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二·雜證 (13)
卷十二·雜證 (13)
1. 附:勞風風搐各經兼證
凡勞風證者,因勞後汗出遇風,其證共治,與痙同法。但須審其勞損何臟,如因腎虛捐者,即為腎勞風也,宜隨證施治。又風搐證者,本與痙證不同,經曰「諸風掉眩,曲直搖動,皆風木之用。」陽主動,陰主靜,由火盛制金,金衰不能平木,木旺而自病。或平肝,或吐下,因證治理。
是雖不可與痙同論,亦可引以證痙之風熱由內作者。○傷寒發汗太過,多成痙證。此際尚身熱足寒,項強惡寒,頭搖口噤,背反脹者,痙兼太陽也。若頭低視下,手足牽引,肘膝相構者,痙兼陽明也。或一目左右斜視,並一手足搐搦者,痙兼少陽也。治法因證,再察脈息,在表無汗汗之,有汗止之。
陽明痙屬裡,實者下之。少陽痙半表半裡,和之。所謂各隨其經也。按此證間或有之,施治時須顧氣血。
白話文:
凡是勞風症狀,通常發生在勞累後出汗遇到風,其治療方法與痙證相同。然而,必須判斷勞損的是哪個臟器,例如如果因為腎虛導致,那就是腎勞風,應根據症狀進行治療。而風搐症狀,原本和痙證不同,經典上說「所有因風引起的搖晃、眩暈,都是肝風所引起」。陽性主動,陰性主靜,這是因為火氣過旺剋制了金,金氣衰弱無法平衡肝風,導致肝風過旺而生病。可能需要平肝,或者嘔吐或瀉下,都需根據病情來治療。
雖然風搐不能與痙證相提並論,但是可以由此看出,痙證中的風熱是由內部產生的。在感冒發汗過度的情況下,往往會形成痙證。這時,如果出現身體發熱、腳冷、脖子僵硬怕冷、頭部搖晃、嘴巴緊閉、背部反向膨脹,那就是太陽經絡的痙證。如果頭部低垂、眼睛向下看、手腳抽筋、肘部和膝蓋相互抵觸,那就是陽明經絡的痙證。如果一眼或兩眼斜視,或者一隻手或一隻腳抽搐,那就是少陽經絡的痙證。治療方法要根據具體情況,再觀察脈搏,在表面無汗時就讓它出汗,有汗時就停止。
陽明經絡的痙證屬於內裡,如果是實證就要瀉下。少陽經絡的痙證則在半表半裡之間,需調和治療。這就是根據各自經絡的治療原則。按照這種情況,治療時必須考慮到氣血的影響。
2. 四十六、論暑證
(此正熱時暑病也。與冬傷於寒,至春發為溫病,至夏發為暑病者不同。)
暑本夏月之陽邪,其為病也,有冒、有傷、有中,並有因暑而致者。名雖不一,而總不外「虛實」二字。其證其脈,辨而治之,庶無差也。經曰:「脈盛身熱,謂之中熱,乃有餘之證,其候頭痛壯熱,大渴引飲,治宜清涼。脈虛身熱,謂之中暑,乃不足之證,其候頭痛惡寒,身倦自汗,治宜溫補。
其有陰寒之極者,須用姜附。」此《內經》舍時從證之法也。彼因暑而致者,畏暑貪涼,寒邪襲於肌表,發熱惡寒,頭痛身疼等證,當以傷寒法治之。至於不慎生冷,寒涼傷臟,而為嘔吐腹痛等證,此寒邪在內,治以溫中為主,不得概以暑熱論也。
參蘇飲,治傷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夏月感冒等證。
人參,蘇葉,乾葛,前胡,陳皮,枳殼,半夏,茯苓(各八分),木香(三分),桔梗(七分),甘草(五分),
姜六分,棗一枚,熱服。
黃連香薷飲,治陽暑中熱,口乾舌燥,小便赤短,身熱目赤,脈洪體壯,一切實證。若中陰暑而誤用之,則陽散陰泄,為害不小。
黃連(二錢),香薷(錢半),厚朴(姜炒,錢半),扁豆(炒,三錢,研),茯苓(錢半),甘草(一錢),
熱服。如大便泄而小便短,加蒼朮、澤瀉、萆薢,(此味要重。)或加木瓜。腹痛加白芍。○香薷之性,香竄而沉寒,惟胃實而陽盛之人宜之。若氣虛體弱者服之,損傷胃氣,反致吐泄腹痛,陰寒危敗等證。何今人不知,至熱時,老少時常服之,云以防暑,正適以致疾也。
補中益氣湯(方載傷寒表條。)治脈微體虛,不可發汗,補元氣即以解寒邪也。如伏陰在內,而寒不易散,嘔泄畏寒,內無熱證,不拘夏月,即用理中加白芍之類,不可疑也。前傷寒條內,所宜參閱。
和胃飲,治夏熱多食生命,寒濕傷脾,腹痛吐瀉等證。
陳皮,厚朴(各錢半),乾薑(炮),甘草(各一錢),
