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國綱

《羅氏會約醫鏡》~ 卷二十·痘科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痘科 (1)

1. 痘科

夫痘瘡者,天瘡也。其胎毒內藏,一因時氣觸動其毒,傳染相似,故謂之天瘡。調治得法,百無一失矣。此證關係甚重,不可不明晰也。古來治法,有各執一見,不如因人之虛實,隨症施治為妙。

經曰:「瘡瘍屬心火」,宜以寒涼治也。若痘瘡則不然。毒伏五臟,全賴氣血送毒外出。氣血足,運化而成膿,收結而成痂,始終無虞。若氣血不足,當隨時調補,不得少疏少緩,若稍失治,則不及矣。

古用犀角地黃湯,瀉心火以解毒。不知痘瘡正借火以運用陰血而成功耳。若無火,則血凝滯不行,何以成膿而結癡乎?倘血氣與毒氣俱盛者,脈必洪數,痘初出,即帶紫黑,或既出,而稠密紅紫。內症則煩悶燥渴,小便赤,大便秘,此屬實熱,宜用清涼以解毒,量入酒炒大黃微利之可也。若毒氣盛而血氣衰者,於解毒藥中加歸、耆、參朮,以活血養氣,乃為顧本良工。

白話文:

痘瘡之症,源於天毒,需因人而治

痘瘡,是天毒所致的疾病。 胎兒時期的毒素潛藏體內,一旦遇到時氣變化或傳染,便會引發痘瘡。治療得當,便能痊癒,故稱之為「天瘡」。此症關係重大,不可掉以輕心。

古往今來,治療痘瘡的方法眾說紛紜,但最重要的是根據患者的虛實,對症下藥。

經書中記載,瘡瘍屬心火,宜用寒涼藥物治療。但痘瘡卻有所不同。毒素潛伏於五臟六腑,必須靠氣血的力量將毒素運送到體表,形成膿瘡,最終結痂痊癒。氣血充沛,才能有效運化毒素;若氣血不足,則需及時調補,不可疏忽大意。

古人常使用犀角地黃湯來清瀉心火解毒。然而,他們忽略了痘瘡是利用心火的力量,將陰血運送到體表,從而形成膿瘡。若無心火,則血液凝滯,無法形成膿瘡,更無法結痂。

若患者血氣與毒氣皆盛,則脈象洪數,痘疹初起便帶有紫黑色,或痘疹密集且呈紅紫色。內症則表現為煩躁不安、口渴、小便赤黃、大便秘結。此屬實熱證,應以清涼藥物解毒,並適當服用酒炒大黃以緩解便秘。

若患者毒氣盛而血氣衰弱,則應在解毒藥物中加入當歸、黃耆、人參、白朮等補氣活血的藥材,以補益氣血,這才是治本之法。

痘疹發熱,大抵初時與傷寒相似,然傷寒之邪,由表而入,治宜發散;痘疹之毒,由果而出,治宜宣托。疑似之間,觀心窩有紅色,耳後有紅筋,目中含淚,或身熱,乎指皆熱,惟中指獨冷,男左女右,知是痘也。

凡初看痘,以油紙拈照其顆粒,次以手摸其面頰,如紅色隨手轉白,隨白輕紅;更看耳後筋紅,而無紫色者,謂之血活,其痘必順。復察脈息,握小兒之手,而單以拇指診之,發熱之脈必滑數,但微見滑數有神,而不失和緩之氣者,其痘必輕而少。若滑數加倍,而不弦不燥者,其痘必多而重,尚亦無害。

若滑數之甚,又兼弦燥無神,而全無和緩之氣者,其痘必甚而危。此可以預知吉凶之真諦也。再看形色,其證更明。形屬氣之充,色屬血之華,故形貴尖圓起發。若痘皮厚硬而平塌者,凶;色貴光明潤澤,根窠紅活,而慘黯昏黑者,凶。然形有起發,而或致變者,由血不紅活故耳。

白話文:

接著要觀察脈搏,握住小孩的手,用大拇指單獨診脈,發燒的脈搏一定滑數,但如果滑數輕微,有神氣,而且沒有失去和緩的氣息,那麼痘疹一定輕微而且數量少。如果滑數加倍,但沒有弦脈和燥脈,那麼痘疹一定多而且嚴重,但仍然沒有危險。

若滑數之甚,又兼弦燥無神,而全無和緩之氣者,其痘必甚而危。此可以預知吉凶之真諦也。再看形色,其證更明。形屬氣之充,色屬血之華,故形貴尖圓起發。若痘皮厚硬而平塌者,凶;色貴光明潤澤,根窠紅活,而慘黯昏黑者,凶。然形有起發,而或致變者,由血不紅活故耳。

如果滑數非常明顯,並且伴隨著弦脈和燥脈,沒有神氣,完全沒有和緩的氣息,那麼痘疹一定非常嚴重而且危險。這就是可以預知吉凶的真諦。然後再觀察痘疹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更加明確病情。形狀代表氣血充盈,顏色代表血液的華彩,因此痘疹的形狀最好是尖圓突出。如果痘疹的皮膚厚硬而平坦,那麼凶兆;痘疹的顏色最好是光明潤澤,根部紅潤活潑,如果顏色黯淡昏黑,那麼也是凶兆。雖然痘疹的形狀有突出,但如果出現變化,就是因為血液不紅潤活潑的原因。

然血以紅活為貴,而猶有圈紅、噀紅、鋪紅之別。圈紅者,一線淡紅,緊附於根下,而無散漫之勢,吉之兆也。噀紅者,血雖以附,而色不聚,險之兆也。鋪紅者,痘色與肉不分界限,平鋪散漫,凶之兆也。蓋根窠者血之基,膿者血之成,故六日以前,專看根窠,若無極窠,必不成膿。

六日以後,專看膿色,若膿少色枯,必不結痂,其變幻有不可測者矣。醫者宜詳察之,庶無遺患。

以後治痘初熱數日內方論:

加味升葛湯,治小兒體熱壯旺者,用此升發,即外感亦效。

乾葛(一錢),升麻(八分),赤芍(六分),甘草,桔梗,防風(各四分),蘇葉,小川芎(各五分),山楂肉(八分),牛蒡子(炒研,四分),生薑(五分),

白話文:

關於痘疹的顏色變化

然而,血以紅色鮮活為佳,但仍有圈紅、噀紅、鋪紅之別。

  • 圈紅:是指一線淡紅色的痘疹,緊緊附著在痘根下方,沒有散漫的趨勢,這是吉兆。
  • 噀紅:是指雖然血色附著在痘疹上,但顏色不聚,散漫不集中,這是險兆。
  • 鋪紅:是指痘疹顏色與周圍的肉色沒有明顯界限,平鋪散漫,這是凶兆。

總之,痘根是血的基礎,膿是血的演變,所以六天以前,要專注觀察痘根,如果沒有穩固的痘根,就一定不會形成膿。

六天以後,要專注觀察膿的顏色,如果膿少且顏色枯槁,就一定不會結痂,其變化有不可預測之處。醫者應該仔細觀察,才能避免遺患。

關於痘疹初熱期的治療方法

以下方劑用於治療痘疹初熱數日內的病人:

加味升葛湯

適用於體熱壯旺的小兒,用此方可以升發陽氣,即使是外感風寒,也能有效治療。

  • 乾葛(一錢)
  • 升麻(八分)
  • 赤芍(六分)
  • 甘草(四分)
  • 桔梗(四分)
  • 防風(四分)
  • 蘇葉(五分)
  • 川芎(五分)
  • 山楂肉(八分)
  • 牛蒡子(炒研,四分)
  • 生薑(五分)

水煎,熱服,覆取微汗,汗後切忌風寒、鹽,葷。

加味參蘇飲,治小兒體熱怯弱者,用此升托,即外感無妨。

人參(三分,少者或以山藥三錢炒黃代之),川芎,桔梗,前胡,陳皮,甘草,茯苓(各五分),乾葛(八分),半夏(四分),牛蒡子(炒研,四分),山楂肉(六分),生薑(五分),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熱熱地喝下去,喝完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出汗後要注意避免風寒、鹽和肉類食物。這個方子叫做加味參蘇飲,用來治療體熱虛弱的小孩,可以升提陽氣,就算外感也沒有關係。方劑中包含人參(三分,體弱者可以改用炒黃的山藥三錢代替)、川芎、桔梗、前胡、陳皮、甘草、茯苓(各五分)、乾葛(八分)、半夏(四分)、牛蒡子(炒研,四分)、山楂肉(六分)、生薑(五分)。

水煎,熱服,覆取微汗,汗後切忌風寒、鹽、葷。如汗後熱不退,姑少待之,切不可用黃芩、柴胡等清解之劑。此時若誤用一服,解虛其表,後即補助,漿亦不行,凶患莫測。若既見紅點,再用升葛,則痘必枯焦而癢塌矣。蓋痘瘡以里為根,以表為基,根基穩固,庶中後無虞。

敗毒和中散,治小兒痘瘡,服前方微汗後,熱甚煩躁、口渴、妄語等症。

連翹,牛蒡子,黃連(酒炒。各七分),枳殼(八分),防風,前胡,木通(各五分),荊芥,紫草茸(酒浸),蟬蛻(去頭足),升麻,小川芎,甘草(各四分),麥冬(八分)

白話文:

將藥材水煎,趁熱服用,蓋好被子讓病人微微出汗,出汗後要避免風寒、鹽和肉類食物。如果出汗後體溫仍未退,就暫時觀察,絕對不能使用黃芩、柴胡等清熱解毒藥物。此時若錯誤地服用一劑清熱藥,就會傷了表面的正氣,即使之後再用補藥也無濟於事,後果不堪設想。如果已經出現紅疹,再服用升葛,痘瘡就會乾枯發癢並潰爛。因為痘瘡的根在內,基礎在外,根基穩固才能保證之後平安無虞。

敗毒和中散,用於治療小兒痘瘡,服用藥方後微微出汗,但仍然出現發熱煩躁、口渴、胡言亂語等症狀。

連翹、牛蒡子、酒炒黃連、枳殼、防風、前胡、木通、荊芥、酒浸紫草茸、去頭足的蟬蛻、升麻、川芎、甘草、麥冬,按照比例混合使用。

水煎服。人大加倍。如大便秘澀者,加大黃(酒炒)一錢微利之。不秘者勿用。如腹痛腰痛者,此毒氣誠重。痘毒出外,其痛自止,切不可用純涼,以阻遏其毒出之勢,而使之內攻也。亦用此湯治之自愈。

腹痛

升消平胃散,治痘發熱之時,有偶感風寒,飲食停滯,以致腹痛吐瀉。

川芎,香附(炒),蒼朮,紫蘇,厚朴(姜炒。各七分),藿香(梗連葉而香者真,研),砂仁,白芷,陳皮(去白。各五分),麥芽(六分),山楂(八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煮水後服用。人劑量加倍。如果大便乾硬,可以加一錢大黃(酒炒)以輕微通便。若無大便乾硬情況則不宜使用。若腹部痛、腰部痛,這代表毒氣很重。痘毒外溢,疼痛自然會停止,絕對不能使用純涼性藥物來阻止毒氣外洩,反而會讓毒素進入體內。這種情況下,可用此湯方自行療愈。

腹部疼痛

「升消平胃散」,在痘疹發熱時,偶爾受風寒影響,或食物消化不良導致腹痛和嘔吐。

川芎,香附(炒),蒼朮,紫蘇,厚朴(姜炒。各7分),藿香(具有濃烈香味的梗連葉部分,研磨),砂仁,白芷,陳皮(去白。各5分),麥芽(6分),山楂(8分),甘草(3分),

水煎,熱服。

要知停食腹痛與毒氣腹痛不同。停食痛者多急,疾在臍上,面白唇淡,手足冷;毒氣痛者,稍延緩,有作有止,在臍下,或連腰痛,面紅唇紫,手足不冷。須辨明,方可用藥。

吐瀉

參砂和胃散,治胃虛寒不食,或食即吐,面白唇淡,精神倦怠等症。

人參,砂仁,半夏(各六分),白朮,茯苓(各一錢),藿香,陳皮,甘草(炙。各五分),

煨姜去皮一錢同煎。

術苓調脾散,治脾氣虛弱,飲食不化而泄瀉者。

白話文:

煮後熱服。

要知道停食引起的腹痛和毒素引起的腹痛是不同的。停食引起的腹痛通常比較急促,病竈在腹部上方,面色蒼白、嘴脣淡薄,手腳發冷;而毒素引起的腹痛則較爲緩慢,有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情況,病竈在腹部下方,或者連帶腰部疼痛,面色紅潤、嘴脣呈紫色,手腳不發冷。必須明確區分,才能用藥。

吐瀉

參砂和胃散,適用於胃虛寒不能進食,或者進食後即嘔吐,面色蒼白、嘴脣淡薄,精神疲倦無力等症狀。

人參、砂仁、半夏(各六分)、白朮、茯苓(各一錢)、藿香、陳皮、甘草(炙。各五分),

煨姜去皮一錢一同煎煮。

術苓調脾散,適用於脾氣虛弱,飲食難以消化而引起腹瀉的情況。

白朮,茯苓(各一錢三分),白扁豆(薑汁浸,去皮炒,八分),白芍(酒炒,八分),甘草(炙),神麯(炒。各五分),砂仁,香附,厚朴(姜炒。各四分)

煨薑、紅棗引。

有毒氣從吐瀉而發泄者,吐則有聲,泄則色黃甚臭,胸腹不痛,神氣不倦,或四五次即止者,此為順候,不必治。若虛寒者則異是。

驚搐

清解散,治痘發熱二三日,毒氣壅盛於內,不得驟發於外,面赤唇紫,口氣粗,手足熱,脈浮數,而驚搐狂躁者。

白話文:

白朮、茯苓(各3公分)、白扁豆(用薑汁浸泡,去皮後炒,取8公分)、白芍(用酒炒,取8公分)、甘草(炙乾,取5公分)、神麲(炒乾,取5公分)、砂仁、香附、厚朴(用薑炒,各取4公分)

用薑、紅棗來作為引導。

對於有毒素從嘔吐和瀉吐中排出的人,嘔吐時會有聲音,瀉吐物顏色黃且味道濃烈,胸部和腹部不會感到疼痛,精神不會疲憊,或者在幾次後就停止,這被視為正常的反應,無需特別治療。然而,若是虛寒體質的人,則情況不同。

驚搐

使用「清解散」,此方適合治療發病兩三天的痘疹,其內毒氣壅塞,無法迅速排出體外,導致臉色紅潤、嘴脣呈紫色、呼吸粗重、手腳發熱,脈搏跳動快速,並伴有驚悸、躁動的症狀。

