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之十·雜證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雜證 (7)

1. 三十二、論嘔吐

嘔吐之證,有虛有實。實者邪氣實也,或因寒滯者,必多疼痛;或因食滯者,必多脹滿;或因氣逆者,必脹痛連於脅肋;或因火鬱者,必煩熱燥渴,脈洪而滑;或因外感者,必頭痛身熱,脈數而緊;或邪傳少陽者,必乾嘔耳聾,脅痛潮熱;或邪在陽明者,必大嘔大吐,此宜去邪而嘔自愈也。

虛者,胃氣虛也,以上所言諸證皆無,而忽為嘔吐無常,時作時止;食無所停,而見食則嘔;氣無所逆,而偶觸則嘔;或身背,或飲食微寒則嘔;或吞酸,或噯腐,或時苦噁心而嘔;或因病誤用寒涼,本無嘔而致嘔者;或食入上焦而即吐者;或食入下焦,積久不化而嘔者,凡此皆屬虛證,補固然矣。然胃本屬土,非火不生,非暖不化,此際或用溫熱之藥以暖胃,或補君相之火以生土。

故曰:「脾愛溫而惡寒,土惡濕而喜燥。」所以東垣《脾胃論》特著溫補之法,庸可忽哉!而河間言嘔,因胃火上炎而然,此特一端,不過十之一耳,不如孫真人曰,「嘔家聖藥是生薑」,此的確之見也。使其中或虛或實,辨之不真,不可施治。

凡嘔家皆以胃氣為言。使果胃強脾健,則所食皆化,何至嘔吐!而茲略有所觸,便不能勝,倘非胃氣虛弱,何以至此!但或有停滯不已者,是又虛中有實,不得不暫從清理,然後可以培補。至於中氣虛困之甚者,是又所急在虛,宜先顧元氣,而略加清理。此中本末先後,貴有權宜。

吐傷津液,必口渴,不可誤認為火,投以涼藥,為害不小!

嘔家用生薑,以氣逆者散之;若胃虛,穀氣不行,當以參、術補胃,推揚穀氣為妙。(宜白朮人參、茯苓、半夏、甘草、橘皮、陳朮、苡仁、谷糵煮就,時時呷之。)若徒用辛溫,愈增燥熱,而莫止也。

乾嘔屬氣逆,噁心屬胃傷。嘔苦邪在膽經,吐酸者責之肝臟。嘔清水者多氣虛,吐蟲者皆胃冷。

嘔吐病宜從治,不宜寒涼。在東垣則全用溫藥,在丹溪雖用黃連,亦兼蒼朮、茱萸之類,蓋得熱則行,火旺而脾健運矣。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熱見厥者死。嘔吐大痛,色如青菜葉者死。

加味二陳和中湯(新),治一切嘔吐,照後加入。

陳皮(去白,八分),半夏(二錢),茯苓(三錢),甘草(一錢),蒼朮(一錢三分,氣不宜者勿用),厚朴(姜炒,一錢),砂仁(炒研,七分),竹茹(一錢),生薑(三錢),

水煎服。如喜熱惡寒,肢冷脈遲,此傷於寒也,如丁香一錢,去竹茹,甚則加附子或用理中湯加附子,並宜冷服,蓋冷遇冶相須而入,自不吐出。如熱嘔,喜冷惡熱,煩躁引飲,脈數而洪,加黃連(姜水炒)一錢,梔子(炒黑)八分,枇杷葉、乾葛各錢半,入蘆根汁合服。其聞食氣而嘔,藥下亦嘔,關脈洪者,並用蘆根汁以治其熱。

白話文:

三十二、論嘔吐

嘔吐的原因,有虛症和實症兩種。實症是指邪氣入侵造成的,例如:因寒邪阻滯,則會伴隨劇烈疼痛;因飲食積滯,則會感到腹脹;因氣機逆亂,則會脹痛並延伸至脅肋部位;因肝火鬱結,則會煩躁、口乾舌燥、口渴,脈象洪大而滑利;因外邪入侵,則會頭痛、發熱,脈象數而緊;邪氣入侵少陽經,則會乾嘔、耳聾、脅肋疼痛、潮熱;邪氣入侵陽明經,則會劇烈嘔吐,這種情況應該去除邪氣,嘔吐就能自愈。

