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二十·痘科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痘科 (4)

1. 痘科

以後治痘成膿數日內方論:

凡痘見三日後,身和神爽,顆粒圓潤,根腳紅活,胸背稀疏,飲食如常,二便不澀,此順候也。不必服藥,但節飲食,避風寒,防穢氣而已。

凡痘出齊後,總要膿漿滿頂,方保無虞。蓋痘之生死,判於膿之有無。有膿則毒從外散而生,無膿則毒留內攻而死,此際稍忽,後不及矣。

凡人之氣血流暢,則毒化為膿。膿之不成,其病有二:毒氣熾盛,則血燥而凝,故不能運化而成膿:元氣虛弱,則血寒而縮,亦不能運化而成膿。二者當分別治之,毫不可混。

清毒活血湯,治毒盛血燥,不能成膿,及數日不大便,或紫黑焦枯而頂陷等證。

紫草茸,當歸,前胡,牛蒡子,木通(各六分),黃芩(酒炒),生地,白芍,連翹,桔梗,黃連(酒炒。各七分),甘草,人參(各四分),山楂肉,生耆(各八分),

生薑三分引。如煩躁者,去參耆,加麥冬、花粉(酒炒)各八分。如稠密紅紫,而頂陷者,服之立起。若甚而黑陷,受毒最深,雖用之無益。

參歸鹿茸湯,治氣血兩虛,膿不充滿,白陷、灰陷等證。

鹿茸(酒塗炙,三錢),蜜耆(錢半),當歸,人參(各一錢三分),炙草(六分),生薑(五分),龍眼肉(三枚)

煎濃,入好酒合服。如手足冷,加木香三分,丁香、肉桂各五分。如寒戰咬牙者,肉桂加倍,附子八分。如泄瀉者,加白朮、白芍(酒炒)各一錢,木香(煨)、丁香各三分。

參歸補益湯(新),治症同上。

人參(無者,或以山藥三錢炒黃代之),蜜耆(二三錢),當歸身(二錢),白芍(酒炒,錢半),大川芎(八分),肉桂(七分),山楂肉(六分),熟地(二三錢),

或加糯米、人乳(泄者不用。)好酒合服。如氣虛癢塌不起,如穿山甲土炒六分,或加白芷。如血熱紅紫不起,加紫草錢半。如胃氣虛寒多嘔者,加乾薑炒用一錢,或加丁香四分。如元氣大虛,寒戰咬牙,去白芍,加附子錢半,乾薑炒用一錢。如泄瀉,加白朮錢半,肉豆蔻一錢。○但凡漿不足不膿者,宜如此補之。若不補足,後難收結。黃耆宜生用,不必加減。

有痘密色白,根無紅暈,而頂陷者,名白陷。甚則轉而為灰陷。此氣血虛寒,亦宜用此二湯。

參耆湯,治痘氣虛不能統血,故血泛溢而上僣氣位,變成血疱,而不成膿。若失治,則氣愈虛,而為血陷,皆宜用此。

人參,蜜耆(錢半),炙草,肉桂(各八分),生薑(五分),

溫服。○血陷與紫陷相類,但血陷雖紅而不紫。紫陷屬熱,氣粗身熱,宜作實治;血陷屬虛,氣少身涼,宜用溫補。

參麥清補湯,治痘密毒重;又氣血虛弱,津液枯竭,不能制火,以致煩渴、咽痛、鼻血、難用大補者。

白話文:

痘科

以下是關於痘瘡(水痘或天花)在發膿階段的治療方法:

如果痘瘡出現三天後,身體感覺舒適,精神狀態良好,痘疹顆粒飽滿圓潤,根部呈現紅潤,胸部和背部痘疹稀疏,飲食正常,大小便順暢,這表示情況良好。此時不需要服用藥物,只需注意飲食,避免風寒,防止接觸污穢之氣即可。