防風,荊芥,蟬蛻,桔梗,小川芎(各六分),前胡,乾葛,升麻(各七分),黃芩,黃連(俱酒炒。各八分),紫草,牛蒡子,木通(各六分),連翹,山楂肉(各八分),甘草(四分),

生薑五分同煎,溫服。

蘇解散,治痘毒本盛,外為風寒所束,鼻塞聲重,脈浮數而驚搐狂躁者。

即前方去芩連,加紫蘇、白芷、羌活各五分。

生薑六分引。然此症多在寒冷之月,或不謹避風寒者然後有之。

溫中益氣湯,治痘前虛弱,三四日內送毒氣不出,驚搐狂躁,或痘影淡白者,用此托之。

白話文:

防風、荊芥、蟬蛻、桔梗、川芎(各六分)、前胡、乾葛、升麻(各七分)、黃芩、黃連(俱酒炒,各八分)、紫草、牛蒡子、木通(各六分)、連翹、山楂肉(各八分)、甘草(四分),生薑五分同煎,溫服。此方名為蘇解散,用於治療痘毒過盛,外感風寒,鼻塞聲重,脈浮數而驚搐狂躁的患者。若要去除黃芩、黃連,並加入紫蘇、白芷、羌活各五分,生薑六分引導,則可用於寒冷季節或不慎避風寒導致的同類症狀。溫中益氣湯則用於治療痘前虛弱,三四日內毒氣未出,驚搐狂躁,或痘疹顏色淡白的患者,以助其排出毒氣。

人參,白朮(各五分),生黃耆(一錢),當歸身,茯苓(各八分),甘草(炙),川芎,白芷,防風(各五分),南木香,肉桂(各三分),山楂肉(七分),

生薑五分,大棗二枚(去核)同煎。一服中病即止。

凡痘發熱二三日內,全無痘影,而發驚搐。此毒盛未曾宣發所致,勿作驚治。若用寒涼,阻遏毒氣不得外出,逼之內攻,須臾告變。宜用前照證宣發,痘出而驚自止矣。

凡發熱三四日和緩,神爽食常,出痘必少。若已見痘,尖圓紅活,漸漸長大,此為毒輕,痘少無疑矣。若熱輕而嗜臥,不思飲食;或痘影淡白,點粒不明,勿謂痘輕,亦是血氣虛弱,送毒不出也,急用溫中益氣湯托之。甚者速服二三劑,痘始出齊而自多。若因安靜而不急托,延至五六日,毒氣內攻而不可救矣。(溫中益氣湯方在上。)

白話文:

人參、白朮各五分,生黃耆一錢,當歸身、茯苓各八分,甘草(炙)、川芎、白芷、防風各五分,南木香、肉桂各三分,山楂肉七分,生薑五分,大棗二枚(去核),一起煎煮。服用一劑,病症即可消除。

如果出痘後兩三天內,完全沒有痘疹出現,卻突然發起驚厥,這是因為毒氣太盛,還沒能宣洩出來導致的,不要誤以為是驚恐發作。如果使用寒涼的藥物,會阻礙毒氣排出,逼迫毒氣內攻,很快就會危及生命。應該按照之前症狀用藥,促進痘疹發出,痘疹一旦出現,驚厥自然就會停止。

如果發熱三、四天,身體狀況良好,精神飽滿,食慾正常,出痘的數量一定很少。如果已經看到痘疹,而且痘疹尖圓鮮紅,逐漸長大,說明毒氣輕微,痘疹數量肯定不多。如果熱度輕微,卻嗜睡,不願意吃東西,或者痘疹顏色淡白,點狀不明顯,不要以為毒氣輕微,其實這是氣血虛弱,無法將毒氣排出,應該馬上服用溫中益氣湯來幫助排出毒氣。情況嚴重者,要連續服用兩三劑,痘疹才會全部長出來。如果因為安靜而不及時幫助排出毒氣,拖延到五、六天,毒氣就會內攻,就無法挽救了。(溫中益氣湯的方劑在前面已經列出。)

凡治痘於五六日之內,急於逐毒,不可解毒。實熱者,宣發其毒以出外。虛寒者,補助氣血,以逐毒出外。

調元化毒湯,治痘出稠密,或乾枯而紫黑者,或成片而不分顆粒者,屬氣血凝滯。急宜活血養氣,以送毒出外也。

生黃耆(八分),人參,白芍(酒炒),紫草茸,當歸(各六分),牛蒡子,連翹(各七分),黃芩,黃連(酒炒。各八分),防風,桔梗,荊芥,前胡,木通(各五分),紅花(酒炒,三分),生地(酒浸),甘草(各四分),蟬蛻(四分),山楂肉(八分),

白話文:

治療痘疹初期(五六日內),要以驅散毒素為主,不能急於解毒。體質偏熱的,要宣發毒氣,使之從體表排出;體質虛寒的,要補充氣血,幫助毒素排出。

調元化毒湯適合治療痘疹密集、乾燥發黑或連成一片的患者,這類患者屬於氣血瘀滯。藥方以活血養氣為主,幫助毒素排出。

藥方包含黃耆、人參、白芍、紫草茸、當歸、牛蒡子、連翹、黃芩、黃連、防風、桔梗、荊芥、前胡、木通、紅花、生地、甘草、蟬蛻、山楂肉等。

生薑三分,水煎,溫服。如腹痛,去參耆,加枳殼(炒)八分。如大便久秘,加大黃一錢五分(酒炒)微利之,去參耆。如血氣與毒氣俱旺,而脈洪數者,歸芍減一分,去參耆。如身熱,大便燥,而出不快者,去參耆,加小川芎一錢。

平和湯,治邪穢所觸,伏陷而出不快者,其痘必癢。

人參,當歸,桔梗,白芍,紫蘇,黃耆(各六分),防風,白芷,甘草(各五分),肉桂,沉香,檀香,乳香,藿香(各三分),

白話文:

生薑切三片,加水煮開後溫熱服用。如果肚子痛,就不要加人參、黃耆,改加炒枳殼八分。如果大便便秘,就加酒炒大黃一錢五分,稍微通便,也別加人參、黃耆。如果血氣和毒氣都旺盛,脈搏跳動快而有力,就減少白芍一半分量,也別加人參、黃耆。如果身體發熱,大便乾硬,排便不順暢,就不要加人參、黃耆,改加川芎一錢。

平和湯用來治療邪氣入侵,潛伏在體內導致身體不適、發疹起癢的症狀。

藥方:人參、當歸、桔梗、白芍、紫蘇、黃耆各六分,防風、白芷、甘草各五分,肉桂、沉香、檀香、乳香、藿香各三分。

生薑一片,水煎服。外以蒼朮、紅棗、沉檀等燒煙以闢其穢。

姜附湯,治痘正出時,為風邪所襲,忽然傳風,眼目直視,牙關緊者,勿用驅風峻藥。

白附子,老生薑(搗碎。各二錢),

濃煎湯,灌下一二酒杯,出微汗即愈。

凡腳心有痘,則知出齊。若稀少者,不必拘此,以身不熱為出齊。

凡痘出齊,而身不熱,方可食豬肉。若熱未退,而食肉以助邪火,必成大患。怯弱者,當起脹時,可食雞,以助行漿。壯旺者忌之。至於諸魚、牛、羊,痘家最忌。

以後治痘成膿數日內方論:

白話文:

生薑一片,用水煮沸後喝下。同時,將蒼朮、紅棗、沉檀等藥材燒成煙霧,來驅散穢氣。

治療剛長出痘疹,因受風寒侵襲,突然發燒,眼睛直視,牙關緊閉的患者,不要使用驅風寒的烈性藥物。

白附子、老生薑(搗碎,各兩錢),用濃水煎煮成湯,灌下一兩杯,出點微汗就會痊癒。

如果腳心長出痘疹,就表示痘疹已經出齊。如果痘疹稀少,不必拘泥於此,以身體不發熱為標準。

痘疹長齊,身體不發熱,才能吃豬肉。如果熱氣未退,就吃肉會助長邪火,必然會引起大問題。體弱的人,在長痘疹時,可以吃雞肉,幫助痘疹化膿。體壯的人則不要吃。至於魚、牛、羊等肉類,長痘疹的人最忌諱食用。

之後再根據痘疹化膿的情況進行治療,一般需要幾日才能論斷。

凡痘見三日後,身和神爽,顆粒圓潤,根腳紅活,胸背稀疏,飲食如常,二便不澀,此順候也。不必服藥,但節飲食,避風寒,防穢氣而已。

凡痘出齊後,總要膿漿滿頂,方保無虞。蓋痘之生死,判於膿之有無。有膿則毒從外散而生,無膿則毒留內攻而死,此際稍忽,後不及矣。

凡人之氣血流暢,則毒化為膿。膿之不成,其病有二:毒氣熾盛,則血燥而凝,故不能運化而成膿:元氣虛弱,則血寒而縮,亦不能運化而成膿。二者當分別治之,毫不可混。

清毒活血湯,治毒盛血燥,不能成膿,及數日不大便,或紫黑焦枯而頂陷等證。

白話文:

在痘疹出現三天後,如果病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感到舒適,顆粒圓潤,根部紅活,胸部和背部的疹子較稀疏,飲食正常,大小便順暢,這就是順利的候期。這個時候不必服用藥物,只需要控制飲食,避免風寒侵襲,防止污濁的氣息即可。

等到痘疹全部出齊後,總是要確保膿液充滿頂部,才能確保安全無虞。因為痘疹的生死存亡,關鍵在於是否有膿液。如果有膿液,毒素會通過外散來生長,若沒有膿液,毒素就會留在體內攻擊,導致死亡。這個時刻稍有疏忽,後果不堪設想。

人的氣血流暢,毒素就轉化為膿液。膿液形成不成功的原因有兩種:一是毒素過盛,血液乾燥凝結,無法運轉形成膿液;二是元氣虛弱,血液寒冷收縮,同樣無法運轉形成膿液。對於這兩種情況,應分別進行治療,絕對不能混為一談。

「清毒活血湯」,用於治療毒素過盛、血液乾燥,無法形成膿液,以及數日未解大便,或是痘疹呈現紫黑焦枯、頂部凹陷等症狀。

紫草茸,當歸,前胡,牛蒡子,木通(各六分),黃芩(酒炒),生地,白芍,連翹,桔梗,黃連(酒炒。各七分),甘草,人參(各四分),山楂肉,生耆(各八分),

生薑三分引。如煩躁者,去參耆,加麥冬、花粉(酒炒)各八分。如稠密紅紫,而頂陷者,服之立起。若甚而黑陷,受毒最深,雖用之無益。

參歸鹿茸湯,治氣血兩虛,膿不充滿,白陷、灰陷等證。

鹿茸(酒塗炙,三錢),蜜耆(錢半),當歸,人參(各一錢三分),炙草(六分),生薑(五分),龍眼肉(三枚)

白話文:

紫草茸、當歸、前胡、牛蒡子、木通各用六分,黃芩用酒炒後加入,生地、白芍、連翹、桔梗、黃連(酒炒)各用七分,甘草、人參各用四分,山楂肉、生耆各用八分,生薑用三分引。如果病人煩躁不安,則去除人參和生耆,加入麥冬、花粉(酒炒)各八分。如果膿液稠密呈紅紫色,而且頭頂凹陷,服用此方後立刻就能站起來。如果病情嚴重,膿液呈黑色且凹陷,中毒最深,即使服用此方也無濟於事。

參歸鹿茸湯用來治療氣血兩虛,膿液不充盈,頭頂白陷或灰陷等症狀。鹿茸用酒塗抹後炙烤,用量三錢,蜜耆用量一錢半,當歸、人參各用一錢三分,炙草用六分,生薑用五分,龍眼肉用三枚。

煎濃,入好酒合服。如手足冷,加木香三分,丁香、肉桂各五分。如寒戰咬牙者,肉桂加倍,附子八分。如泄瀉者,加白朮、白芍(酒炒)各一錢,木香(煨)、丁香各三分。

參歸補益湯(新),治症同上。

人參(無者,或以山藥三錢炒黃代之),蜜耆(二三錢),當歸身(二錢),白芍(酒炒,錢半),大川芎(八分),肉桂(七分),山楂肉(六分),熟地(二三錢),

或加糯米、人乳(泄者不用。)好酒合服。如氣虛癢塌不起,如穿山甲土炒六分,或加白芷。如血熱紅紫不起,加紫草錢半。如胃氣虛寒多嘔者,加乾薑炒用一錢,或加丁香四分。如元氣大虛,寒戰咬牙,去白芍,加附子錢半,乾薑炒用一錢。如泄瀉,加白朮錢半,肉豆蔻一錢。○但凡漿不足不膿者,宜如此補之。若不補足,後難收結。黃耆宜生用,不必加減。

白話文:

煎煮藥液至濃稠,然後加入適量好酒一同服用。若出現手腳冰涼的情況,可加入木香三分,丁香和肉桂各五分。如果出現發冷、牙齒打顫的情況,則需將肉桂的份量加倍,附子的份量則為八分。若出現腹瀉,則可加入白朮和白芍(需以酒炒過),各一錢,以及木香(需先進行加熱處理)和丁香各三分。

「參歸補益湯」(新配方),治療症狀與上述相同。

人參(若無法取得,可以用三錢的山藥炒黃來替代),蜜耆(用量為二到三錢),當歸身(二錢),白芍(需以酒炒,份量為錢半),大川芎(八分),肉桂(七分),山楂肉(六分),熟地(份量為二到三錢)。

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加入糯米和人乳(若腹瀉則不使用)。好酒一同服用。若出現氣虛導致皮膚癢且不易恢復的情況,可以加入穿山甲(需先進行土炒處理,份量為六分)或白芷。若血液熱度高,皮色呈紅紫色且不易恢復,則需加入紫草,份量為錢半。若胃氣虛寒導致頻頻嘔吐的情況,可以加入乾薑(需先進行炒製處理),份量為一錢,或者加入丁香,份量為四分。若元氣大虛,出現發冷、牙齒打顫的情況,則應去除白芍,加入附子,份量為錢半,乾薑(需先進行炒製處理)也需一錢。若出現腹瀉,則需加入白朮,份量為錢半,肉豆蔻則為一錢。一般來說,如果流產不足或未形成膿包,應如此進行補充。若不進行足夠的補充,可能會使病情難以收結。黃耆應生用,且無需進行增減份量的操作。

