而產生寒濕的,是因為酒性散去,而水的寒性留下來造成的,只能用溫補命門的方法來治療。
有些治療方法在酒病那一章裡,應該仔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