當痘疹全部長出後,一定要等到痘頂充滿膿液,才能確保安全。痘瘡的存活與否,取決於是否形成膿液。有膿液,代表毒素從體內向外排出而得以存活;沒有膿液,則表示毒素留在體內攻擊臟腑而死亡。在這個關鍵時刻稍有疏忽,之後就來不及補救了。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氣血運行順暢,毒素才能轉化為膿液。如果無法形成膿液,原因有兩種:一是毒氣太盛,導致血液乾燥凝結,無法運化形成膿液;二是元氣虛弱,導致血液寒冷收縮,也無法運化形成膿液。這兩種情況必須區別對待,不能混淆。

清毒活血湯,用於治療毒氣旺盛、血液乾燥,導致無法形成膿液,以及數日不大便,或痘疹呈現紫黑色、焦枯,頂部凹陷等症狀。

藥方組成:紫草茸、當歸、前胡、牛蒡子、木通(各0.6克),黃芩(酒炒)、生地、白芍、連翹、桔梗、黃連(酒炒,各0.7克),甘草、人參(各0.4克),山楂肉、生黃耆(各0.8克),生薑少量引導藥性。若出現煩躁不安,去除人參和黃耆,加入麥冬、花粉(酒炒,各0.8克)。如果痘疹密集、呈現紅紫色,且頂部凹陷,服用此藥方後,痘疹會迅速隆起。如果痘疹嚴重到呈現黑陷,表示毒素侵入很深,即使服用此藥方也無濟於事。

參歸鹿茸湯,用於治療氣血兩虛,導致膿液不飽滿,痘疹呈現白色或灰色的凹陷症狀。

藥方組成:鹿茸(用酒塗抹後炙烤,1.5克),蜜炙黃耆(0.75克),當歸、人參(各0.6克),炙甘草(0.3克),生薑(0.25克),龍眼肉(3顆)。將藥材煎煮濃縮,加入少許好酒一起服用。如果手腳冰冷,加入木香0.15克,丁香、肉桂各0.25克。如果出現寒顫、牙關緊閉,肉桂加倍,附子0.4克。如果出現腹瀉,加入白朮、白芍(酒炒,各0.5克),木香(煨)、丁香各0.15克。

參歸補益湯(新),用於治療與上述相同的症狀。

藥方組成:人參(如果沒有,可以用炒黃的山藥1.5克代替),蜜炙黃耆(1-1.5克),當歸身(1克),白芍(酒炒,0.75克),川芎(0.4克),肉桂(0.35克),山楂肉(0.3克),熟地(1-1.5克)。可以加入糯米或人乳(腹瀉時不用)。加入少許好酒一起服用。如果氣虛導致痘疹凹陷不起,加入炒穿山甲土0.3克,或加入白芷。如果血熱導致痘疹紅紫色不起,加入紫草0.75克。如果胃氣虛寒、嘔吐較多,加入炒乾薑0.5克,或加入丁香0.2克。如果元氣大虛、寒顫、牙關緊閉,去除白芍,加入附子0.75克,炒乾薑0.5克。如果腹瀉,加入白朮0.75克,肉豆蔻0.5克。總之,如果膿液不足、痘疹不發膿,應該如此補養。如果補養不足,痘疹難以結痂收口。黃耆宜生用,不必加減。

如果痘疹密集、顏色蒼白,根部沒有紅暈,且頂部凹陷,稱為白陷。嚴重則會轉為灰陷。這是由於氣血虛寒所致,也宜使用上述兩種藥方。

參耆湯,用於治療痘疹因氣虛無法統攝血液,導致血液溢出上竄,形成血泡,無法形成膿液。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會導致氣虛更加嚴重,形成血陷。

藥方組成:人參、蜜炙黃耆(各0.75克),炙甘草、肉桂(各0.4克),生薑(0.25克)。溫服。血陷與紫陷相似,但血陷雖然紅色但不呈紫色。紫陷屬於熱證,氣粗、身體發熱,宜用清熱實證的治療方法;血陷屬於虛證,氣少、身體發涼,宜用溫補的治療方法。

參麥清補湯,用於治療痘疹密集、毒性較重,同時氣血虛弱,津液枯竭,無法制約火熱,導致出現煩渴、咽喉疼痛、流鼻血,不宜使用大補之藥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