請注意:這只是一般的藥物配方說明,具體使用前應諮詢專業的中醫師進行診斷和建議。不同個體可能存在不同的身體狀況和反應,因此在進行任何藥物療法前,都應謹慎考慮。

有痘密色白,根無紅暈,而頂陷者,名白陷。甚則轉而為灰陷。此氣血虛寒,亦宜用此二湯。

參耆湯,治痘氣虛不能統血,故血泛溢而上僣氣位,變成血疱,而不成膿。若失治,則氣愈虛,而為血陷,皆宜用此。

人參,蜜耆(錢半),炙草,肉桂(各八分),生薑(五分),

溫服。○血陷與紫陷相類,但血陷雖紅而不紫。紫陷屬熱,氣粗身熱,宜作實治;血陷屬虛,氣少身涼,宜用溫補。

參麥清補湯,治痘密毒重;又氣血虛弱,津液枯竭,不能制火,以致煩渴、咽痛、鼻血、難用大補者。

白話文:

參耆湯

用於治療痘症氣虛無法統攝血液,導致血液外溢上衝氣位,形成血泡,而不化膿。若失治,則氣虛更甚,轉變為血陷,皆宜使用此湯。

藥方

人參、蜜炙甘草各八分,肉桂八分,生薑五分。溫服。

參麥清補湯

用於治療痘痘密集,毒氣重,又氣血虛弱,津液枯竭,無法制火,導致口渴、咽喉疼痛、鼻出血,無法使用大補藥者。

人參,麥冬(酒炒,一錢二分),花粉(酒蒸),生耆(各一錢),前胡,牛蒡子(炒。各五分),生甘草,炙甘草,紅花(酒洗),桔梗(各三分),白芍(酒炒),白芍(生用),生地(各四分),當歸(一錢),大川芎,山楂肉(各五分),生薑(一片),龍眼肉(三枚)

溫服。遇此症,此藥頻服。

此症原因氣血不能勝毒氣而然。若見其多熱之候,率用犀角地黃湯之類涼血清火,愈損氣血,決無生理。

吐瀉(各有二端),兼大便秘塞、身涼出汗

梔蓮大棗,治吐酸苦而有聲,吐後反快者,此毒火上騰也。

白話文:

藥方

  • 人參 一錢二分
  • 麥冬(酒炒) 一錢二分
  • 花粉(酒蒸) 一錢
  • 生耆 一錢
  • 前胡 五分
  • 牛蒡子(炒) 五分
  • 生甘草 三分
  • 炙甘草 三分
  • 紅花(酒洗) 三分
  • 桔梗 三分
  • 白芍(酒炒) 四分
  • 白芍(生用) 四分
  • 生地 四分
  • 當歸 一錢
  • 大川芎 五分
  • 山楂肉 五分
  • 生薑 一片
  • 龍眼肉 三枚

溫服。遇到這種症狀,頻繁服用此藥。

症狀分析

這種症狀的原因是氣血不足,無法抵禦毒氣所致。如果患者出現發熱等熱症,用犀角地黃湯之類的涼血清火藥物,反而會損傷氣血,對病情無益。

症狀描述

  • 吐瀉(各有兩種情況)
  • 便秘
  • 身體發涼、出汗

其他描述

  • 梔蓮大棗:用於治療嘔吐酸苦且有聲音,吐完後反而舒服的患者,這是毒火上炎所致。

藥方

這個藥方包含人參、麥冬、花粉、生耆、前胡、牛蒡子、生甘草、炙甘草、紅花、桔梗、白芍、生地、當歸、大川芎、山楂肉、生薑和龍眼肉等藥材。其中,麥冬和白芍需要用酒炒制,花粉需要用酒蒸制,牛蒡子需要炒制,紅花需要用酒洗淨。

溫服

,也就是溫熱服用。如果遇到這種病症,請頻繁服用此藥。

病因分析

這種病症的根源是氣血不足,無法抵抗毒氣的侵襲。如果患者出現發熱等熱症,千萬不要用犀角地黃湯之類的涼血清火藥物,因為它們會損傷氣血,對病情無益。

症狀

患者會出現嘔吐和腹瀉,這兩種情況可能各有不同原因。除此之外,還會伴隨便秘、身體發涼、出汗等症狀。

其他

如果患者出現嘔吐酸苦且有聲音,吐完後反而舒服的情況,這可能是毒火上炎所致。可以使用梔蓮和大棗來治療。

黃連(薑汁炒),梔子(薑汁炮。各五分),茯苓,半夏(姜水炒。各五分),陳皮,甘草(炙。各三分),生薑(四分),

同煎,緩服。吐止即勿服。

參砂和胃散(方見上),治吐有物無聲,不酸不苦,吐訖困倦,不思飲食,此胃氣虛也。宜用溫補,以痘色淡白而不紅者。

加味四苓散,治痘色紅紫,大便熱泄而燥黃,小便赤澀,此毒氣奔越也。

豬苓,木通(各八分),澤瀉,赤苓(各七分),黃連,黃芩(炒),車前子(去殼略炒),牛蒡子(各五分),燈心(八分),

白話文:

用黃連(用薑汁炒過),梔子(用薑汁炮製),茯苓,半夏(用薑水炒過),陳皮,甘草(炙過),生薑,各取五分,三味各取三分,生薑取四分,加水煎煮,慢慢服用。如果嘔吐停止了,就不要再服藥。

參砂和胃散(方劑見前面),用於治療嘔吐有東西但沒有聲音,吐出來的東西不酸不苦,嘔吐完後感到疲倦,不想吃東西,這是胃氣虛弱的表現。適合用溫補方法治療,適用於痘疹顏色淡白不紅的人。

加味四苓散,用於治療痘疹顏色紅紫,大便熱瀉而乾燥發黃,小便赤澀,這是毒氣蔓延的表現。

豬苓,木通各取八分,澤瀉,赤苓各取七分,黃連,黃芩(炒過),車前子(去殼略炒),牛蒡子各取五分,燈心取八分。

同煎,食前服。

參朮散,治痘色淡白,脾胃虛寒,大便泄,而青白滑利不止者。

白朮(一兩),人參(少者,用山藥炒黃五錢代之),茯苓,砂仁(炒),甘草(去炙),薏苡仁(炒),白蓮子(去心炒),神麯(炒),山楂肉(各五錢),肉豆蔻(麵包煨,捶去油),訶子(煨,取肉),廣陳皮(各四錢),南木香(三錢),

共研末,每用二錢,米湯調服。兒有不肯服者,入稀粥內和服亦可。

七味豆蔻丸,治痘虛泄不止,服參朮散,併兼服此丸為妙。

白話文:

"同煎,食前服。

參朮散,用於治療痘疹顏色淡白,脾胃虛弱,大便瀉洩,且青白滑利不停的情形。

白朮(一兩),若用量不足,可用山藥與人參一同炒至黃色,替代白朮五錢;茯苓、砂仁(炒)、甘草(去炙)、薏苡仁(炒)、白蓮子(去心後炒)、神麯(炒)、山楂肉(各五錢);肉豆蔻(用麵粉包裹後加熱煨煮,再敲去油質),訶子(加熱後取出其肉),廣陳皮(各四錢),南木香(三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二錢,用米湯調和服用。如果兒童不願服用,也可以加入稀粥中混合食用。

七味豆蔻丸,用於治療痘疹虛弱導致的瀉洩不停,若已服用參朮散,同時搭配此丸效果更佳。"

白豆蔻(去殼,微炒),訶子(煨。取肉),砂仁,南木香,白龍骨(煅。各五錢),赤石脂(煅,七錢),枯白礬(四錢),

共研細末,麵糊為丸,綠豆大,每用米湯下三十丸。兒有不肯服者,將丸研碎,入粥內服之亦可。

加減清毒活血湯,治痘起脹灌膿時,或六七日不大便而塞悶作亂者,此毒盛而秘也。

紫草,當歸(各二錢),前胡,牛蒡子(各六分),生地,白芍,連翹,桔梗(各五分),黃芩,黃連(各酒炒,七分),甘草(四分),山楂肉(八分),懷牛膝(二錢),

白話文:

白扁豆去殼微炒,訶子煨取肉,砂仁、南木香、白龍骨煅,各五錢,赤石脂煅,七錢,枯白礬四錢,共研細末,用麵糊做成綠豆大的丸子,每次服三十丸,米湯送服。小孩不願意吃丸藥,可以將丸藥研碎,放入粥裡吃。

加減清毒活血湯用於治療痘疹發起脹滿,膿液充盈,或者六七天沒有排便,腹脹不適,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這屬於毒氣盛而便秘的情況。

藥材包括:紫草、當歸各二錢,前胡、牛蒡子各六分,生地、白芍、連翹、桔梗各五分,黃芩、黃連各酒炒,七分,甘草四分,山楂肉八分,懷牛膝二錢。

煎就,入生蜜半酒杯服之。如不通,加酒炒大黃三錢微利之。如仍不通,用豬膽汁灌入穀道中,即通。終不可用芒硝、生大黃大下之,恐下後生變也。

歸耆湯,治身涼自汗,屬氣虛也。

當歸身(五錢),黃耆(蜜炒,三錢),棗仁(炒研,二錢),

水煎服。

甘桔化毒湯,治痘灌膿之時,喉腫生瘡。

甘草,桔梗,射干,黃連(酒炒),牛蒡子(炒。各錢半),

白話文:

煎煮後,加入半杯生蜂蜜服用。如果未見效,可以加點酒炒過的大黃(三錢),並以微弱的量來助消化。若還是沒有改善,可以使用豬膽汁灌入直腸中,這樣就可以通暢了。但最後一定不要使用芒硝或生大黃來大量清腸,以免造成後續的不適。

歸耆湯,用於治療身體發涼且自行出汗的情況,這是因為氣虛所導致的。

當歸身(五錢),黃耆(蜜炒,三錢),棗仁(炒後研磨,二錢),用水煎煮後飲用。

甘桔化毒湯,用於治療患痘期間,喉部腫脹生瘡的症狀。

甘草,桔梗,射乾,黃連(酒炒),牛蒡子(炒,各錢半)。

水煎,入竹瀝服。

益元散,治痘潰爛。

滑石(二兩),甘草(五錢),

共為末,蜜水調敷。

四聖化毒湯,治痘膿成而忽然癢者,此熱則生風,其人必氣血俱實。

木通,歸尾,赤芍,防風(各二錢),肉桂(五分),

水煎服。

參耆實表湯,治元氣素弱而痘癢者,此危症也,宜補劑加去風藥。

黃耆(蜜炒,一錢五分),人參,甘草,肉桂,防風,白芷(各八分),當歸(一二錢),川芎,桔梗,厚朴(各六分),南木香(三分),

白話文:

用清水煎煮,加入竹瀝服用。益元散可以治療痘瘡潰爛。將滑石二兩、甘草五錢研磨成粉末,用蜂蜜水調和敷在患處。四聖化毒湯用於治療痘瘡化膿,突然發癢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因熱生風,病人氣血一定都很充足。藥方包括木通、歸尾、赤芍、防風各二錢,肉桂五分,水煎服。參耆實表湯則用於治療元氣本來就虛弱,並且痘瘡發癢的情況,這是很危險的症狀,應該用補益的藥物,再加去風的藥物。藥方包括黃耆(蜜炒,一錢五分)、人參、甘草、肉桂、防風、白芷各八分,當歸一二錢,川芎、桔梗、厚朴各六分,南木香三分。

或加荊芥、姜蠶各五分,生薑四分,同煎服。如有觸犯穢氣而癢者,悉用紅棗,或蒼朮,或茶葉,燒煙燻之。外用絹袋裹小兒之手,免至搔破。或先有破者,若復膿成結痂,可保無虞。○外以荊芥扎一大指大,點燃,於癢處點之。患者自以為妙。

寧神湯(新),治痘成漿之時,氣血外出,自心舍空虛,神無所依,或昏睡不醒,口中喃喃,狂言如祟等證。此亦常病,勿作慢驚施治。

人參,當歸,熟地(各二錢),茯神,石菖蒲(各一錢),棗仁(炒研,八分),遠志(六分),炙草(五分),

白話文:

在治療方面,可以添加五分的荊芥和姜蠶,四分的生薑,一起煎煮後服用。如果因為碰觸到不潔之物導致發癢,可以使用紅棗、蒼朮或者茶葉,燒成煙來薰蒸。另外,可以用綾緞袋包裹小孩的手,防止他們抓破皮膚。如果已經有破損,且出現膿液形成結痂的情況,則可以確保安全無虞。在療法上,可以用一根比大拇指稍粗的荊芥,點燃後對癢處進行點燃,病人會感到非常舒適。

「寧神湯」(新版本),適用於痘疹形成漿液階段,由於體內的氣血外洩,心臟失去充實,靈魂沒有依託,可能會出現昏睡不醒、口中喃喃自語、以及表現出像鬼魂附體般的狂言等症狀。這種情況是常見的病症,不要誤診為慢驚風而進行治療。

配方包括:人參(二錢)、當歸(二錢)、熟地(二錢)、茯神(一錢)、石菖蒲(一錢)、棗仁(炒後研磨,八分)、遠志(六分)、炙草(五分)。

共為末,豬心血和為丸,辰砂水飛為衣,燈心湯下。

以後治痘收靨數日內方論:

凡痘出八九日,膿漿充滿,顏色蒼蠟者,上也。若無他症,不必服藥。

養胃開痰湯,治痘膿少,至收結時,或身倦食少,痰液壅塞等證。

人參(或以山藥炒黃三錢代之),白朮(錢半),甘草(炙,一錢),茯苓,半夏(各錢三分),白蓮肉(去心炒),山楂肉(各八分),陳皮(去白),桔梗(各五分),生薑(七分),

同煎,溫服。如口渴,去半夏,加麥冬八分,北五味(研)九粒。吐逆者,加藿香、砂仁各四分。

白話文:

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粉末,然後加入豬的心血調和成丸狀,再用辰砂粉與水混合後塗於丸子表面作為衣料,服用時可用燈心草湯送下。

接下來是關於治療天花並收縮痘疹的方論:

一般而言,當天花在第8至9天出現,膿漿充滿,顏色呈蒼蠟色時,這是一種好的情況。若沒有其他症狀,則不一定需要服用藥物。

「養胃開痰湯」,適用於天花時膿漿量少,在收縮痘疹的階段,或者有疲倦、飲食減少,以及痰液阻塞等症狀。

成分如下:

  • 人參(或以山藥炒至黃色,用量為三錢)
  • 白朮(用量為錢半)
  • 甘草(炙製,用量為一錢)
  • 茯苓
  • 半夏(各用量為錢三分)
  • 白蓮肉(去心後炒製,用量為八分)
  • 山楂肉(各用量為八分)
  • 陳皮(去白,用量為五分)
  • 桔梗(各用量為五分)
  • 生薑(用量為七分)

將以上材料一起煎煮,服用時需溫熱。如果感到口渴,可去掉半夏,加入麥冬(用量為八分)和北五味(研製,用量為九粒)。若出現嘔吐的情況,則可加入藿香(用量為四分)和砂仁(用量為四分)。

