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七·本草(中)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本草(中) (4)

1. 二二七、吳茱萸

(味辛苦,大熱,有小毒,入脾、胃、肝三經。鹽湯泡數次用。)辛散燥熱,潤肝暖脾。治腸胃久瀉、心腹寒痛、及小腹陰毒切痛、厥陰頭痛、嘔逆吞酸。(亦有宜降火清痰,俱用此作嚮導。以上諸症,悉屬寒。)療痞滿、食積噎膈、(胃冷。)腳氣水腫、(苦澡濕。)口舌生瘡。

(為末,醋調貼足心,引熱下行。)陳者良。止嘔,(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治血。(醋炒。)

2. 二二八、皂角

(味辛鹹溫,有小毒,入肺、肝、胃三經。去粗皮及弦與子,酥炙用。)辛溫能散,咸能軟堅,通上下關竅。(用末吹鼻。)搜風,(金勝木,燥勝風。)善吐風痰,(皂角末五錢,白礬二錢半,每用一錢,溫水調灌,即昏迷者吐痰而醒。)可下結糞。(以末入蜂蜜煉緊,捏成導箭,插入穀道,即下。

)治咽喉痹塞,(為末吹之。)辟邪逐疫,(合蒼朮焚之。)散腫消毒,(塗之敷之。)殺蟲下胎,療脫肛腫痛。(燒煙燻之。)可入丸散,不入湯藥。若似中風,由於陰虛者禁之。

皂角刺,治潰瘍。能引諸藥直達瘡處成功。其性鈍利,為癰疽、妒乳、疔腫未潰之神藥。凡瘡已潰,及孕婦俱忌之。嫩刺,米醋熬,塗癬有效。

皂角子,功用與皂角同,通大便燥結。煅,存性用。(取辛以潤之之義。)

又有一種皂,小如豬牙者,功用與大皂角同,但遜猛烈耳。治齒,取積。作散熬膏。可療腫痛。

皂角樹,性能消鐵,不可燒爨。若不結皂角者,鑿孔,入鐵封之;結而不落者,以草繩縛之。

3. 二二九、肥皂

(味辛氣溫。)除風濕,去垢膩。(澡身妙。)療一切無名腫毒,有奇功。(凡腫毒用生肥皂,去子弦,搗爛,以釅醋和敷,不愈再敷,奇驗。若倉卒無藥者,取用甚便。)

4. 二三○、棕櫚

(即棕也。味苦性澀。)苦能瀉熱,澀可收脫。燒黑,(存性。)善止血。(凡紅,見一切黑者即止。)治吐衄下血、(同側柏、卷柏燒黑,或飯丸,或煎服,能止遠年下血。)血痢崩帶。一切失血久而多者,初起未可遽用。(年久敗棕尤良。宜與發灰同用。)棕子九月採,陰乾入劑,其功用與棕同。亦宜炒黑用。

5. 二三一、枳實

(味苦酸,微寒,入肝、脾二經。麩炒。)性實暴猛,功能破氣。除心腹痞滿、停痰,消宿食堅積,逐瘀血,祛滯氣,解傷寒結胸,去胃中濕熱。(悉氣行之效。)佐白朮,治虛脹;助大黃,下實邪。但損真元,無宿滯而氣虛者勿用。

6. 二三二、枳殼

(氣味功用,與枳實同,但性稍緩耳。)枳實性重,多主下行破堅;枳殼氣輕,多主上行破氣。利關節,止嘔逆、痰結、咳嗽,開胸脅脹痛、水腫、濕瀉、痢疾後重,療腸風食積。(氣行俱痊。)但苦泄辛散,惟利肺氣之有餘,寬大腸之壅滯而已。若虛怯者,最忌之。

7. 二三三、槐角

(味苦酸寒,入肝、大腸二經。微炒用。)苦寒純陰,兼清心、肺、脾、肝、大腸之火。治心腹熱痛、目赤熱淚,(清肺止淚。)止吐衄、(舌出血,為舌衄,炒研摻之。)腸風、崩漏、痔瘡下血、赤痢。(涼血之效。)療疳蟲、陰瘡、濕癢一切楊梅癰疽惡毒。(血熱生風之患。)墮胎而善催生。(酒吞七粒。)

花,味更苦,功用與槐角同,而清熱尤效。

枝,主洗瘡。

皮,主浴爛瘡。

根,主噙喉痹。

葉,煎湯,治小兒驚癇、壯熱、疥癬、疔腫。

按槐性陰寒,脾胃虛寒作瀉、陰虛內熱者忌服。

8. 二三四、苦楝子

(味苦寒,有毒,入脾、肺二經。)性苦寒,能入肝舒筋,引心包相火,從小腸而下,為疝氣要藥。(去濕熱也。)殺三蟲疥癩,亦治瘟疫犯躁。(苦寒。)脾胃虛寒者大忌。

根,味更苦,殺諸蟲,尤善逐蛔。若酒和塗疥癬甚良。川產者良,酒蒸。(寒因熱用。)

9. 二三五、蔓荊子

(味苦辛,入肝、膀胱二經。)氣清體輕,所主者在風木之藏。治頭痛、腦鳴、(太陽脈絡於腦。)目赤、(肝熱。)齒痛、(上下齦,屬陽明。風熱故痛。)筋絡拘攣。(筋屬肝,能去寒熱濕痹。)按上諸證,因於血虛有火者,宜慎用之。

10. 二三六、五加皮

(味辛苦溫,入腎、肝二經。)除風濕,(溫也。)壯筋骨,(苦也。)順氣化痰。(辛也。)治四肢拘攣、兩腳痹痛、(養肝。)陰痿囊濕、小便遺瀝、女人陰癢,(濕生蟲。)明目(腎足。)療疝。(溫去濕。)釀酒良。久服可以長生。

按下部無風寒濕,及肝腎虛而有火者,皆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