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二·雜證 (1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雜證 (14)

1. 四十六、論暑證

清暑益氣湯,治暑熱傷氣,倦怠、胸滿、汗出、身痛、煩熱、小便黃、大便溏、昏沉不食、口渴、脈息虛弱等證。

人參(無者,以山藥炒黃三錢代之),黃耆(蜜炒,二錢),白朮(錢半),當歸身(錢半),蒼朮(一錢三分),陳皮,神麯,麥冬,甘草(炙。各八分),黃柏(炒,六分),乾葛(八分),澤瀉(七分),升麻(蜜炒,六分),青皮(五分),五味(三分),

水煎服。

大順散,治中陰暑,食少、體倦、發熱、作渴、腹痛、吐瀉,脈沉微者。

乾薑(炮),肉桂,杏仁(炒。各二錢),甘草(錢半),

共為末,每用三錢,水煎服。如煩躁者,井花水調服。不效,加附子錢半。

錄古來救傷暑死者簡易諸方於後,以便取用。

凡暑病不可發汗,汗多亡陽。○中暑死者,不可飲冷水,臥濕地,閉絕三焦流通之氣,不可救也。移於陰處,即挖路上熱土堆臍上作窩,多令人溺滿,暖氣透入即醒。隨搗蒜,用泥攪水調服。○又方:用熱童便灌之,外以布蘸熱水熨臍,一蘇,服清暑益氣湯,少下黃柏、澤瀉、青皮,或服補中益氣湯之類。○無蒜,服地漿水亦可。

○暑毒瘧痢,用雄黃研細,蒸餅和丸,甘草湯下,神方也。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用來治療因暑熱而導致的氣虛症狀,像是身體疲倦、胸悶、容易流汗、身體疼痛、心煩發熱、小便黃、大便稀軟、昏昏沉沉不想吃東西、口渴、脈搏虛弱等。

藥材包含:人參(如果沒有人參,可以用炒過的黃山藥三錢代替),蜜炒黃耆二錢,白朮一錢半,當歸身一錢半,蒼朮一錢三分,陳皮,神麯,麥冬,炙甘草各八分,炒黃柏六分,乾葛八分,澤瀉七分,蜜炒升麻六分,青皮五分,五味子三分。

用水煎服。

大順散,用來治療因陰暑造成的症狀,像是食慾不振、身體疲倦、發熱、口渴、腹痛、嘔吐腹瀉、脈搏沉細微弱等。

藥材包含:炮過的乾薑、肉桂、炒過的杏仁各二錢,甘草一錢半。

將藥材磨成粉,每次用三錢,用水煎服。如果出現煩躁不安,用井水調服。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加入附子一錢半。

以下記錄古時候用來急救中暑身亡的簡易方法,方便取用。

凡是暑病不能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因為汗流太多會使陽氣耗盡。中暑身亡的人,不可以喝冷水、躺在潮濕的地方,這樣會阻礙三焦的氣機流通,無法救活。應該將人移到陰涼處,然後在地上挖個洞,把熱土堆在肚臍上形成凹窩,讓病人小便在上面,使熱氣透入體內,人就會醒過來。然後將大蒜搗碎,用泥漿水調服。另外的方法是,用熱的童子尿灌服,外面用布沾熱水熱敷肚臍,如果人甦醒了,服用清暑益氣湯,減少黃柏、澤瀉、青皮的用量,或是服用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如果沒有大蒜,服用土漿水也可以。

暑毒引起的瘧疾或痢疾,可以用雄黃磨成細粉,加入蒸熟的餅中做成藥丸,用甘草湯送服,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