灌膿時,忌用朮、苓、半夏,恐其燥也。至此際可用。

建中湯,治痘收時,寒戰咬牙者,此真氣外發而內虛寒也。

人參,黃耆(蜜炙,三錢),白朮(錢半),當歸身(八錢),大川芎(八分),附子,乾薑(炒微黑),肉桂,炙草(各一錢),丁香(五分),生薑(七分),

溫服。有謂此證屬熱者,必有實證實脈,方可用涼。此不輕見,不得誤用。

溫表調中湯,治痘當收結時,身涼肢冷,不能蒸熱回漿,當靨不靨,此虛寒也,宜補氣血,而助之收結。

白話文:

在膿包開始排出時,避免使用術、苓、半夏等藥材,因為這些藥物可能會導致燥熱。到了這個階段,可以考慮使用以下方劑:

建中湯,適用於痘疹收縮期間,患者出現寒戰和咬牙的情況。這表示患者體內真氣外散,導致內部虛寒。

成分包括:

  • 人參:三錢
  • 黃耆(蜜炙):三錢
  • 白朮(錢半):三錢
  • 當歸身:八錢
  • 大川芎:八分
  • 附子:適量
  • 幹薑(炒微黑):適量
  • 肉桂:一錢
  • 炙草:一錢
  • 丁香:五分
  • 生薑:七分

服用方法為溫服。有些人認為這種症狀可能是熱性的,但必須有確切的實證和實脈才能使用涼性藥物。這種情況不常見,因此不可誤用。

溫表調中湯,適用於痘疹接近收結時,患者出現身體涼冷、四肢冰冷、無法加熱迴流、臉部不紅熱的情況。這是虛寒的表現,應通過補充氣血來幫助收結。

即前方加茯苓一錢,白芷、防風各八分。

清表解毒湯,治痘發熱熏蒸,而當靨不靨者,毒未解也。

地骨皮,麥冬,花粉(酒炒。各八分),牛蒡子,連翹,當歸(各六分),豬苓,澤瀉,黃芩(酒炒),木通,甘草(各五分),

水煎,溫服。有用砂糖半酒杯,開水調服,能令熱退痘收,亦好。但毒盛者不效。

消毒散血湯,治靨時腹痛,著在中脘,此熱毒凝滯瘀血作痛也。

牛蒡,白芍(生用),桃仁(炒,去尖,研爛),大黃(酒炒。各一錢),紅花(三分,酒洗),乳香,沒藥(研末。各五分),

白話文:

在原來的方子裡加上茯苓一錢,白芷、防風各八分。

清表解毒湯用於治療痘瘡發熱,身體像被熏蒸一樣,但痘疹卻遲遲不長,這是因為毒素尚未解開的緣故。

地骨皮、麥冬、花粉(用酒炒過)、牛蒡子、連翹、當歸(各六分)、豬苓、澤瀉、黃芩(用酒炒過)、木通、甘草(各五分),

用水煎煮,溫熱服用。也可以用半杯砂糖,用開水沖服,能夠幫助退燒消痘,效果也不錯。但若是毒性很重,這個方子就不會有效。

消毒散血湯用於治療痘瘡發疹時腹痛,疼痛的位置在中脘部位,這是因為熱毒凝結瘀血導致疼痛。

牛蒡、白芍(生用)、桃仁(炒過,去掉尖端,研磨成粉)、大黃(用酒炒過,各一錢)、紅花(三分,用酒洗過)、乳香、沒藥(研磨成粉,各五分)。

藥煎就,將此二味投入,溫服。若宿食腹痛,須用消導。

大連翹飲,治痘結痂後,遍身大熱,二便秘赤,餘毒盛也。或身上有一處更熱甚者,即發癰也。速服多服,待熱退身涼方為內消。

連翹,牛蒡子,柴胡,當歸,赤芍,防風(各八分),木通,車前子,荊芥,黃芩,山梔(俱酒炒),滑石,甘草,蟬蛻(各六分),

生薑五分引。如大便秘者,加大黃(酒炒)錢半。如此時忽頭項痛者,是餘毒上攻也,必注於目。亦用前方,去木通、車前、滑石,加升麻、桔梗、川芎、薄荷各五分。服數劑以解上攻之毒,庶免目患。

白話文:

將藥材煎好後,把這兩種藥材放進去,溫熱服下。如果是有宿食引起的腹痛,就需要用消導藥物來治療。大連翹飲可以用來治療痘疹結痂後,全身發熱,大小便赤,餘毒未清的情況。或是身上某處特別熱,將要發癰的,要趕快多喝,等熱退了身體涼了才算內消。藥方包含:連翹、牛蒡子、柴胡、當歸、赤芍、防風各八分,木通、車前子、荊芥、黃芩、山梔(酒炒)各六分,滑石、甘草、蟬蛻各六分,生薑五分引。如果便秘,可以加酒炒大黃錢半。如果此時突然頭項疼痛,這是餘毒上攻,會影響到眼睛。可以用上面的藥方,去掉木通、車前、滑石,加入升麻、桔梗、川芎、薄荷各五分。服用幾劑就能解上攻的毒,避免眼睛患病。

變證,治痘後頭熱,五心熱,精神困倦,不思飲食,瘢白便利,津液少而煩渴等證。皆屬虧虛,不可稍用一毫寒涼。

人參,黃耆(蜜炒),白朮,當歸(各一錢),升麻(鹽水炒),柴胡(酒炒。各三分),川芎,陳皮,甘草(各四分),

薑棗引。如渴者,加麥冬一錢,北五味九粒。

以後統治痘症方論:

凡痘瘡有重出者,於原無痘處復出一層,如初出之狀,亦漸起發灌膿,此餘毒未盡。賴裡氣充實,毒不得入,故猶出於表,得其人能食,而大便堅,亦不足慮。如虛弱者,宜用十全大補湯之類溫補之,不得再解毒也。○十全大補湯即四君、四物加蜜耆、肉桂。

白話文:

治療痘疹後出現頭熱、五心煩熱、精神疲倦、食慾不振、痘疤發白、口渴、津液不足等症狀,都是由於身體虛弱所致,不可使用任何寒涼藥物。

應當使用人參、黃芪(蜜炒)、白朮、當歸(各一錢)、升麻(鹽水炒)、柴胡(酒炒,各三分)、川芎、陳皮、甘草(各四分),以薑棗水煎服。如果患者感到口渴,可再加麥冬一錢、北五味子九粒。

對於痘疹反复發作的患者,在原本沒有長痘的地方再次長出一層痘疹,與初次發病時的症狀類似,逐漸發膿,這是因為體內的毒素尚未清除。由於體內正氣充盈,毒素無法侵入內部,所以仍然表現在外,只要患者能夠正常飲食、大便通暢,就不必過於擔心。如果患者體弱虛弱,則應該使用十全大補湯等溫補藥物,不可再使用解毒藥物。十全大補湯就是四君子湯、四物湯加上黃芪、肉桂。

凡痘顆粒不明,彼此相串,皮腫肉浮,或於本痘四旁旋出小痘,攢聚長大,漸成一塊,此候最險。宜用快斑湯合六味消毒飲以解其毒。

快斑湯,治痘起發遲緩。

人參(五分),當歸,防風,木通(各一錢),甘草(三分),木香,紫草,蟬蛻(各二分),

六味消毒飲,解痘毒。

牛蒡子,連翹,甘草,升麻,紫草,山豆根(各一錢),

凡賊痘於齊出之後,其中有獨紅、獨大,摸之皮軟而不礙手者,此賊痘也。過三日之外,必變水泡。或甚而變紫黑泡,危症也。急用六氣煎,加紫草、紅花、蟬蛻解之。或用燈草、木通煎湯,調益元散,利去心經之熱,而紅自退。○如已成水泡,用保元湯,倍加四苓散利之,此秘法也。不然,則通身擦破,臭爛而死。

白話文:

如果痘疹的顆粒不明顯,互相連成一片,皮膚腫脹肉體浮起,或者在原本的痘疹周圍長出許多小痘疹,慢慢聚集在一起變大,逐漸形成一塊,這就非常危險。應該服用快斑湯和六味消毒飲來解毒。

快斑湯是用來治療痘疹發疹緩慢的。

藥方如下:人參(五分),當歸、防風、木通(各一錢),甘草(三分),木香、紫草、蟬蛻(各二分)。

六味消毒飲是用來解痘毒的。

藥方如下:牛蒡子、連翹、甘草、升麻、紫草、山豆根(各一錢)。

如果痘疹都已經長出來,其中有一顆痘疹特別紅、特別大,摸起來皮膚柔軟不硬,這就是賊痘。三天後它一定會變成水泡。如果更嚴重,就會變成紫黑色的水泡,這是非常危險的症狀。應該馬上服用六氣煎,再加上紫草、紅花、蟬蛻來解毒。也可以用燈草、木通煎湯,調配益元散,利去心經的熱氣,讓紅腫自己消退。

如果已經變成水泡,就用保元湯,再加倍四苓散來利水,這是秘方。否則全身會破裂潰爛,發臭而死。

六氣煎,治痘瘡氣虛,倒陷癢塌,合下方治賊痘。

黃耆(蜜炙),肉桂,人參,白朮,當歸,炙草(各錢半),加紫草、紅花、蟬蛻。

益元散,利小水。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共研細末,上藥調服三錢。

保元湯,治痘前後一切虛症。

人參,黃耆(蜜炙,一二三錢),炙草(一錢。)

四苓散,治一切濕症,從小便出。

豬苓,茯苓,澤瀉,木通

元參升麻湯,治痘瘡遊火變斑疹紅點而無頭粒者,或變紅赤成片,如雲頭突起而為丹者。

元參,升麻(各二錢),甘草(八分),防風,荊芥,牛蒡子(各六分),

白話文:

【六氣煎】,用於治療痘疹期間的氣虛問題,例如出現倒陷、癢塌等症狀。此方能與賊痘一同使用。

  • 黃耆(蜜炙)、肉桂、人參、白朮、當歸、炙草(各錢半)。
  • 加入紫草、紅花、蟬蛻。

【益元散】,有利於小便流通。

  •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
  • 共同研磨成細末,然後按照上藥的指示服用三錢。

【保元湯】,適用於治療痘疹前後所有虛弱的症狀。

  • 人參、黃耆(蜜炙,用量為一二三錢)、炙草(一錢)。

【四苓散】,適用於治療各種濕症,從尿液排出。

  • 豬苓、茯苓、澤瀉、木通。

【元參升麻湯】,適用於治療痘疹期間的火熱轉變為斑疹、紅點,且沒有突出的頭粒,或是變成一片紅赤,形狀如雲頭凸起成為丹色的症狀。

  • 元參、升麻(各二錢)、甘草(八分)、防風、荊芥、牛蒡子(各六分)。

水煎服。

凡痘有夾麻疹而出者,用前方加桔梗、黃芩(酒炒)各六分,令麻疹先退,而痘自起發。

復元大補湯,治痘瘡二三日細小,四五日漸大,六七日腳闊頂陷,色白如豆殼者,名曰倒陷。此氣血大虛,而漿不行也。

人參,黃耆(蜜炙,錢半),當歸(一錢三分),炙草(八分),肉桂,白朮,川芎(各八分),南木香(四分),

大便溏泄者,兼用參朮散(方見前。)頻服可療。

凡痘有痛者,其症屬實,此為吉兆。用生白芍為細末,酒調下一錢五分,立止。甚者,不過二服。

參歸大補湯,治痘出齊後,頭面腫脹,而痘不脹者。此氣血虛弱,不能收攝毒氣以成膿,故其毒散漫,妄行肉分也。

白話文:

藥方

人參、黃耆(蜜炙,錢半)、當歸(一錢三分)、炙草(八分)、肉桂、白朮、川芎(各八分)、南木香(四分)。

人參,當歸,黃耆(蜜炙。各一錢二分),川芎,桔梗,山楂肉,炙草(各八分),防風,白芷,厚朴(姜炒),紫草茸(各六分),南木香(三分),

姜引。

四聖膏,治痘出齊後,其間有紫黑脹硬,獨大而無根暈者,痘疔也。

珍珠,碗豆,亂髮(三者各燒灰存性。等分),冰片(少許)

用油胭脂調成膏,先將銀簪撥開疔口,將藥填於瘡內,即轉紅活。或用雄黃研細末,以胭脂濃浸水,調點疔上,亦化而為痘。

白話文:

人參、當歸、黃耆(蜜炙)、川芎、桔梗、山楂肉、炙草(分別為一錢二分、八分、八分、八分、八分、八分、八分)、防風、白芷、厚朴(姜炒)、紫草茸(分別為六分、六分、六分)、南木香(三分)、姜引。

四聖膏,用於治療痘疹全部出現後,期間出現紫黑色腫脹硬塊,單獨突出且沒有周圍紅暈的情況,這是一種痘疔。

珍珠、碗豆、亂髮(這三者分別燒成灰,保持其本質。等量分)。冰片(少量)。

使用油胭脂調和成膏狀,首先使用銀簪將疔瘡口挖開,將藥物填入痘疹內,痘疹就會轉為紅潤活絡。或者使用雄黃研磨成細末,以胭脂濃縮浸泡水,點在疔瘡上,也能使其化為痘疹。

敗毒生肌散,治痘收結後,仍作熱,臭爛出膿水者。

地骨皮,黃連(炒),黃柏(炒),五倍子,生甘草

等分為末,乾摻之。其不愈者,因毒未淨,仍服大連翹飲(方見上。)解之。或有毒水流處而隨爛者,用出蠶蛾綿繭,以生明礬末填在內,燒令汁盡,為末摻之。

清肺湯,治鼻出血,乃毒氣上衝於肺以外泄也,清之自止。

花粉(酒炒),麥冬,天冬(俱酒炒),甘草,桔梗,當歸(各八分),白芍(浸炒),又生白芍(酒浸),丹皮(酒浸),知母(蜜炒。各六分),生薑(一片)

白話文:

[敗毒生肌散]

用於治療痘疹收結後,仍然發熱,傷口發臭、潰爛並流出膿水的患者。

藥方:地骨皮、黃連(炒)、黃柏(炒)、五倍子、生甘草各等份研磨成粉,乾燥後直接撒在患處。

如果效果不佳,可能是毒素尚未完全清除,可以再服用大連翹飲(配方請見前文)以解毒。如果患處有毒液流出並持續潰爛,可用蠶蛾綿繭,填入生明礬粉末,燒至汁液蒸乾,研磨成粉,撒在患處。

[清肺湯]