此方凡藿香、砂仁、扁豆、木香、澤瀉、茯苓之類,可隨證加用。如兼外感,可加柴胡。
桂苓甘露飲,治炎熱多汗,煩渴,少氣多火,小便不利,屬陽暑也。
滑石(二兩),石膏,寒水石,白朮(各一兩),茯苓,澤瀉(各五錢),肉桂(錢半),豬苓(三錢),
上為末,溫水調下,或煎服亦可。
清暑悉安湯(新),治冒暑,身熱、便泄、口渴、汗出、腹痛、尿赤等證。
蒼朮,白朮(各錢半),扁豆(三錢,炒搗),宣木瓜(二錢),渾瀉,木通,車前子(各一錢),陳皮(八分),茯苓(錢半),生白芍(錢半),甘草(一錢),滑石(三錢),香薷(五分),
水煎服。此方不拘老幼男婦,皆可服。
白話文:
四十六、論暑證
暑病是夏季陽邪所致的疾病,發病方式有冒暑、傷暑、中暑,以及因暑熱而導致的其他疾病。名稱雖多,但都離不開虛實兩種情況。需根據症狀和脈象辨證施治,才能避免錯誤。經書記載:「脈盛身熱,謂之中熱,乃有餘之證,其候頭痛壯熱,大渴引飲,治宜清涼。」這是實證,表現為頭痛、高熱、口渴、想喝水,治療應以清熱涼血為主。「脈虛身熱,謂之中暑,乃不足之證,其候頭痛惡寒,身倦自汗,治宜溫補。」這是虛證,表現為頭痛、惡寒、倦怠、自汗,治療應以溫補益氣為主。
若陰寒極盛,則需使用生薑和附子。這是《內經》中根據具體病情而施治的原則。因暑熱而導致的疾病,患者畏暑喜涼,寒邪侵犯肌表,出現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症狀,應當用治療傷寒的方法治療。如果因不慎食用生冷寒涼食物損傷臟腑,出現嘔吐腹痛等症狀,這是寒邪內侵,應以溫中為主治療,不能一概而論為暑熱。
參蘇飲,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惡寒發熱、頭痛無汗,以及夏季感冒等症。組成:人參、蘇葉、葛根、前胡、陳皮、枳殼、半夏、茯苓(各八分)、木香(三分)、桔梗(七分)、甘草(五分)、生薑(六分)、大棗(一枚),熱服。
黃連香薷飲,用於治療陽暑引起的內熱,症狀包括口乾舌燥、小便赤少、身熱目赤、脈洪有力等實證。如果誤用於陰暑,則會導致陽氣散失,陰氣泄漏,危害甚大。組成:黃連(二錢)、香薷(一錢半)、厚朴(姜炒,一錢半)、扁豆(炒,三錢,研)、茯苓(一錢半)、甘草(一錢),熱服。如果大便稀溏而小便短少,應增加蒼朮、澤瀉、萆薢(用量要多),或加木瓜;腹痛則加白芍。香薷性味辛溫,芳香竄透,但具有沉寒之性,只適合胃實陽盛者服用。若氣虛體弱者服用,會損傷胃氣,反而導致嘔吐泄瀉、腹痛、陰寒危敗等症狀。現在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在盛夏時節,不論老少都經常服用香薷以防暑,反而因此致病。
補中益氣湯(方劑見傷寒篇),用於治療脈象微弱、體虛,不宜發汗的患者,補益元氣就能解除寒邪。如果伏陰在內,寒邪不易散去,出現嘔吐泄瀉、畏寒,而無內熱症狀,不論季節,都可以使用理中湯加白芍等藥,不必懷疑。詳細內容可參閱傷寒篇。
和胃飲,用於治療夏季熱邪導致的多食、寒濕傷脾引起的腹痛、嘔吐、泄瀉等症。組成:陳皮、厚朴(各一錢半)、乾薑(炮製)、甘草(各一錢)。此方可根據病情加減藿香、砂仁、扁豆、木香、澤瀉、茯苓等藥物;如果兼有外感,可加柴胡。
桂苓甘露飲,用於治療炎熱天氣引起的汗出過多、煩渴、氣短、內熱、小便不利等陽暑症狀。組成:滑石(二兩)、石膏、寒水石、白朮(各一兩)、茯苓、澤瀉(各五錢)、肉桂(一錢半)、豬苓(三錢),研末,溫水調服,或煎服。
清暑悉安湯(新方),用於治療冒暑引起的發熱、泄瀉、口渴、汗出、腹痛、尿赤等症。組成:蒼朮、白朮(各一錢半)、扁豆(三錢,炒搗)、木瓜(二錢)、秦皮、木通、車前子(各一錢)、陳皮(八分)、茯苓(一錢半)、生白芍(一錢半)、甘草(一錢)、滑石(三錢)、香薷(五分),水煎服。此方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