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會約醫鏡》~ 卷十二·雜證 (7)
卷十二·雜證 (7)
1. 四十三、論三消
此生殺之微權,若不詳明,再用苦寒以伐生氣,則消者日甚,不能止矣。凡內傷勞病,有火虧不能歸源,泛遊於外,而為假熱證者,亦宜知此,而用之乃妙。閱者宜深思之,不得忽過。
保元湯(新),治腎虛無火而下焦滑遺者,以補陰固澀為主。
熟地(三五錢),棗皮(二錢),山藥(錢半),菟絲子(炒香搗碎,二、三錢),五味(三分),益智仁(酒炒,一錢),附子(錢半),肉桂(一、二錢),
水煎,空心服。如虛滑遺甚者,加金櫻子淨肉二錢,或加烏梅二個。如兼大便溏泄,加骨脂、吳茱萸之屬。
凡消渴能食,病久而小便數者,津液必竭,則經絡澀而榮衛不行,氣血凝滯,定成疽瘡。又有不能食而陰虛水泛,反來剋土,土虛不能滲濕而生熱,濕熱相搏,不能傳化,發於皮膚,身必腫脹。法載腫脹門,所當參用。○渴家不可發汗,雖有外邪,當從輕治,以津液之源竭也。
凡下消小便濁,而有脂液,治宜養陰以分清濁,切勿用滲濕之藥。腎消,小便甜者為重,是生氣泄,脾氣下陷於腎中,為土剋水也,治宜脾腎兩補,或中時用歸脾湯加升麻,早夜服六味、八味之類。
全真一氣湯,治脾腎兩虛,補土以生金,養金以滋陰。一氣相生,故中、下二消同治,凡脾腎兩經虛證,皆可用也。
熟地(三五錢,陰虛甚者加重),麥冬(去心,拌米炒黃,二錢,肺虛者用半),白朮(炒黃,不用土,三錢),淮牛膝(酒炒,一錢),北五味(五分,或多用),附子(由一錢加至二錢)
水煎服。
備揀古來治三消至簡至穩神方於後,以便取用。
天花粉,治消渴神藥也。○消渴,宜養肺、降火、生血為主。○三消者,多屬津液枯涸,補後天,以四物湯為主。上消者加五味、人參、麥冬、花粉煎成,入生藕汁、生地黃汁。酒病加生葛汁。中消者,本方加知母、石膏、滑石,以降胃火。下消者,本方加黃柏、知母、熟地、五味之類,以滋腎水。
○三消忌半夏。○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用四君子加花粉,或加乾葛。上中既平,不傳下消。○兼泄者,用白朮、白芍之類。○病後燥渴者,餘熱在肺也,用參、苓、甘草末少許,生薑汁調,冷服。○消渴亦有因蟲者,用苦楝根皮煎就,入麝少許,空心服,雖危亦救。
○止渴生津,用烏梅、豆豉煎服。又方:用五倍子研末,水調二錢,每日服三次。○消渴變水腫,用真蘇子、蘿蔔子等分,微炒,研末,桑白皮煎湯,調末三錢,每日服三次,水從小便出,渴止腫消。○消渴,用晚蠶砂焙研,冷水調二錢頻服。○傷寒變證,有百合病,欲臥不臥,欲食不食,口苦便赤,得藥則吐,病名百合,變成消渴。用牡蠣(煅)二兩,天花粉二兩,共研末,米湯調三錢,每日服三次。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論的是中醫的「三消」病症,若不仔細分辨病因,就用苦寒藥來攻伐,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內傷勞累的病,有時會出現虛火,無法歸於本源,反而在外遊走,表現出假熱的現象,也應該了解這個道理,才能用對藥。讀者應該深入思考,不要輕忽。
保元湯 (新方),用來治療腎虛無火,導致下焦滑脫遺精的病症,主要以補陰固澀為主。
- 熟地 (15-20克)
- 棗皮 (6克)
- 山藥 (4.5克)
- 菟絲子 (炒香搗碎,6-9克)
- 五味子 (1克)
- 益智仁 (酒炒,3克)
- 附子 (4.5克)
- 肉桂 (3-6克)
用水煎煮,空腹服用。如果遺精滑脫嚴重,可加入金櫻子肉9克,或烏梅兩個。如果兼有大便溏泄,可加入骨脂、吳茱萸之類藥材。
凡是消渴病能吃,但病久而小便頻繁的,一定是津液耗竭,導致經絡澀滯,營衛之氣無法正常運行,氣血凝滯,最後會形成癰瘡。也有不能吃東西,屬於陰虛水泛,反而來剋土,土虛無法滲濕而生熱,濕熱交雜,無法正常運化,發於皮膚,全身就會腫脹。治療方法在腫脹門有記載,應該參考使用。消渴病不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即使有外感,也應輕治,因為津液已經枯竭。
凡是下消病症,小便混濁,有油脂樣液體的,治療宜養陰以分清濁,切勿使用滲濕的藥物。腎消,小便有甜味的,病情較為嚴重,這是生氣外泄,脾氣下陷到腎中,是土剋水造成的。治療宜脾腎兩補,或間中使用歸脾湯加升麻,早晚服用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之類的藥。
全真一氣湯,用來治療脾腎兩虛,通過補土來生金,養金來滋陰。使氣機一氣相生,所以中、下二消可以同時治療,凡是脾腎兩經虛弱的病症,都可以使用。
- 熟地 (15-20克,陰虛嚴重者可加重用量)
- 麥冬 (去心,拌米炒黃,6克,肺虛者減半用量)
- 白朮 (炒黃,不用土,9克)
- 懷牛膝 (酒炒,3克)
- 北五味子 (1.5克,或可多用)
- 附子 (由3克逐漸加到6克)
用水煎服。
這裡選取了古代治療三消病症,最簡便穩妥的方子,方便大家選用。
天花粉,是治療消渴的神藥。消渴病,宜養肺、降火、生血為主。三消病症,多屬於津液枯竭,可以補先天,以四物湯為主。上消病症,可以加入五味子、人參、麥冬、花粉煎煮,加入生藕汁、生地黃汁。因喝酒引起的病,可加入生葛汁。中消病症,可以在原方基礎上加入知母、石膏、滑石,以降低胃火。下消病症,可以在原方基礎上加入黃柏、知母、熟地、五味子之類,來滋養腎水。
三消病忌用半夏。能吃但口渴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不能吃但口渴的,用四君子湯加花粉,或加乾葛。上消、中消平復後,就不會傳到下消。兼有腹瀉的,用白朮、白芍之類。病後燥渴的,是肺部還有餘熱,可以用人參、茯苓、甘草磨成粉末,用少量生薑汁調勻,冷服。消渴病也有因為蟲引起的,可以用苦楝根皮煎煮後加入少許麝香,空腹服用,即使病情危急也能救回。
止渴生津,可以用烏梅、豆豉煎服。或者用五倍子磨成粉末,用水調服6克,每天三次。消渴病變成水腫,用真蘇子、蘿蔔子等份,稍微炒過,研磨成粉,用桑白皮煎水調服9克,每天三次,水會從小便排出,口渴停止,腫脹消除。消渴病,可以用晚蠶砂焙乾研磨,用冷水調服6克,多次服用。傷寒病變證,有百合病,想睡又睡不著,想吃又吃不下,口苦大便紅,吃了藥就吐,這種病叫百合病,也會變成消渴病。可以用煅牡蠣60克,天花粉60克,一同磨成粉,用米湯調服9克,每天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