用於治療鼻出血,此症是由於毒氣上衝肺部而外泄導致,清肺即可止血。

藥方:花粉(酒炒)、麥冬、天冬(俱酒炒)、甘草、桔梗、當歸(各八分)、白芍(浸炒)、生白芍(酒浸)、丹皮(酒浸)、知母(蜜炒,各六分)、生薑(一片)。

煎就,調發灰一錢服。或用發灰二錢,童便七分,酒三分,調服立止。輕者,只用發灰吹鼻亦止。○此證及咽喉口舌等病,切不可峻用寒涼,如犀角、生地、生三黃之類,冰伏其血,為害不小。

凡痘有水泡無膿者,此屬氣血兩虛,宜用十全大補湯或用參歸補益湯。(方俱見上。)如膿泡與水泡相半者,即十分中有三分膿泡者,猶有生意。若遍身水泡,全無膿漿,則危矣。倘胃氣好,飲食如常,亦可望生。但恐毒氣未散,須防發癰。

凡痘有失音者,或痘稠密,氣喉有痘,礙道而音啞也。外痘靨,內痘亦收,自聲亮而不必治也。若痘色虛陷,灰白而音啞者,乃氣血不足,送毒不出,毒留於肺,肺氣受傷,以致失音。宜參麥清補湯,(方見上。)兼服下方,方可救全。

白話文:

煮好後,調入一錢髮灰服用。或者使用兩錢髮灰,加上七分童子尿和三分酒,調和後服用可以馬上止痛。輕度的情況下,僅需將髮灰吹入鼻孔也能達到止痛的效果。

這類症狀以及咽喉、口腔等疾病時,千萬不要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例如犀角、生地、生三黃等類型的藥物,會讓血液凝結,對身體的危害不小。

對於長了水泡卻沒有膿液的痘疹,這表示是氣血雙虛的症狀,應當使用十全大補湯或參歸補益湯來治療(具體方子請參照上文)。如果水泡和膿泡各佔十分之一,即其中三分是膿泡的,仍然有生存的可能性。但如果全身都是水泡,卻完全沒有膿液,那麼情況就很危急了。如果消化系統運作良好,飲食正常,仍有可能痊癒。但要提防的是,毒素可能尚未散去,需小心防止痘疹擴散。

對於出現失音的痘疹,或是痘疹密集堵塞喉部,導致聲音嘶啞的情況。外痘消退,內痘收縮,聲音清晰無需特別治療。然而,如果痘疹顏色暗淡,呈灰色且聲音嘶啞,這表明是氣血不足,毒素無法排出,毒素留在肺部,傷害肺氣,導致失音。應使用參麥清補湯(具體方子請參照上文),並同時服用下方的藥物,纔能夠完全救治。

千金內托散,治一切氣血不足,以致毒留於中,變證不一。

人參,歸身,黃耆(蜜炙。各錢半),白芍(酒炒),大川芎(各六分),肉桂,炙草,山楂肉(各五分),南木香,防風,白芷,厚朴(姜炒。各三分),

生薑引,龍眼肉三個同煎,入好酒和服。

清毒撥翳湯,治痘後目赤腫痛不能開者,或翳膜遮蔽不能視者,此宜從容調治,不可用寒涼以傷元氣也。

當歸,花粉(酒蒸),牛蒡子,草決明,桔梗,甘草,刺蒺藜(各五分),菊花,密蒙花,穀精草,川木賊,乾葛,川芎,羌活,柴胡,防風,薄荷,生地,山梔(酒炒。各三分),

白話文:

千金內托散用於治療各種氣血不足導致毒素停留在體內,出現不同症狀的情況。藥方包含人參、歸身、黃耆(蜜炙)、白芍(酒炒)、大川芎、肉桂、炙草、山楂肉、南木香、防風、白芷、厚朴(姜炒),以生薑引,再加入龍眼肉三個一起煎煮,加入好酒服用。

清毒撥翳湯則用於治療痘疹後眼睛紅腫疼痛,無法睜開或眼翳遮蔽視力的情況。此方應謹慎用藥,不可使用寒涼藥物傷及元氣。藥方包含當歸、花粉(酒蒸)、牛蒡子、草決明、桔梗、甘草、刺蒺藜、菊花、密蒙花、穀精草、木賊、乾葛、川芎、羌活、柴胡、防風、薄荷、生地、山梔(酒炒)。

生薑一片引。如目赤甚者,加黃連(酒炒)四分。如大便秘燥,加大黃(酒炒)錢半。得大便通,仍去之。此治毒輕者,不得十劑而愈;毒重者,必須多劑,乃獲全效。若峻攻其里而疏利其下,勢求連效,自必喪明。並忌涼藥點洗。

十神解毒湯,治痘二三日間,已出未出,煩躁不安,口渴尿赤等證。

歸尾,生地,紅花(俱酒浸),丹皮,桔梗,赤芍,伏毛(洗淨,薑汁拌曬),木通,連翹(去心),小川芎(各七分),

水煎服。此方以涼血、行血為主,初服穩協。

荊防解毒湯,治痘夾斑、夾麻、夾丹者,俱可通用。

白話文:

生薑一片引導藥力進入體內,如果眼睛紅腫嚴重,就加酒炒黃連四分。如果便秘乾燥,就加酒炒大黃半錢。大便通暢後,就停用大黃。這方治毒性輕者,不超過十劑就能痊癒;毒性重者,需要多服幾劑才能完全有效。如果過度峻猛攻伐內里,而過度疏泄下焦,想要快速見效,就會造成失明。並且忌用涼藥點洗眼睛。

十神解毒湯,適用於出痘兩三天,痘疹已出未出,病人煩躁不安,口渴尿赤等症。

歸尾、生地、紅花(皆用酒浸泡)、丹皮、桔梗、赤芍、伏毛(洗淨,用薑汁拌勻曬乾)、木通、連翹(去心)、小川芎(各七分),用水煎服。此方以涼血、行血為主,初服穩妥協調。

荊防解毒湯,適用於痘疹伴隨斑點、麻疹、丹毒者,皆可服用。

防風,荊芥穗,升麻(各四分),黃芩(酒炒),黃柏(酒炒),元參,牛蒡子(炒研。各六分),

水煎服。

牛蒡子湯,治痘密身熱,連日不退。

牛蒡子(炒研),歸身,炙草,柴胡,連翹,黃芩(酒炒),黃耆(生用),地骨皮(各八分),

水煎服。

凡孕婦出痘,總以安胎為主。其初發熱,則用參蘇飲以發之。痘既出後,則多服安胎之藥,詳載婦科胎孕門,可以參閱。泄者,用黃芩湯合四君子湯,內加訶子。血虛者,用四物湯加托藥。色灰白而起發遲者,用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凡條芩、白朮、艾葉、砂仁之類,與候相宜者,採而用之,切不可用丁桂燥熱之品。

白話文:

防風、荊芥穗、升麻各取四分,黃芩、黃柏用酒炒,元參、牛蒡子炒研各取六分,加水煎服,可治痘疹密佈、身體發熱,連續多日不退。

牛蒡子炒研、歸身、炙草、柴胡、連翹、黃芩用酒炒、黃耆生用、地骨皮各取八分,加水煎服。

懷孕婦女出痘,以安胎為首要。初期發熱,可用參蘇飲幫助發疹。痘疹出後,則多服用安胎藥,詳見婦科胎孕門。若有泄瀉,可用黃芩湯合四君子湯,並加入訶子。血虛者,用四物湯加托藥。痘疹顏色灰白、發疹緩慢者,用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凡是條芩、白朮、艾葉、砂仁等與病情相宜的藥材,都可以選用,切忌使用丁桂等燥熱之品。

更有出痘時而正產者,勢必氣血兩虛,亦以十全大補湯為主。虛寒者,少加附子。若寒戰咬牙,腹脹不渴,而身熱足冷者,此乃脾胃內虛,外作假熱也,宜參耆、歸、附、木香之類,禁用寒涼。亦有口渴飲水,大便燥,小便赤而短,脈息洪滑者,此內熱也,宜用五苓散加黃芩、白芍之類。至於崩漏、血氣痛、血暈等證,俱載婦科生產門,可以參用,不必復贅。

凡痘以觀形察色為主。然不診脈,何以決臟腑虛實寒熱之真情,而治療之無誤也?蓋以左手脈之大小,以分血之盛衰;右手脈之大小,以分氣之盛衰。七歲以上,五至為平;七歲以下,六至為平。過則為數,邪氣實也;不及為遲,正氣虛也。人迎緊,外感也;氣口數,內傷也。

白話文:

在出現痘疹期間仍能正常生產的情況下,通常是因為氣血雙虛,主要應以「十全大補湯」為主藥。對於體質偏寒的人,可適量加入附子。若出現寒熱交織、咬牙、腹部脹滿但不想喝水,卻身體發熱腳卻冰冷的情況,這是脾胃功能不足,表面表現為假熱,此時應使用人參、黃芪、附子、木香等類藥物,禁止使用寒涼性藥物。同時,也有口渴想喝水、大便乾燥、小便赤黃且量少、脈搏洪滑的情況,這是內部有熱,適合使用五苓散加黃芩、白芍等類藥物。

對於崩漏、血氣痛、血暈等婦科問題,都記錄在婦科生產部分,可以參考使用,不必再贅述。

所有關於痘疹的觀察和診斷,主要是從形狀和顏色來判斷。然而,不進行脈診,如何確定臟腑的虛實寒熱的真實情況,進而進行正確的治療呢?左手脈象的大小可以分辨血液的盛衰;右手脈象的大小可以分辨氣血的盛衰。7歲以上的兒童,5次脈動為正常;7歲以下的兒童,6次脈動為正常。脈動超過正常範圍是數脈,代表邪氣實;脈動不及正常範圍是遲脈,代表正氣虛。人迎脈緊張表示外感病;氣口脈數表示內傷病。

浮而數,表熱也;浮而遲,陽氣衰也。沉而緊,裡熱也;沉而細,元氣脫也。然痘疹為陽病,故脈浮沉俱宜略帶洪實。若弱而無力,則為陽病而見陰脈,必凶之兆。至於浮而無根,細而欲散,遲而欲絕,沉而時一至者,皆死脈也。夫痘瘡自發熱以至起脹,毒從內出,陽之候也,其脈尤宜浮大而數,不宜沉細而遲。

既靨之後,毒從外解,陰之候也,脈宜和緩,不宜洪數。但要和平有神,切忌虛大無力。六日以前宜動,六日以後宜靜也。脈靜身涼而神寧者生,脈燥身熱而心煩者死,所必然也。然六部之外,又有衝陽脈者,胃脈也。(脈在足大指、次指之間,陷上三寸,動脈者是也。)太谿脈者,腎脈也。

白話文:

浮起且快速跳動的脈象,表示體表有熱邪;浮起且緩慢的脈象,則代表陽氣不足。沈下且緊繃的脈象,表示體內有熱邪;沈下且細弱的脈象,則可能表示元氣瀕於瀉脫。然而,痘疹是屬於陽性的疾病,所以脈象即使浮現或沈入,都應帶有洪大的實質感。若脈象顯得弱小無力,則代表陽性病卻出現了陰性的脈象,這通常是一種不好的預兆。至於浮現無根、細弱欲散、緩慢欲絕,或者沈下且時有間歇的脈象,都代表死亡的脈象。

痘疹從發熱到開始脹起,毒素從內部排出,這是陽性的症狀,脈象應當浮現且大且快,不應該沈下且細弱且緩慢。

在痘疹初期,脈象應當動蕩,到了後期,脈象則應當平和緩慢。只要脈象平和且有精神,切記不可出現虛弱且無力的脈象。在六天之前,脈象宜動,六天之後,脈象宜靜。脈象平靜、身體涼爽且精神安定的人,代表生機,脈象乾燥、身體熱燥且心中煩躁的人,則代表死亡,這是必然的結果。

此外,除了六個脈象之外,還有衝陽脈,這是胃脈(脈象在腳拇指與第二趾之間,深陷三寸處的動脈)。太溪脈是腎脈。

(脈在足內踝下,動脈者是也。)胃為主,腎為根,此二脈關係最重。倘至六部無脈,生死難辨,宜於此診之。若悠悠條理,不斷不急,元氣尚在,猶有生意,可救而活也。若此二脈先絕,縱六脈猶存,亦為凶候。復以二脈較之,則太谿尤重於衝陽耳。其中脈理,所當熟晰。

備揀古來治痘雜症至簡至穩單方於後,以便取用。

硃砂(一錢,研細),真麝香(五釐),蓖麻子(三十六粒,去殼,紙裹壓去油),共研成糊,於端午日午時,塗兒頂囟、前後心、手足心、兩手彎、兩腿彎如錢大,任其月落,不可洗去。(此方塗一年者,止出二分。塗二年者,止出一分。塗三年者,不復出矣。傳方之家,已十六世不出痘矣。

白話文:

脈象在腳踝內側,動脈所處的位置。胃是主導,腎是根基,這兩個脈象的關係最為重要。如果六部都沒有脈象,生死難辨,應在此進行診斷。若脈象緩和,不急不慢,表示元氣還在,仍有生機,有可能被救活。但如果這兩個脈象先斷,即使其他脈象還存,也是凶兆。再者,比較這兩個脈象,太溪比衝陽更為重要。其中的脈理,應該要熟練理解。

以下列出了古代治療天花和其他雜症最簡單且穩定的單方,方便使用。

硃砂(一錢,研細),真正的麝香(五釐),蓖麻子(三十六粒,去殼,紙包裹後壓出油),一起研磨成糊狀,選擇端午日午時,塗抹在兒童的頂囟、前後心、手足心、兩手彎、兩腿彎,大小如銅板,任由月亮落下,不要清洗掉。(這個方法塗抹一年,只會出現二分之一的反應;塗抹兩年,只會出現十分之一的反應;塗抹三年,就不會再出現反應了。傳授這種方子的家庭,已經有十六代沒有出現天花了。)

)○又方:用梅花蕊(七朵研),硃砂(細研,水飛,一錢),於除夕砂糖調服,出痘必稀。再用一服者,痘可不出。○又方:用蚯蚓一條,(細小白頸者佳)烏雞卵一個,於卵開一小孔,入蚯蚓在內,紙封其孔,飯上蒸熟。每歲立春日或春分日與兒食一枚,永不出痘。凡值痘證時行,即食二三枚亦妙。

○又方:用蟬蛻、鳳凰殼、(即抱出雞子殼)神仙脫(即父母爪甲。)等分研末,於除夕用蜜湯調服一錢,三年後永不出痘。○又方:用七星烏魚(頭上有七星,夜朝北斗。)大者一尾,小者不拘,(此魚用水可以久蓄。)於除夕煮湯,將兒遍洗。耳鼻等處,俱要水到。若天寒,於火邊塗之,不可因魚腥而用清水洗去。

白話文:

【又方】:使用七朵梅花蕊研磨後,加上細研並經水飛過的硃砂(一錢)。在除夕那天,用砂糖調和後服用,這樣一定會讓痘痘出現得比較稀疏。再服用一次,痘痘就可能不會出現了。