虛症是指胃氣虛弱,以上所述諸症狀皆無,卻時常無緣無故地嘔吐,時發時止;吃東西無法消化,一吃東西就吐;氣機並不逆亂,但稍微觸碰就嘔吐;或者背部受寒,或者吃了稍微寒涼的食物就嘔吐;或者吞酸、噯腐,或者經常感到噁心而嘔吐;或者因為生病誤服寒涼藥物而導致嘔吐;或者食物剛進入上焦就嘔吐;或者食物進入下焦,積久不化而嘔吐,這些都是虛症,應當採取補益的方法。但胃屬土,非火不生,非溫不化,此時可以服用溫熱的藥物溫暖脾胃,或者補益脾胃之火以滋養脾土。

所以說:「脾喜溫而惡寒,土惡濕而喜燥。」因此,李東垣的《脾胃論》特別強調溫補的方法,不可輕忽!而朱丹溪認為嘔吐是因胃火上炎,這只是一方面,不足以概括全部情況,不如孫真人所言:「嘔吐的聖藥是生薑」,這才是確切的見解。若不能準確辨別虛實,就不能有效治療。

凡是嘔吐,都與胃氣有關。如果胃強脾健,那麼所吃的食物都能消化,怎麼會嘔吐呢?而現在稍微受到一點刺激就承受不住,如果不是胃氣虛弱,怎麼會這樣呢?但是,也有一些停滯不化的情況,這是虛中有實,不得不先清理,然後才能滋補。至於中氣虛弱非常嚴重的人,則應該先調理元氣,再稍微清理一下。治療過程中,本末先後,貴在權衡。

嘔吐傷損津液,必然口渴,不可以誤認為是火熱,而服用寒涼藥物,這樣危害很大!

嘔吐可以用生薑,用於氣逆者散氣;如果胃虛,穀氣不運,就應該用人參、白術補益脾胃,促進穀氣運化。(宜用白術、人參、茯苓、半夏、甘草、橘皮、陳皮、薏苡仁、米飯煮成粥,隨時飲用。)如果單用辛溫藥,反而會增加燥熱,而不能止嘔。

乾嘔屬氣逆,噁心屬胃傷。嘔吐苦味,邪氣在膽經;吐酸,則責之於肝臟。嘔吐清水多是氣虛,嘔吐蟲子則多是胃寒。

嘔吐病應該從實際情況治療,不宜使用寒涼藥物。李東垣完全使用溫藥,而朱丹溪雖然使用黃連,也兼用蒼朮、茱萸等藥,因為溫熱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火旺則脾胃運化功能強盛。嘔吐而脈象虛弱,小便頻多,身體發熱而出現厥逆症狀者,將會死亡。嘔吐劇痛,嘔吐物顏色像青菜葉一樣者,將會死亡。

加味二陳和中湯(新方),治療一切嘔吐,詳見下文。

處方:陳皮(去白,八分),半夏(二錢),茯苓(三錢),甘草(一錢),蒼朮(一錢三分,氣虛者不宜使用),厚朴(姜炒,一錢),砂仁(炒研,七分),竹茹(一錢),生薑(三錢),

水煎服。如果喜熱惡寒,肢體冰冷,脈象遲緩,這是寒邪傷人,可以加丁香一錢,去除竹茹,嚴重者可以加附子或者使用理中湯加附子,並且應該冷服,因為寒熱相濟,才能奏效,這樣才不會嘔吐。如果熱性嘔吐,喜冷惡熱,煩躁口渴,脈象數而洪大,可以加黃連(姜水炒)一錢,梔子(炒黑)八分,枇杷葉、葛根各一錢半,加入蘆根汁一起服用。如果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嘔吐,服藥後也嘔吐,而且關脈洪大,就應該使用蘆根汁治療其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