【又方】:取一條細長而白色的蚯蚓(愈是細長白色愈好),再加上一個烏雞蛋,將蛋打開一小孔,然後將蚯蚓放入孔中,用紙封住孔口,然後在飯上蒸熟。每年在立春日或春分日給孩子吃一個,這樣永遠都不會出現痘痘。如果當季有痘疹流行,吃兩三個也會很有效。

【又方】:使用蟬蛻、鳳凰殼(即抱出雞蛋的殼)、神仙脫(即父母的指甲)等量研磨成粉末,除夕那天用蜂蜜湯調和後服用一錢,這樣三年後永遠都不會出現痘痘。

【又方】:選用頭上有七星,夜晚能朝向北斗的七星烏魚,大的一條,小的也沒關係(這種魚可以用水長期保存)。在除夕那天煮湯,讓孩子全身都浸在湯裡清洗。耳朵、鼻子等地方都要讓水洗到。如果天冷,可以在火邊塗抹,但不能因為魚腥味而用清水洗掉。

不信,或留一手一足不洗,日後出痘,此處獨多。○又方:用本兒脫下臍帶燒灰存性為末,敷於乳頭,令兒吮之。稀麻痘,並解瘡毒。○又方:於痘未見點時,用絲瓜近蒂三寸,連皮子燒灰存性為末,沙糖水調下,或用燈心湯調服,多老少,少者無。○又方:用雞卵七個,以童便次第浸七日,每日換童便,先浸者先取,水煮,令兒食一個,痘出最稀,亦有不出者。

防痘入目,於發熱時,常以胭脂浸水點之,或以白芥子研末,水調敷足心,熱歸下,可免。○咽喉痘瘡,用牛蒡子二錢,桔梗一錢,甘草節七分,煎服。外以屋上老瓦細研末吹之。○痘出不快,熱甚便秘,用牛蒡子(炒)一錢二分,荊芥穗二分,甘草四分,煎服。即已出者亦可服。

白話文:

不相信的話,可以試著留下一隻手或一隻腳不洗,日後長痘,就會發現這些地方特別多痘。另外,可以將孩子掉落的臍帶燒成灰,研成粉末,敷在乳頭上,讓孩子吸吮,可以預防麻疹,並解瘡毒。還有,在痘痘還沒出現時,可以將絲瓜靠近蒂頭的三寸部位,連皮子燒成灰,研成粉末,用糖水調服,或用燈心草煮的湯水調服,可以讓長出的痘痘少而小,甚至不長。另外,可以將七個雞蛋用童子尿浸泡七天,每天換一次童子尿,先浸泡的先拿出來,煮熟後讓孩子吃一個,痘痘就會長得少,有些人甚至不會長。

為了防止痘痘長到眼睛裡,在發燒的時候,可以用胭脂浸水點在眼睛上,或者用白芥子研磨成粉末,用清水調勻後敷在腳心,可以讓熱氣往下走,避免痘痘長到眼睛裡。如果喉嚨長了痘瘡,可以用牛蒡子二錢、桔梗一錢、甘草節七分,煎服。也可以用屋頂上老瓦研成細粉,吹在患處。如果痘痘長得慢,發熱嚴重而且便秘,可以用牛蒡子(炒)一錢二分、荊芥穗二分、甘草四分,煎服。已經長出痘痘的人也可以服用。

大便利者忌用。○痘瘡煩渴,甘草(炙)花粉等分煎服。○痘毒入心,始有白泡,忽搐入腹,紫黑無膿,用大鬱金一枚,甘草二錢半,水一碗,煮乾,去甘草,焙研為末,入冰片一分,每用一錢,以生豬血五七滴,開水調下,不過二服。甚者,毒氣從手足心出如癰狀,乃瘥。

○痘疹失表發熱時腹痛,此毒氣相搏,欲出不得出也,用商陸根和蔥白搗敷臍上,痘出無患。○痘已出,外受風寒,竅閉血凝,痘不長,或變黑色,用霜後貼水紫背荷葉(炙)、姜蠶(炒)等分為末,酒調五分服,奇效。○痘瘡口禁,用吳茱萸二粒,細嚼咽之,即開。取辛以散之也。

白話文:

患有嚴重疾病的人不適合使用這些藥方。痘瘡患者發燒口渴,可用炙甘草和花粉等量煎服。痘毒入心,開始長白泡,突然抽搐進腹,顏色紫黑且無膿,可用鬱金一塊、甘草二錢半,水一碗煎煮至乾,去甘草,焙成粉末,加入冰片一分,每次服用一錢,用生豬血五七滴,開水調服,不超過兩服。病情嚴重者,毒氣從手腳心冒出如癰瘡狀,即將痊癒。

痘疹發疹前發熱並伴隨腹痛,這是毒氣相搏,想要發疹卻無法發出,可用商陸根和蔥白搗碎敷於臍上,痘疹即可發出無礙。痘疹已發出,但因外受風寒,毛孔閉塞,血凝滯,痘疹無法長大,甚至變成黑色,可用霜降後的紫背荷葉(炙)、姜蠶(炒)等量研磨成粉,用酒調服五分,效果奇佳。痘瘡患者口禁,可用吳茱萸兩粒,細嚼吞下,即可開口,這是利用辛味散寒之理。

○痘瘡變黑,用穿山甲(蛤粉炒)為末,加麝少許,溫酒調服五分,即紅活,如神。○痘瘡黑陷,用豬心血,即尾血亦可,加冰片少許研勻,酒調服,一刻紅活。○痘甚,血熱變紫赤而二便閉者,用紫草、紅花、蟬蛻等分煎服,即解。○痘不起發,用雄雞冠血和酒服。○痘初發托之,用穿山甲(取頭上及前足者,土拌炒黃)一兩,紅曲一錢(略焙)共研末,以雄雞冠血和酒調服,大人一錢,小兒六七分,較前方更佳。

○痘瘡黑陷欲死者,用小兒糞將砂罐貯之,鹽泥固封,火煅通紅,取出為末,蜜水調服一錢。○痘收時,有咳逆者,取真黃土研細,將童便調軟,貼鼻下兩邊,聞氣立止。○痘漿滿時,或感寒,一時變黑紫色,用好肉桂煎服,立見如前。○痘爛不幹,用多年屋上茅焙研,摻之。

白話文:

1. 痘瘡變黑

若痘瘡變黑,可用穿山甲(用蛤粉炒過,研磨成粉)五分,加入少許麝香,用溫酒調和服用,就能使痘疹轉紅,效果如同神效。

2. 痘瘡黑陷

若痘瘡黑陷,可用豬心血(尾血亦可),加入少許冰片研磨均匀,用酒調和服用,很快就能使痘疹轉紅。

3. 痘瘡嚴重

若痘瘡嚴重,血熱導致痘疹變為紫紅色,且大小便不通暢,可用紫草、紅花、蟬蛻等量煎服,就能解毒。

4. 痘瘡不發

若痘瘡遲遲不發,可用雄雞冠血和酒服用,幫助痘疹發出。

5. 痘瘡初發

若痘瘡初發,可用穿山甲(取頭部和前腳,用土拌炒至黃色)一兩,紅曲一錢(略微焙炒)共研磨成粉,用雄雞冠血和酒調和服用,成人服用一錢,小兒服用六七分,效果比前述方法更好。

6. 痘瘡黑陷瀕死

若痘瘡黑陷,患者瀕臨死亡,可用小兒糞便裝入砂罐,用鹽泥封口,用火煅燒至通紅,取出研磨成粉,用蜜水調和服用一錢。

7. 痘瘡收口

若痘瘡收口時出現咳嗽逆氣,可用真黃土研磨成細粉,用童便調和成軟膏,貼在鼻下兩側,聞到氣味即可止咳。

8. 痘瘡變黑

若痘瘡漿滿時,或因感寒而突然變為黑紫色,可用上好的肉桂煎服,就能立刻恢復到之前的狀態。

9. 痘瘡潰爛

若痘瘡潰爛不癒合,可用多年屋頂上的茅草焙炒研磨成粉,撒在潰爛處。

或用末鋪床上,加一層布於上,睡之即愈。○痘癢及痂不落,以蜜時刷之,痂易落,且無瘢痕。○痘爛,用枇杷葉煎湯洗之。次用海螵蛸末或綠豆末敷之。○又方:用干黃牛糞燒過,取中間白者研末敷之。○痘瘡瘢痕,用陀僧末,人乳調塗,夜上旦洗。○痘癰,用黑大豆、赤小豆、綠豆研末,醋調塗之,立消。

○痘灰白,吐瀉肢冷,用丁香九粒,乾薑(炒)一錢,水煎,熱服。○痘焦狂妄,用滑石、硃砂(水飛)各一錢,冰片三釐共研末,冷水調服一二分,得睡自安,神方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記載了古代治療痘瘡的各種方法,包括治療痘痘本身,以及一些併發症的治療方案。

其中包含了外用藥物敷貼,例如用藥末鋪床、蜂蜜塗抹、枇杷葉煎湯洗滌等方法,以及內服藥物治療,例如丁香、乾薑煎服,以及滑石、硃砂、冰片等藥物組合治療神志不清等併發症。

凡出痘疹時,有當避者,有當禁者。謹之,則重可變輕,不謹,則輕必變重。避:腋下狐臭氣,行遠勞汗氣,溝糞濁惡氣,婦人經候氣,房中淫液氣,諸瘡腥臭氣,砒硫蚊煙氣,誤燒頭髮氣,吹滅燈燭氣,柴煙牛羊氣,蔥蒜韭薤氣,煎炒油煙氣,醉酒葷腥氣,麝香燥烈氣。

禁:生人往來,詈罵呼怒,對梳頭,對瘙癢,勿掃地,勿對謊言,勿使僧道孝服人入房,勿對飲食歌樂。

麻者即疹也,與痘不同。痘屬少陽,三焦火也。陽道常饒,故大而腫。麻屬少陰,心火也。陰道常乏,故小而密。痘毒出於臟,臟屬陰,陰主血,故痘有形而有汁。麻毒出於腑,腑屬陽,陽主氣,故麻有形而無漿。痘有寒有熱,麻則有熱而無寒。痘宜充實,可用補劑;麻忌內實,只宜解散。

白話文:

避開

  • 腋下狐臭氣
  • 長途跋涉勞累出汗的氣味
  • 溝渠糞便的污濁惡臭
  • 婦女月經期間的氣味
  • 房事後的淫邪氣味
  • 各種瘡傷的腥臭氣味
  • 砒霜硫磺蚊蟲煙氣
  • 誤燒頭髮的氣味
  • 吹滅燈燭的氣味
  • 柴草煙氣、牛羊的氣味
  • 蔥、蒜、韭、薤的氣味
  • 煎炒食物的油煙氣味
  • 醉酒後吃葷腥的食物的氣味
  • 麝香的燥烈氣味

禁止

  • 生人來往
  • 罵人、大聲呼喊、生氣
  • 對著梳頭
  • 對著搔癢的地方
  • 掃地
  • 對著謊言
  • 讓僧人、道士、穿孝服的人進入房間
  • 對著飲食唱歌、演奏音樂

雖皆胎毒,而發既殊,治亦不同。其初出之際,痘防表虛,不可過表;麻貴盡出,過表無妨。既出之後,麻宜補陰以制陽,痘則補氣以生血。蓋麻熱甚,則陰分煎熬,自陰虛火動,故宜滋陰清火,最忌酸斂溫補燥悍之品。初發熱時,如桂枝、羌活、蒼朮、丁香、肉桂、砂仁之類,其性辛熱,能使毒壅蔽而不得出。又忌驟用寒涼,使毒冰伏而不得宣,俱致內攻之患。

治宜升麻葛根湯。雖寒勿用桂枝,雖虛勿用參朮,雖嘔而有痰,勿用半夏、南星。並忌誤作傷寒,而用汗下之法,乃為穩協。

麻出六腑,其毒淺而易散。然其熱毒,上蒸於肺,故肺家見證獨多,咳嗽、流涕、眼腫含淚、面腫腮赤者是也。然有輕重之分:如身體微汗,上下潮潤,神清食常,不燥不迷,一日現幾陳爪數鮮紅者,輕也。不必服藥,但禁風寒葷腥而已。若氣喘鼻乾,驚狂作嘔,熱甚昏迷者,重也。

白話文:

雖然都是胎毒,但發病表現不同,治療方法也各有差異。

  • 初期:
  • 痘疹以防護表虛為主,不可過度使用表散藥物。
  • 麻疹則需要盡快將毒氣排出,過度表散無妨。
  • 發疹後:
  • 麻疹宜補陰以制陽,痘疹則補氣以生血。
  • 因為麻疹熱毒較盛,會煎熬陰液,導致陰虛火動,所以要滋陰清火,最忌酸收溫補、燥烈悍實的藥物。
  • 初期發熱時,像桂枝、羌活、蒼朮、丁香、肉桂、砂仁等辛熱藥物,會使毒氣壅塞體內而無法排出。
  • 也忌諱驟然使用寒涼藥物,會使毒氣冰伏體內而無法宣洩,兩種方法都會導致毒氣內攻。

治療宜用升麻葛根湯。

  • 即使體寒也不要用桂枝。
  • 即使虛弱也不要用人參、白朮。
  • 即使嘔吐有痰也不要用半夏、南星。
  • 更忌諱誤認為傷寒而使用汗下法,這樣做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麻疹發病部位主要在六腑,其毒氣較淺易於散發。

  • 但麻疹的熱毒會向上蒸騰到肺部,所以肺部症狀表現較多,常見咳嗽、流涕、眼腫含淚、面腫腮赤。
  • 根據症狀輕重可分為兩種:
  • 輕者:身體微汗,上下潮潤,精神清醒,食欲正常,不燥不昏迷,一天出現幾粒鮮紅的疹子。這種情況不用服藥,只需忌風寒、葷腥即可。
  • 重者:氣喘鼻乾,驚狂作嘔,熱毒很重,昏迷不醒。

或初見如芥而色紅,倏而變紫色者險。變黑色者逆。此際不可用藥失序,不可過為攻表以傷胃氣,反令停毒攻肺。務宜辨寒熱虛實而治之。其法惟宣其毒以盡出之於外,雖紅腫殊甚,亦不足慮。以其既發於外,可免內攻,不若痘家之必顧其收靨也。

夫痘屬陰,故頭面先見而稀少者為佳;麻屬陽,故頭面宜多見成粒而色紅者為吉。痘瘡貴三四次陸續出者為妙;麻疹貴一齊湧出而便解者為上。凡以火照之,遍身如塗朱者,將出之兆也。痘色最厭繁紅,麻色偏喜通紅。蓋麻發於心,紅者火之正色也。若色淡白者,是心血不足也,宜養血托毒湯主之。

白話文:

第一段

如果痘疹剛開始出現時像芥子般大小,顏色發紅,然後突然變紫色,則情況危急。變黑色則屬於逆證。此時不可隨意用藥,不可過度攻表而損傷胃氣,反倒會導致毒素停滯攻肺。務必辨別寒熱虛實,然後再進行治療。治療方法應以宣散毒氣為主,讓毒氣盡快排出體外,即使紅腫嚴重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為毒氣已發散到體表,可以避免內攻,不像天花一樣需要顧慮後續的疤痕。

第二段

天花屬於陰性病,所以頭面部先出現,數量稀少者為佳;麻疹屬於陽性病,所以頭面部應該多見成粒,顏色發紅者為吉。天花最好是分三次左右陸續出現,麻疹則最好是全部一起湧出然後很快消退。凡是用火照射,全身像塗上朱砂一樣,就是將要出疹的徵兆。天花疹的顏色最忌諱鮮紅,麻疹的顏色則偏好通紅。因為麻疹發於心,紅色是火的本色。如果顏色淡白,則表示心血不足,宜用養血托毒湯治療。

如色太紅焰,或微紫者,是血熱也,宜大青湯主之。(方見下。)若色黑者,是血熱而枯,乃凶兆也。善於涼血生血,或者可救。

昔人謂天氣暄熱,宜用辛涼發之,如黃連解毒湯之類。又謂天氣嚴寒,宜用辛熱發之,如桂枝之類。不知天時炎熱,豈寒涼之藥所能解!今驟用寒涼,恐不能以解外熱,而適足以阻內熱,使不得出而內攻也。天氣大寒,只宜置之燠室,謹避風寒可也。且天氣雖寒,而人身之熱毒未必減也。

若再辛熱以助毒,其變幻有不可測者矣。至於麻疹初起,有四肢逆冷者,乃火極似水之故,不可妄投熱藥,待麻現,自然平和也。若在大病後、吐瀉後、體虧而適出麻,有是證者,須當別論。又有麻發而自利者,其毒亦因利而散,此殊無妨。忌用參朮訶蔻補澀之藥,以圖速止,致生喘滿脹滯等證,不可推測。

白話文:

如果臉色過於紅潤或是微微呈現紫色,這表示體內血熱,應該服用大青湯來調理(具體方劑詳見下文)。若臉色呈現黑色,則是血熱但體質已虛弱,這是不好的預兆。在這種情況下,最好能涼血養血,有可能會有所改善。

過去有人認為,在天氣熱的時候,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來發汗,像是黃連解毒湯這種類型的藥物。同樣地,他們認為在天氣寒冷的時候,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來發汗,例如桂枝這種類型的藥物。但實際上,天氣炎熱,並不是寒涼的藥物所能解決的!現在突然使用寒涼的藥物,可能會無法消除外部的熱,反而會讓內部的熱更加阻塞,使得熱毒無法排出而引起內攻。天氣大冷,只需要將病人安置在溫暖的房間,小心避免風寒即可。而且即使天氣寒冷,人的熱毒也不一定會減少。

若再使用辛熱的藥物來助長毒素,那麼病情變化就難以預測了。對於麻疹初期,如果出現四肢冰涼的情況,這是因為熱毒過盛,類似於水的表現,不應隨意使用熱藥,等到麻疹出現,自然會恢復平和。如果在大病後、嘔吐腹瀉後、身體虛弱時纔出現麻疹,有這樣的症狀,則需要另外考慮。此外,如果麻疹發作後自行排便,這表示毒素已經通過排便散去,這並無大礙。應避免使用參朮訶蔻等補益收縮的藥物,以免過度治療導致喘息、脹滿、滯塞等症狀,這些都是不可預測的副作用。

或大泄不止,以及糞黃而色紅者,須當調治,不可忽也。

升麻葛根湯,治陽明火毒,表實邪盛。用此解散,麻疹易現。

升麻,葛根,甘草(各一錢),白芍(酒浸,錢半),

水煎,熱服。

柴歸飲,治麻疹無實邪者。用此托之散之,不助邪不損氣,易於出現。

當歸(二錢),白芍(錢半),柴胡(一錢),乾葛(錢二),甘草(八分),

荊防敗毒散,治麻疹發熱二一三日間發散通用。

白話文:

對於長期不停的大便失禁,或者黃色並且顏色偏紅的糞便,必須要進行調理,不可輕視。

升麻葛根湯,用於治療陽明經的火毒,以及表層的邪氣過盛。使用這種藥方可以幫助疏散體內的邪氣,使麻疹容易出現。

成分包括:升麻、葛根、甘草(各一錢)、白芍(酒浸泡,錢半), 使用方法是加水煮沸後,熱服。

柴歸飲,用於治療麻疹無實邪的情況。使用這種藥方可以幫助疏散體內的邪氣,不會加重病情,也不會損傷體力,使麻疹容易出現。

成分包括:當歸(二錢)、白芍(錢半)、柴胡(一錢)、乾葛(錢二)、甘草(八分), 使用方法是加水煮沸後,熱服。

荊防敗毒散,用於治療麻疹在發熱兩到三天之間的發散通用情況。

成分包括:荊芥、防風、敗毒草、其他具體成分未提及,但通常會包含針對麻疹的常用草藥, 使用方法是根據藥方的指示進行熬煮,然後熱服。

柴胡,荊芥穗,防風,羌活,獨活,前胡,川芎,枳殼,人參,甘草,桔梗,茯苓(等分),薄荷葉(減半)

水煎服。或加牛蒡子、連翹以解毒,竹葉以清熱,更妙。如天氣大熱,加黃芩(炒)八分。大寒,加麻黃(蜜炒)八分,水煎,熱服。

解毒快斑湯,治麻已現形,一二日之間解毒通用。

連翹,牛蒡子(研),荊芥,防風(各七分),蟬蛻(五個),山楂肉,生地(各錢半),歸尾,桔梗,黃芩(各八分),川芎(五分),乾葛,紫草

白話文:

此方名為「解毒快斑湯」,專治麻疹已出現疹子,且在一兩天內解毒通用的情況。

基本藥方

包括:柴胡、荊芥穗、防風、羌活、獨活、前胡、川芎、枳殼、人參、甘草、桔梗、茯苓,各取相同份量,薄荷葉取一半份量。

根據病情,可加不同的藥物

  • 若需要解毒,可以加入牛蒡子和連翹。
  • 若需要清熱,可以加入竹葉,效果更佳。
  • 若天氣炎熱,可以加入炒過的黃芩,份量為基本藥方的八分之一。
  • 若天氣寒冷,可以加入蜜炒過的麻黃,份量為基本藥方的八分之一,水煎後趁熱服用。

加味方

則针对麻疹症状进行更精准的调整,包括:連翹、牛蒡子(研磨)、荊芥、防風、蟬蛻、山楂肉、生地、歸尾、桔梗、黃芩、川芎、乾葛、紫草。

備註

  • 藥材份量需根據醫師指示調整。
  • 此方僅供參考,實際使用請遵醫囑。

水煎服。

化毒清表湯,治麻疹已出,而紅腫壯熱,大便秘,小便赤,舌黃氣粗等證。

牛蒡子,連翹,花粉,地骨皮,山梔(炒),黃連,黃芩,乾葛,元參(各八分),桔梗,前胡,木通,甘草,薄荷,防風(各五分),

如口渴,加花粉一錢,石膏(煅研)三錢。大便澀,加大黃(酒炒)錢半。

養血托毒湯,治麻現色白,心血不足,體虛神倦者。

當歸(二錢),白芍(酒炒,錢半),熟地(二錢),茯神(一錢),淮山藥(炒,錢半),沙參(一錢二分),甘草,生地(酒浸),丹參(各一錢),柏子仁(炒去油,八分),牛蒡子(炒研,六分),白蓮肉(去心,炒研,一錢),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化毒清表湯用於治療麻疹已經出現,並且伴隨紅腫發熱、大便秘結、小便赤黃、舌苔黃厚、呼吸粗重等症狀。方劑包含牛蒡子、連翹、花粉、地骨皮、山梔(炒)、黃連、黃芩、乾葛、元參(各八分)、桔梗、前胡、木通、甘草、薄荷、防風(各五分)。如果口渴,可以加花粉一錢、石膏(煅研)三錢。如果大便乾澀,可以加酒炒大黃錢半。養血托毒湯用於治療麻疹顏色發白,心血不足,體虛神倦的人。方劑包含當歸(二錢)、白芍(酒炒,錢半)、熟地(二錢)、茯神(一錢)、淮山藥(炒,錢半)、沙參(一錢二分)、甘草、生地(酒浸)、丹參(各一錢)、柏子仁(炒去油,八分)、牛蒡子(炒研,六分)、白蓮肉(去心,炒研,一錢)。

水煎,頻服,以轉紅為吉。

大青湯,治麻色紅而紫,屬血熱大毒,用此解之。

生地(二錢),石膏(生研,三錢),元參,地骨皮,知母(各錢半),木通,甘草,青黛,荊芥穗(各一錢),

淡竹葉十二片,水煎服。若紫色退,止服,恐寒涼傷胃也。

麥門冬湯,治表邪內熱咳嗽甚者。

麥門冬,葛根(各錢半),升麻(六分),赤芍(酒炒),茯苓(八分),甘草(炙,六分),石膏(煅研,二錢),

白話文:

用清水煎煮藥物,頻繁服用,藥汁轉紅則為吉兆。大青湯用於治療皮膚呈暗紅色且帶紫色,屬於血熱毒盛的病症。藥方包括生地二錢、生研石膏三錢、元參、地骨皮、知母各錢半、木通、甘草、青黛、荊芥穗各一錢,淡竹葉十二片,用水煎煮服用。若紫色退去,則停止服用,以免寒涼傷胃。麥門冬湯用於治療外感風邪內熱咳嗽嚴重者。藥方包括麥門冬、葛根各錢半、升麻六分、酒炒赤芍、茯苓八分、炙甘草六分、煅研石膏二錢。

水煎服。如肺火甚,加貝母、知母各七分。

門冬清肺湯,治麻後咳嗽不上。

天門冬(去心),麥冬(去心),款冬花,知母,貝母,桔梗,牛蒡子,地骨皮,杏仁(去皮尖。各錢半),馬兜鈴,甘草(各七分),

水煎,溫服。

清肺飲,治麻症五六日之間尚有餘毒留於肺胃,咳嗽氣粗,身熱不退。

石膏(三錢),生地,麥冬,元參(各一錢),桔梗,黃芩,歸尾(各八分),姜蠶(五條),甘草,陳皮(各六分),知母(七分),柴胡(六分),竹葉(四片)

白話文:

用清水煎煮服用。如果肺火很旺,就再加入貝母和知母各七分。

門冬清肺湯可以治療麻疹後咳嗽不止。

天門冬(去除心部)、麥冬(去除心部)、款冬花、知母、貝母、桔梗、牛蒡子、地骨皮、杏仁(去除皮尖)、馬兜鈴、甘草(各七分),

用清水煎煮,溫熱服用。

清肺飲可以治療麻疹病發五、六天後,肺胃仍然有餘毒,咳嗽氣粗,身體發熱不退的情況。

石膏(三錢)、生地、麥冬、元參(各一錢)、桔梗、黃芩、歸尾(各八分)、姜蠶(五條)、甘草、陳皮(各六分)、知母(七分)、柴胡(六分)、竹葉(四片)。

水煎,熱服。

清熱活血湯,治麻色焦黑凶症。多服速服。黑色退,乃吉。

生地,丹皮(各二錢),黃柏,黃連,黃芩(各酒炒錢半),側柏葉,赤芍,牛蒡子(炒研。各一錢),連翹(去心),甘草(各一錢二分),薄荷葉(八分),

水煎,熱服。如口渴,加花粉一錢,生石膏二錢,淡竹葉十片,童便半杯。如大便秘燥,加大黃酒炒三錢。如小便赤短,加滑石末二錢,藥調服,中病即止。

加味四苓散,治麻泄利過甚,糞色黃,或紅而臭,屬實症大毒。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清熱活血湯] 可以治療麻疹顏色焦黑、病情嚴重的症狀。要多喝,快速喝下去。如果麻疹顏色變淺,就預示著病情好轉。

藥材包括生地、丹皮各二錢,黃柏、黃連、黃芩各酒炒錢半,側柏葉、赤芍、牛蒡子(炒研)各一錢,連翹(去心)、甘草各一錢二分,薄荷葉八分。

將藥材用水煎煮,趁熱服用。如果患者口渴,可以加入花粉一錢,生石膏二錢,淡竹葉十片,童便半杯。如果大便秘燥,可以加入用黃酒炒過的三錢黃酒。如果小便量少,顏色深紅,可以加入滑石末二錢,和藥一起服用。當病症減輕即可停止服用藥物。

[加味四苓散] 可以治療麻疹期間出現的腹瀉過度,糞便顏色發黃,或紅而臭,屬於實證,毒性較大的症狀。

豬苓,木通,澤瀉,赤茯苓(各一錢),車前子(去殼,略炒),黃連,黃芩,牛蒡子(各七分),

燈心五分,水煎,熱服。凡參、朮、可、蔻止泄之品,切忌勿加。若只泄而無實熱等證,減黃連、黃芩,加白扁豆三錢,萆薢四錢,煨木香二分,白朮錢半。

和中湯,治麻疹大吐大泄而後現者,宜和中安胃為主。

白朮(一錢),白芍(酒炒),茯苓,乾葛,當歸身(土炒。各八分),甘草(炙),防風,丹皮,桔梗(各六分),柴胡(五分),半夏(七分),

白話文:

豬苓、木通、澤瀉、赤茯苓各一錢,車前子去殼略炒,黃連、黃芩、牛蒡子各七分,燈心五分,水煎熱服。凡參、朮、可、蔻等止泄之品,切忌勿加。若只泄而無實熱等證,減黃連、黃芩,加白扁豆三錢,萆薢四錢,煨木香二分,白朮錢半。

和中湯,治麻疹大吐大泄而後現者,宜和中安胃為主。

白朮一錢,白芍酒炒、茯苓、乾葛、當歸身土炒,各八分,甘草炙、防風、丹皮、桔梗各六分,柴胡五分,半夏七分。

生薑六分,紅棗二枚引。

柴胡四物湯,治麻後餘熱,宜補血涼血以退之。

柴胡(五分),當歸身,大生地(各二錢),川芎(七分),白芍(酒炒,錢半),麥冬,地骨皮,黃芩(各一錢),知母(酒浸),人參(或以山藥三錢代之),淡竹葉(八片)

水煎服。如不嗜飲食,去知母,加白朮錢半。中病即止。

羚羊角散,治麻疹後餘毒不解,上攻眼目,羞明雲翳,訶子俱多,紅赤腫閉。

羚羊角(鎊),黃耆,黃芩,草決明,升麻,車前子,防風,大黃(等分),

白話文:

以下是繁體中文版:

生薑六分、紅棗二枚引。 用「柴胡四物湯」治療麻疹過後還有的餘熱,需要用補血和清熱的方法來消除它。

柴胡 (五分), 當歸身, 大生地 (各二錢), 川芎 (七分), 白芍 (酒炒, 錢半), 麥冬, 地骨皮, 黃芩 (各一錢), 知母 (酒浸), 人參 (或者用山藥三錢代替), 淡竹葉 (八片)

用水煮沸服用。如果沒有胃口吃東西,去掉知母,加入白朮錢半。有效果就停止使用。

用「羚羊角散」治療麻疹過後還有未解的毒素,向上攻擊眼睛,導致畏光、視力模糊、訶子增多、眼睛發紅腫脹。

羚羊角 (鎅碎), 黃耆, 黃芩, 草決明, 升麻, 車前子, 防風, 大黃 (等量) 以上就是您所要求的文字內容。如果您有任何其他問題,請隨時向我們提問!

水煎,熱服。如大便燥秘,加芒硝二錢下之。

全真一氣湯,治麻疹頭面不起,壯熱不食,喘促昏沉,上熱下寒之候。由久熱以傷陰也,勿作實熱施治。

熟地(三五錢),白朮(二錢),麥冬(錢半),淮牛膝(一錢),北五味(十五粒),附子(五七分),

水煎,涼服。

昔人謂,疹要清涼痘耍溫,執為定論。寒涼並進,以致陽虛不能升發,頭面不起;陰虛不能退陽,所以餘熱日盛。陰氣未全之弱質,何堪久熱之傷陰!故昏沉不食,喘促煩躁,中氣日虛。如以疏表透托風藥,則愈耗其陰;如以清肺解毒涼藥,則徒傷其胃。泄瀉一來,上熱下寒,喘促益甚。

白話文:

用水煎煮後,熱量適宜服用。如果大便乾結或便祕,可加入芒硝兩錢以利通便。

「全真一氣湯」,用於治療麻疹頭面部未出現,伴有高熱但無胃口,呼吸急促且神志不清的症狀。這是因長期熱病導致陰液損傷的現象,不要誤判為實熱而進行治療。

熟地(三五錢),白朮(二錢),麥冬(錢半),淮牛膝(一錢),北五味(十五粒),附子(五七分)。

用水煎煮後,冷卻後飲用。

古人認為,疹子需要涼性藥物,痘子則需溫和,並將這作為固定論斷。然而,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會導致陽氣虛弱無法上升,導致頭面部不起疹子;陰液不足無法退去陽氣,因此餘熱逐漸增加。對於陰氣尚未完全恢復的體質,怎耐得住長期熱病對陰液的損傷!因此,患者會出現神志不清、無胃口、呼吸急促的情況,中氣日益虛弱。若使用疏散表皮、透氣的風藥,則會進一步耗損陰液;若使用清肺解毒的涼藥,則會傷害胃部。一旦出現腹瀉,就會出現上熱下寒的情況,呼吸急促的狀況會更為嚴重。

復謂疹毒歸肺,肆進苦寒,危亡立至。殊不知氣血不和,偏陰偏陽之謂毒,能使氣血和,陰陽平,而毒化矣。今此方滋陰降火,一氣相生,於氣血兩虛之輩,有起死回生之功,人勿謂其峻猛而致疑也。

加味地黃湯,治熱盛陰虧,麻疹隱伏,其脈寸強尺弱,不宜表者。

熟地(三五錢),棗皮,山藥(各錢半),茯苓,丹皮(各一錢),澤瀉(七分),肉桂(錢半),北五味(三分),

水煎,溫服。

凡麻疹須按脈用藥,總以救陰救陽為主。此為法外之治,故不必以疹多實熱為定論,而因時因人以權衡也。

白話文:

疹毒本屬肺部,若過度使用寒涼藥物,病危將至。其實,氣血失調,陰陽不平衡才是真正的毒素,只要調和氣血,陰陽平衡,毒素自然消散。此方滋陰降火,相生一氣,對於氣血兩虛的人,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不要因為藥性強而產生疑慮。

加味地黃湯,適用於熱盛陰虛,麻疹潛伏,脈象寸脈強勁,尺脈微弱,不適合使用發汗藥物的患者。

藥方:熟地黃(三錢五分)、大棗皮、山藥(各一錢五分)、茯苓、丹皮(各一錢)、澤瀉(七分)、肉桂(一錢五分)、北五味子(三分)。

水煎,溫服。

麻疹治療需根據脈象用藥,以救陰陽為主。此方屬於特殊治療方法,不一定要以疹子多、體熱為依據,需根據實際情況,因人因時而異。

清熱導滯湯,治毒熱留伏成痢。

黃連,黃芩,白芍,枳殼(炒),山楂肉(各一錢),厚朴(姜炒),青皮,檳榔,當歸,甘草,牛蒡子,連翹(各六分),

如紅多者,加紅花三分,地榆五分。滯澀者,加酒炒大黃一錢二分。

香連丸,治裡急後重。

黃連(一兩),廣香(三錢),

共研末,蜜丸,開水下三錢。如病久體虛者,用補中益氣湯送丸三五錢。

清胃敗毒湯,治麻後餘毒,口瘡牙疳等證。

白話文:

【清熱導滯湯】,此方用於治療毒素熱邪深藏導致的痢疾。

  • 黃連:清熱解毒
  • 黃芩:清熱燥濕
  • 白芍:涼血止痛
  • 枳殼(炒):理氣消脹
  • 山楂肉(各一錢):消食化積
  • 厚朴(姜炒):行氣除溼
  • 青皮:疏肝理氣
  • 檳榔:破積消癥
  • 當歸:調血養血
  • 甘草:和中調味
  • 牛蒡子:清熱解毒
  • 連翹(各六分):清熱解毒

若便血較多,可加入:

  • 紅花:三十分之一,活血散瘀
  • 地榆:五十分之一,止血涼血

若消化不順,可加入:

  • 大黃(酒炒):一錢二分,通便導滯

【香連丸】,此方用於治療腹瀉伴隨急迫感及排便困難。

  • 黃連(一兩):清熱解毒
  • 廣香(三錢):芳香醒脾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狀,用開水吞服三錢。若病程長且體質虛弱,可用【補中益氣湯】配合服用三到五錢的丸藥。

【清胃敗毒湯】,此方用於治療麻疹後遺留的毒素,以及口腔潰瘍、牙齦炎等症狀。

姜蠶,丹皮,甘草,連翹心,生地,桑根皮,沙參,茯苓,金銀花,黃柏(蜜水炒。各等分),

如體虛,加白朮,水煎服。

救苦散,麻後口瘡牙疳搽藥。

人中白(火煅,五分),青黛(水飛,五分),冰片(一分),姜蠶(錢半),寒水石(水飛,三錢),

共為細末,先以濃茶漱淨,隨搽患處。如加牛黃二分更效。

加味甘桔湯,治麻後餘毒喉病。

白話文:

姜蠶、丹皮、甘草、連翹心、生地、桑根皮、沙參、茯苓、金銀花、黃柏(蜜水炒,各等分),如果體虛,可以加白朮,水煎服用。

麻後口瘡牙疳,可用救苦散搽藥。

人中白(火煅,五分)、青黛(水飛,五分)、冰片(一分)、姜蠶(錢半)、寒水石(水飛,三錢),研磨成細末,先用濃茶漱口,然後塗抹患處。可以加牛黃二分,效果更好。

麻後餘毒喉病,可以用加味甘桔湯治療。

連翹,甘草,桔梗,射干,牛蒡子,黃連(酒炒),黃芩(酒炒。各一錢),

水煎服。○外用苦參三錢、姜蠶二錢為末吹之。

健脾丸,治麻後失調,體瘦氣虛,或成疳疾,或生泄瀉等證。

人參(少者,以山藥二兩炒黃代之),黃耆(蜜炒),白朮,當歸,茯苓(各一兩),神麯(炒),山楂肉,白芍(酒炒),地骨皮(各五錢),白扁豆(炒去皮,一兩),橘紅,陳皮(各五錢),川黃連(炒,四錢),百合(八錢),

白話文:

內服方劑

連翹、甘草、桔梗、射干、牛蒡子、黃連(酒炒)、黃芩(酒炒,各一錢)

水煎服。

外用方劑

苦參三錢、姜蠶二錢,研末吹之。

健脾丸

治麻後失調,體瘦氣虛,或成疳疾,或生泄瀉等證。

藥材組成

  • 人參(若無,可用山藥二兩炒黃代替),黃耆(蜜炒),白朮,當歸,茯苓(各一兩)
  • 神麯(炒),山楂肉,白芍(酒炒),地骨皮(各五錢)
  • 白扁豆(炒去皮,一兩),橘紅,陳皮(各五錢)
  • 川黃連(炒,四錢),百合(八錢)

內服藥方

連翹、甘草、桔梗、射干、牛蒡子、黃連(用酒炒過)、黃芩(用酒炒過,各取一錢)。

用水煎煮服用。

外用藥方

苦參三錢、姜蠶二錢,研磨成粉末,吹入患處。

健脾丸

用於治療麻疹後身體失調,體質瘦弱氣虛,或患上疳疾,或出現腹瀉等症狀。

藥材組成

  • 人參(如果沒有,可以用山藥二兩炒黃代替),黃耆(用蜜炒過),白朮,當歸,茯苓(各取一兩)
  • 神麯(炒過),山楂肉,白芍(用酒炒過),地骨皮(各取五錢)
  • 白扁豆(炒去皮,取一兩),橘紅,陳皮(各取五錢)
  • 川黃連(炒過,取四錢),百合(取八錢)

  • 藥材用量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調整,請遵循醫師指示。

如肚硬有積,加谷蟲三錢,共為細末,每用二錢,少加白糖,開水調服。

犀角解毒化痰湯,治麻證咳嗽氣喘,唇紅便燥,內熱煩渴,或口鼻出血,不拘前後皆可服。

生犀角(一兩),歸尾(八錢),連翹心,丹皮,紫草,甘草梢,川貝母,花粉,薄荷(各一兩),赤芍(六錢),牛蒡子,黃連(各三錢),生地(二兩),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淡竹葉湯下。或十分用一,煎服亦可。但犀角須磨汁合服。

白話文:

藥材

生犀角(一兩),歸尾(八錢),連翹心,丹皮,紫草,甘草梢,川貝母,花粉,薄荷(各一兩),赤芍(六錢),牛蒡子,黃連(各三錢),生地(二兩)。

製法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丸藥,如彈子大小。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丸,用淡竹葉湯送服。也可以取十分之一的藥末,煎湯服用,但犀角必須磨成汁液,與藥湯混合服用。

凡孕婦出麻,古人徒知清熱以安胎,不思麻未見,而止以清熱為事,則麻因冰伏難出,而內熱愈甚,是欲保胎,反足以傷胎也。宜用輕揚之劑,照前法表托,則麻出而熱自清,繼以滋陰清解,則於麻於胎,兩得無礙,不安胎而胎自安。又有用艾葉、砂仁燥熱之藥以安胎者,而不知適足以損胎也。

托毒清熱安胎湯,治孕婦麻痘初熱,表托安胎。

當歸,川芎,白芍,桔梗,甘草,柴胡,前胡,防風,荊芥,白芷,乾葛,紫草,白朮,條黃芩(各一錢),

水煎服。

麻疹禁忌,與痘證同,詳載痘科後條,參閱謹用。

白話文:

懷孕婦女出麻疹,古人只知道用清熱藥物安胎,卻沒有考慮到麻疹尚未發出來,就急著用清熱藥,導致麻疹被寒氣壓制,無法發出,反而讓內熱加重,想要保胎卻反而傷了胎兒。應該用輕揚的藥物,依照以前的方法,將麻疹引發出來,麻疹發出後,體內的熱氣自然會消退,接著再用滋陰清熱的藥物,這樣既能治好麻疹,又能保住胎兒,不用刻意保胎,胎兒自然就會安穩。還有一些人用艾葉、砂仁等燥熱的藥物來安胎,卻不知道這樣反而會損害胎兒。

托毒清熱安胎湯,用於懷孕婦女麻疹初發,有發熱症狀,用來引發麻疹,同時安胎。

當歸、川芎、白芍、桔梗、甘草、柴胡、前胡、防風、荊芥、白芷、乾葛、紫草、白朮、黃芩(各一錢),

水煎服。

麻疹禁忌與痘症相同,詳細內容請參考痘科後條,用藥需謹慎。

治麻疹雜症單方:

麻後嗽甚,用貝母、(去心,童便浸)知母各一兩,老生薑一錢,共研末,每用五七分,開水調服。○麻毒口瘡:黃連一兩,乾薑(炒黑)三錢為末摻之。○又方:用黃柏、(蜜炒)青黛等分為末,頻摻口瘡,咽津妙。○麻疹黑紫將死,用小兒大糞煅用,(方見痘雜症內。)可以通用。

○麻痘解穢,用茵陳研末,取棗肉搗為丸,焙乾,常常燒煙燻房、熏被、薰衣,即凶者可轉為吉。

凡古來治麻痘藥書至多,但覺有泛處,令初學者不便取用。惟明聶久可所著方論,簡而確,不誤後人。今多采用。內有缺者補之,偏者正之,集為全書,於二科不無小補云。

白話文:

治麻疹雜症單方:

麻疹後咳嗽嚴重,可用貝母(去心,用童便浸泡)和知母各一兩,老生薑一錢,共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到七分,用熱水調服。

麻疹毒引起的口瘡:用黃連一兩,乾薑(炒至黑色)三錢,研磨成粉末,混合後塗抹在口瘡上。

另一個方子:用黃柏(蜜炒)和青黛等量研磨成粉末,經常塗抹在口瘡上,並吞咽其唾液,效果很好。

麻疹疹色黑紫,病人快要死亡時,可以用小兒大糞煅燒後使用。(詳細方法請見痘疹雜症篇。)

麻疹痘疹解毒除穢:用茵陳研磨成粉末,取棗肉搗成丸子,烘乾,經常燒煙薰房間、被子、衣服,可以讓原本凶險的病症轉為吉利。

古往今來治療麻疹痘疹的藥書很多,但是很多内容过于泛泛,不方便初学者使用。 唯獨明朝聶久可所著的方論,简洁明了,精准有效,不会误導后人。 现在很多人都採用他的方法。 本書中有些不足之处,我已尽力补充,也对一些偏颇之处进行了修正,集結成完整的書籍,在治療麻疹和痘疹方面多少有些幫助。